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日益深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不斷聚焦。但西方國家對中國還存在著一些誤讀,這些誤讀不僅折射出中國所處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也反映出中國在國際輿論話語權方面的不足。應切實加強對外傳播,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推動國際傳播對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以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對外傳播;誤讀;國際話語權;文化軟實力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展現出中國擔當和中國智慧,這一理念已寫入聯合國的有關決議。推動國際傳播對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以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1]。但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中國還存在著一些誤讀和錯誤的認知與理解,影響其對華政策,并進一步影響到國際貿易合作及國際關系穩定。
一、西方國家對中國存在誤讀的表現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讀既有歷史的偏見,也有別有用心者故意發動的輿論戰,從政客的引導、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再到民眾的認知,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傾向。
(一)質疑中國的發展成就
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探索出了適合自己國情發展的模式和道路。但是,一些西方國家卻一方面對此無端質疑,認為中國的發展成就是“搭西方的便車”,而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中非合作等倡議、擔當國際責任時,它們又無中生有制造輿論,認為中國的發展具有挑釁和侵略性。由此表明,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非常復雜。
(二)多方遏制中國發展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采取制裁和打壓,對中國在核心技術領域發展進行遏制,其奉行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反映了解決其內部問題的乏力。除此以外,在外交、軍事、安全等方面對中國展開全方位的強勢抑制,并且不斷進行輿論戰層面上的各種壓制。英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曾提出“對抗性解讀”的觀點,即受眾理解的結果往往與媒體想傳達的意思背道而馳。在復雜的國際輿論場中,“對抗性解讀”現象越來越普遍,甚至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有意誘導公眾對主流媒體信息進行“對抗性解讀”。這就需要中國在國際上利用多元媒體平臺和渠道積極發聲,特別要有意識地打破傳播圈層和信息繭房,縮小與不同輿論場之間的鴻溝。
(三)對中國存在意識形態偏見
中國傳統哲學尋求和諧、平衡和集體意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經典都闡釋了事物間并非二元對立,而是作為一個統一體,相互聯系、互動和協同。強調不要單方面判斷和拒絕,要擁護和發展多邊關系,尋求共識。而西方卻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存在很大的偏見,西方的思維方式建立在二元對立的基礎上,這種二元性或者雙重性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很多方面,西方的價值判斷是站在其預期的方向和立場上,不遺余力地宣揚西方價值觀,并在輸出價值觀時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讀在內政、外交、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廣泛存在,從而折射出中國所處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也反映出中國在國際輿論話語權方面的不足,仍存在對外傳播意識薄弱,輿論場中被動和失語、“西強我弱”等問題,跟我國的經濟地位嚴重不匹配。中國在國際上的正面形象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宣傳,而負面形象卻被廣為傳播,被有國際話語權的媒體“雙標”是家常便飯。傳播力是權力運作的核心要件,有效的傳播能影響社會秩序的保持或改變決定[2]。當前,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國際傳播進入了新的時代,中國應該充分利用西方輿論工具,將其納入傳播體系中,進一步加大傳播的力度,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
二、西方國家對中國誤讀的原因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讀有多方面因素,既有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各國發展利益的不同,也有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折扣導致信息被消解、誤解等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的構建有賴于傳播行為的依次展開,透過中國共產黨履行歷史使命、踐行為民謀幸福理念和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行為,詮釋好自己的故事,要“為黨立名,為黨正名,為黨揚名”[3]。
(一)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誤讀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人類的表達和交流依賴于語言,同時又會被語言所引導和遮蔽。人們交流的無奈不僅源于語言的不同,還源于政治、權力、意識形態、文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薩義德的《東方學》描述了東方作為是一個被想象的“他者”,背后隱藏著東西方的權力關系、隱含著一套以西方為中心的后殖民主義話語體系,“他者”是基于西方的文化霸權和話語權力所構造的,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所描摹出的社會事實。亨廷頓認為,西方文明呈現出衰落的跡象,同時伴隨著非西方文明包括中國的儒家文化的興起,但是其歷史觀仍然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實踐證明,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受到動搖和挑戰,社會主義并未失敗,而資本主義亦并非完美的制度發明,它依然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
(二)國內外輿論場更加復雜
綜觀國內外局勢,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政治局勢詭譎多變,大國間博弈持續,輿論場的局勢空前復雜,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和信息獲取偏好,伴隨著大量用戶原創內容涌入互聯網空間,新聞輿論面臨新的生存壓力。輿論場的覆蓋范圍和輿論風險不斷提升,熱點輿論的形成速度不斷加快。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和反饋的速度不斷加快。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賦予了輿論場立體化、多節點的傳播特征,每一個新聞事件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輿論熱點,高度的交互性、社交性使熱點輿論的形成速度比傳統媒體時代提高了幾個量級,有的事件甚至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爆發。話語權的部分讓渡使信息來源的主體愈加多元,信息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熱點輿論的數量也隨著信息基數的增長呈增長態勢。
