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小博士報》及其微信公眾號在廣西的實踐,介紹青少年科普傳播的特點并分析其存在問題,提出“培育編輯+科普作家團隊”,注重科普分化傳播,強化科普信息化建設等策略,探析在融媒體時代下如何做好青少年科普傳播。
【關鍵詞】融媒體;青少年;科普傳播;策略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隨著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信息傳播打破時間、空間上的局限,變得更加及時、有效,這也為科普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青少年是創新型人才的儲備軍,在融媒體時代做好青少年科普傳播,可以滿足青少年提升科學素質的需要,有效推動青少年科普傳播開展新探索。
少兒科普期刊擔負著引導、陪伴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使命,也是少年兒童了解科學世界的一個窗口。[1]作為廣西僅有的兩份少兒報紙之一,《小博士報》在39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權威性、公信力是其在進行科普傳播過程中最為主要的優勢;其微信公眾號作為自治區級的科學傳播權威平臺,弘揚科學精神,培育青少年科學理性,為助力提升廣西青少年科學素質發揮重要作用。
一、《小博士報》傳播青少年科普知識的特點
青少年科普傳播是一個向青少年傳遞科學知識的過程。在科普的過程中,傳播內容是科學知識或概念,但傳播目的并不是讓受眾理解復雜晦澀的科學知識,而是以其為載體,提升受眾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受眾理性的思維方式。[2]該報持續向青少年輸出權威、健康、趣味性強的科學知識,在科普傳播道路上不斷突破。
(一)深耕細作,打造科普專欄
無論媒體業態呈現什么樣的趨勢,新聞“內容為王”的法則不會改變。該報深耕細作,積極拓展科普專欄,組織青少年積極參與在線科普活動等,紙媒和新媒體相輔相成。
針對應急科普、科學熱點等進行策劃報道,開辟“熱點關注”專欄,普及新冠、防災減災、科技新品等知識;結合廣西青少年科普知識競賽活動、廣西青少年數學科技文化活動等,開辟相應的活動宣傳專欄,向青少年普及航空航天、消防、氣象等知識,并在版面上附二維碼,讓讀者掃碼觀看詳細信息,讓10萬+青少年受益;邀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專家進行青少年健康科普,開辟“有此醫說”專欄在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閱讀量為3335次,達到編讀雙向互動良好效果;邀請青少年做科學實驗,講解科學原理,展現其動手能力,開辟《酷玩家》專欄進行展示。
(二)立足本土,做好科普宣傳
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離不開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而科普傳播正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前提和基礎。[3]該報立足本土,關注廣西區內重大青少年科普活動并著重報道,在加強科普宣傳實效上下功夫,引導青少年第一時間了解區內科技動態,有效推動青少年科普傳播。
2021年,“外國專家科學講堂”首次在廣西開展活動,該報及其微信公眾號翔實報道外國專家線上線下傳授的課程及師生互動,讓青少年足不出戶就能樂享外國專家傳授科普專題知識。2022年“5·30”科技工作者日,對廣西創新爭先獎、廣西卓越工程師獎部分獲獎者進行采訪,以獨家報道形式將他們對青少年的寄語刊發在報紙及其微信公眾號上,營造多方參與的科學教育氛圍,很好地踐行了《廣西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倡導的“大力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
(三)守正創新,聚焦融合傳播
推動不同媒體之間的互聯互動,是提高科普傳播能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舉措之一。[4]該報扛起全媒體傳播責任,擔當好引導主流價值的使命,在其微信公眾號傳播科學知識、報道科普活動,開展科普直播活動,適合當下科普傳播語境。
該報聚焦融合傳播,以科技之力助推科普傳播效果,賦能青少年科普傳播。2022年,組織小記者參與廣西“兩周一展”線下直播活動,深入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等科普場所開展科普探索之旅,并組織5000余名中小學生觀看直播;組織開展廣西青少年科普知識競賽,全區約66萬人次參與線上線下答題;策劃有聲閱讀活動,邀請讀者錄制科普音視頻,總閱讀量達14313人次;著力打造《科學我知道》欄目,邀請小記者化身科普小主播走進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根據天氣、二十四節氣、壯族建筑等錄制科普視頻,傳遞科學知識。
