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陰山巖畫是古代北方先民創造的頗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陰山巖畫折射出的游牧文化、圖騰文化、狩獵文化的價值內涵不僅是古代先民的一種生存智慧,更蘊涵著古代先民生活中游牧文明、天人合一、同生共存的審美意蘊。陰山巖畫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意蘊探析嘗試從陰山巖畫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蘊兩個維度對其進行解析,以期全面地認識陰山巖畫的總體特征與內涵價值,從而為更好地保護陰山巖畫這一文化遺產奠定基礎,進而促進文物保護事業更好地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詞:陰山巖畫;文化價值;審美特征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套學院2019年度科研項目“陰山巖畫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HYZX201956);202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和諧的家園:生態美學視域下新世紀以來草原小說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NJSY21195)階段性研究成果。
巖畫是一種古老的、原始的繪畫藝術。陰山山脈東西綿延千里,橫亙在內蒙古地區的中西部。陰山巖畫是古代先民雕鑿在巖石之上的一種符號系統。陰山巖畫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北方巖畫中分布較為廣泛、內容多樣、價值豐厚、藝術精湛的藝術形式之一。巖畫是人類文化發生與發展的有力證據,陰山巖畫所體現出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蘊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為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社會發展與思想歷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一、陰山巖畫的研究概況與進一步闡釋的空間
陰山巖畫研究是文化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迄今為止,學術界圍繞陰山巖畫的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有關陰山巖畫整體概況的研究。比如,蓋山林撰寫的《陰山巖畫》(1986)、《烏蘭察布巖畫》(1989)等。二是有關陰山巖畫的類型研究。比如,張景明、王德榮圍繞群虎圖巖畫的研究(2001)、王子令對陰山巖畫中古車圖像的分析(2009)等。三是有關陰山巖畫的功能研究。比如,馮軍勝對陰山巖畫中原始宗教觀念的探討(1999)、森文對陰山巖畫與巫術之間關系的研究(1994)等。四是有關陰山巖畫藝術特征的研究。比如,斑斕對陰山巖畫造型的分析(2000)、馮軍勝對陰山巖畫意象的分析(2000)等。既往學者們有關陰山巖畫的研究一般是從整體概況、巖畫類型、巖畫功能、藝術特征等方面展開的探討,少有學者從陰山巖畫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蘊角度展開探討,本文嘗試從陰山巖畫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蘊兩個維度出發,探討陰山巖畫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美學特征。
文化是人類社會中一種適應方式的表現,任何文化都代表著人類社會為了生存選擇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對于古代北方先民來說,古代陰山山麓是較為適宜生存的地方,古代北方先民在這里生存,為璀璨文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陰山巖畫作為我國古代北方先民所創造的一種歷史文化遺存,這些歷史文化遺存為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據。陰山巖畫主要包括動物巖畫、狩獵巖畫、人物巖畫、放牧巖畫、車輛巖畫、符號巖畫等類型,這些不同的巖畫類型記錄了古代先民們的生活,表達了古代先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理解,不僅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模式的一種體現,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種間接呈現。
二、陰山巖畫的文化價值
(一)游牧文化
“陰山地帶遠古時代的山民們,經歷了漫長的狩獵經濟之后,在狩獵業基礎上,產生了畜牧業,并逐漸發展到以放牧為主的經濟生活,而狩獵業則退到輔助的地位。”[1]生活在北方草原的人們,游牧生活便成為了古代社會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游牧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逐水草而居。“北方草原氣候干旱,降雨量少,生態環境脆弱,植被資源有限,為了能使水草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維持草原民族長期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的生存需要,北方草原民族選擇了游牧的生產方式。”[2]游牧的生活方式是游牧文化的一種直接呈現。游牧文化體現的是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所創作的一種文化類型。
在古代社會,陰山地區是古代先民游牧的重要場所。游牧文化在陰山巖畫創作中是古代先民們進行巖畫創作的主要題材之一,從陰山巖畫所呈現的內容來分析,動物巖畫是陰山巖畫中占比較高的類型之一,比如,虎、鹿、馬、羊等動物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在陰山巖畫上。“在動物巖畫中,無論是單體動物巖畫還是動物群巖畫,羊、馬的出現次數是最多的。羊的種類中較明確的形象有北山羊、巖羊、盤羊。其中,北山羊的數量最多。”[3]
