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昌葫蘆雕刻”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它在現代的延續促進了當地鄉村經濟發展、繁榮了當地鄉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鄉村振興。但在城市化進程的強烈沖擊下,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在人才隊伍、品牌影響、傳承傳播以及文化產業等方面面臨一定的困境,堅持農民主體作用,以各項措施推動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在鄉村振興中的創造性轉化,對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東昌葫蘆雕刻;創造性轉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明的產物,凝結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有助于連接民族情感、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起源發展于鄉村,經過歷史的長久淬煉,留下了極具教育功能的精神和文化價值,也可將其文化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因此其仍能成為現代鄉村建設可參考的寶貴資源,在精神與經濟兩個方面推動鄉村建設,是打開鄉村振興良好局面的重要突破口。東昌葫蘆雕刻主要是在各種不同的器形上雕刻上吉祥的文字、紋飾等,是聊城市東昌府區特色文化產品,兼具文化與經濟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東昌府區鄉村振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從而使其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
一、非遺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作用
正所謂“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也離不開鄉村的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堅持黨管農村,把農民主體地位放在主體地位,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的要求,實現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振興,力爭在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鄉村振興不是片面的先進模式的移植或嫁接,關鍵在于實現文明再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手工藝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其生產和需求都較為旺盛,能夠以其獨特的藝術吸引力和實用的性能重新吸引消費者的眼光,結合實際開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當地鄉村經濟發展。2021年在天貓平臺成交過億的14個非遺產業帶,一半來自縣域及以下地區[1],因此傳承創新好非遺,能夠激發鄉村振興文化源動力,將鄉村中的文化“軟資源”轉化成經濟“硬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生產出具備鄉村特色、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的產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能夠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鄉村文化得到良好的保護與傳承,保證鄉村振興的核心推動力生生不息,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更能開發轉化為特色藝術產品,有效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從而在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賦能鄉村振興。
二、東昌葫蘆雕刻助力鄉村振興
東昌府區也看到了東昌葫蘆雕刻賦能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將其作為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在政策、技術和資金等各個方面都對其給予大力支持,成立東昌葫蘆雕刻制作技藝傳習所,每年定期開展雕刻技藝公益課堂,先后培養多名民間藝人,帶動周圍鄉鎮群眾脫貧致富。葫蘆產業規模、經濟效益以及葫蘆文化產業逐步走上正軌,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通過產業延伸和拉動作用在葫蘆上雕刻出了鄉村振興夢。
在經濟效益方面,“葫蘆之鄉”東昌府區堂邑鎮在種植的基礎上,建立了集生產、加工、傳習、銷售為一體的省級文化產業基地。葫蘆生產企業100多家,年生產葫蘆四萬多個,已經形成了百姓種、藝人刻、商人賣的產業鏈,推動葫蘆從酒器、飲食器開始向人文器物轉變,葫蘆也從自然瓜果向人文瓜果轉變,全力打造葫蘆文化品牌,賦予葫蘆更多文化價值因素,積極開展各項交流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由傳統手工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變。堂邑鎮政府還高度重視葫蘆產業平臺建設,先后組織葫蘆工藝大賽、中華葫蘆展銷交易會、中華葫蘆展銷交易會等活動,提升了東昌葫蘆雕刻的知名度。在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村民的積極參與下,堂邑鎮在2020年成為第三批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的典型鄉鎮,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東昌府區還將葫蘆產量眾多的路莊打造成“天下葫蘆第一村”特色農業村,并且打造“葫蘆+”模式,推動雕刻葫蘆與旅游、地產、商業、創意等深層融合,打造葫蘆特色小鎮,生態宜居新型社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2],擁有510戶的路莊村,現已發展電商400余家,涉及到淘寶、咸魚、快手、直播、微拍堂等眾多平臺,白天打包發貨,晚上直播當“網紅”的局面正在形成[3]。東昌府區也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動葫蘆文化產業的發展,于2018年在梁水鎮葉屯村大力打造集葫蘆種植、文化體驗、福祿演藝、工藝互動為一體的葫蘆文化創意產業園,帶動農民增收,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三、東昌葫蘆雕刻在鄉村振興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東昌葫蘆雕刻已經開始了產業化進程,是非常有潛力的農村文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雕刻葫蘆的附加價值,但其在鄉村振興中仍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亟待優化,從而實現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