(四)跨界合作,深挖科普資源
為推動科普信息化進程,促進青少年通過網絡了解科學知識,提升科學興趣,該報積極跨界合作,深挖科普資源,堅持線上線下互動,不斷開創新時代青少年科普傳播新模式。
2021年,該報積極配合科協、教育部門,在南寧演出原創話劇《少年黃大年》,共吸引全區超600萬名師生線上線下觀演,微信公眾號當日吸粉28萬人,收到3萬多篇觀后感,成為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爆款”。2022年起,積極聯合南寧市氣象局、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圖書館等科普單位、研學基地,舉辦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動,活動前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招募小記者通知,活動中拍攝科普短視頻,活動后進行融合報道。在“雙減”背景下,這一系列活動開展讓科學的火種在青少年心中扎根,這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有力舉措。
二、融媒體時代青少年科普傳播面臨的困境
科普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該報青少年科普傳播在取得一定突破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科普創作隊伍老化
科普作品是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的有效手段。近年來,為報紙供稿的科普專家年齡偏大,基本都是退休人員,甚至有的已80歲高齡,而編輯隊伍也多為80后,整體科普創作隊伍老化,加上廣西區內少兒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偏少,創作能力較弱,科普創作理念和手法也相對落后,以致原創少兒科普文章數量少,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青少年的新需求。
(二)傳播受眾分化不明顯
傳播受眾分化是按照青少年不同年齡段的智力為其提供相應的知識。該報針對不同年齡特點,在低幼版、中年級版、高年級版和科學與奧秘四個周刊上開辟“安全小課堂”“科學趣話”“科普問答”“科技新品”等欄目,傳播科普知識。傳統紙媒針對不同人群做不同科普傳播,但在新媒體方面略顯脫節。該報在其公眾號的欄目設置上,傳播受眾分化不明顯,未細至3~6歲、6~12歲等人群進行針對性傳播科普知識,未充分考慮家長對科普教育資訊的個性需求。
(三)融合傳播受眾不夠廣泛
融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拓展了科普知識呈現的方式。除了傳統報刊,還可以借助直播、視頻、H5等方式進行傳播,把最新的科普知識及時地告訴大家,這個特別重要。目前,該報雖有嘗試組織科普小主播拍攝科普視頻、組織科普直播活動,但數量不夠多,分享渠道不夠廣,直播活動較少,導致融合科普傳播質量不高,受眾不夠廣泛。
三、融媒體時代創新青少年科普傳播策略
當前,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這為繁榮科普創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培育編輯+科普作家團隊
繁榮科普創作,歸根結底依靠的是科普人才。科普創作需要多方力量“融通創新”,新媒體技術變革催生能適應新環境、動態成長的學習型復合人才。在融媒體時代進行青少年科普傳播,僅憑編輯和老科普作家的力量非常有限。該報重組優勢資源,做出新嘗試,培育了一個“編輯+科普作家”團隊。一是利用協會資源,借助廣西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的力量為報紙專欄供稿,如刊登國際知名攝影師歐陽臨安的科普文章《藍點紫斑蝶成長記》;二是利用政府資源,有效帶動廣西科學傳播專家為報紙專欄供稿,如刊登廣西科學傳播專家劉林明的科普文章《一頭草地貪夜娥的自白》;三是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對標區外科普作家,一方面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肖翠博士開辟“小植物大世界”專欄,另一方面申請科普中國項目,在廣西民族大學面向大學生和協會會員開展廣西青少年科普創作專題論壇,促進廣西青少年科普創作,為科普創作人才吸收新鮮血液。今后,要著重通過以老帶新的模式,培育廣西青年科普作家,在報紙及其微信公眾號為其量身打造“水龍頭”板塊,讓科普作家主動成為青少年科普傳播的主力軍,讓原創少兒科普文章從量到質有大的轉變。
(二)注重科普分化傳播
