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群化發展是期刊整合資源、提升效率、擴大品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期刊繁榮發展、建設一流期刊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高校期刊作為我國期刊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集群化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北京師范大學期刊集群試點從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專業品質、堅持開放合作、健全保障體系等方面,探究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內在機制,解決期刊集群化發展中資源分散、運營效率不高、發展彈性不足等問題,重構期刊發展生態,引導期刊集群中的不同主體之間積極互動、交流、共享,形成價值協同,為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 鍵" 詞】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專業品質;開放合作;保障體系
【作者單位】姜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李莎,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0.006
期刊集群化發展是實現我國期刊出版資源優化配置和規模效應的重要方式,也是期刊做大做強、做精做優的有效手段。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開展學術期刊集群化發展試點,以優質學術期刊為龍頭重組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導向正確、品質一流、資源集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學術期刊集群[1]。2023年4月,中國期刊協會召開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設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圍繞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設進行探討,著力打造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設互學互鑒、攜手共建的平臺。2023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在上海主辦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論壇,專門設置期刊集群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分論壇。高校期刊作為我國期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集群化發展方面不斷強化統籌部署、推進轉型探索,助力期刊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邁進。
從整體來看,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起步普遍較晚、辦刊規模小,學術傳播力弱,影響力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高校期刊作為一支重要的辦刊力量,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亟須進行包括集群化在內的綜合管理改革。北京師范大學于2017年在出版集團成立期刊社,啟動期刊集群化試點工作,現將11本期刊納入集群管理,包括3本科技類期刊、3本社科類期刊和5本基礎教育類期刊。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期刊集群試點為例,從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專業品質、堅持開放合作、健全保障體系等方面,探究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可行路徑。
一、創新體制機制,以集約管理強化期刊集群建設
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是對原有期刊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升級,對生產、經營要素進行重新布局,重視從體制機制層面破解期刊協同發展難題,創設有利于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深化期刊集群內部改革,從頂層設計上保障期刊集群的生命延續,使期刊的聚合逐步從“形聚”走向“神聚”,營造“以刊帶群,以群育刊,做大做強,塑造品牌”的良好發展生態[3]。
1.做好頂層設計
期刊是高校展示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紐帶,是發現、培養學術人才的重要園地,在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培養創新人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集群化是高校創建一流學術期刊的內在要求。只有從學校管理層面強化期刊治理,將期刊集群化發展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才能做好頂層設計規劃。
