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改革開放初期,浮躁逐利的心態加之知識產權意識淡漠,我國設計領域存在一些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我國的設計藝術過渡到理性思考階段,從當初照搬西方設計到今天內觀中國的本土文化,逐漸形成了新的關注傳統文化的社會主流意識。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國際文化領域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中國人自己也感受到了文化復興的力量。本文結合案例分析,探討國內目前產品設計存在諸多不足的原因,展望設計的未來之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走向世界的力量。
關鍵詞:設計歷史;傳統文化;中國方式
一、我國設計學科的歷史與現狀
(一)設計學科的歷史
設計來源于藝術但又區別于藝術,設計藝術也曾有實用藝術、工藝美術、商業美術等多重稱謂。我國正式將設計藝術確立為高等教育學科名稱也就是十幾年的事,而我國設計的肇始應追溯至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工藝教育的興起。
20世紀初期,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引入中國,其中就有美術學科,并且課程中教授手工或者勞作,這正是工藝美術教學的初始形態。這個時期有很多對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產生深遠影響的知名人士,例如龐熏琹、陳之佛、雷圭元、沈福文等先生,這些前輩學者或東渡、或西進,將日本和歐美國家先進的美術教育思想和成果移植到國內,對中國高等工藝美術教育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這些先生們在從事工藝美術教育的同時大部分也都是有名的畫家,而繪畫與圖案起初并沒有絕對分離。“圖案是工藝設計之母,”[1]陳之佛先生就很強調這一點。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藝術學系和第一個藝術學博士點的張道一教授也談到“本元文化說”[2],認為最初人類的藝術創造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戰亂不斷,工商經濟極度落后,缺乏專業工藝美術教育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發展受阻,難成氣候。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高等工藝美術專業教育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隨后在“大躍進”時期的經濟建設熱潮中,各美術專業院校紛紛建立工藝美術專業,主要教授裝潢和染織。受“文革”影響剛剛有起色的當代設計藝術教育又停滯不前。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高速持續發展,在奠定了當代設計藝術及其教育事業的堅實基礎的同時,也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工藝美術教育體系造成巨大的沖擊,“圖案與三大構成”[3]與“工藝美術與設計”[4]二者誰更先進為題的大討論雖然無果而終,但這種問題也正是在跨越式發展背景下才出現的新思潮。在工藝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的探索與改革中,引進和借鑒了國外藝術設計教育經驗,并嘗試教學、科研、社會實踐一體化等,才有了今日我們高校學習的藝術設計。
(二)現狀與問題
如今,我國已然是全球設計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但在設計專業領域的世界級大獎中,來自中國大陸的設計師依然不多。在某些領域,我國的設計仍然處在“借鑒”的程度。
因涉嫌抄襲而出名的某國產汽車,每次發布新車都會引起汽車業內人士的強烈反應,因為其車型設計的外觀都與世界知名廠家某些車型十分相似(如圖1)。內飾各方面都高度雷同(如圖2)。最知名的事件還是2017年4月份的上海國際車展,被抄襲品牌的一位高層來到了此車型的展廳并凝望良久(如圖3),表情耐人尋味。這只是眾多抄襲事件之一,類似案例屢見不鮮。
我國企業的設計抄襲行為在損害并且將長期侵蝕著我國設計界集體的形象。我國作為最大的設計教育國家,能登上世界舞臺的設計作品并不多見,這究竟是因為什么?筆者認為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自1997年以來,中國高校不斷擴招,在短時期內設計專業畢業生數量迅速增長,設計人才總量世界領先。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水平確實上去了,但教育質量下跌也是不爭的事實。迫于高考壓力,“藝考熱”已成為當代中國高考的普遍現象,學設計走藝考的很多學生都是因為想避開文化課短板而走捷徑上大學,并不是真正熱愛藝術、熱愛設計,生源的質量下降使得設計專業訓練“創造性人才”的功能也在迅速下降,對設計沒有基本認知和常識的、不具有處理現實問題才能的設計畢業生大量流向社會,加速了設計學科學位的貶值。
