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絲綢之路”寧夏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特征研究以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為切入點,通過資料分析、統計歸納、田野調研法概括西海固地區傳統民居的統一特征,通過實地具體民居案例來歸納總結該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的地域文化特征。這不僅對寧夏地區傳統民居的發展有所幫助,也為今后研究該地區居住民俗藝術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寧夏;西海固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特征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部,該地區自然環境差、經濟落后。而西海固地區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其中就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涇源縣、彭陽縣、隆德縣及吳忠市同心縣和鹽池縣[1]。本次調研地點都是古絲綢之路過境之地,因此,對該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特征的研究與挖掘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當地民居多為蔓延式傳統聚落,在房屋的施工建筑過程中更加注重整體,注重建筑與自然的融合,施工材料則是就地取材,因材施法,因此形成獨特的建筑藝術形態。這種獨有的建筑空間不僅是傳統民居建筑藝術物質化的載體,也是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場景的純粹體現。
一、聚落選址與布局
寧夏地區傳承至今的每個傳統村落普遍都有著較強的選擇建房的宗旨,這種選擇建造地址的理念按照不同的需求可以總結為以下兩種類型:一種是物質層面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另一種是人們精神和信仰層面的需要。
(一)物質生活需求
1.地形地勢
從宏觀方面分析得出,地形地勢為影響程度最大的因素。地勢高處分布的傳統村落分散且稀少,地勢低處分布較集中且繁多,故多數傳統村落均分布在海拔較低的谷地之中且臨近水源[2]。
2. 河流水源
寧夏地區的一些傳統村落都在河流周邊,附近的村落可以有豐富的地下水或充足的雨水來保障和滿足日常生活需求[3]。南部地區的降雨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迎風坡的降雨量大于背風坡降雨量,朝向南部坡地的降雨大于朝向北側。
3.安全防衛
當地人民對于安全性的考慮也主要是由于外界危險因素較多。安全防衛除了大型堡寨的外部圍擋外,南部山區地帶還有自然生態屏障。較為理想的生態條件是處于群山夾抱之中又或是處于背山面水之地。
(二)精神層面需求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物質條件充足的條件下,開始追求精神與心理層面的滿足。基于這種陶冶情操方面的追求,前人在選地建村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思想,即追求風水理念。
二、院落空間
傳統民居的建筑層面和空間形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民居的院落布局的出發。院落空間功能性的組合構成整個的院落形態,滿足院內的生活需求。
(一)院落空間的構成要素
寧夏地區傳統村落中的院落在地勢平坦開闊處的院落規模較大,圍合感強;地形地勢起伏變化大處,院落的違和感則相對弱很多[4]。當地的傳統民居院落空間形態的構成要素包括:地處空間軸線位置的正房、中軸線兩側的廂房、位于建筑次要構成的附屬用房(雜物間)、圍合起來空曠的庭院空間以及院門和圍墻。
1.正房
院落空間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是正房。正房位于中軸線的中間位置也是院落空間中使用度最高的房屋。正房相較于院落中廂房和雜物間在面寬、進深、高度以及占地面積等方面體量較大。作為日常起居的主要場所有時也會用來接待客人[5]。正房的朝向通常是坐北朝南,建筑內部則分隔為三個獨立空間,中部是堂屋,兩側分別為長輩居住的臥室(如圖1、圖2)。
2.廂房
廂房一般都建造在院落中軸線的兩側,廂房和正房所形成的角度一般為直角。廂房的外觀造型一般會模仿正房,但也會有微小的差異。建筑體量方面小于正房,一般會當作客房或餐廳來使用,廂房的數量與分布也受院落所處的具體區位地形地勢的影響,所以根據地理條件的不同,廂房的數量也各不相同(如圖3)。
3.附屬用房
此類房屋指正房和廂房兩側加建的較小的房間。該類體量最小,構造簡單。正房或廂房一側的附屬用房多作為廁所和廚房或者具備儲物功能(如圖4),與院門緊挨的房間為客房。
4.庭院空間
院圍墻包圍所形成的開放空間稱之為庭院空間。四面圍合的隱私性和封閉式性強;若三面圍合,空間的公共性和開放性會減弱。在庭院的空間使用中,當地居民一般還會種植一些植被來豐富庭院空間的觀賞性,滿足日常活動需求。室外的庭院空間是一個過渡性空間,承接建筑和外界的聯系[6](如圖5)。
5.圍墻
圍墻就是民居建筑的墻體,建筑的外圍墻基本是為了限定院落空間范圍,高度一般控制在1至2米之間,使用石塊隨意堆砌而成,這種隨意堆砌的方式也會適用于較低的院落圍墻,較高圍墻的穩固性和防御性都良好,用來限定隱私性較強的院落空間(如圖6)。有的院落空間完全是由四面的房屋所圈圍出來[7]。
6.院門
該地區傳統民居的最外圍的院門通常位于與正房相對一側的臨街處(如圖7),該院門以一座體量較小且造型簡單的門樓形式出現。傳統民居院落的院門位置的選擇也受到當地風水理念的影響。由此,院門與正房朝向一致且建造在院落東南處。
(二)院落空間的普遍形態
