

摘" 要: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金壇刻紙是江蘇常州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章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金壇刻紙衍生設計的路徑:首先從哲學思想、美學意境、民俗傳統角度闡述了金壇刻紙蘊含的文化內涵,其次提出從刻紙作品歸納提煉色彩、圖形等視覺符號作為設計元素,借鑒現代藝術設計思想、審美和表現方法進行創作,不斷拓展新材料、新工藝和應用領域,以求金壇刻紙能真正和現代生活結合,共生共長。
關鍵詞:金壇刻紙;衍生設計;傳統文化;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社課題“三全育人視閾下課程思政‘道器融合’的功能向度研究——以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為例”(2020SJA1294);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壇刻紙的衍生設計研究 ”(1113030 0121020);2023年院級卓越人才培養改革項目研究成果。
中國是世界上至今保有剪紙傳統的民族之一。在中國,剪紙不僅是民間傳統,更包含了民俗等活態傳統文化,是中國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金壇刻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隨著工業化進程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傳統文化慢慢遠離現代人的生活,金壇刻紙也是如此。國務院辦公廳在2005年發布的文件《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指導,即“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1]。本研究在現代文創產業視野下,以金壇刻紙為資源,分析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視覺符號,運用現代藝術和設計思維,拓展新材料、新工藝,創作出更具有時代感和文化性的作品,使金壇刻紙能再次走進人們生活。
一、以金壇刻紙衍生產品設計開發現狀
常州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一個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全市擁有物質文化遺產167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228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2]。金壇刻紙是最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從70年代至今金壇刻紙的優秀作品在國內外各類展賽上獲得諸多榮譽,作品創作繁榮。2019年,楊兆群策劃并發起刻紙長卷《大運河》,生動展現運河文化故事,成為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刻紙作品。
近年來非遺熱升溫,從政府到民眾對于非遺的關注熱度逐年上升,文化部門也陸續出臺政策文件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這些帶動了以非遺為主題創作的文化創意產品大量地涌入市場。與金壇刻紙創作碩果累累和非遺創新設計熱潮相比,金壇刻紙的衍生設計卻起步晚,成功案例少,市場經濟效益不佳。其中較為成熟的當屬圍繞刻紙作品《大運河》開發設計的鎮紙、絲巾、雨傘、折扇等產品,在常州及周邊博物館、展覽館展示銷售,但是銷量也不盡如人意。通過調研了解到金壇刻紙衍生設計發展困頓,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一)缺少對金壇刻紙文化內涵的挖掘
現有的衍生設計主要是把刻紙作品中的部分圖案紋樣,通過轉印等技術移植到一些產品上,在這個過程中缺少對作品背后故事、創作背景、地方文化、生活習俗的研究和思考,僅僅追求視覺上所謂的“融合”,導致設計作品的文化性不足。
(二)缺乏專業設計團隊
對金壇刻紙衍生設計的主要參與者、設計師就是刻紙作品的創作者進行市場調研。手藝人并非設計師,即便對作品的創作過程、制作技藝爛熟于胸,但是如何把作品蘊含的文化價值融到衍生設計中,卻不是手藝人所擅長的。缺少設計理念、不了解產品材質、加工工藝……這些問題限制了金壇刻紙衍生設計工作的開展。
(三)宣傳營銷手段單一,知名度不高