比如,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東南的巴音哈太蘇木政府附近的動物群體巖畫中,羊群巖畫有10余幅,其中北山羊羊群巖畫居多(如圖1)。羊是北方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陰山巖畫中所刻畫羊的形態是陰山地區先民們用巖刻的方式保存下來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為我們研究北方游牧民族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二)圖騰文化
圖騰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較為古老的文化現象之一。人面像巖畫在陰山巖畫中被大量發現,這些人面像巖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先民對天神的崇拜。“原始人生活在一個由各種超凡神靈主宰的世界里,那些超人或尚未發展成人的生靈,那些具有巨大魔力的神靈鬼怪,那些像電流一樣隱藏在事物之中的好運氣和壞運氣,都是構成這個原始世界的主要現實。”[4]于是,在古代先民社會,萬物有靈逐漸成為了古代先民篤信的一種觀念。
從信仰層面出發,圖騰文化信仰萬物有靈。“圖騰文化是由圖騰觀念衍生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作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后,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5]圖騰文化表達了古代先民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反映著古代先民的一種生存智慧,映射著古代先民的一種精神寄托。圖騰文化的圖像符號在陰山巖畫中是古代先民們刻畫巖畫的主要題材之一,尤其是人面像巖畫體現的比較明顯。人類社會早期的宗教觀念是萬物有靈。萬物有靈觀念使得古代先民產生對自然萬物的崇拜。“在人造的祖先像外,死人的頭骨或骨骼也作為含有‘靈魂力量’之物而受崇拜……刻成的面具,象征著靈魂、精靈和魔鬼。”[6]比如,在人面像巖畫(如圖2)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古代先民對人的面部表情的刻畫與呈現,類似圖像符號呈現的是圖騰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
(三)狩獵文化
狩獵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原始手段。從人類社會誕生開始,就出現了狩獵活動。狩獵文化是建立在狩獵活動基礎上的一種精神呈現,這種精神呈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狩獵文化的誕生往往與外部自然環境有關密切的關聯,比如高原地區、草原地區、山區地帶等。在古代,北方的陰山地區具有較好的自然環境,這里不僅有森林、草原,還有溪水。這些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自然條件,更為狩獵業提供了便利條件。
巖畫一般是指古代先民刻制在洞窟或巖石上的一種圖像符號。在陰山巖畫的類型分布中,狩獵巖畫也是經常出現的類型之一。比如,在狩獵巖畫(如圖3)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位拉弓的獵人與一只動物之間關系的符號呈現,該幅巖畫呈現的內容正是對古代先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直接體現。
另外,車輛巖畫是古代先民活動軌跡的一種呈現方式,也是狩獵文化的一種間接體現。“在車輪被發明出來之前,整個人類歷史中的絕大部分時間,人類的生活節奏是十分緩慢的。他一天的活動半徑不超過40里,如果算上往返就不超過20里。”[7]可見,在車輪被發明之前,古代先民還是依靠駕馭動物(狩獵)來維系日常生活。
三、陰山巖畫的審美意蘊
“中國巖畫以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獨特的思想而彪炳于世界巖畫之林。中國巖畫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今有萬年歷史,一直延續到中世紀,是世界巖畫的發祥地區之一,為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遺產。”[8]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實用性方面能夠為先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條件。審美價值方面能夠體現出先民的精神追求。巖畫中的內容一般是對先民生活方式的符號呈現,鑒于陰山巖畫的地域分布特點,從審美層面出發,陰山巖畫中孕育著游牧文明、天人合一、同生共存的美學意義。
(一)游牧文明
巖畫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記載著游牧文明的變遷歷史。游牧文明是對游牧生活的一種精神映射。游牧生活方式一般都是順從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生物、融入自然環境。換句話說,游牧生活是以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為前提而從事勞動與生產的一種生活方式。從陰山巖畫的類型分布來看,巖畫一般主要有動物巖畫、放牧巖畫、狩獵巖畫、車輛巖畫、足印巖畫、人面像巖畫等類型,其中數量較多的是動物巖畫。“動物巖畫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反映了原始人類復雜的意識、心理和情感。巖畫作為一種原始藝術,是原始先民內心世界選擇的需要。”[9]這種內心世界的選擇不僅反映出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現狀,同時也是由狩獵到游牧文明的一種過渡。