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守好糧食安全防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石,更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的頭等大事,而糧食物流是保障和落實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為全面了解江蘇省糧食物流關鍵點存在的問題,保障江蘇地區的糧食安全,以江蘇省糧食物流為研究對象,以糧食生產形勢與糧食物流體系現狀為切入點,分析影響江蘇省糧食安全的物流關鍵節點存在的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江蘇省糧食總產量穩中有升、大豆和玉米產需缺口增大、糧食生產重心北移已經形成趨勢,并已形成了大購大銷的局面,糧食物流面臨一系列突出的問題,包括倉儲機械功能單一、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糧食物流跨區域銜接度低、港口基礎設施薄弱、“四散化”發展不平衡等。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要保障江蘇省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應啟動糧食倉儲智能化改造、強化糧食轉運銜接能力、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等物流舉措,才能確保糧食的質量安全、供應順暢,滿足人民對糧食的需求。
關鍵詞:江蘇省;糧食安全;糧食物流;智能倉儲;轉運銜接
中圖分類號:F762.1;F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3)22-0250-07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悠悠萬事,糧安天下。糧食安全概念是在第一次世界糧食大會上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首次提出的,其主旨是確保每個人都能夠在任何時刻獲得足夠的食物,以滿足其生存和健康的需要。自此之后,糧食安全問題備受各國重視。在我國,自從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將糧食安全納入了五年規劃,且位列糧食、能源資源、金融三大安全戰略首位[1]。
目前,建立健全現代糧食物流體系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四大主要指標之一,也得到了應有的關注[2]。糧食物流源于西漢時期的常平倉制度,常平倉制度“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糴”“貴時減其價而糶”,避免了“谷賤傷農”和“谷貴傷民”,在當時可謂“良法美意”[3],幫助中國人渡過了無數次自然災難和市場風險。但是,常平倉制度這個經濟、社會的穩定器因清朝的衰敗而名存實亡,直到近20年,隨著現代物流業產生,糧食物流才被賦予現代物流的本質而重新提上議事日程。現代糧食物流不同于傳統的糧食儲運,是指將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應用到糧食生產、收購、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信息等各環節的過程,通過糧食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機整合,實現高效低耗的糧食流通,優化糧食資源配置,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奉行“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戰略,連續4年獲得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國家考核“優秀”,并在2020年名列全國第一,成為全國13個重要糧食生產省份之一。但是,糧食儲備數量安全并不代表糧食安全風險完全可控,儲存過程能否全鏈條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當地區間糧食供需不平衡及當突發性事件發生時糧食物流能否及時滿足民眾和市場的需求,都是考驗江蘇省能否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4]。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從分析江蘇省糧食生產形勢的特殊性出發,重點關注江蘇省糧食物流關鍵節點的薄弱環節,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1 江蘇省糧食生產形勢
2012年以來,江蘇省糧食生產的總體形勢為糧食播種面積有小幅波動、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總產量有所增長,但玉米、大豆較高程度依賴輸入和進口。糧食生產區域持續調整,重心北移已成趨勢。
1.1 糧食總產量穩中有升
整體上來看,江蘇省糧食播種面積近10年一直保持在500萬hm2以上,2012—2016年播種面積由545.852萬hm2上升為558.328萬hm2,而2017—2019年則出現了小幅回落,由552.731萬hm2下降為538.148萬hm2。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全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2020年以后糧食播種面積開始回升,從540.564萬hm2上升為542.754萬hm2。