盡管金壇刻紙是第一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技藝,且作品創作成果豐碩,但是金壇刻紙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卻不高。大部分民眾了解金壇刻紙主要是從出版書籍、展覽館展出、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得知一二。展示形式、銷售途徑仍以傳統展陳形式為主,不利于大眾深入了解體驗、感受非遺背后的文化。
二、金壇刻紙衍生設計途徑探究
(一)探究金壇刻紙蘊含的文化內涵及組成
“我們所說的非物質文化,實際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記載,又不能外化的文化內涵的文化品種。這些品種不是沒有物質載體,但是,用外化物質再現出來的不是它們最核心的內涵,它們的核心內涵是‘非物質’的。”[3]金壇刻紙的物質形態是刻紙作品,但是其核心并非是作品,而是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流露出的文化信仰、美學思考、風俗文化等。因此,其衍生品的設計首先應著力于“非物質的內涵”研究。
1.虛實相生、知白守黑的傳統哲學態度和獨特的美學意境
非遺蘊含了世代相傳的手藝和思想,是非遺傳承及其衍生設計的靈魂核心。分析金壇刻紙包含的文化基因,解析提取與設計相關聯的文化組成成分,以此作為衍生設計的核心內容。金壇刻紙是一門鏤空藝術,在不同顏色的彩紙上,或用剪、或用刀,通過鏤空,把心中的造型表現出來。刻紙中有陰刻陽刻之分,陽刻是保留造型部分,把多余的鏤空;而陰刻則相反,是把造型部分鏤空。作品鏤空部分與保留部分形成了視覺上的黑白對比。如在畫面中設計一些更為復雜細膩的圖案,進一步形成灰面層次。剪紙作品創作中陰陽刻的技法形成了獨特的黑白灰層次關系,這樣能讓觀眾感受到虛實相生、知白守黑的傳統哲學態度和獨特的美學意境。
2.求真向善,歌頌和諧美好的傳統
關于金壇刻紙最早的文字記載始于明清,當時是民俗活動的附屬品,在民俗活動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由此可見,金壇刻紙作品本身就是民俗文化傳承的載體,它附著在傳統文化活動中,體現了人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兩個層面的追求。金壇刻紙與地方民俗活動相互影響和借鑒。
金壇地處長三角富庶之地,自古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寧靜平和,民風淳樸。金壇地區直溪鎮巨村的舞龍、指前鎮的跳魚燈、柚山鎮的放燈節和金壇抬閣,這些民俗活動都寄托了當地民眾取兆討吉,祈求國泰民安的愿望。其次,金壇刻紙的創作題材主要分為傳統題材和現代題材。傳統題材中主要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傳統吉祥圖案。其中傳統吉祥圖案多結合歲時節令,以生活中常見動物、花鳥、蟲魚等形象,以象征、隱喻、諧音等手法,傳遞吉祥富貴、多子多福、幸福美滿等寓意。例如《鵲橋會》《八仙過海》。現代題材主要體現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創作的刻紙作品,多表現江南生活、城市發展、地方名人事跡,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金壇刻紙的創作主題始終呈現了當地百姓求真向善,祈求歌頌和諧美好的傳統。
(二)提煉刻紙的色彩與視覺圖形符號
非物質的內涵最終需要通過物質化的載體得以體現,文化審美的內涵必須落實到具體衍生設計作品中。衍生產品的設計還需要呈現金壇刻紙所呈現的韻味,因此提煉色彩和圖形符號,是金壇刻紙衍生設計的第二途徑。
金壇刻紙是平面鏤空藝術,作品多以單色為主,如大紅、深藍等,色彩簡練,突出陰陽鏤空來表現畫面形象。近年來,年輕作者的作品體現了一些在色彩創新上的嘗試,例如使用漸變色、金色、銀色等特種紙張。無論是傳統色彩沿用,或是現代的創新嘗試,整體來看色彩大氣飽滿,這些都是衍生產品色彩設計的基礎,在設計不同文化訴求的產品時加以運用呈現新面貌。
金壇刻紙和其他地區剪紙一樣,造型講究神似,通常帶有大量的寓意、象征的文化符號,比如《醉八仙》里的暗八仙圖形;作品中出現人物、動物等造型,講究造型概括簡約,突出形象特征,以“傳神達意”為目標。金壇刻紙大部分是單色表現,呈現的造型大多以剪影的形態為主,造型輪廓突出。在表現花瓣、樹葉、絨毛等肌理質感時會采用如月牙紋、柳葉紋、鋸齒紋等簡練概括又具有表現力的圖形進行表達。這些圖形逐步典型符號化,形成了金壇刻紙創作中的基本圖形元素。另外,金壇刻紙與金壇當地民俗密切相連。自古以來,百姓的民俗生活離不開繁育生命、祈福納祥的主題。長期的生活實踐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傳統文化符號。這些符號大都有象形、諧音的特點,有些來源于神話傳說。例如喜鵲加梅花象征喜上眉梢,葫蘆諧音福祿,萬字不到頭等。這些代代相傳的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和文化符號為衍生設計提供了基本的圖形元素。
