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和而不同: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2023-04-29 00:00:00陳立鵬薛璐璐范航
民族學刊 2023年4期

[摘要]民族交融作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關鍵一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學界鮮有關于個體民族交融態度如何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學實證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態度量表、中華民族認同量表、心理距離量表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量表,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對682名參與者進行了實證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即積極的民族交融態度有利于提高個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水平。同時,中華民族認同和心理距離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間起鏈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實,培育積極民族交融態度;正確處理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打造中華民族認同的社會共識;充分挖掘與宣傳歷史記憶,重視隱喻對心理距離的作用;積極探索個體心理發展規律,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議,以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心理學實踐方案。

[關鍵詞]民族交融態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認同;心理距離;心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3)04-0001-10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雙一流”跨學科重大創新規劃平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跨學科交叉平臺”、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2021年度重大項目“西藏教師隊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xzjykt121002)、喀什大學新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2021年度重點課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疆經驗及模式研究”(KDJDB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立鵬(1969-),男,苗族,湖南城步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喀什大學南疆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與心理、教育政策法規與學校管理研究;薛璐璐(1995-),女,漢族,黑龍江樺南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測量,民族心理;范航(1995-),男,漢族,山東海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與心理。北京1000872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這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途徑,自其提出以來便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尤其作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后一步的民族交融,更是在學界掀起了一次與“民族融合”辨析的研究熱潮。[1]這既凸顯了我國學者對政策概念、理論探討的嚴謹性,也證實了民族交融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程中的重要性。為此,從民族交融的視角探究如何鑄牢個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做好民族工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隨著經濟發展,民族交融的程度逐漸加深,民族心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有學者提到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科學評估各民族成員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作用。[2]但當前從心理學視角探究民族交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尚處空白。為此,本研究依據心理學相關理論提出了一個鏈式中介假設模型,并設計實證研究來探討民族交融態度對個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及其內在心理機制,以期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開展注入心理學活力,提供心理學智慧。

一、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及其內在心理機制,因此在理論方面具體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展開論述:(1)民族交融態度對個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什么影響?對于這一問題,本研究從認知、情感及行為傾向三方面進行闡述;(2)民族交融態度怎樣影響個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這一問題,本研究依據共同內群體認同模型和群際接觸理論,闡明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的鏈式中介作用。

(一)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

民族交融(Ethnic integration)是在民族交往交流基礎上,各民族成員彼此間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一種狀態,[3]對這一進程所持有的穩定心理傾向即為民族交融態度,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方面。[2]在認知層面上,民族交融態度表現為各民族成員對民族交融的認識;在情感層面上,民族交融態度表現為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交融進程中的情感體驗;在行為傾向層面上,民族交融態度表現為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交融這一進程中的自覺行為傾向。基于此,探究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也應從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方面展開論述。

1.民族交融態度的認知層面

民族交融的概念曾在學術界引起討論浪潮,最具爭議的當屬胡鞍鋼、胡聯合(2011)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觀點,認為民族交融就是要強化中華民族意識,而淡化56個民族意識。[4]這一觀點提出后便引起了學術界不少學者的批判和否定。金炳鎬和肖銳(2012)認為“第二代民族政策”對民族交融的錯誤理解違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違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政策、違背了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5]郝時遠(2012)指出,“第二代民族政策”存在著諸多謬誤,有悖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6]筆者認為,“第二代民族政策”中關于民族交融的觀點不符合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7],是對民族交融實質的誤讀,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民族交融的正確認識。對民族交融概念的錯誤理解可能使個體做出有損民族團結的行為,進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有學者提出對各民族交融匯聚史知識的再生產有助于澄清歷史事實,深化人們對民族關系的認識,消除各民族成員對民族交融的疑慮,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8]由此可見,對民族交融的正確認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2.民族交融態度的情感層面

