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扶貧是在形成、發展和成熟多方聯動格局與多元化的協同體系過程之中一個強有力的手段。然而,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在服務產業振興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一,農村金融覆蓋面不足,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匱乏。農業發展具有脆弱性、周期性長、不穩定性等特點,從而導致在提供農村金融服務時具有一定的自我抑制性[1]。其二,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和發展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的提高。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的受眾群體為“三農”領域,自身具有缺點,同時農村金融機構大環境發展不完善,經營虧損的可能性大,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并且會抑制“三農”工作長期穩定[2]。金融科技能否顯著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具體作用機制是什么?厘清上述問題,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現有文獻表明,在農村金融發展領域,金融科技作為手段和工具,能夠有力地推動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5]。但是,在中國農村地區金融排斥問題普遍存在,大多數農戶和企業不能夠被滿足基礎金融服務。同時,中小型金融機構處于劣勢地位,對于發展金融科技有一定的不利因素[6]。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共榮的。促進農村實體經濟增長,就要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金融科技運用大數據等可以解決傳統金融所存在的問題[3][4]。
本文根據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以及外延概念作為基礎,構建出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同金融科技進行聯系,實證研究金融科技對于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本文主要邊際貢獻在于:第一,構建了一個新型的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將金融科技納入分析框架中,驗證金融科技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果,豐富農村金融發展理論。第二,從“量”和“質”雙視角出發,揭示金融科技對農村金融發展的作用機制,為運用金融科技發展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議[5][6]。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仍是農村金融。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農村金融體系框架更加的成熟完善,更高效的支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金融科技的發展為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可以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和重構,促進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7]。首先,金融科技可以拓寬農村金融市場渠道,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數字化渠道和技術平臺,為農村商業銀行拓展更廣泛的客戶來源。其次,金融科技的進步為農村金融帶來了全新的業務領域,借助數字化技術,農村商業銀行能夠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金融服務,不斷改善服務質量,并且開拓收入來源的多樣化。最后,金融科技可以幫助農村金融業打破地域限制,實現跨區域合作和共享資源,擴大市場占有率。
由此可見,金融科技能夠緩解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中所面對的問題。根據上述分析,提出假設:
H1:金融科技能夠明顯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研究的區間為2014—2020年,基礎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Wind數據庫等。個別缺失值使用線性插值法進行填補。
(二)變量選擇與說明
1.被解釋變量。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水平(AI)。農村金融融合性發展最直接的體現在量的擴張層面,直接關系到經營生產者是否會以合理的借款成本接觸并使用到金融資源以及相關服務;而質的提升則關系到農村金融是否會長期且穩健發展。在此,本文參考已有研究,從量的擴張以及質的提升兩個維度構建農村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實現對省級農村金融發展的定性評價基于上述基礎統計指標,選擇熵權法對各指標進行賦值,進而計算基礎指標的權重,最終計算出各省農村金融發展指數。
2.核心解釋變量。金融科技(FinTech)。本文使用的方法為,統計省級區域每年的金融科技公司數量,對統計值加1后取對數作為金融科技發展水平,數值越高即表示金融科技發展水平越高。
3.控制變量。為提高回歸結果的準確度,選取以下變量為控制變量:(1)城鎮化水平(Urb),用城鎮人口除以年末常住人口表示;(2)農村人均消費水平(Con),用各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表示;(3)財政支出水平,用地方財政農林水務除以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表示;(4)農村教育水平(Edu),用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5)第三產業占比(Ter),第三產業除以地區總產值;(6)農業發展(Agr),農業發展指數作為衡量。
(三)描述性統計
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相關結果見表1。
(四)模型構建
檢驗金融科技對于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總影響,構建基準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LNAI、FinTech、X分別為省份i在t時期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水平、金融科技水平、一系列控制變量;為隨機誤差項。本文根據分析,基準回歸即使用控制了地區和時間的雙固定效應模型。
三 、 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
金融科技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準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實證結果顯示,在1%的水平下,FinTech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數,表明金融科技發展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為正向影響,金融科技發展的越好,表明其所屬省域的農村金融發展就越好,假設1得證。
(二)內生性分析