糧食總產量穩定增長,2012年江蘇省糧食總產量為3 431.55萬t,至2021年達到3 746.1萬t,呈逐年上升趨勢,夏秋糧構成也保持平穩(圖1)。2012—2021這10年,雖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下降了0.57%,但是總產量增長了9.17%,主要原因在于江蘇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糧食單產得到提高。2012年,糧食單產為6 320 kg/hm2,到2021年達到了 6 902 kg/hm2,整體呈上升趨勢。2012—2021這10年間只在2016年因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造成糧食單產小幅下降。2020年、2021年的糧食總產量分別為3 729.06萬、3 746.1萬t,糧食總消費數分別約為1 035.04萬、1 078.48萬t,每年的盈余大約2 000多萬t,銷往省外的糧食達1 250萬t以上。
1.2 大豆、玉米產需缺口增大
我國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目前水稻、小麥已經實現100%自給,盡管玉米仍是主要進口的糧食作物之一,但近年來玉米的種植面積、產量增長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明顯的,2016年我國玉米庫存量達到了歷史峰值,約為2.6億t。作為飼料和糧油工業大省,江蘇省對玉米的需求量持續較高,然而其產量卻相對較低,近幾年更是呈緩慢下降趨勢(圖2),在全國去庫存背景下,江蘇省每年從省外購進玉米超過580萬t。
同玉米一樣,江蘇省大豆產量持續走低,2019—2021這3年間,大豆產量由51.294 2萬t降為50.700 4萬t(圖2),但市場對大豆的需求猛增,省內消費連年增加。2014年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調整,首提“適度進口”,不僅是指進口數量適當,而且包括進口結構適當。大豆作為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要達到與玉米相同的產量,需要占用玉米2倍以上的耕地面積。而國際市場上大豆資源豐富,即便發生“疫情”等突發事件,對大豆進出口的影響也較小。因此,從大豆生產所需的土地資源和生產成本的比較優勢來看,適當進口大豆可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在“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大豆較高程度地依賴進口,年均進口量達到1 500萬t以上,占全國大豆進口總量的1/5。
1.3 糧食生產重心北移成趨勢
江蘇省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劃分為蘇南(包括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5市)、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市)和蘇北(包括宿遷、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5市)地區。蘇南地區自古是魚米之鄉,20世紀70年代末,城市化、工業化開始起步,最近10年更是經濟迅猛發展的10年,工業化、城市化導致糧食種植面積不斷下滑,糧食自給率下降趨勢愈加明顯,產需失衡問題日益嚴重。而蘇北地區則成為了全省糧食增長中心[5],糧食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341.91萬hm2上升到2021年的355.68萬hm2(圖3),糧食產量從2012年的2 350.650 0萬t上升到2021年的2 486.712 5萬t,在全省所占份額從60.71%上升至65.37%。糧食生產重心北移成為趨勢(圖4)。
2 江蘇省糧食物流體系現狀
從江蘇省獨特的糧食生產形勢可以看出,江蘇省內糧食總量自給有余,但糧食品種結構和區域不平衡矛盾是短板,江蘇省各級政府和企業為了提高糧食存儲品質和流通效率,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以保障江蘇省的糧食安全。
2.1 糧食儲備情況
“糧食儲備”旨在滿足非農業人口的糧食消費需求,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調節,平衡區域內糧食供需關系,穩定糧食市場價格、應對特大地震、重大疫情等“黑天鵝”事件,是為保民生安天下而建立的一項物資儲備制度。糧食儲備的內涵核心是“儲而有備、以防不測”。
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念茲在茲,指出我國地域廣闊,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多儲一點、多花一點錢,安全系數高一點是必要的,但也要講性價比、講效率效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設置了糧食庫存量不能低于年消耗量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我國目前的糧食儲備率為35%~40%,是世界上糧食儲備最多的國家,庫存消費比遠遠超過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十三五”時期,江蘇全省糧食儲備充足,地方糧食儲備365萬t,成品糧應急儲備13.65萬t,全省完好倉容4 192萬t,機械化程度高的倉型占比16%,儲糧新技術應用倉容占比73%。
2.2 糧食流通情況