其次,我國的設計專業是隨著西式高等教育引入中國的,通過學者們學習了日本和西方國家先進的美術教育思想和成果后移植到國內,難免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缺少中國人的“根”。近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創新,強調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這在設計中,體現為從以往的快速拿來主義到現在的追求原創設計,這個過程是充滿艱辛的。一方面要重新撿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去研究設計,另一方面要在外來設計轟炸下站穩腳跟,設計者們還要面對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壓力,只能無下限地向資本、向速度、向抄襲妥協。強調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就產生了眾多生搬硬套中國圖案,貌合神離的設計作品。
例如,帶有青花瓷紋理樣式圖案設計的一類產品(如圖4),這種設計方式主要通過傳統形態、色彩、材料元素的運用,使現代產品散發傳統氣息[5],將青花瓷紋樣生硬照搬到產品上,對于產品本身的造型、用途等均不做任何改變。初見此類產品時還眼前一亮,但隨著同質化產品層出不窮,一談到中國風就要搬出青花瓷套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厭惡這種風格的產品,如今已基本在中高端產品中銷聲匿跡,只有一些廉價的產品或庫存還在銷售。所以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產品設計中比較淺表的操作,壽命非常短暫。停留在具象和元素堆砌上的設計作品是我國設計的通病。
比圖案設計還要更高一階的是樣式設計,“樣式”包括了特定符號和格式的集成,是對傳統事物借用和轉換,將傳統形式元素抽象,通過色彩再造、造型設計、材質替換加以運用[5]。用這種方式做設計,一般選取最具中國風、連外國人都能知曉的元素,再重構、拼接、變形,最后放到設計中去。這類設計已經不是簡單的具象元素堆砌,而是經過了一定的抽象、借用和轉換。只不過這樣的設計中有符號化移植的設計手法,這種手法在產品設計大都表現在產品表面的紋樣表達上,而缺乏對產品本身的使用或存在價值等深層因素的思考。比如吉利汽車作為中國知名民營車企,對中國元素融合進汽車設計中確實做了不少嘗試,例如ICON這款車(如圖5),通體“回紋”變形樣式,但尺寸比例視覺效果不佳。雪鐵龍天逸C5 AIRCROSS和路虎攬勝極光2012-2018款的外形設計(如圖6、圖7)大概率就是吉利ICON的設計取樣來源。與雪鐵龍天逸C5 AIRCROSS相似的方塊形保險杠和側裙,相似的內飾色彩和布局,與路虎攬勝極光2012-2018款相似的車頭設計風格、照搬的引擎蓋和通風口、ABCD柱子相似的彎角和比例,并且還試圖在拼湊中融合中國的回紋樣式,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考,但依然停留在具象和元素堆砌上。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經濟全球化在加強本土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各區域關系的背后,也在以驚人的速度抹殺各個國家的地域文化,在這樣的進程中,本土文化的優勢和特色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沖擊,大家正在失去各自傳統的特點[5]。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對外國文化非常包容,吸收借鑒并融會貫通,從漢代黎軒的雜技魔術在漢武帝劉徹的朝堂之上表演,誕生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國得到發展并形成完整體系。在現代生活中時常出現的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各種外國品牌的產品和理念甚至生活方式,無不說明了這一點:大多數人喜歡新鮮事物,一個新出現的設計風格的流行,必然會引起一陣潮流,大量盲目跟風,這些模仿中的產物在滿足了人們嘗鮮需求的同時也讓我國當代設計的方向變得盲目起來。外來文化對我國當代設計消費的影響巨大且深遠。傳統的中國樣式已經讓消費者失去了興趣,這也是普通的中國風設計在國內一直難成規模的原因之一。
二、從世界角度探討我國設計方向
(一)什么是好的設計
設計作為實用藝術的一部分,首先應當具有實用性,如建筑設計應使人們在居住和使用時感到舒適方便,實用工藝品應使人們在使用時感到稱心如意等,同時也要具有審美性,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和精神需求,表現性與形式美在設計中也密不可分。設計還有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征,就是時代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設計作品的產出不僅是個人的力量和內心情感,而且從根本上是來自于設計者所處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俗、民族文化的內涵和特征。一個國家的形象特征往往跟這個國家深入骨髓的民族文化有深層的關聯。比如有著“精準的德國工藝”美稱的德國品牌,博世、西門子、雙立人、萊卡,汽車品牌奔馳、寶馬、大眾集團的奧迪、保時捷等品牌深入人心。德國人比較嚴謹,而且其設計在功能主義和情感化之間找到了合適的平衡點。在家用消費產品設計上有著超高知名度的品牌IKEA,是北歐資源小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結合了大工業社會簡約實用的需求和傳統溫和的人情味而設計制造的產品,性價比高,獲得了全球眾多消費者的青睞。來自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福特、凱迪拉克,代表了美國商業文化,熱情直爽,充滿激情和豪華。這些國家的設計在解讀上都明確帶有本國特征不會被混淆,這是西方設計在全世界范圍內成功的案例。
(二)本土化