(一)復合型人才基礎薄弱
東昌葫蘆雕刻是以貧苦手藝人走街串巷討生計的方式存在并延續下來的,技藝的傳承也多為葫蘆產地的當地村民。他們手藝精湛技法成熟,但是由于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對技藝的傳承普遍缺乏記錄,對技藝的文化譜系,傳統藝術符號的傳承存在空缺,技藝歷久彌新的同時,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卻在萎縮,造成手中有“術”,心中乏“道”的傳承局面。因此,當今葫蘆雕刻產業不乏工藝精湛的實用型人才,缺乏的是具有能將雕刻技藝上升到學理高度、具有創新意識的非遺研究人才。葫蘆文化產業中營銷力度低和產業規模較小的問題也反映出東昌葫蘆雕刻文化產業中企業營銷人才與藝術產業管理人才缺失的巨大問題亟待解決。優秀人才的供給難以滿足東昌葫蘆雕刻技藝文創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東昌葫蘆雕刻技藝保護傳承、發展創新的深層障礙。
(二)產品品牌影響力不足
市場可見的東昌葫蘆雕刻工藝仍以傳統工藝品為主,有一定的銷售市場,也在淘寶等購物平臺、抖音APP等短視頻平臺上線,將線上線下聯動起來,取得了基本的成功。但線上平臺銷售直播間出現觀看人數低、銷量較少等問題,原因在于缺乏對不同層次種類的衍生品進行設計開發,產品多為傳統工藝品或者未經雕刻的葫蘆,較為單一,難以引起占消費主體的年輕人的興趣;產品包裝也缺乏創新設計,出現精致的雕刻葫蘆用簡單紙箱包裝的現象。這種現象有兩種原因,一是對東昌葫蘆雕刻文化品牌的宣傳力度不夠,“文旅山東”基本上以文化旅游和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為主,對于東昌葫蘆雕刻遺產缺乏足夠的宣傳和展示。二是沒有形成固定的行業標準,作品多為工匠傳襲舊制,對東昌葫蘆雕刻的選材、風格、質量等同質化嚴重,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出現粗制濫造的現象。
(三)技藝傳承傳播不充分
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主體多為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并沒有把自己手中的技藝轉化為系統的文本歸納整理,為學界研究提供原始資料。經筆者調查,東昌葫蘆制作工藝多為原始記錄式,多為采訪式報道,例如微信公眾號“文旅聊城”對東昌葫蘆雕刻的報道多為東昌葫蘆雕刻的介紹、葫蘆文化節的宣傳,以葫蘆雕刻為契機吸引大眾前來旅游,非遺系列微電影《葫路》講述了東昌葫蘆雕刻的“前世今生”。大眾媒體對其進行原始記錄和報道,基本實現了實現東昌雕刻葫蘆跨時空的記錄、保存、再現與傳播,但其報道大多用于文旅宣傳,對技藝以及優秀代表作品多為蜻蜓點水式的介紹,記錄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沒有完整的東昌葫蘆雕刻數據庫、藝術數字博物館建設。同時缺乏改良式記錄,即挖掘東昌雕刻葫蘆的色彩、造型、圖案等藝術符號附加在演藝、影視、設計等行業上進行傳播。
(四)藝術產業化程度低
東昌葫蘆雕刻藝術產業化是由生產經營者及消費者、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藝術資源、東昌葫蘆雕刻藝術市場等構成的具有社會、經濟、文化多種功能的有機系統[4]。從產業化程度上來看,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已經經過商業化開發,轉變成藝術產品,形成了組織化的藝術企業,有一定的規模效益,但還沒有形成產業性集群,沒有產生集聚效應。從生產經營活動主體來看,多以個人及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式生產為主,已有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傳習所、各大葫蘆雕刻企業等,但產業園區不完善,缺乏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沒有滲透到其周邊市場,例如設計、影視、出版等。
四、東昌葫蘆雕刻在鄉村振興中的創造性轉化路徑
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要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傳承理念,堅持“守正創新”的活態傳承原則,在現代潮流的浪潮中讓雕刻技藝活態傳承,推動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在鄉村振興中實現創造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一)堅持農民在傳承中的主體作用
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在成為手工藝品之前,是貧苦手藝人沿街走巷討生計的手段,他們賦予手中的葫蘆文化內涵,如今也多在鄉村傳承發展。在鄉村振興中農民是發展的主體,東昌葫蘆雕刻是他們在廣袤大地上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因此,要想充分利用東昌葫蘆雕刻這一非遺文化資源助力文化脫貧、鄉村振興,就必須要讓農民成為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產業的生力軍、主心骨,保持東昌葫蘆雕刻的原真性。只有發揮農民保護傳承的主體地位,才能將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在其原生文化生態中有機傳承下去,幫助農村青年掌握一項生存技能,減少外出務工導致的鄉村空心化現象,為鄉村留住人才。
(二)數字技術賦能東昌葫蘆雕刻
1.數字化傳承東昌葫蘆雕刻技藝