郝亞明(2015)在西方群際接觸理論的基礎上討論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每一階段的重要作用,其認為民族交融是化解族際矛盾,從而達成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9]高承海等人(2020)研究表明,民族間的接觸與互動,使各民族成員的感知相似性增加,從而民族本質論信念減弱。[10]也就是說,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交融進程中的包容心態和共同性情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冀慧珍(2021)在少數民族人口向城鎮流動的研究中提到,少數民族民眾在城鎮化交融過程中的獲得感,有利于強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促進了少數民族所在城市的“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11]。此外,梁靜、楊伊生(2020)認為跨民族友誼作為民族交融的形式之一,能為雙方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及獲得感,這有助于友誼雙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互依,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由此可見,對民族交融的積極情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動力。

3.民族交融態度的行為傾向層面

民族走廊是我國多民族不斷交融的核心區域,在過去和今時都時刻上演著自覺的民族交融行為。納日碧力戈等人(2020)認為,河西走廊具有“文明匯集、多樣共生、互聯互通、團結交融”的特點,是當前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窗口,其作為各民族自覺交融行為的符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13]徐黎麗和王悅(2020)認為人口遷徙或職業流動使不同民族成員生活在同一區域,面對復雜多樣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那些積極主動與其他民族成員進行交融互動的個體,擁有更強的社會融入感和民族團結意識,[14]這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體現。與此同時,以血緣融合為特點的通婚是民族交融最深層次的形式,從古至今對民族團結、國家安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5]黃秀蓉(2022)在探究云南文山苗族通婚圈變遷的研究中提到,跨民族的婚姻有利于打破不同民族在空間、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壁壘,對各民族團結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影響。[16]由此可見,在民族交融進程中自覺的行為傾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保障。

(二)民族交融態度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心理機制

從個體的心理發展機制來看,民族交融態度對個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還應存在某些內在心理機制。為此,筆者基于共同內群體認同模型和群際接觸理論,以期揭示中華民族認同和民族心理距離的鏈式中介作用。

1.中華民族認同的作用

共同內群體認同模型(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由Gaertner等人提出,該模型主張不同群體成員通過建立上位群體身份,可以將“我們”(內群體)和“他們”(外群體)轉變為一個包攝水平更廣的“我們”(共同內群體),這樣原來內群體與外群體之間的群際偏見與隔閡就會消失,從而產生對共同內群體的偏好,最終改變原來對外群體的態度。[17]依據該模型,民族交融給予了各民族間廣泛接觸和了解的機會,為各民族成員將本民族的“我們”與其他民族的“他們”轉化為更上位層次的“我們(即中華民族)”提供了基本條件。而基于態度的功能,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交融進程中的態度越積極,其在共同內群體形成過程中的努力行為就越多,對上位群體(中華民族)的認同就越強。[18]此外,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已然存在了幾千年,但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和西方列強對抗中才出現的,從“自在”到“自覺”的變化,使各民族成員產生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觀念。[7]從這一角度來看,中華民族“自覺”觀念的形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歷史基礎。只有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產生認同感,才能激活彼此共同身份的聯結,提高感知相似性,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9]因此,本研究推測,中華民族認同可能是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的中介機制。

2.心理距離的作用

群際接觸理論(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由Allport提出,該理論認為由于不同群體間存在的錯誤信息或不充分信息導致的群際偏見,可以通過群際接觸獲得澄清和改變,進而增進心理聯結,促進群際關系。[20]依據該理論,民族交融作為一種較深層次的群際接觸,能有效消除不同民族間的偏見,縮短心理距離。李正元和王衛東(2022)證實了上述觀點,即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互嵌式社區中的積極接觸態度,對增強社區內部的情感聯結、拉近心理距離、防止民族社會結構的分化與斷裂具有重要作用。[21]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民族心理距離的縮短,能凝聚各民族的奮斗力量,實現“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美好夙愿。[22]以藏彝走廊為例,廣泛且深入的民族交融使該地區民眾的民族界限普遍較為模糊,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與習俗包容心態較強,逐步構建起心心相通、相互依存的良好社會氛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23]因此,筆者推測,心理距離可能是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的中介機制。