江蘇省作為糧食流通大省,2020年糧食運輸量全國排名第五,已經形成大購大銷的經營格局。蘇北產區、蘇南銷區的格局已經形成;糧食結構性矛盾明顯,稻麥產需盈余,每年銷往省外;因玉米、大豆總量不足,使得江蘇省成為主要的國際糧食資源流入通道。未來隨著飼料、工業用糧需求量的不斷增長,糧食品種產需失衡導致的流通壓力將不斷增長。
實現糧食流通調運的主要方式是鐵路、水運和水鐵聯運,水路運輸成本單價為0.041 5元/(t·km),鐵路貨運成本單價為0.073 5元/(t·km),從成本角度上看,水路運輸是長距離運輸可選的方式之一。江蘇省處于水網地區,全省干線航道里程達 2 478 km 左右,2021年,江蘇省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24 368 km,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千噸級航道連通81%左右縣級及以上節點,獨特的水運優勢決定了江蘇省糧食在水運方面居于全國首位。進口、跨省糧食運輸以水運、水鐵聯運為主,在江蘇省內以公路運輸為主。為了保障糧食長距離運輸暢通,江蘇省依托省內“兩縱兩橫”(兩縱指沿京杭大運河糧食物流通道、沿海糧食物流通道,兩橫指沿長江糧食物流通道、沿東隴海糧食物流通道)(圖5)物流體系布局,充分發揮公、鐵、水相結合的運輸模式,打通了糧食物流通道,實現了“北糧南運”,解決了地區產需不均衡導致的糧食跨區域流動問題。
同時,江蘇省改變了原本的包糧運輸,向“散儲、散運、散裝、散卸”的“四散化”運輸方式轉變。“四散化”是提高糧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糧食流通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已全面實現了糧食運輸的“四散化”。江蘇省糧食運輸“四散化”作業較早,“十三五”期間,全省加大投入糧食倉儲、運輸“四散化”基礎設施,截至2020年底,“四散化”占比達到92%。
3 江蘇省糧食物流關鍵節點存在的問題
從江蘇省的糧食生產情況和物流系統可以看出,糧食儲備和流通是江蘇省糧食物流系統的關鍵因素。糧食儲備的核心目標是確保糧食品質安全,糧[CM(21]食流通的核心目標是保證糧食運輸的及時與順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儲備要注重“性價比”和“效率效益”。《左傳·僖公四年》中提到,“運糧秣于國,非常之大事也”。重視靜態的糧食儲備和動態的糧食運輸,必須識別糧食儲備和流通中存在的問題,才能解決糧食供需矛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的口糧安全。
3.1 糧食儲備存在的問題
3.1.1 倉儲機械設備功能單一 從倉儲設施來看,截至2021年年底,江蘇全省配備的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系統、環流熏蒸系統倉容分別達到完好倉容的90.44%、82.80%、66.06%,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 1 913.2萬t,占完好倉容48.5%,位居全國第一[6]。糧食儲藏達到了無蟲害、無霉變、無鼠雀、無事故的“四無”糧倉標準要求,正逐步向“綠色、生態、智能、高效”的生態儲糧轉型發展,為保障糧食的數量、質量和生態安全提供了堅強支撐。
但是,2021年江蘇省秋糧總產量為2 365.359 1萬t,比2020年增加了10.093 1萬t,而倉容缺口達150萬t,問題主要集中在產糧大縣和倉容量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另外,糧食經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許多硬件設備規格不一致,機械化程度受到限制,部分老舊倉庫倉儲設施自動化水平較低,技術裝備較差,質量檢驗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耗時長,影響售糧進度,難以滿足當前糧食物流的巨大需求[7]。
3.1.2 倉儲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體制改革,文化偏低的老倉儲保防人員相繼退休,陸續補充了糧食院校畢業生和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年輕職工,大中專文化程度人員占比達到了25%以上,對糧食安全相關的科學儲備和綠色儲糧手段有了一定認識,但是他們在現代糧食儲備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訓練不夠,特別是信息化操作技能缺乏。
在江蘇省糧食倉儲中也尚未廣泛應用倉儲新技術,大數據和智能決策等信息技術并未在省內大部分糧庫和糧食流通企業中運行,雖然構建了糧食信息化省市級平臺聯動共享機制,但是共享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倉儲作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也沒有充分發揮,難以實現多模式、各環節的無縫鏈接。
3.2 糧食流通存在的問題
3.2.1 糧食物流跨區域銜接度低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為深入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長三角區域間不斷推動糧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江蘇、安徽作為糧食主產區,浙江、上海作為糧食主銷區,提出了糧食流通和儲備一體化合作機制。在江蘇省境內,“北糧南運”的基本格局也決定了境內糧食的流動性。中歐班列部分路段升級及擴能改造,使江蘇省大豆的進口量得到穩中有升。
