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行業媒體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以《廣西政協報》實踐為例,分析如何破解行業新聞宣傳報道刻板單一、欠缺深度、思維固化等問題,提出要堅持政協特色、聚焦“內容為王”、創新宣傳路徑,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行業媒體;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融媒體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指出:“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敝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是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做出的部署。2022年1月20日,廣西政協發出了《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倡議書,向全區政協委員發出了倡議。在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行動中,如何找準自身定位,找準報道路徑,把“高站位”和“接地氣”二者有效結合起來? 本文結合實踐做了積極探索,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自身特色、抓準主題主線、拓寬報道思路、創新報道方式,在探索宣傳新路徑中找到宣傳方位,從而進一步提高行業媒體新聞報道的宣傳質效,增加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堅持政協特色,在“準”字上下功夫
要把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講好,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準確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突出政協優勢,彰顯政協特色,順勢而為,借力而上,發出政協好聲音,展示委員好形象。
(一)政治站位“準”,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
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1]。要立足人民政協性質定位,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基本方針、基本政策、基本要求、基本職責、基本制度貫徹到宣傳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在真學真懂上下功夫,在學用結合上見實效;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確保不跑調、不走樣、不變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
(二)主題定位“準”,凝聚民族團結正能量
新聞報道的價值和影響力,與做好新聞主題策劃息息相關。對新聞報道進行主題策劃,是新聞媒體所采用的一種必要手段和報道方式。對于行業報紙來說,加強新聞主題策劃不僅能夠深化報道主題,還能充分利用新聞資源,發掘新聞價值,形成報道亮點。因此,要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必須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精心策劃相關報道選題,從全局視角出發,組織撰寫有分量的新聞報道,著力講好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故事,搶占輿論陣地,讓民族團結的正能量越來越強勁。
《廣西政協報》圍繞全區各級政協委員開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活動,把加強策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做,圍繞這一主題,做到每周有小策劃,每月有大策劃,力求每一篇報道都有計劃、有主題、有內容、有特點。2022年1月,開設了《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專欄,在報紙版面上,在新媒體平臺上持續發力,報道各級政協委員響應號召,深入基層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通過視角獨特、主題鮮明的策劃報道,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引導作用,宣傳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聚焦報道內容,在“度”上做文章
政協新聞宣傳工作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政協新聞宣傳報道在可讀性、貼近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改進,處于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發展過程。但政協新聞宣傳缺乏新意,報道內容刻板單一、欠缺深度,會議報道多、日常報道少,新聞接地氣不夠、報道可讀性不強等問題也往往困擾著各級媒體。新聞工作者應該拓寬報道思路,積極探索更多的報道模式,從豐富報道內涵、創新報道方式等方面尋找思路和靈感,不斷創新、豐富內容形式,使文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
(一)構筑精神家園,讓新聞報道“有高度”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榮意識。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長遠性和根本性作用。大眾傳媒中的新聞傳播能夠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具有影響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社會功能。[2]因此,政協新聞報道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圍繞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使新聞報道立意高遠。
在“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中,廣西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從2022年2月開始持續深入基層開展對口協商、提案督辦、委員宣講、專題調研等活動,為持續助推民族地區文化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履職盡責,獻計出力?!稄V西政協報》緊扣政協履職工作,持續推出《凝心聚力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在人民大會堂,她說出了仫佬族鄉親的心聲》《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協助力“民族和諧文化圈”建設》等報道,豐富了文化內涵,傳播了政協聲音,展示了政協履職成效,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創新報道方式,讓新聞報道“有深度”
新聞報道的選題與媒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受眾定位和媒體影響力有很大的關聯。在海量的社會信息面前,如何讓政協新聞報道更有吸引力?這就要求各級媒體拓寬思路,創新報道方式,做深系列報道,既要遵循新聞規律,又要體現政協特色。