(三)借鑒現代藝術、現代設計的思想、審美和表現手法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趣味逐漸變化,尤其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藝術作品、設計作品大量涌入國人視野,抽象、夸張、注重思想觀念的表達形式沖擊著視野,很多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很難直接應用。
研究抽象的點、線、面、肌理等形式要素的構成是現代設計的基礎。建立對點線面形式的理解和認知結構,是為了對形式的認知和利用更加概括、精準和理性,更加符合現代設計對功能和形式理性把握的要求。現代設計倡導理性主義,形式服從功能,少即是多,這是時代生產和審美的需要[4]。金壇刻紙的衍生設計在注重修煉“傳統文化”內功的同時,還需引入構成設計的現代理念,拓展作品呈現形式,使其更為符合當代審美要求。
立體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這些西方近代美術史上的主要藝術流派,對現代設計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抽象化、幾何化、突破傳統思維、轉換視角等視覺特點和設計方法也為金壇刻紙的衍生設計提供思路和途徑。采用挪用、打破、重組、重復、陣列等現代設計方法,根據設計主題有邏輯組織設計語匯,把現代的“形”和金壇刻紙傳統的“意”貫通起來。衍生設計則既具備時代審美性,又能從傳統中煥發新的生命力。中國當代藝術家呂勝中先生的“小紅人”系列作品,便是剪紙形象符號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經典作品,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語境(如圖1、2)。“90后”新銳藝術家陳粉丸以紙為媒介,通過鏤空組合,把平面紙藝轉化為立體裝飾藝術,與諸多國際品牌合作創作出極富現代感的藝術作品(如圖3)。
通過鏤空這件以剪紙為元素創作的桌面屏風設計,把剪紙中最常見的花朵紋,通過重復陣列形成整面圓形鏤空圖案,配上中國紅的底座,形成了具有濃厚中國風的桌面屏風。這件作品充分利用了剪紙鏤空的特點,設計元素的選擇也非常具有剪紙特點,剪紙藝術和現代設計的結合自然流暢(如圖4)。
(四)引入新工藝、新材料、拓展應用領域,提供更多的設計可能性
金壇刻紙屬于紙質鏤空藝術。近代的刻紙作品多為墻面裝飾品。鏤空藝術的材料不局限于紙質材料,皮革、布藝、金屬、石材、木材等都可以進行雕刻鏤空,尤其是近年來普及的三維打印技術,在很多設計領域都有亮眼的表現,比如3D打印穿戴服飾等。因此,金壇刻紙的衍生設計應突破傳統紙質材質和手工雕刻的限定,尋求更為豐富和多樣的材質體驗、加工工藝體驗、使用場景體驗,為設計開發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目前在各大博物館、文創商店均銷售較好的金屬鏤空書簽,采用了金屬半浮雕、鏤雕、烤漆上色或平面UV打印技術。圖中的書簽是選用了剪紙中葫蘆和壽字紋樣,借用諧音表達福祿壽的寓意,既表現了傳統紋樣的文化內涵,又采用現代的金屬雕刻工藝,使作品更具實用性(如圖5)。圖中的臂飾把軟性的皮革材質鏤空,制成可穿戴的裝飾品,這也為刻紙衍生設計提供了思路(如圖6)。
新時代的科技、文化、審美給傳統文化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金壇刻紙經歷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興盛后,如何讓他進一步從民間邁向現代,最終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共長,需要我們不斷加深對金壇刻紙文化內涵的理解,總結發揚其精華,并積極與現代藝術設計結合,拓展衍生應用領域,創作出富有中國色彩、地方特色的現代作品,讓傳統的刻紙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慧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2]萬莉君.體驗設計視角下的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建設策略[J].美與時代(上),2020(1):21-23.
[3]王寧.非物質遺產的界定及其價值[J].學術界,2003(4):51-54.
[4]侯明勇,黃芬.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創新初探[J].藝術評論,2010(10):104-107.
作者簡介:
萬莉君,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藝術與傳統工藝。
金蕾,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教育及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