設計是從屬于文化的,現在我們強調文化的本土化,那么設計也應同理。設計需要有鮮明的特點,學習發達國家而不主動思考,永遠只能步他國后塵。設計的現狀、發展的高度和程度,也都源于文化給人們提供的一種基于本土特征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將人和文化本質緊密聯系在一起。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研究指出了人類活動區別于動物活動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就是人類擁有符號化的行為和思維方法。而設計是傳達符號強有力的方式之一,能夠傳達文化信息。人們的審美情趣、生產使用、社會活動、風俗習慣、倫理等級、宗教信仰中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屬性,在這其中尋找載體,轉譯為符號語言進行表達,這就是設計。
所以我們在做設計時能夠意識到,我們真正需要傳達的并不是這個設計本身,而是在這產品之下蘊含的情感、文化等感性因素,而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還是這些感性因素。不論美術還是設計,藝術傳達的最高形式都是情感共鳴,而設計時個體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讓設計活動千差萬別,也正是這些特殊性讓設計充滿創造力和活力,也只有擁有了本土化的文化本性的設計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嶄露頭角。
(三)全球化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全球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多種屬性,他們互相聯系,不斷碰撞和交融,加上日益提高的網絡技術和硬件水平、自媒體視頻的出現等大大加快了全球化的速度。文化交融后的設計,全球交流、交融已無法避免,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者都不可能再固守陳規,堅持“純粹的本國文化”,就像前文所說,設計曾經又名商業美術,設計一定會受到消費者傾向的引導。所以全球化趨勢下,只有與時俱進,掌握文化發展的規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下的多種文化特征,從而為本土的設計積累更好的資源和基礎。
三、設計的未來方向探討
魯迅先生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事實也證明,為世界各國所共同欣賞的設計作品,絕不是亦步亦趨模仿別國設計作品,而是帶有本土特征的設計作品。當然也不是所有帶本土特征的設計作品都能成為世界級的優秀設計,而是那些和藝術一樣能體現“人的一般本性”和“人類共同美與需求”[6],帶有真實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同時擁有本土特征的設計作品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各民族所共同欣賞的設計作品。
目前我國設計界做的比較好的文化設計品牌有半木、品物流行、上下等,在他們做的優秀設計中難以找到非常明顯的中式LOGO和傳統紋樣,但卻呈現出非常中國味、恬靜淡雅的感覺,這就是中國傳統深層次美學精神和內涵的設計體現。
半木“你我同舟”燭臺(如圖8),就詮釋了俗話說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從民間俗語中找到設計靈感,用“木舟”的基本形態設計燭臺,并且為了增加設計的趣味性和文化性,還將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所創造的榫卯結構應用其中,燭臺可以一分為二,亦可合二為一,暗合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中國傳統哲學觀點。
在設計中,從最低層次的圖案設計,到形式層級的樣式設計,再到最高層級的意義層級,這個層級就是方式設計。這種“中國方式”設計以中國元素作為媒介,將深層次的文化理解消化并在設計中重生,而非直接使用可見的傳統文化視覺元素,反而整個作品在這個吸收再創造的過程中提高到了意義層級。它強調的不是表面形式的中國化,而是將中式審美、哲學內涵等感性因素與作品的精神氣質有機融合,這恰恰是這種方式的最大難點所在。要做到這種程度的解讀,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提煉、設計和運用,注重對精神和內涵的追求。
同樣值得作為范例的還有2018年發行的大型3D單機角色扮演游戲《古劍奇譚三:夢付千秋星垂野》(如圖9,以下簡稱《古劍三》)。作為一段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架空設定游戲,《古劍奇譚三》參考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并將其滲透到設定中,加入大膽而豐富的幻想,使游戲宛如一卷“東方幻想篇章”。《古劍三》是國內設計制作且已發行的單機游戲中質量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不僅在游戲畫面、人物設計、場景設計、服裝設計、器皿武器等眾多設計中吸收借鑒了中國古代的真實資料,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例如其中有一段“龍宮”場景,就從3D變成了2D橫版游戲,其中主角是3D建模的2D剪影,而其他NPC則變成了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皮影戲的造型。《古劍三》的大地圖中包含了紅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真實對照場景,其中不同文化特點在游戲中也表現得恰到好處。