本文采用工具變量進行處理。使用各省內GDP最接近省會的三個省的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的均值作為工具變量(IV)。在選擇銀行分支機構設立地點時,省內GDP最接近的地區往往是備選地區,同時這些城市也受到相同省級政策的影響,且金融業結構相似,而金融業結構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礎。
(三) 穩健性分析
為檢驗金融科技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基準回歸是否準確,本文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替換被解釋變量。防止因為特殊的賦值方式而帶來的影響,重新使用等權重賦值并進行基準回歸。二是進行縮尾處理。對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5%水平的縮尾處理再進行基準回歸。三是更換其他回歸方法。地區不同其金融科技發展在政策力度和受關注程度上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會導致不同地區下時間效應和固定效應難以捕捉到隨時間變化的變動,因此,本文還使用時間—地區聯合固定效應進行回歸檢驗?;貧w結果系數仍為正數,表明基準回歸結果穩健。
(四)機制分析
基礎回歸模型的結果表示金融科技能夠顯著的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探究金融科技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在前文理論分析中認為,金融科技可以促進農村金融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從而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為驗證上述假設的合理性,構建模型:
上述模型中,M為機制變量,具體為農村金融“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分別使用前文當中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兩方面的基礎指標采用熵權法計算。
表4中,機制分析的結果說明:第(1)列中,金融科技與農村金融“量的擴張”的交叉項顯著為正,說明金融科技可以明顯加強農村金融“量的擴張”,H2得以驗證;第(2)列中,金融科技與農村金融“質的提升”的交叉項顯著為正,說明金融科技可以明顯加強農村金融“質的提升”,H2得以驗證。綜上所述,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改善農村金融“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這兩方面,從而加強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
四、 結論與對策建議
金融科技的發展為解決農村金融供給的充足性和可持續性提供方案。本文選用相關數據,驗證金融科技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從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兩個角度出發,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通過構建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體系,發現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質量整體水平上不斷地提升。二是基準回歸所展示的結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夠顯著促進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并且在考慮內生性以及穩健性檢驗后,該檢驗結果依舊成立。三是機制分析結果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改善農村金融“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加強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
綜合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大金融普惠性。利用科技金融,鼓勵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數字化轉型,完善、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塑造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模式、農村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和互聯網金融的金融服務模式;從信用評價、技術調查、風險監測三方面改進農村金融授信方式。其次,鼓勵和引入金融科技公司在農村地區開展業務,開發創新專屬于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利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技術,打造“一對一”服務,努力做到讓農戶和農業企業享受到“一觸即達”的金融業務,提高貸款管理效率,同時降低涉農貸款風險。再次,通過金融科技改善模擬村金融的授信模式。利用大數據等新型的科技技術緩解農村金融機構中人口征信不充分的問題,借助改善金融授信方式,減輕農村金融中過度依賴抵押物擔保品的授信模式。最后,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農村地區網絡覆蓋面,為金融科技推動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扎實的硬件保障基礎。將社會資源充分地利用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建立正向激勵機制調動社會資源,加大農戶和農業企業接觸數字信息的機會,提高獲取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建波,孫子淳.促進農村金融供給服務的紓困之路[J].甘肅社會科學,2021,(02):190-197.
[2]張林,溫濤.農村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現實問題與破解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1,(05):110-117.
[3]吳健.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精準服務鄉村振興[J].人民論壇,2022,(06):93-95.
[4] 朱太輝,張彧通.農村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21,(04):36-58.
[5]余函.農村金融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的機理、困境與路徑[J].山西農經,2023,(08):190-192.
[6]傅巧靈,李媛媛,趙睿.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脫貧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的邏輯、問題與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22,(06):49-56.
[7]李海央,柴正猛,許雨辰.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分異演化與效應檢驗[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04):66-76.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