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 靜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傳承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的就是工匠精神。孟氏仿古玉雕傳承200多年,到第五代傳承人孟昭生達到事業的巔峰,其身上呈現出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非遺項目傳承人學習和借鑒,其身后的藝術零落,也值得深刻地反思。在市場化、信息化時代,工匠精神具有了新的內涵。
關鍵詞:非遺傳承;工匠精神;孟式仿古玉雕;新內涵
非遺在中華文明中所占比重遠超以文字為主要載體的精英文化[1]。2011年2月25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八條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7年2月7日公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負責非遺項目挖掘傳承的具體工作者、高等院校等,也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的復雜性,其在傳承過程中的境遇也出現了千差萬別。有的項目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積極融入時代變遷,順應社會發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有的項目不溫不火、勉強維持;還有的項目境遇困厄、難以為繼。這里有時代的原因、有市場的原因、有傳承人的原因,任何一方面把握不好,非遺項目的傳承都要受到損失。筆者認為,不管是非遺項目的傳承或是非遺項目的經營,都離不開最為可貴的工匠精神,所以,本文以河南省柘城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孟氏仿古玉雕為例,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孟氏仿古玉雕的藝術成就
孟氏仿古玉雕起始于清朝咸豐年間,創始人是孟毓程老先生。二、三代傳人留下的資料很少,幾乎不可查考。第四代傳人是孟廣祥。第五代傳人是孟廣祥之子,出生于1950年的孟昭生。
孟氏仿古玉雕到孟昭生,大放光彩。在孟昭生手中,一件件充滿神奇色彩的仿古藝術精品呈現出來:“鴛鴦轉心壺”“酒滿自停杯”“朱雀吉祥發財樹”“馬踏飛燕”“四羊方尊”“九龍玉杯”“金鏤玉衣”……這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訴說著孟氏仿古玉雕的奇妙。
2005年,孟昭生的仿古工藝項目在中國鄭州先進實用技術交易會上榮獲金獎;時年10月,“九龍玉杯”參加了“商丘文化溫州行”活動,由于孟昭生的作品為商丘爭了光,市里特意為其頒發了“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金獎”;時年11月,孟昭生被市群藝館評為“商丘市優秀民間藝人”。2006年5月,“九龍玉杯”在商丘市木蘭文化步行街系列文化活動中獲工藝類作品金獎;2006年11月,“九龍玉杯”在中國商丘2006年國際華商文化節旅游商品博覽會上被評為優秀旅游商品。
二、孟氏仿古玉雕傳承中的工匠精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工匠不得施其技巧,故壞屋折弓,知術之人不得行其方術,故國亂而主危。” 這就強調了工匠的社會作用。封建社會將手工業從業者劃分“匠籍”,有“工在籍謂之匠”的說法。所以,工匠就是“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的“興事造業”之人,即各行各業的手工業生產者[2]。
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熱詞,全社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逐漸形成熱潮。
一般認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3]。孟氏仿古玉雕傳承過程中“工匠精神”的體現,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興趣濃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什么,只要有興趣,就會有積極性、主動性,就能夠極大地調動智慧和精力,就有堅強的韌性和毅力。孟昭生14歲時,聽到民間傳說有一種“鴛鴦轉心壺”,一把壺可以倒出兩種酒來。并且,關于“鴛鴦轉心壺”還有一段凄美的宮廷故事,這激發了孟昭生極大地興趣,他不明白:一把壺怎么就能倒出兩種酒呢?
孟昭生決定試制“鴛鴦轉心壺”。他從河里挖來膠泥,認真構想“鴛鴦轉心壺”一壺二酒的原理,一遍一遍地捏制,經過近百次試驗,最后,他把捏好的“鴛鴦轉心壺”放到磚窯中燒制,竟然真的能倒出兩種酒來!