3.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的鏈式中介作用

雖然前文已經論證了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的作用,但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二者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邏輯順序需要進一步驗證。Greenaway等人的研究表明,對所屬某一群體的認同感能顯著預測個體的心理控制感,這種控制感使個體在群際接觸中更加信任對方,因此縮短了彼此間的心理距離。[24]張積家,馮曉慧(2021)論述到中華民族源于各民族間的地緣相通和血脈相連,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越認同,“家庭隱喻”和“石榴籽隱喻”的意義就越凸顯,各民族間的心理距離就越短。[25]尹可麗等人(2020)認為,聽同伴講故事能強化不同民族成員間的共性,加大認知趨同和情感共鳴,這增強了彼此對中華民族這一上位群體的認同感,從而拉近了心理距離。[26]因此,本研究推測中華民族認同可能對心理距離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即二者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綜上,本研究構建了一個鏈式中介模型(見圖1),以期通過實證研究驗證如下假設:假設1: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假設2:中華民族認同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起中介作用;假設3:心理距離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起中介作用;假設4:中華民族認同和心理距離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二、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的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涉及的變量及假設并不局限于某一類別的群體。為此,在實證研究部分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使用線上問卷收集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發放問卷713份,剔除無效作答數據后剩余682份有效數據,有效率為95.65%。研究對象分布在北京、上海等30個省區市,涉及漢族、滿族等22個民族(漢族561人,少數民族121人)。其中女性344人,男性338人;年齡范圍18歲以下12人,18-25歲406人,26-30歲100人,30歲以上164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均為公開發表且具有較好信效度指標的量表,并且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適用性檢驗,保證了研究數據的科學性。

1.民族交融態度量表

采用陳立鵬和薛璐璐(2022)[2]編制的民族交融態度量表,共有15道題目,包括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大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方式, 1代表“非常不認同”, 5代表“非常認同”,得分越高代表民族交融態度越積極。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

2.中華民族認同量表

本研究根據Brown(1986)[27]編制的《群體認同量表》進行改編后形成中華民族認同量表。原量表分為積極群體認同和消極群體認同兩個維度,共計10道題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方式, 1代表“從不”,5代表“總是”,消極維度采用反向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對群體越認同。本研究將題目中的“群體”更改為“中華民族”,如“我是一個認同團隊的人。”修訂為“我是一個認同中華民族的人。”其余與原量表保持一致。修訂后量表結構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其中χ2/df=3.65,GFI=0.91,NFI=0.93,CFI=0.94,RMSEA=0.07,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4。

3.心理距離量表

采用戴寧寧(2011)[28]對Bogardus(1993)[23]的《社會距離量表》改編后的心理距離量表,共計10道題目。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方式,1代表“非常贊成”,5代表“非常不贊成”,得分越高說明心理距離越遠。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量表

采用陳立鵬和薛璐璐(2021)[2]編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量表,共有18個題目組成,包括認知、情感、意志三大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方式,即1代表“非常不認同”,5代表“非常認同”,得分越高代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三)數據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0.0和AMOS 21.0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并采用Hayes(2013)[29]開發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 6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三、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的實證檢驗

實證檢驗部分具體分為如下四個步驟:首先,使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驗證數據的有效性;其次,使用SPSS 20.0對各變量進行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證實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再次,使用Amos 21.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檢驗,驗證假設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使用PROCESS插件進行中介檢驗,驗證鏈式中介效應假設的合理性。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鑒于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均為心理測量量表,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為此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控制和檢驗。在施測過程中通過匿名回答、反向計分等方式進行控制,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進行分析。[30]結果表明,共有7個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4.72%,遠低于平均臨界值40%,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二)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由表1可知,從各變量的平均分數來看,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交融態度(M=4.22)、中華民族認同(M=3.98)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M=4.69)上的得分均較高,而心理距離(M=2.82)得分較低。從各變量的相關關系來看,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認同(r=0.54,plt;0.0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0.45,plt;0.01)呈顯著正相關,與心理距離(r=-0.58,plt;0.01)呈顯著負相關;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0.63,plt;0.01)呈顯著正相關,與心理距離(r=-0.59,plt;0.01)呈顯著負相關;心理距離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0.49,plt;0.01)呈顯著負相關。

(三)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采用Amos 21.0對假設模型進行檢驗,結果見表2。由結果可知,本研究中的模型擬合指數均在擬合標準的范圍內,說明依據理論假設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具有合理性。

進一步分析各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見圖2)可知,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43,t=7.44,plt;0.001)、中華民族認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24,t=5.23,plt;0.001)、而心理距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16,t=-3.51,plt;0.001),驗證了理論假設的合理性。