一是成立學校層面的期刊管理領導小組,加強對期刊的統籌管理,從頂層設計層面優化各要素資源配置,從宏觀管理層面把控期刊發展的正確方向,從協同發展層面完善期刊的發展規劃,推進綜合改革。期刊管理領導小組可以由學校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宣傳部、發展規劃處、人事人才處、期刊出版單位等部門負責人組成,全面統籌期刊管理綜合改革工作,加強對期刊工作的頂層設計與指導,定期組織期刊管理綜合改革領導小組會議,推進期刊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是明確學校與期刊管理相關部門的主要職責。黨委宣傳部作為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管理部門,應落實期刊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強化期刊辦刊方向、出版導向和價值取向的管理。科研院作為學校期刊的業務主管部門,應統籌期刊發展工作,協同推進期刊管理綜合改革和期刊集群化建設,整合學校資源推進期刊集群高質量發展。期刊中心(期刊社)主要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督辦落實領導小組的決定,與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密切協作,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與機制。此外,期刊中心(期刊社)還應貫徹落實國家和學校關于期刊管理的規章制度,制定期刊社運營規章制度及考核機制,負責辦刊人員隊伍建設、培訓與管理工作等。
三是處理好期刊社和各共建院系的分工協作關系,按照國家和學校有關期刊意識形態管理的相關要求,明確意識形態主責方,協同做好期刊意識形態管理,把意識形態工作要求融入期刊建設、出版、管理的全鏈條、全流程、全周期,做好期刊重大選題、敏感選題的審核把關工作,期刊編委會隊伍建設工作,編委會主任(副主任)、編委的聘任、考核、政審等工作,定期組織共建期刊工作會議,審議期刊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規劃、重點活動方案等,共同協商解決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2.完善制度體系
高校期刊集群管理應將業務目標的實現作為基礎,構建規范合理的制度體系,以有效的保障機制、驅動機制、服務機制為期刊集群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期刊管理基本制度,以學校名義發布期刊管理辦法,明確期刊管理的目的依據、發展定位、建設原則,期刊管理領導機構及職責、管理機構及職責、編輯部管理、人員管理,期刊的創辦、變更、休刊、注銷登記管理,期刊出版內容、出版規范、增刊、合訂本、廣告、財務管理等,以及期刊保障激勵機制、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信息公開等。
二是發布期刊意識形態管理實施細則。高校期刊集群要落實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形成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統籌指導、科研院協同管理、期刊依托單位黨組織和期刊編輯部分級負責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體系,明確學校黨委、宣傳部、科研院、依托單位黨組織、主編、期刊編輯部等各責任主體的具體職責,期刊重大選題、三審三校工作流程、社會效益評價考核等重點監管環節的監管要求以及隊伍保障、責任追究等內容。
三是擬定期刊高質量提升計劃。根據學校學科優勢、期刊實際情況和發展特點,擬定期刊評價方案和指標體系,組織專家評審,經學校審定后公布評選結果,對期刊進行分級分類支持。制定學術評價保障制度,引導教師優先在本校期刊發表科研成果,加大在本校期刊發表論文的認定權重,形成期刊與學校教科研雙向支撐、相互促進、互為依托的格局。
四是制定主編(編委)遴選、聘任、調整、退出機制和相關獎懲激勵機制。組織主編參加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組織的崗位培訓,強化期刊主編終審職責,充分調動主編(編委)的辦刊熱情和責任意識,有效解決主編“掛名”“缺位”和主編(編委)精力投入不足、角色定位不清晰、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
二、提升專業品質,以精品內容保障期刊集群可持續發展
高校期刊集群建設必須樹立精品意識,走精品引領、精品帶動之路,聚焦發表高品質、原創性學術成果,做好出版導向管理、學術品質提升和編校質量保障,策劃出版專業權威、主題突出、質量上乘的精品內容。
1.做好意識形態把關
在意識形態把關方面,高校期刊集群應做好如下工作:按照“一刊一策”的原則,進一步厘清集群期刊黨委意識形態責任分工機制,明確主責單位,完善意識形態風險防控常態化管理[4];嚴格執行主編負責制,把意識形態把關原則貫穿于組稿、審稿、編校的全過程;完善重大選題和文章的審核把關流程,依托意識形態審讀辦公室和相關專家進行專項審讀,切實把好政治導向關和價值取向關;建立期刊意識形態常態化審讀機制,每年開展期刊意識形態問題專項抽查,覆蓋全部期刊,對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期刊進行印前專項審讀,確保每期必審;充實期刊意識形態審讀專家庫,根據期刊綜合管理改革進展情況適時配備專兼職期刊審讀人員,進一步增強期刊審讀專業力量;將意識形態工作融入期刊所在黨組織理論學習、主題黨日等活動中,提高編輯對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鑒別能力、發現能力和判斷能力。
2.聚焦學術品質提升
在聚焦學術品質提升方面,高校期刊集群應做好如下工作:組建高水平期刊編委會,吸納學術領軍人才作為編委,充分調動主編、副主編及編委的積極性;鼓勵部分期刊成立青年編委會,吸納青年研究人員,擴大欄目策劃和審稿專家隊伍;完善同行評議機制,堅持將學術創新水平作為選稿用稿的首要標準,圍繞學術前沿的重大問題加強專刊、專題、專欄的策劃,突出優勢領域,做精專業內容,創新呈現形式和欄目設計;為有重大創新觀點的高質量論文提供高水準的專業審稿意見,設立快速審稿發稿通道,提高投審稿和出版的時效性;建立健全主編全面負責刊物政治方向、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的相關考核評價和問責激勵機制;建立定期拜訪學院、研究所、學會等高水平專家作者和學術共同體的機制,提高服務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精準度;組織線上線下“科研學術論文寫作”“送課到校”等系列培訓講座,幫助作者提高論文寫作的規范性;完善學術期刊閱評機制,組織編委會和專題座談會,聘請資深專家進行閱評并撰寫報告。
3.強化編校質量管理