傳統的院落空間是由院落中不同的建筑單體圍合構成的,能夠有較為豐富的空間組合形式多出現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山地。空間搭配和構成異同的空間可以組合多種多樣的院落形式。較為方正的空間形態無論是在南部山區還是北部川區都是常見的院落空間形態[8]。傳統民居院落空間概括歸納出以下四種形式(如表1)。
表1:院落空間形態示意表
形態 院落空間特征 實例
“一”字形院落
“L”形院落
三合院
四合院
1.“一”字形院落
“一”字形空間是當地傳統民居中最為常見的空間形式。這種屬于單體建筑構成,適應能力十分好,可適用于多種地勢地形。由于當地村落中的地形多元化這一特點,又考慮到此種單體建筑占地面積小,所以在傳統村落中可供選擇該類型建筑的建造地帶比較富余。
“一”字形的傳統民居建筑,其院落空間的限定形式很小。寧夏地區最典型的就是硝河村中的“一”字形民居建筑,被周圍建造起的圍墻包圍,通過圍合起來的后院與到新建的房屋共同達到一個對外的聯系。這種形式的院落空間功能性逐漸消減,日常起居已經轉移到新建的民居和院落中。
2.“L”字形院落
“L”字形式相較于“一”字形的傳統院落形式增加了一些相互搭配構成的其他建筑,其位置的布置相對多元化。在構成方面分兩種:第一種,正房與廂房相鄰建造,在平面空間中構成直角的布局方式,所以圍合的院落空間十分寬敞形態也比較豐富;第二種,正房與其他建筑相對布局,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院落的占地面積局限性較大的情況下,院落空間的圍合程度是依賴于其它院落的建筑墻體,作為圍合的臨街墻具有很強的遮擋效果。
“L”字形院落形式的傳統民居,這種布局的院落空間限定性十分的豐富多變。在整個實地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總結具有代表性的“L”字形院落是位于北長灘村,該村落的正房與搭配用房(廂房)相鄰且相互垂直,另外兩側為建筑外墻或是用土塊堆砌低矮的院墻。當地的民居都采用此種形式的民居而且在主街一側呈階梯狀分散布置。
3.三合院
三合院形式構成空間較簡單,建造形式為三面建筑與一面外墻圍合而成。根據院門設置位置的不同,三合院式的布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布局規則整齊,整體向陽而建坐北朝南,院門與正房相對;一種是建落在地勢高的地帶,院門與正房相鄰,這種布局是為了與外部街道取得密切聯系,其溝通性和公共性強。
在馬月坡寨子中,建筑與院落空間呈三面圍合之勢,院內正房相對的墻體設置院門,方便日常的交通與聯系,整個院落的房屋對稱分布,布局規整,院落空間的私密性較強。
4.四合院
四合院,顧名思義四面都被建筑圍合,屬于規則且完整的院落布局。院落的選址也會在寬敞明亮且平坦舒適處。故級別較高的院落才會使用此建筑布局形式。一般是在傳統村落中財力雄厚、地位顯赫的人家才能建造四合院。
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是梁堡村的劉氏宅院和紅崖村的馬家宅院。梁堡村的四合院因受地形地勢的限制則沒有那么規整,但整體布局也遵循四合院的布局形式。紅崖村中的傳統民居多數位于地勢較高的平坦空地上,村落中的四合院形式民居的庭院空間和建筑房屋整體規模分布規整。
三、室內空間
當地的傳統院落一般有五個基本功能單位組成分別為日常起居、儲藏、飼養、庭院、禮拜。由于當地回族住居必須滿足日常宗教生活的功能,故室內需要具有做禮拜的空間,規模較大的傳統民居在庭院單獨設置。一般做禮拜的空間場所是利用室內空間劃分來的功能區。院落的上房處于庭院中的核心位置,其他功能性建筑分布圍繞上房展開。一些地區在正房旁邊增建附屬用房,多作為廚房或柴房搭配使用。儲藏空間有的設置在上房的套間內,還有些會另設棚屋。一般都會把廁所設在后院。由此可見,傳統民居的起居空間宏觀上包括堂屋、廚房、臥室三個類別,在規劃這三種空間關系時,都是根據每個地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來確定。
寧夏當地居民建造傳統民居都采用延續奇數間,如一間、三間、五間等。奇數開間滿足起居的同時,還為了遵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陽剛屬性。建筑單體多以三間為主的建造形式(如圖8),此種形式也是單體建筑中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泛的類型。(一)違背分割的三開間優點為開敞通透;(二)中間廳用來會客,兩側為居住空間,把三間分割成三個獨立空間使用;(三)由面闊三間組合而成,形成一廳一室的居住格局;(四)在三開間布局形式上演化成為五開間布局,建筑體量和規模上都更加豐富。
四、結語
經過實地調研依據資料查閱作為研究基礎,將寧夏地區傳統地域建筑空間藝術形態進行了細致的劃分與系統的總結(如表2)。
參考文獻:
[1]燕寧娜.寧夏西海固回族聚落營建及發展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2]代天嬌,葛怡萱,張海彬.現代鄉土景觀的異質共生與營造策略研究[J].湖南包裝,2021(4):50-54
[3]燕寧娜,王軍.西海固回族聚落形態類型與特征[J].建筑與文化,2014(9):99-100.
[4]楊大為,李江.寧夏傳統建筑的營造特征[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5
[5]薛正昌.寧夏傳統村落建筑形式與現狀保護[C]//第二屆中國古村鎮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集.2016:9-22.
[6]陳鳴.中國傳統園林的民族性研究綜述[J].湖南包裝,2021(6):1-4.
[7]王構.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25-26.
[8]王非,周典,楊路.寧夏西海固地區鄉土民居更新改造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17(23):31-33.
作者簡介:張曉雨,碩士,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傳統建筑與文化、城市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