(二)刻苦勤奮
很多非遺項目都是手工活,也就是手藝。手工活最需要的就是刻苦勤奮,利用點滴時間,一刻不停地制作。這樣,手上才有感覺,也就是手熟,熟能生巧,做出來的東西才稱心如意。俗話說的“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就是這個道理。
孟昭生17歲高中畢業,然后就回家務農,隨生產隊到田間勞動。生產隊的勞動一天三晌,即早上、上午、下午,勞動歸來,吃過飯后,沒有屬于自己的整晌時間。但孟昭生不管是在勞動中或是在勞動后,心里想的都是自己鐘愛的藝術。勞動之余,他自己根據創作需要,制作模具,澆制石膏像。孟昭生澆制的石膏像有佛像、財神像、泰山老母像、古代仕女像和各種小動物,一尊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深受百姓喜愛。
(三)不怕挫折
作為手工藝人,首先要面臨的是藝術創作方面的挫折。藝術不能因循守舊,需要創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創新精神是最可貴的工匠精神,可以考驗一位藝術創作者的意志品質。因為創新就意味著失敗,甚至是長期失敗、多次失敗,如果意志不堅定,就會敗下陣來,半途而廢。孟昭生在繼承先輩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在題材上大膽創新,在藝術上敢于突破,創作出了一件件驚人之作。
其次,是外部環境造成的人生挫折。孟昭生制作的石膏像,可以滿足家庭生活的部分需要,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卻被認為是搞封建迷信,成了“破四舊、立四新”的對象。孟昭生曾被游街批斗,在批斗會上,甚至還要戴高帽,跪磚頭。
受到如此打擊,意志薄弱的人定會選擇放棄,但孟昭生沒有被嚇倒,沒有被批垮,對于藝術作品制作依然矢志不渝。
(四)探索精神
不少非遺項目都是固守一格,多少年、數代人都是老樣子,不免抱殘守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價值、審美感受也在發生變化,因此,非遺項目傳承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在這方面,有不少非遺項目做得非常好,可以說一代傳承人有一代傳承人的內容題材,一代傳承人有一代傳承人的風格追求,一代傳承人有一代傳承人的經營理念。非遺項目傳承過程中的突破,是對傳承人的極大考驗。
孟氏仿古玉雕的主業是雕刻,有磚雕、石雕、玉雕等。改革開放以后,孟昭生大膽進行仿古領域的開拓,由仿古玉雕發展到仿古青銅器制作。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幾千年的歷史文脈中留下了各個時代的代表器物,青銅器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仿古青銅器可以把人們帶回遠古時代,讓更多的人了解風云變幻的歷史變遷。同時,孟昭生的仿古青銅器仿制的都是有影響的器物,如“馬踏飛燕”“四羊方尊”“古方鼎”“西周圓鼎”等,造型精美,很有欣賞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歷史意義。
但古代青銅器的典型特征就是紅斑綠繡,這是歲月的痕跡。新的青銅器制品短時間內不容易長出紅斑綠繡,沒有紅斑綠繡,就沒有古代青銅器的味道,這對孟昭生來說是個難題。他曾到北京尋找專家求教,又用鹽酸、硫酸、醋酸、碳銨等對青銅器進行腐蝕。有不少次,孟昭生酸中毒暈倒,情勢十分危險。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知多少次的實驗,孟昭生居然能在10分鐘的時間里,讓青銅器快速長出紅斑綠繡,其逼真程度,即使是青銅器專家也不一定能一眼辨出。
(五)精品意識
凡是能夠傳承下來的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其一個時期發展的標志。
清末民初有一出戲叫《彭公案》,講述的是“楊香武三盜九龍杯,康熙帝赦免盜寶罪”的故事。其中的九龍杯由白玉雕成,杯身九龍,可以自動出酒,杯滿自停。故事既跌宕多姿,器物更引人入勝,這引起了孟昭生的濃厚興趣。他決意要仿制九龍玉杯。
為此,孟昭生查閱大量歷史資料,用心構想九龍玉杯的器型,苦心鉆研,反復試驗。寒來暑往,美輪美奐的孟氏仿古九龍玉杯終于呈現在人們面前。
三、令人愁腸百結的藝術零落
家學淵源,傳承有序,按理說,孟氏玉雕在大力強調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的今天,應該是迎來了發展的良好機遇,是一定要有一番作為、要有更突出的成績的。然而,考查孟氏仿古玉雕的作坊、店鋪,與孟氏仿古玉雕后人交流以后,卻意料之外地感到一絲悲涼。
孟氏玉雕第六代傳承人孟憲美指著自己的店鋪說,這間門店很快就要關張了,自己也要到建筑工地做防水的項目,玉雕這門藝術,看來難以為繼了。
曾經那么輝煌的玉雕技藝,竟淪落到如此地步,不禁令人唏噓。和縣里負責文化工作的楊主任交流,他說:近年市場不景氣,看來也不好維持了。
孟氏玉雕今天的境況,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反思。