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中華民族對于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人性與天道的合一問題。在古代社會,先民們一般認為天體的自然運行與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間息息相關。天指向的是宇宙大自然。人指向的是宇宙小天地。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統一的。在陰山巖畫的類型分布中,狩獵巖畫是巖畫類型分布的一個重要題材與內容。“這些狩獵圖的意義絕非僅僅是為了捕殺動物,而是表達著巖畫制作者利用圖像的刻繪以增殖動物、迫使動物多多出現的巫術意愿。”[10]巖畫中所蘊涵的天人合一的審美意蘊則表現為人與動植物之間一種和諧共生的智慧。古代先民在狩獵之時,形成了一套狩獵的基本方法和規范要求。在古代,先民們并不是見到什么動物就獵什么動物,更不是濫捕濫殺。反而是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天子乃歷飾,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于四方。”講的就是打獵要懷有敬畏之心,要懷有感恩之心。
(三)同生共存
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大自然中的每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剝奪任何一種生物的生存權力,反而是盡力做到彼此之間的同生共存、和諧相處。同生共存折射出的是古代先民們的一種生存之道。從陰山巖畫類型分布的平面構圖層面來分析,在成千上萬幅巖畫中,不僅有單個圖像,也有組合圖像。其中圓形、方形等圖形在巖畫中比較常見。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圓形和方形一直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比如,圓形象征著周而復始的天體系統,象征著大自然的內部循壞規律。方形象征著廣大曠遠的大地疆域,象征著大自然的內部規范。具體到陰山巖畫的創作過程中,外部環境對于巖畫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直觀地說,巖畫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古代先民們的生存方式一般是依靠大自然的賜予,于是,自覺保護自然環境便成為古代先民的生存之道,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古代先民與大自然之間應該保持一種和諧共處的關系。兩者之間和諧共處折射出古代先民的一種生命情結,這種生命情結體現出巖畫留存的一種真實生活景象,渲染出一種同生共存的和諧氛圍。
四、結語
巖畫是古代先民在文字產生之前的藝術萌芽,是我國獨特的藝術珍品。北方巖畫、西南巖畫和東南巖畫構成了我國巖畫分布的三大區域。巖畫對人類早期的藝術與功能之間的反映是一種復雜的關系。巖畫所反映出的人類智慧、文化內涵、美學價值、藝術風格都表明了古代先民所處的時代特征。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符號系統。符號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行為是人類社會在生產與勞動過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陰山巖畫是我國北方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陰山巖畫折射出的游牧文化、圖騰文化、狩獵文化的價值內涵不僅反映出古代先民的一種生存智慧,更蘊涵著古代先民生活中游牧文明、天人合一、同生共存的審美意蘊。陰山巖畫產生于古代社會,研究陰山巖畫對于探索古代先民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宗教習俗、藝術形式提供了大量真實而又形象的圖像資料,對陰山巖畫的研究與探索有利于呈現古代先民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所創作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參考文獻:
[1]蓋山林.陰山巖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57.
[2]李悅.草原文化讀本[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8:230.
[3]王曉琨,張文靜.陰山巖畫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32.
[4]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1.
[5]馬銀文,汪建民.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一本通[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4:28.
[6]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汪寧生,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346-347.
[7]蓋山林,蓋志浩.內蒙古巖畫的文化解讀[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369.
[8]李祥石.走進巖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5.
[9]王嶸.西域藝術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31.
[10]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之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3.
作者簡介:沈春鵬,碩士,河套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