(四)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在理論模型合理性驗證后,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6,通過抽取5000個Bootstrap樣本估計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間,對中華民族認同和心理距離的中介效應進行分析。由表3可知,“民族交融態度→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介效應量為0.37,占總效應的67.28%;“民族交融態度→心理距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介效應為0.03,占總效應的5.45%;“民族交融態度→中華民族認同→心理距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鏈式中介效應為0.05,占總效應的9.08%。各路徑的95%的置信區間都不包含0,說明中華民族認同和心理距離的鏈式中介顯著。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究了民族交融態度對個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及其內在心理機制,驗證了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在其中的鏈式中介作用,對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民族交融態度、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分均高于測量中值,且三者間呈顯著正相關,表明當前我國各民族成員對待民族交融具有較為積極的態度,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較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水平較高。這與我國當前積極推動民族交融進程、打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息息相關,為當前民族工作的成效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持。與此同時,心理距離得分低于測量中值,且與其他三者間呈顯著負相關。表明當前各民族成員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較為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理交融圈日益凸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更加牢固。

(二)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民族交融態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即民族交融的態度越積極,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作用越大,驗證了假設1。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來看,自新石器文化的多元交融與匯聚開始,到漢族的出現、中原地區民族大混雜和大融合,再到中國西部的民族流動,都充分證實了各民族成員尊重差異、求同存異的積極民族交融態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歷史推動作用。[7]此外,從當前我國各地方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來看,同樣凸顯了積極民族交融態度的促進作用。如廣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地區,各民族成員對待族際通婚的意愿較為積極,通婚比例相較于十年前增長較多,這種具有代際傳遞效應的民族交融行為,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影響。[31]由此可見,培育各民族成員積極的民族交融態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之舉。

(三)中華民族認同的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中華民族認同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驗證了假設2,證實了共同內群體認同模型在我國民族關系研究中的適用性。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分子。基于共同內群體認同的形成過程,各民族成員對民族交融的積極態度,能增進彼此間的了解與合作,使雙方的差異性下降而共同性增強。[18]例如在藏彝走廊地區,漢族人已有喝酥油茶的習慣、藏族也吃彝族的坨坨肉,人們不再刻意強調民族之間的差異,而是充分利用主觀能動性去求同、求和,這種積極的交融行為促使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認同感顯著增強。[23]此外,研究結果表明,對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增強,顯著促進了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華民族由“自在”到“自覺”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在中華民族“自在”階段,各民族客觀存在和發展,但彼此間缺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認同;而在中華民族“自覺”階段,各民族間的“一體性”增強,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中華民族”這一共同內群體的重要性,這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心理基礎。[32]由此可見,增強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動力。

(四)心理距離的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距離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驗證了假設3,闡明了群際接觸理論在民族互動間的重要意義。民族交融作為我國民族工作的一項有力舉措,滿足“平等的地位、共同的目標、群際合作、權威和法律的支持”這些最佳群際接觸條件。因此,各民族成員積極的民族交融態度有利于打破群際壁壘,降低群際敏感性,減少由于誤解或偏見帶來的心理隔閡。[33]同時,各民族間心理距離的縮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與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所說:“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34]只有各民族成員在心理上緊密聯系,才能凝聚各民族力量辦大事,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由此可見,縮短各民族間的心理距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手段。

(五)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的鏈式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在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起鏈式中介作用,驗證了假設4。民族交融進程為各民族成員在空間上的緊密聯系提供了客觀的條件,如互嵌式居住格局、易地搬遷等,但這種空間距離的縮短并不能等同于心理距離的縮短。依據社會認同理論,[35]各民族成員只有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采用積極的態度(如合理的自我分類),才能形成對所屬上位群體即中華民族的認同,進而增加與其他民族互動時的自我表露,逐漸縮短心理距離。[24]因此,民族交融態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間存在著一個循序開展、層次遞進的心理機制。此外,中華民族認同在鏈式中介模型中的效應值最大,占總效應的67.28%,驗證了中華民族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這一觀點。[36]同時也說明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程中不同心理機制的差異性作用。可見,尊重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客觀要求。