為保障區域內外糧食運輸的順暢和及時,江蘇省加大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擴大江海聯運中轉集聚區,與長江中下游通道加強連接與轉運。但是,不同區域的糧食物流設施發展不平衡,跨區域資源尚未有機整合,糧食物流效率低制約著糧食跨區域間的有序流動。在省內糧食運輸過程中,也存在運輸工具標準不匹配和公路、鐵路、水運等領域的運輸設備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的順暢銜接,最終導致糧食中轉損耗嚴重,運輸周期變長,規模效益降低,若遇到突發事件,糧食安全就會面臨嚴峻挑戰[8]。
3.2.2 港口基礎設施薄弱 水路運輸作為最古老的貨物運輸方式,以其運輸量大、成本低等特點成為糧食首選的運輸方式。水路貨運量在全省貨運量中占比為31.98%,水路運糧量在跨省運糧量中占比為42%左右[9],港口的糧食吞吐量數據也在呈爆發性增長。為了保證不斷增長的糧食水運需求,2019—2021年,江蘇省年均完成內河航道建設投資近40億元,累計建成航道約175 km。省內沿江從東到西布有太倉港、南通糧油、省糧食集團張家港糧油碼頭等糧食物流中心,形成了承接北糧南下和糧食進出口的長江走廊;沿運河以宿遷、淮安、揚州、常州等物流中心為代表,形成北糧南下、產銷銜接、供需平衡、保障安全的主要通道;東隴海線上連云港新海、徐州蘇魯和新沂市糧食物流中心,將成為國家黃淮海流出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江蘇省內泰州港、南通港、鎮江港、蘇州港、南京港等港口供應能力不夠,基礎設施薄弱,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擁有港口生產性泊位數5 909個,但萬t級以上泊位數529個,占比僅為8.95%,無法滿足大運輸量的糧食物流需求。糧食專用碼頭專業化水平低,散糧接卸設施參差不齊,糧食物流標準體系不健全,專業轉糧設施和多式聯運設施標準不匹配,不同運輸方式間的銜接水平和效率還不高,公、鐵、水運各環節銜接復雜,導致通道集約效率低。
3.2.3 “四散化”發展不平衡 在運輸環節,包糧運輸和散糧運輸的運輸效率和運價差距不大,但是在裝卸效率、裝卸損耗以及外包裝成本、人工費用方面,散糧的運輸效率和成本優勢明顯。從損耗來看,鐵路散糧運輸的全程損耗率為0.1%左右。鐵路包糧運輸若是先打包后公路運輸至火車站,再裝上火車,這種方式損耗一般可達0.5%,若是先散糧運至火車站(場),再打包直接裝火車,這種損耗一般在0.2%左右。傳統江船包糧裝卸運輸損耗率為 0.1%~0.15%,海船損耗率在0.3%左右,再加裝卸地腳糧拋撒損耗、過駁滴漏損耗、運輸遺漏損耗等,占比應在0.05%左右,而水運散糧運輸的損耗率為0.1%~0.3%。由此可見,包糧運輸的損耗大于散糧運輸。
要推進糧食“四散化”運輸,必須匹配糧食的基礎設施建設,“散裝、散運、散存、散卸”的配套設施若跟不上,散運率就會降低。特別是大豆等農作物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糧食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四散化”提速糧食物流建設迫在眉睫[10]。但是,江蘇省的糧食運輸雖然在多數運輸節點開通了散糧運輸通道,如連云港開設了至新疆的散糧專用車,但是全省“四散化”發展不平衡,重要港口散裝、散運和散卸設施設備陳舊,機械化作業能力有待提高,公路糧食運輸又以包糧運輸為主,“四散化”程度偏低。
4 江蘇省糧食物流的應對策略
在糧食安全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大環境下,解決江蘇省糧食物流關鍵節點存在的問題、構建完善的糧食物流應對措施、確保江蘇省糧食質量安全和有效供應迫在眉睫。
4.1 啟動糧食倉儲智能化改造
糧食儲存的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著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江蘇省要繼續加強重點產糧區的倉容建設,全面啟動糧食倉儲智能化改造,不斷提升糧食倉儲信息化水平,以滿足糧食儲存的質量和數量需求。
首先,加強倉儲信息化建設[11],以建設智慧糧庫為引領,搭建覆蓋省級的倉儲智能化遠程監管平臺和各市級的智慧糧食管理平臺的糧食信息專網[12](圖6),構建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的省(市、區)級數據互通互享的信息化網絡體系,全方位提高糧庫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拓展信息共享渠道,強化市、縣級與省級平臺之間的數據共享,實現管理規范、數據共享、監督有效。通過智能信息平臺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準確性,及時預警和處理倉儲環節的風險,為糧食儲備和供應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完善“中心庫+骨干庫+收納庫”基本架構,整治“小散舊”糧食倉儲設施,逐步淘汰倉容 1萬t 以下的庫點,提高收納庫的出入庫效率, 加大倉容2.5萬~5萬t的骨干庫建設,擴建倉容5萬t以上的中心庫。依據糧食儲量的大小和增長趨勢、糧食生產情況和物流交通狀況,重點改善連云港、南京、宿遷、徐州、淮安、鹽城等城市的糧食物流園和糧食物流中心庫容量和倉儲設施,適當增加庫房或擴建現有庫房,以提高倉儲容量。對“小散舊”糧庫定期檢查和維護倉儲設施,確保其運轉正常,減少故障和安全事故的發生。
最后,加大科研力度,優化現代糧倉倉型設計,采用多層高儲結構、智能化管理、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有效保障糧食質量和減少倉儲損失。庫內采用環流風機,將糧堆內部溫度按照“冬季蓄冷、春季密閉、夏季環流、秋季排熱”的要求,控制溫度和濕度,實現“綠色儲糧”目的。同時采用糧面平倉機器人和散糧智能檢測系統等技術,推進智慧倉儲管理,提高倉儲作業效率和糧食儲存質量,從而有效減少糧食在倉儲過程中的損失和污染,提高倉儲運輸的效率和糧食質量,為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2 強化糧食轉運銜接能力