在強化編校質量管理方面,高校期刊集群應做好如下工作:制定內容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和年度工作計劃,定期組織期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制度執行情況的專項監督檢查,強化期刊編校質量意識,及時通報質量檢查結果;制定期刊質量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覆蓋策劃約稿、投審稿、編輯加工、“三審三校”、地圖送審、印前審讀等環節;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印前審讀、期刊閱評等內容把關環節,做到審稿校對記錄、印前審讀意見、期刊閱評報告等資料長期可追溯、可核查;加強編輯在期刊質量管理規定、期刊出版形式基本要求和期刊編校質量差錯計算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對于重點稿件或內容,通過增加校次、聘請外校、進行互校的方式確保編校質量;充實編校質量質檢專家隊伍,常態化組織開展期刊編校質量業務培訓和專題學習交流。
三、堅持開放合作,以專業服務推動期刊集群業務轉型
期刊集群化建設除刊群集約化管理、實現規模效應外,尚需注重打造出版機構的品牌和美譽度,這是提高刊群影響力的外在發展需求[5]。高校學術期刊集群的核心競爭力要靠品牌積淀形成,以優質的學術資源、專家團隊、品牌資源為基礎,以品牌化、數字化、體系化賦能期刊集群核心能力建設,促進集群內期刊的品牌溢出和知識創新,提升期刊的創新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1.舉辦品牌學術會議
品牌學術會議是期刊組稿約稿、連接專家、服務學術共同體的重要平臺,是期刊創新服務模式、提高品牌價值的有效途徑,對于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北京師范大學2020年創辦的期刊《地理學與可持續性(英文)》充分借助國際地理學聯合會等國際平臺,培育打造“地理學與可持續性國際學術論壇”品牌,組織“京師國際暑期學堂”地理學與可持續性課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課程、人地系統全程耦合課程等,這些課程吸引了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2000余人參與,被納入聯合國“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系列活動。此外,依托學術會議策劃組稿,《地理學與可持續性(英文)》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排名迅速提升,被國內外10余個重要數據庫收錄,2022年度獲得的第一個影響因子(JIF)達9.7,居于所屬四類期刊Q1區,并入選2023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榜單。
2.打造品牌服務項目
品牌服務項目是期刊集群創新業務模式、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依托教育期刊集群的京師AI聯考項目于2019年5月啟動,其是以高考改革最新趨勢為導向,以教育大數據測評技術為手段,以高質量原創命題和高品質診斷模型為基礎,整合學術論文、課程、專家、培訓等資源,開展定制化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模型研發應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師素養提升、數學建模特色校建設、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培訓等服務,集區域聯考組織、數據分析、精準培優、生涯規劃等服務于一體的京師測評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服務全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多所學校,累計創收超過2000萬元。該平臺依托教育期刊集群,聯合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北師大社)重點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教材研究院發起的“京師杯”全國中小學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展示公益活動,匯聚創新資源,搭建互鑒平臺,分享實踐經驗,賦能教師成長,助力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累計吸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超1萬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近10萬名一線教師參與,在教育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
3.構建品牌融合出版業務
當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正在引領一場人與內容關系的根本性變革,將重塑和顛覆內容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期刊集群平臺可依托云端智能平臺提供AI技術支撐、數據管理、在線更新、資源檢索等服務,讓用戶既享受線上服務的高效性、便捷性,也享受線下服務的體驗性、可信性,形成線上線下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深度融合服務體系。同時,期刊集群平臺還可與不同的網絡平臺融合互聯,構筑“刊—網—微”媒體矩陣,形成公域流量與私域流量的有效協同,實現刊網融合矩陣的持續性收益。例如,整合教育期刊集群和相關資源的京師教育資源網,為小初高教師提供多維度、可交互的精品內容資源,包括電子期刊、教案、課件、微課、講義、同步習題、拓展閱讀等,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師生量身打造知識服務整體解決方案,3年累計增加注冊用戶60多萬人、用戶瀏覽量400多萬次、資源下載量370多萬次,累計營收超千萬元。
四、健全保障體系,以價值共創激活期刊集群內生動力