(一)孟氏玉雕屬于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天,所有的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在快節奏、信息化、物質化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怎么適應?怎么生存?出路在哪兒?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應該以什么樣的狀態堅守?抑或是就此放棄,任其自生自滅?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的傳承數百年,有過曾經的輝煌,那是特定時代造就的,而新的時代境遇,非遺項目應該如何順應?
四、非遺傳承工匠精神的新內涵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工匠形成了可貴的精神和品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應該大力弘揚。隨著社會的進步,工匠精神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4]或者是“即工匠造物行為所呈現的法象精神、工巧精神、美飾精神、善合精神等核心基因序列。”[5]49而應該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內涵。
(一)強化經營理念,順應時代發展
在物質化追求十分強烈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類項目受到的沖擊是致命的,一些項目已經湮沒于時代的滾滾紅塵。但抓住市場機遇的項目卻能夠站穩腳跟,并走出一條寬廣的道路。即使是在柘城當地,也有這方面的范例。“單純的保護與傳承對于遺產的所有者來說,缺少起碼的原動力。”[6]“非遺商業化流通制度,也是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工具。”[7]對于非遺項目傳承人來說,要傳承、經營兩手抓,甚至要認識到,妥善地經營是更好的傳承。
(二)善于開發市場,尋找營銷路徑
2012 年《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 “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將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確立為一種保護手段。非遺產品只有流通起來才能被盤活,才能得到發展,開發不出市場、找不到營銷路徑,就只能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應形成一種正向激勵。”[8]市場和銷路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可以說市場瞬息萬變,坐等不來。只要注重開發,市場就會網開一面;只要積極尋找,銷路就會柳暗花明。
(三)以項目為核心,形成有力團隊
大多數非遺項目是家庭式或家族式的,這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傳承規矩有關。這種傳承模式,有利于非遺項目的發展,因為大家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組織得好,勢必呈良性發展態勢。這要求項目傳承人要有較強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在家族成員之間形成一個強大的向心力,把大家緊緊地聚合在一起。在柘城縣,還有一項非遺項目——泥人李,是比較標準的家族產業,形成了具有創新能力的家族團隊,發展得非常好。
(四)把握消費傾向,及時轉型發展
“手工藝在發展中并不是一成不變地完全采用徒手和手工工具進行制作的,從最簡單的人力機械到電動機械和仿形、復制技術,現代科技一點點地滲入工藝品制作技藝中。”[9]“就是同一個手藝人,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重復自己的手工制作,往往會因時、因地、因人而隨機應變。”[10]
有些非遺項目,盡管其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特色鮮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需要發生了變化,人們認知發生了變化,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接受能力也發生了變化,非遺不得不探索轉型發展的路子。比如形式的轉型,形制的轉型,材質的轉型,價位的轉型,等等。轉型及時,轉型正確,就會茁壯成長,獲得一片新的發展天地;轉型遲緩,無力轉型,抱殘守缺,就有可能此路不通。實際上,當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的時候,孟毓程老先生為躲避戰亂,離京回歸故里,就以青石作原料,雕刻成石獅、石獸、石磨、石臼等出售,以維持生計,完成了最初的轉型。
(五)充分開發資源,長于廣交善結