糧食運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兼顧不同區域之間的物流運輸,以及公路、鐵路、水路等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當前,水運和公路運輸仍是江蘇省糧食運輸的主要方式,為了提高糧食運輸效率和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對糧食物流體系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性頂層設計。通過建立行業標準,統一標準化水平,降低專業轉糧設施和多式聯運設施的差異化,規范設施之間的協調和銜接,提高協同效率,以保障糧食儲存設施、運輸工具與運輸線路之間的無縫銜接。
為了充分發揮水運運力,江蘇省可在“兩縱兩橫”基礎上,建設“三橫三縱”糧食物流通道。具體地說,就是加強淮河出海線和沿連申內河線的建設,做好連云港糧食物流節點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優化糧食產區港口,如南通、鹽城、連云港、徐州等主要糧食裝卸港口設施設備,建設糧食專用碼頭,增加萬噸級以上泊位,引進自動化、智能化的裝卸系統及高效的物流設備,提高碼頭的裝卸能力和效率。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江蘇省可加大力度推廣散糧集裝箱運輸方式,推進糧食水運、陸運的“四散化”作業,提振現代糧食物流業。根據糧食特性改進集裝箱機構,在原有的干貨集裝箱基礎上增設通風設備、防潮設備等,確保糧食的安全存儲和運輸;在運輸節點增設適合散糧集裝箱運輸的裝卸設備,包括吊車、起重機等,確保集裝箱的快速、高效裝卸;在運輸全鏈條建立糧食質量追溯系統[13](圖7),通過傳感器、數據采集設備等技術手段對集裝運輸過程中的糧食重量、溫度、濕度、氣味、顏色等指標進行監測、采集和監管,確保糧食每個環節的安全和質量。社會公眾和糧食從業者也可以掃描數據處理生成的糧食追溯碼,查詢糧食質量數據[14]。糧食散運和集裝箱裝卸運輸結合起來,可[CM(21]以降低增碎率,減少灑糧,不僅有效提高糧食裝卸、運輸效率,還可以保障糧食安全運輸,達到運輸及時順暢的效果。
4.3 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在當前糧食儲備總量充足的前提下,糧食安全的本質也體現在突發事件等不確定因素對糧食物流的影響和應對上,特別是近年來疫情、自然災害等事件頻繁發生,即便糧食物流體系健全,也不能保證糧食物流暢通無阻,因此,應急響應機制的建立和健全尤為重要。
糧食物流應急機制的建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糧食部門要對突發事件的情景進行分析和構建,與應急管理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制定糧食調運的應急預案[15],通過演練不斷完善與修正,保證預案的切實有效性;第二,將預案場景擴展到物流各環節,保障響應階段的糧食調運機制,加大對物流設施設備的投資,確保公路、鐵路、水運順暢銜接,加速糧食調運;第三,強化交通、檢疫、衛生和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應對突發事件下的糧食緊急調運聯動機制建設,糧食物流業務相關部門之間建立合約安排,明確職責分工,協同配合,定期進行應急預案的糧食安全演練;第四,長三角各省(市、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探索建立糧食流通一體化合作機制,梳理細化各地供需清單,搭建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平臺,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跨區域糧食流通中出現的問題,推動長三角地區糧食流通一體化進程。并可選擇長三角沿海城市、交通樞紐或農業重鎮,包括上海、南通、蘇州、泰州、宿遷、嘉興、寧波等地區共建糧食應急儲備基地,提高城市群協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共同致力于區域間糧食安全。
5 結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江蘇省糧食物流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以確保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江蘇省糧食物流關鍵節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如下創新性的對策和建議:首先,應啟動糧食倉儲智能化改造。引入先進的倉儲技術和設備,提高倉儲效率和安全性。通過推廣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倉儲環節的精細管理和自動化操作,提升倉儲的功能和效益。其次,需要強化糧食轉運銜接能力。加強糧食運輸網絡建設,改善物流銜接環節,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和安全性。建立糧食質量追溯系統,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實現糧食流轉全程可追溯和監控。