系列報道,是指圍繞同一新聞題材、新聞主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做多次、連續的報道。在新聞報道的手法中,如何運用好專題系列報道,發揮其優勢作用,也是行業類報刊開展新聞宣傳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在宣傳報道中,廣西政協報社派出記者分別采訪了全國、自治區、市、縣(區)四級政協委員,捕捉他們在開展活動中的“亮點”和“看點”,2022年2月,在重要版面的顯著位置,圖文并茂推出了《凝心聚力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八桂大地》《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不遺余力講好八桂民族團結奮進故事》等專題系列報道。這些系列報道緊扣凝心聚力、民族團結、“同心圓”等關鍵詞,從“小”片段、“小”細節、“小”場景切入,多角度、多側面反映了各級政協委員迅速行動起來,帶頭宣講、做出表率,不遺余力講好八桂民族團結奮進故事,弘揚了正能量,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主旋律,促進各民族間的融合與和諧,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貼近基層群眾,讓新聞報道“有溫度”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新聞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實際工作中挖掘出來的。具體到新聞報道的實踐中,要積極踐行“四力”,做到“三貼近”,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新聞報道沾上更多的泥土氣息,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鳴。政協新聞要在報道政協委員對理論以及內涵的深層次解讀的同時,也要講身邊人身邊事,以通俗、生動、鮮活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滿足受眾的需求。 [3]
《廣西政協報》在講好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中,既有委員在宣講中關于理論方面的“高度”解讀,又有與基層群眾息息相關的“溫度”報道。
例如,2022年5月23日,在全區政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委員宣講”骨干培訓班上,政協委員圍繞“怎樣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如何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等主題,做了深入細致的宣講。在新聞報道中,《廣西政協報》著重突出了政協委員對政策理論方面解讀的內容,著重加強對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力度,既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又提升了新聞報道的“高站位”,讓廣大讀者更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再如,2022年3月8日,南寧市政協到馬山縣白山鎮民族村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向村委贈送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圖書后,村委圖書室就成了村民們的“讀書角”。
《廣西政協報》選取村民們的“讀書角”作為開頭,用講故事的方式報道南寧市政協開展行動后,給村民們帶來的可喜變化。這樣有“溫度”的新聞報道,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梢?,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是加強和改進新聞宣傳,增強新聞宣傳的親和力、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
三、發揮融媒體優勢,在“新”上求突破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融媒體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渠道,傳播著黨和政府的聲音,展示著黨和政府的形象。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協的新聞宣傳工作也要盡快適應新形勢下新聞宣傳的傳播、表達和敘事方式,積極創新新聞宣傳工作路徑,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推動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最大增量,開創畫好畫大網上“同心圓”的全新路徑,讓民族團結的聲音更響亮,讓各民族生命線的主旋律更加高昂。
(一)創新渠道,力求“一維”向“多維”升級
要緊跟互聯網時代大潮,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實現信息傳播渠道的融合,并使新聞內容在多媒體之間實現有效互動,讓新聞報道的傳播覆蓋面更廣、時效性更強、推送更精準、閱讀更便利,真正使新聞內容的傳播渠道從“一維”向“多維”升級,從“靜態”向“動態”轉變,不斷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廣西政協報》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積極探索創新傳播渠道,加強新媒體互聯網建設,截至2023年4月,已形成報紙、雜志、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相結合的“一報一刊一網一號”的多維立體傳播矩陣,使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通過多渠道傳播,實現新聞宣傳更高效、更廣泛。以廣西政協報微信公眾號為例,僅2022年度便發布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文章180余篇,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發出了民族團結的好聲音。
(二)創新形式,力求“新聞作品”向“新聞產品”轉變
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融為一體,與傳統媒體融合迭代發展,而不僅僅是把線下新聞搬運到線上,而要真正實現“互聯網+”,從相“加”進化為相“融”。在搭建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思考、認真謀劃如何催生新聞內容和新媒體的“化學反應”,盡快邁過“加”的門檻,實現“融”的效應。在政協新聞宣傳工作中可以根據報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不同媒體受眾,將內容加工成不同的新聞產品,切實豐富新聞宣傳載體。
《廣西政協報》在傳播形式的創新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將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相關的報道內容制作成報紙文章、微信公眾號推文、網站文章、手機數字報、短視頻等不同形式的新聞產品,滿足受眾的不同閱讀、傳播需求,讓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更深入人心。
(三)創新表達,力求“趣味性”與“專業性”并存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與傳播平臺的適配度至關重要。在政協新聞宣傳工作中,要在保持內容專業性的同時,借鑒新媒體語言的元素,把新聞語言轉化為適合新媒體平臺的話語體系,要注重對網絡熱點事件、網絡熱梗等的跟蹤了解,并在新聞報道中結合新聞內容進行適當的運用,用更貼近讀者的語言表達塑造與讀者更加平等的對話姿態,有效縮短與讀者的心理距離。
例如,2022年6月《廣西政協報》在宣傳報道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中,標題采用了《干貨滿滿!鐵山港區政協這個進村活動備受關注》《為中考學子送及時雨!江州區政協這個委員宣講有意義》《山寨山路山田山塘山泉水……這首山歌獲獎了!》等形式新穎的表達,使新聞標題更加簡潔明了,也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結語
努力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是媒體的使命所系、責任所在?!稄V西政協報》的探索實踐充分說明,要做好做深做新新聞報道,既要遵循正確政治方向,也要堅持自身特色,立足優質內容,創新宣傳路徑,才能增強新聞報道對受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行業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孫祥飛.媒介熱點透析與前瞻[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
[2]畢一鳴,駱正林.社會輿論與媒介傳播[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
[3]蘇月.新媒體背景下的人民政協新聞宣傳[J].新聞世界,2015(7):261-262.
(編輯:黃佳君)
作者簡介" "黃和芳,廣西政協報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