在生意場有一副對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上下聯之間有著嚴密的因果關系,因為“生意興隆”,所以“財源茂盛”。“生意”當然指的是物質貿易,講的是貨真價實,這是商道,但其中也不乏人的因素,因為經營是和人打交道的,具有人格魅力,善于交際的人就能夠廣開商路,生意興隆。當下,文化事業正是興旺發達的時期,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對于文化事業和文旅事業都極其重視。在很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是一張大牌,大家都想把這張牌打出去。打好這張牌,無疑會給很多非遺項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非遺傳承人要抓住機遇,聯動各方,為非遺產品能夠做到“生意興隆”拓展通衢道路。
(六)掌握新媒體技術,搭建傳播平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融通多媒體資源”、著力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11]83,在國家層面已經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這樣就“可以在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的基礎上重塑傳統文化傳承話語體系并拓展傳統文化傳承邊界,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11]83。從工匠作品的社會意義層面理性地審視,是要走向社會、為大眾接受的,這既是傳播,也是傳承。過去的傳播靠的是“口碑”,即口耳相傳,所以其傳播范圍有限;今天所有物化的產品要為更廣泛范圍的受眾接受,也要靠“口碑”,只是不能再僅僅滿足于口耳相傳,而應該借助媒體的力量,傳播得更遠。所以,非遺項目傳承人,要借助于短視頻、公眾號、電商等平臺,為非遺作品插上翅膀,讓她飛向更遼遠的天空。
五、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記述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考工記》,是“一個潛藏中華工匠精神的文本”,其理論體系由五大部分構成,即百工體系、造物體系、技術體系、制度體系與精神體系,這些體系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工匠制作[5]48;也有研究者把工匠精神的基本內容概括為對技藝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氣”,對職業不忘初心、始終如一的“匠心”和對產品不斷探索、推陳出新的“匠魂”[12]。可見,從古至今,人們對工匠精神都非常重視,多有研究,但基本是停留于制作層面,是對物質的觀照。這在生產能力低下、物質流通不暢、信息極其閉塞的古代是很有意義的。但在信息化時代,僅僅停留于此就差得太遠了,非遺項目產品、非遺傳承人,都應該走出去,叫響非遺品牌。若此,則對非遺傳承人的要求就會更高,既要有堅守傳統的“匠氣”、精工制作的“匠心”、傳情達意的“匠魂”,還要有順天應時的靈動、轉型發展的靈活、管理團隊的靈巧、接受新知的靈敏,這是非遺傳承工匠精神的新內涵。
參考文獻:
[1]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的若干問題[J].東南文化,2021(3):6-11.
[2]明娜.傳統手工業時代“工匠”概念辨析及早期工匠管理思想探源[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0(5):92-95.
[3]楊冬梅.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及特征[J].工會博覽,2021(21):25-26.
[4]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6:97.
[5]潘天波.《考工記》與中華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J].民族藝術,2018(4):47-53.
[6]苑利.非遺的商業化經營路徑分明[N].中國文化報,2013-06-08(2).
[7]王歷.非遺實踐、傳承者在非遺商業化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J].文化遺產,2021(5):24-31.
[8]張培培.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回歸的內在邏輯[J].浙江社會科學,2017(1):75-81.
[9]高小康.“紅線”:非遺保護觀念的確定性[J].文化遺產,2013(3):1-7.
[10]季中揚,陳宇.論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7):59-65.
[11]劉輝,張軍龍.利用新媒體拓展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路徑[J].中州學刊,2021(8):83-88.
[12]吳岳軍,孫晶.論工匠精神的非遺傳承人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3):29-32.
作者簡介:賈靜,博士,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