其主要角色巫炤、嫘祖、縉云分別來自紅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所對應的區域,讓玩家直接感性認識中國遠古文化,使原本對于很多人都倍感枯燥的歷史,一下子活靈活現出現在游戲中,在玩游戲的同時還在感性學習,這是別的方式所不能給予的。《古劍三》還借鑒了一些國際3A游戲中的設計思路,比如有很多玩法各異的分支小游戲,甚至還有一種特別的紙牌玩法“千秋戲”,不僅有制作精良的牌面設計,玩牌規則也和中國傳統哲學文化進行了有機結合。游戲劇情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和事件逐步推進,與以往國產游戲劇情的恩怨情仇、同伴友誼羈絆等情感不同,《古劍三》主題是圍繞著人類的過去與未來進行討論,傳承的意義,從不明到清晰。也正是因為傳承,才有如今這樣瑰麗燦爛的華夏文明。《古劍三》在STEAM游戲平臺上發售后,世界各國玩家都對這款國產游戲表達了喜愛之情,三萬多篇的特別好評,這在國產游戲設計史上都是值得載入史冊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中式審美、哲學內含等感性因素與游戲設計有機融合,并且走出了國門。雖然受限于制作經費,但《古劍三》所傳達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不僅我們中國玩家能讀懂,外國玩家也能真切體會并有所感觸,這就是“中國方式”設計的高級之處(如圖10)。
“中國方式”的設計應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與再思考的過程,定型與成熟必須要經歷對已有的傳統文化的全面認知與發掘,并且在設計再創造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設計的舞臺上用自身的文化特征一鳴驚人。同時“中國方式”設計也是自身不斷發展與變化的,是由多個設計者個體、學者、研究機構等對中國本土文化不斷提煉、延伸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文化發展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也會批判地吸收一些外來文化因素,充實和發展自身。“中國方式”設計不僅代表了設計本身,更是中國當代文化體系發展的真實寫照,是當代中國人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同時又促進了本土文化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增強了文化自信。在國際上,它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與趨勢。
當今世界,現代信息化已步入尋常百姓家,以傳統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載體進行文化、觀念輸出已不能滿足信息時代的客觀要求,這就需要將意識形態、精神觀念融入設計當中,通過產品、作品等人們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這種“觀念”想要打動和影響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就需要我們所提出的觀念必須與其他地域文化有所分別,并且是符合現代人生活和思維方式的。這也是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化的重要意義。所以,我國設計的未來需要走“中國方式”設計這條路。
四、結語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在“文化自信”導向下,從之前拿來主義的照搬西方設計到今天的回歸中國本土文化,我國設計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有些設計思想甚至被國外發達國家借鑒,這一切的轉變都是令人欣喜的。我們很多人做設計,雖然從理論上知道應該對事物進行抽象精煉,但總是徘徊在樣式元素等較為具象化的想法中,缺乏對中國生活方式、理念、哲學等方向的思考,從設計到情感更是難以捉摸,過于拘束。其實從廣義來講,中國人從出生就開始接受中國文化,生活和思維方式更是離不開中國文化,做的設計也必將會帶著中國文化特點和邏輯觀念。好的中國設計,不會拘泥于形式、物質,而是從方式設計的思路入手,洞察細微,從身邊事物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理念、哲學等,融合全人類共有的情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的設計才能規避文化的“水土不服”,成為世界級優秀設計。
參考文獻:
[1]周志.張道一教授談中國設計教育的歷史、現在、未來[J].裝飾,2019(5):18-21.
[2]張道一. 從“本元文化”論看“非物質文化遺產”[J].設計藝術,2009(4):4-5.
[3]張巍媛.圖案教學與“三大構成”教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129-130.
[4]馮健親.中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漫步[J].裝飾,2003(10):88-89.
[5]張明. 從“中國樣式”到“中國方式”——可全球解讀的中國現代產品設計方法研究[D]. 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6.
[6]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趙衍隆,鄭州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