五、研究建議

基于研究結果,筆者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提出如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議。

(一)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實,培育積極民族交融態度

2022年初國家民委制定了“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意在鼓勵邊疆民族地區的民眾來中部、東部地區就業、創業和居住,同時也支持內地企業到邊疆投資興業。[37]同年9月,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的意見》,決定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這對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38]為此,要保障民族交融政策的科學制定與落實,通過立法等方式保護民族間的交融與互動,[39]注重各民族成員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的公平性,不斷提高各民族成員在民族交融進程中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此外,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頒布的《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到,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40]緊接著2022年《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撰部署工作在京召開,意在突出全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民族歷史觀、民族交融觀的重要性。[41]因此,要從基礎教育入手,將民族交融史實、目的及意義等相關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中,保證學生對民族交融認知的科學性、純潔性。更要從社會宣傳入手,通過書籍、廣播媒體、互聯網平臺等多種途徑,引導全社會成員形成積極的民族交融態度。

(二)正確處理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打造中華民族認同社會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到:“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42]因此,我們要堅持各民族間共同性與差異性的辯證統一。以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關系為例,要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差異,做好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積極發揮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更要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傳播中華民族共同文化。例如深入挖掘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起源與發展歷史、加大推進國家通用語言與文字的普及力度等。此外,社會共識是人們對某些社會問題達成的相近或相似的看法,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起著凝聚、整合和引領作用。[43]例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共識,始終引導著中國人民愛戴祖國、擁護祖國。為此,在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差異性的同時,要通過教育及引導方式強化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身份、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使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深植于心、外化于行,進而打造中華民族認同的社會共識。

(三)充分挖掘與宣傳歷史記憶,重視隱喻對心理距離的作用

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對喚起中華民族身份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強調“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44]因此,要重視歷史記憶的發掘與宣傳,通過史實再現的方式,增進各民族間的共同性,進而縮短各民族間的心理距離。此外,隱喻是一種深層次的認知機制,能將難以理解、較為抽象的目標概念,以一種容易理解、較為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45]諸如當前“石榴籽”“大家庭”“一家親”等表達,均是將較為抽象的民族團結概念,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易于人們形成對民族團結的具象理解。各民族間的心理距離作為一種較為抽象的概念,也應注重隱喻表達的作用。因此,應充分挖掘可以縮短心理距離的隱喻表達,如“兄弟情、姐妹情”等,進而促進各民族形成緊密聯結的心理認知。

(四)積極探索個體心理發展規律,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心理學的研究過程就是揭示黑匣子內部機制的過程,雖然不能闡明每個人的心理特點,但能揭示普遍存在的心理規律。正如本研究的結論,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距離雖都為中介機制,但中華民族認同的效應更大,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分量更足,這為后續民族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證據。因此,中華民族從起源到發展,再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背后總體的心理運行機制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必須通過科學的量化研究手段,探究各民族成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的內在心理機制。此外,跨學科研究是當前科學研究的大勢所趨,對充分發揮不同學科作用,促成“1+1gt;2”的科研成效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結論僅能揭示普遍的心理發展規律,但不能回答各民族成員在面對民族交融時的生理機制,以及各民族間不同的交融歷史有何作用等問題。為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程中,應鼓勵多學科融合,吸納各方精髓,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科學研究體系。[46]例如,歷史學可以提供史料,民族學可以帶來田野素材,認知神經科學可以揭示生理差異,心理學可以厘清心理發展機制,教育學可以開展引導干預工作,新聞學可以宣傳科學思想等等。總之,應通過政策出臺或財政支持等方式,鼓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跨學科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須愛.“三交”理念提出以來的爭論及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4):31-37.

[2]陳立鵬,薛璐璐.基于心理測量學的民族交融態度量表的編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5):37-44+182-183.

[3]艾斌.民族交融的影響機制及其發展趨勢研究——基于2018年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綜合社會調查數據[J].民族研究,2019(6):16-31+139.

[4]胡鞍鋼,胡聯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5):1-12+110.

[5]金炳鎬,肖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2-19.

[6]郝時遠.評“第二代民族政策”說的理論與實踐誤區[J].新疆社會科學,2012(2):44-62+141-142.