再次,建立完善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和協調機構,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此外,加強糧食應急演練,確保糧食能夠及時調配和供應,應對緊急情況和市場波動。通過以上對策和建議,可以有效解決江蘇省糧食物流關鍵節點存在的問題,提高糧食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進一步保障江蘇省的糧食安全。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居樂業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僅以江蘇省為案例進行分析,因此對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糧食物流問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期的研究可以擴大研究范圍,涵蓋更多地區和國家,以獲得更全面準確的結論。其次,本研究的對策和建議僅是基于當前的情況和數據提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糧食物流環境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需要隨時關注并進行相應的更新和調整。未來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入探討物流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以及政策法規的完善,進一步提升糧食物流的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為糧食安全和國家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朱 晶,臧星月,李天祥.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糧食安全風險及其防范[J]. 中國農村經濟,2021(9):2-21.
[2]張月華. 我國糧食物流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 河南社會科學,2014,22(10):111-113.
[3]白美清. 中國糧食儲備體系:二十年的回顧與展望[J]. 糧食問題研究,2011(3):4-6.
[4]錢煜昊,羅樂添,王金秋. 突發公共事件下的糧食流通體系優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6):70-79.
[5]周莉雅,邱美琴,蔡曉燕,等. 江蘇糧食產業發展現狀、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J]. 江蘇農業科學,2023,51(4):239-245.
[6]胡增民. 創新機制 加大投入 江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再提升[N]. 糧油市場報,2023-02-11(B01).
[7]唐瑩瑩,王 飛. 江蘇省糧食生產形勢及新時期保障糧食安全對策建議[J]. 現代面粉工業,2022,36(3):15-19.
[8]程 瑤,張松林,劉志迎,等. 長三角城市人口收縮的特征、經濟效應與政策回應[J]. 華東經濟管理,2021,35(8):21-28.
[9]王 丹. 北糧南運運輸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39(6):41-42,36.
[10]易小蘭,張 婷,李喜朋. 江蘇省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 糧食科技與經濟,2018,43(1):98-100.
[11]洪 帥,王天尊,符曉藝. 中國智慧農業研究演進脈絡梳理及前沿趨勢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23,51(4):28-38.
[12]楊剛強,肖廣宇,王海森. 新發展階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思路與對策[J]. 宏觀經濟管理,2021,454(8):46-53.
[13]徐冬寅,陳慧琴. 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江蘇“互聯網+監管”大數據平臺的構建[J]. 江蘇農業科學,2022,50(22):259-264.
[14]王 靜.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體系建設現狀探析[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129-130.
[15]李鳳廷,侯云先,邵開麗,等. 突發事件下的糧食物流——基于情景應對的儲備糧緊急調運決策框架[J]. 中國農村經濟,2016(12):60-75.
收稿日期:2023-05-18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項目[編號:蘇教師函(2020)10號];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編號:23YJC630269);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23SJYB1620)。
作者簡介:陶春柳(1972—),女,江蘇太倉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E-mail:4438610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