融媒體時代,科普傳播掌握在傳統主流媒體和平臺手中。該報編輯根據傳統媒體出報經驗,在新媒體傳播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針對科普傳播受眾分化不明顯做出了一系列革新。在青少年方面,針對疫情情況,迅速向中小學生征集抗疫文章、書畫作品,并在微信公眾號開辟“小博士征集抗疫文章作品展示”欄目,分年齡段展示;針對世界讀書日,邀請閱讀推廣人、主持人及師生錄制讀科普書籍音視頻并發布,閱讀量達8000人次,達到科普分化傳播的要求。在家長方面,編輯通過調查同齡人80后的關注熱點,精選諸如兒童自救指南、青少年抑郁信號、寒假“趕作業”攻略等內容,應時應景,獲得粉絲關注并參與互動、轉發。
自媒體時代,內容同質化嚴重,信息過載,要想增強粉絲黏性,必須在內容上不斷創新??梢猿掷m挖掘科普作家資源,邀其錄制音頻、視頻,講述自己進行科普創作的動機、方法等在微信公眾號傳播,既解決版面有限無法施展拳腳的弊端,又能給科普作家更多亮相的機會,還能豐富青少年的科普閱讀體驗。
(三)強化科普信息化建設
近年來,新媒體承載著更為豐富的科普內容,短視頻與直播為科學傳播提供了絕佳載體,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獲取知識。要牢牢抓住融媒體時代賦予科普傳播的新機遇,強化科普信息化建設,提高科普信息傳播的實效性和覆蓋面,讓科普“流行”起來。該報“善”用平臺,增強融合傳播的影響力。一是做好統籌規劃科普內容,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翻譯”科學,持續輸出專業性強、趣味性足的科學知識,提升青少年對科學理性與社會的認知;二是做好微信公眾號運營管理,在每篇文章發布后,及時監測后臺數據,與粉絲互動,分析文章優劣,嚴格把控融合傳播質量;三是利用新形式、新技術、新手段加以融合傳播,將“科學我知道”欄目打造成品牌,利用線下豐富的“科普+”系列活動資源,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將線上線下活動連成一個整體,讓更多的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科學實踐能力,使科普在社會中真正“流行”起來。
科學一直在進步,科普傳播也要緊跟步伐,在推動科普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與科學家、科學傳播專家的互聯互動,根據青少年實際需求,對科普傳播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為青少年量身定制科普短視頻、直播課程,不斷加大科普推廣力度,讓科普知識響在青少年耳邊,走進青少年心里。
四、結語
科普領域社會性很強,是以公眾信任為背書的。在融媒體時代下,科普報紙及其微信公眾號要樹立大科普的理念,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科普傳播力。首先,堅持科學精神。陳佳洱院士曾指出:“科學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學普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普及科學精神?!碑斍?,無論中外,在人才培養上都很注重科學精神的塑造。堅持真理、探索自然,是科普的本質。因此,在提升青少年科普傳播影響力的過程中,既要普及科學精神和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還要結合科技熱點,從問題出發引導青少年去質疑、去思考,更要傳播非功利主義、非唯上主義、非形式主義的科學精神,推動社會向更高的精神層面發展。其次,堅持融合傳播?!吨袊茖W傳播報告(2022)》稱,互聯網科學傳播是最便捷的科學傳播方式。青少年科學傳播主要是向青少年傳達科技資訊、科學家精神,引導他們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這要求編輯不僅要掌握拍視頻、剪視頻、運用直播設備等能力,還要加強大數據技術運用學習,從而強化科普主題報道融合傳播,強化融媒體科普直播活動,強化融媒體科普作品創優,為青少年奉上營養豐富的“科學大餐”。最后,堅持探索科普產業化。科普事業是公益的,但科普報紙要生存,探索科普產業化路徑已提上日程。編輯應創新“辦報+科普研學活動”模式,調動本省和外省的科普資源,協同合作,致力于傳遞科學力量,助力廣大青少年將科學的種子根植于心。
參考文獻
[1] 汪媛.淺論少兒科普期刊的欄目建設:以《少兒科技》為例[J].新聞世界,2020(3):9-12.
[2]彭佳倩,曹三省.以人為本的創新與融合:新媒體時代下的科普創作與傳播[J].科普創作評論,2022(1):5-11.
[3]周志顥,倪司琴,劉新梅.新媒體傳播下的校園科普推廣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18):254-256.
[4]季 慧.“定”“拓”“融”“通”:青少年科普期刊生命力的提升策略:以《未來科學家》全媒體出版探索為例[J].編輯學報,2017(6):586-589.
(編輯:覃世默)
作者簡介" "李媛,廣西科學技術普及傳播中心小博士報編輯部副部長,廣西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