[7]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3-21.

[8]楊須愛.各民族交融匯聚史知識再生產的價值與路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視角[J].民族研究,2021(1):30-47+140.

[9]郝亞明.西方群際接觸理論研究及啟示[J].民族研究,2015(3):13-24+123.

[10]高承海,王榮霞,孫中芳.民族接觸減弱民族本質論:文化認同與文化相似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20,43(2):445-451.

[11]冀慧珍.獲得感: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標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2):40-47.

[12]梁靜,楊伊生.跨民族友誼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路徑及培育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7):207-214.

[13]納日碧力戈,施展,黃達遠,李如東,李建宗.邊疆與中心的交互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走廊視角(筆談)[J].西北民族研究,2020(3):89-102.

[14]徐黎麗,王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錄(九州共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5]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6]黃秀蓉.當代云南文山苗族通婚圈變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8):26-32.

[17]Gaertner S L,Dovidio J F.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Racism:From Aversive Racism to the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5,61(3).

[18]王晶.社會心理學[M].秦皇島:燕山大學出版社.2021.

[19]梁芳美,肖子倫,包燕,趙玉芳.共同內群體認同對心理融合的促進效應及其機制[J].心理科學,2020,43(5):1147-1153.

[20]Allport G W.The Nature of Prejudice[J].Journal of Negro History,1954,52(3).

[21]李正元,王衛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錄(四海通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2]陳立鵬,薛璐璐.民族心理距離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6):34-40.

[23]石碩.非彼無我 美美與共:中華民族的交融與共同體意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24]Greenaway K H,Haslam S A,Cruwys T,Branscombe N R,Ysseldyk R,amp; Heldreth C.From “we” to “me”:Group identification enhances perceived personal control with consequences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5,109(1).

[25]張積家,馮曉慧.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心理建構與影響因素[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5-14.

[26]尹可麗,趙星婷,張積家,李鵬.聽同伴講民間故事增進多民族心理融合[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1):60-70.

[27]Brown R,Condor S,Mathews A,Wade G,amp; Williams J.Explaining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in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86,59(4).

[28]戴寧寧.維漢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離”解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1(5):42-50+167.

[29]Hayes A 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3.

[30]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6):942-950.

[31]陳立鵬,閆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地方實踐——以廣西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5):14-22.

[32]黃興濤.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系[J].浙江社會科學,2002(1):129-142.

[33]姜永志,白紅梅,李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心理促進機制及實現路徑——基于社會心理學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7):212-218.

[34]習近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EB/OL].(2022-10-18)[2022-10-08].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0/18/nw.D110000renmrb_20221018_1-01.htm

[35]Tafel H,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M]//In:Worchel S,Austin W(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 Hall,1986.

[36]李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構的心理學分析[J].民族研究,2021(5):1-9+139.

[3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民委2022年將實施三項計劃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EB/OL].(2022-01-25)[2022-10-0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2-01/25/content_5670272.htm

[3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七部門聯合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EB/OL].(2022-09-08)[2022-10-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8/content_5708809.htm

[39]田釩平.通過科學立法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法理探討[J].民族學刊,2020,11(4):13-26+120-121.

[4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2-05-17)[2022-10-0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s3081/202205/t20220517_628242.html.

[4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作部署會在京召開[EB/OL].(2022-01-25)[2022-1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201/1156546.shtml.

[4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8-28)[2022-10-1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43]江暢,李歷.社會共識及其與社會認同的關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0(5):96-103.

[4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新華時評: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EB/OL].(2022-01-10)[2022-10-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0/content_5667529.htm

[45]張積家.容器隱喻、差序格局與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5):214-221.

[46]李學保.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11):98-107.

收稿日期:2022-12-19 責任編輯:王 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中国毛片网|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乱强伦|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性视频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 久久毛片基地|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日本www在线视频| 国产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日韩第九页| 欧美精品另类|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www.亚洲天堂|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欧美另类|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青青草一区|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免费jizz在线播放|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欧美一级片在线| 日韩黄色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天堂久久新|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色综合婷婷| 亚洲婷婷六月|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本亚洲精品网站| 97se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91在线精品|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久久成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