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探索東昌葫蘆雕刻的多渠道發布、多終端呈現也是新時代應有之義,利用AR技術將葫蘆雕刻技藝的展示、作品掃描錄入數據庫,以全景畫卷、空中立體展示、數字文物交互大屏展示等多種方式呈現,積極引導傳承人深入參與數字化運作環節,讓愛好者深刻、全面了解這項古老的技藝。積極打造東昌葫蘆雕刻IP形象,圍繞IP構建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的網絡消費文化生態圈,拓展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的數字產業鏈,推動愛好者積極傳承東昌雕刻技藝,創新東昌葫蘆雕刻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提高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東昌葫蘆雕刻營造良好的技術環境支持。
2.數字化傳播東昌葫蘆雕刻技藝
在抖音APP上搜索“東昌葫蘆雕刻”,也有不少葫蘆雕刻手藝人賬號,這些賬號憑借精美的工藝品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但視頻多為分享雕刻作品或制作工藝,內容同質化嚴重,難以吸引大眾興趣。究其原因,缺乏營銷和運營團隊的推廣,沒能把握好新媒體為非遺傳播帶來的新發展機遇。東昌葫蘆雕刻應組建專業研發和運營團隊,對企業以及非遺傳承人給予互聯網信息內容指導,提高網絡內容質量,打造符合大眾口味的網絡內容,提高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的互聯網傳播率[5],視頻內容不應僅僅流于表面的技藝,更應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精神及工匠精神。
3.推動東昌葫蘆雕刻產品數字化轉型
NFT加密藝術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在全球范圍內掀起藝術創作與數字收藏的潮流,也是助力傳統文化穿越時空、獲得長久生命力的一把“鑰匙”。將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與NFT加密藝術相結合,能夠將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以更年輕的體驗方式傳遞出來,使其融入時代語境,以更加新穎的方式打破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通道。濰坊風箏、楊柳青木版年畫、鈞窯燒紙技藝、佛山詠春拳等眾多非遺都打破常規,打造獨具特色的數字文化藏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三)積極推進東昌葫蘆雕刻產業化
1.推動東昌葫蘆雕刻產品更新換代
在產品方面,東昌葫蘆雕刻傳統手工藝品,應提升工藝品質,應在文化產業鏈上游深刻挖掘其文化內涵,打造東昌葫蘆雕刻文化IP。積極開發東昌葫蘆雕刻文化衍生品及文化旅游產品,利用科學技術設計數字文化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與現代時尚潮流相結合,滿足年輕用戶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充分發揮長尾效應,提高其附加值。
東昌葫蘆雕刻首先需要產品的創新以適應現代生活方式,適應外來游客的審美需求,建立與專業設計師、院校等聯合開發現代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機制[6],根據市場需求挖掘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禮物饋贈、家居用品、工藝品的多重功能,擴大文化產業規模,提高產品競爭力以及文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拉近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距離。提升雕刻葫蘆影響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例如臨沂柳編工藝由傳統農用產品轉化為家居用品和工藝產品,實現了由“菜籃子”向“藝術品”的轉向,一年內更新迭代數千個花樣,已經融入當代社會生活,體現了傳統工藝創新、實現現代轉型的必要性。
2.延長文化產業價值鏈
在產業鏈方面,健全產品生產營銷體系,推動經銷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互動合作[7],積極推進東昌葫蘆雕刻文化創意產業壯大,推動東昌葫蘆雕刻文化創意產業走“公司+合作社+生產基地+形象店+線上線下+展銷+市場”的路線。東昌葫蘆雕刻技藝應踐行好萊塢著名的“火車頭理論”,把雕刻技藝作為火車頭帶動廣告、音像、軟件、旅游各個行業的發展,不斷挖掘衍生產品,創造附加市場價值,還必須重視品牌的打造與維護,不斷增強品牌滲透力和影響力,幫助傳承人提高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加強東昌葫蘆雕刻版權登記、專利申請。
五、結語
東昌葫蘆雕刻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同一般產品不同,應在保護的基礎上活態傳承,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以及新的表現形式,并通過文化產業化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達到雙贏的效果。因此要想使東昌葫蘆雕刻技藝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就必須立足當下與生活,激活鄉村文化發展活力,建立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機制,讓非遺以昂揚的姿態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中國旅游報、阿里巴巴.2021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發展報告[EB/OL].[2021-10-11].https://new.qq.com/rain/a/20211011A09F7800.
[2]榮紅智.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N].聯合日報,2020-01-14(04).
[3]王延斌.技術+文化 小葫蘆里藏著大生意——探訪孔繁森故鄉“中國葫蘆第一鎮”[N].科技日報,2021-01-26(02).
[4]張中波,叢曙光.文化傳承與傳播視域中民間藝術產業化的功能[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8(0):185-198.
[5]潘魯生.有效推進中華傳統手工藝創造性轉化[N].中國文化報,2021-10-27(02).
[6]潘魯生.保護·傳承·創新·衍生——傳統工藝保護與發展路徑[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2):46-52.
[7]劉昂.傳統文化的現代重構——山東民間藝術的文化經濟價值與產業開發[J].藝術百家,2019(2):66-72.
作者簡介:宋靜,山東大學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