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需要集群內期刊出版主體開展互動、協作、共享、共創,因此,高校期刊集群必須以健全的保障體系為基礎,形成促進集群內期刊繁榮發展與各辦刊主體價值共創的重要機制。一方面,期刊主管主辦單位要充分考慮辦刊主體的多元需求,構建完善的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期刊主管主辦單位要立足高校期刊集群內各刊的發展特色和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其他資源的保障支撐作用,做好整體規劃。
1.人才隊伍保障
學術期刊的競爭實質是編輯出版人才的競爭。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設必須吸收、培養高素質的期刊人才隊伍,建立薪酬待遇、職稱評定、上升空間等配套政策,形成一支人員專業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合理、實踐和創新能力突出的期刊人才隊伍[6]。期刊主管主辦單位應在編制、職稱、薪酬管理等方面向期刊單位適度傾斜,進一步暢通期刊人才晉升通道特別是青年人才職業上升和事業發展通道[7]。
一是加強高水平人才引進,聚焦本單位期刊集群化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重大技術攻關,制定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創新人才引進思路,拓寬人才招聘渠道,通過市場化機制引進高水平期刊出版人才,特別是數字編輯、國際傳播、IP運營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在考核評價、工資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二是注重內部人才培養,分層分類制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挖掘、培養、打通使用內部員工。通過實施融合發展人才專項培養計劃,培養產品策劃、內容編輯、技術開發、傳播運營等方面的優秀青年人才;通過崗位培訓、導師引領、課題研究、在職進修等方式提升期刊人才隊伍素質,培養創新型、復合型融合期刊人才。
三是充分借助外部專家資源,依托所在大學的學術研究平臺、出版融合發展實驗室、行業協會等交流共建平臺,遴選、聘請外部專家對期刊意識形態、內容質量進行評價與把關,與專家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2.其他資源保障
除了人才隊伍建設,高校期刊集群還需要統籌辦公場地、辦刊經費、服務平臺等軟硬件資源,構建價值共創、協同共生的期刊集群保障體系。
一是建立統一的辦公場地、網絡環境等硬件保障體系和辦刊經費保障體系。集約辦公資源,同類期刊共享稿件資源、審稿專家、編校隊伍等,以促進集約刊群相互融合、協同發展。期刊集群設獨立賬戶,運行經費獨立核算、專款專用,以確保經費使用科學規范、集約高效。
二是建立統一管理體系和運營平臺。建立統一的印刷保障體系,通過統一印前管理、統一印刷管理、統一印后監督管理等方式,提高期刊印制質量,降低期刊印制成本;建立統一的發行平臺,提升與中國郵政、自主發行渠道商以及期刊數據庫平臺的議價能力,整合期刊發行資源,實現集群內期刊發行協同。
三是聚力推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不僅要建立統一的期刊網絡平臺,以數字化平臺逐步實現期刊出版全流程的轉型升級,還要建立統一的數字化知識服務平臺,實現期刊數字化轉型,讓已出版內容通過數字化平臺被重新發現、使用、開發,挖掘期刊文獻的二次利用價值,提高期刊的出版效率和運營效率。
五、結語
高校期刊萌生于大學,根植于大學,高校期刊與高校母體之間是互為依存和互為促進的關系[8],高校期刊集群建設必須立足大學母體,堅守大學出版的教育本質和學術使命,延伸拓展大學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功能。一是做學術交流與科研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與協調者,二是做大學知識生產與學術成果的組織評定者、保存者與傳播者[9],三是做落實國家戰略和服務社會的踐行者、助力者。
總之,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不是簡單的“物理聚合”,而是以學術價值共創為目標,探究高校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內在機制,解決期刊集群化發展中資源分散、運營效率不高、發展彈性不足等問題,重構期刊發展生態,引導期刊集群中的不同主體之間積極互動、交流、共享,形成價值協同,產生“化學融合”,有效提升高校期刊的整體效能,走內涵式特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 (2021-
07-08)[2023-06-12]. http://www.nopss.gov.cn/n1/
2021/0708/c362661-32152337.html.
[2] 康維鐸. 高校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集群化集團化建設探略[J]. 中國出版,2021(21):39-42.
[3]張瑩,白雨虹. 新時代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發展探討:以 Light 品牌期刊集群為例[J]. 出版廣角,2022(19):25-30.
[4]周強,姜鈺. 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發展機制探析[J]. 科技與出版,2023(7):114-119.
[5]劉冰. 面向世界一流:中國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現況與突破[J]. 中國出版,2021(6):15-19.
[6]鄧履翔,楊保華,吳湘華. 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設的編輯培養策略及實踐探索[J]. 科技與出版,2021(4):83-87.
[7]吳尚之. 為建設文化強國培養更多期刊人才[J]. 中國出版,2023(5):5-7.
[8]秦明陽,游玉佩,何運斌,等. “雙一流”高校學術期刊集群:特征、定位和發展建議[J]. 編輯學報,2022(6):611-617.
[9]呂建生,趙玉山. 服務大局與高質量發展:大學出版“十四五”展望[J]. 科技與出版,202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