(三)“后真相”時代媒介環境的異化
新媒介環境下,泛娛樂化傾向、消費主義思潮及各種干擾因素不斷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首先是傳媒環境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過于強調娛樂性會使新聞媒體在內容取向上出現偏差,一旦娛樂化內容處于支配地位,媒體本身的監督、溝通等功能便會被削弱[4]。其次是網民和媒體表達出現了情緒化的傾向。在國際輿論場中,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為公眾提供了更多表達的空間,而表達中往往夾雜著情緒的宣泄,甚至影響公眾理性的思考,這正是“后真相”時代的典型表現。公眾情緒化的表達增加了引導輿論的難度。新聞評論既要保持一定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又要訴諸一定的情感,要把握好情與理的平衡,不能被過度的情緒裹挾。
(四)受眾解讀更加多元化
在國際傳播中,新聞評論要達成“說服”和“制造同意”的目的,就應對傳播對象進行深入研究。國際輿論場中的受眾解讀更加多元化,為了增強傳播效果,要注重用戶的媒體接受習慣、把握他們的接受心理,用生動形象的說理減少“對抗性解讀”,于潛移默化中實現觀點的傳播。新聞評論在多平臺聯動推出的時候,要意識到網絡集群現象的存在,尤其是在國際傳播平臺上面對著不同國家的受眾,用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觀點傾向、接受能力與習慣等都有所不同,采取的傳播策略和說理的方法手段也應該有所差異。
當前,中國面臨著較為復雜的國內外輿論環境,國內國外、官方民間不同的輿論場時有交鋒、爭鳴,要求新聞媒體必須正視當今輿論生態的復雜性。對外報道不僅僅是為了向世界論證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也是為了找到中國通向世界、和世界對話的道路,中國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和其他人一起生活在世界之中[5]。
三、提升對外傳播能力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傳播工作高度重視,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6]。
(一)提升對外傳播的主動性
實現國內國際輿論聯動協調,必須大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力。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尤其要強化提升對外傳播的國際議題設置能力。要圍繞“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有深刻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倡議或重大事件設置議題,及時回應國際關切,把我國的對外政策、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和反應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準確傳播,牢牢掌握對外輿論主導權。文明交流互鑒內含著文化主體間性的開放、包容、平等、共融旨趣,體現了全球化時代符合世界歷史演進規律的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積蓄著人類共同價值觀塑造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動力[7]。應該準確把握受眾利益和國際社會發展方向,著眼于解決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辦法。
(二)提升對外傳播的創新性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度調整,全球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西方的治理理念、體系和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國際格局和時代潮流。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顯著增強。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傳播技術,面對影響力日益擴大的新興媒體,傳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我國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外宣旗艦媒體。要牢固樹立文化自信,使國際傳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贏得用戶、贏得受眾、贏得未來。
(二)提升對外傳播的有效性
多媒體新聞傳播較之傳統宣傳方式,在加強傳播效果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從破圈傳播、增強傳播的互動性兩個方面入手,推進圈層間的觀點融通。傳統媒體時代,媒體都有自己的目標群體定位,形成了傳播的分眾化、細分化。在網絡平臺上,如果還固守原有的目標定位,難免會使自己的影響力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無法對更大群體產生影響。主流媒體要對圈層的成因和接受特點有準確的把握,才能推進圈層間觀點的融通,才能有的放矢,取得預期效果。
(四)提升對外傳播的整合性
實現形成輿論引導力合力的目標,既要打通多種渠道,實現符號和渠道的雙重融合,又要塑造好多媒體新聞評論的品牌優勢,使主流媒體的既有影響力在新的傳播空間獲得再生長。當下一些商業平臺發展勢頭強勁,憑借流量大、影響力大吸納了主流媒體優質內容的投放,使媒體生態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針對主流媒體平臺面臨的困境,應讓渡專業內容生產部分權力給用戶內容生產。多媒體新聞傳播適當吸納用戶的觀點,賦予其一定的表達權,不僅能大大豐富傳播內容,還能拓展觀察問題的視角;應圍繞傳播目標,不同渠道設置不同的角色定位,多媒體傳播主體要判斷并確定各渠道在傳播中的先后次序,制定系統的、協調有序的傳播策略。
(五)培養全媒體專業人才
提升輿論引導能力,要注重對外傳播的專業人才培養。全媒體人才既包括全媒體業務人才,也包括全媒體管理人才和決策人才。實現多媒體評論的優化升級,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大融合型、專家型人才培養力度,改革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以事業留住人才。此外,還要鼓勵和保護評論人才的多元化創新,解放和調動人才的創造力,給予他們充足的發揮空間,激發他們的內在驅動力。
參考文獻
[1]高曉虹,趙淑萍,趙希婧,等.立場與聲音:講好中國故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85.
[2]曼紐爾·卡斯特爾.網絡社會與傳播力[J].曹書樂,吳璟薇,戴佳,等,譯.全球傳媒學刊,2019(2):74-92.
[3]劉小燕,余躍洪.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認同機制解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4]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2.
[5]單波,林莉.中國對外報道的“方法—目的”之惑:基于新華社對外報道的歷史考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10):36-41.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7]韓升,畢騰亞.基于文明交流互鑒的人類共同價值觀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20(6):10-17.
(編輯:黃佳君)
作者簡介" "李彥,中共深圳市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基金項目" "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身心問題研究”(課題編號:SZ2022D06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