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后真相時代,情緒先行往往遮蔽了人們對事實本身的追求,大量淺顯化、碎片化、娛樂化、煽情化的信息給調查性新聞報道的生存帶來了嚴重沖擊,致使對記者專業性、內容深度性、報道厚重性要求極高的調查性經濟報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文章引入行動者網絡理論,從創新性的視角審視調查性經濟報道當前的發展狀況和發展困境,試圖從記者、媒體機構、第三方機構、新興技術等異質行動者形成的多元網絡關系圖入手,挖掘造成調查型經濟報道當前生存困境的內在驅動力和內在機制,厘清以經濟利益為強制通過點的多元復雜的網絡關系圖中調查性經濟報道發展中的關鍵節點和關鍵要素,探尋調查性經濟報道未來的出路。方法: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發現當前相關文獻更偏向于研究從業務層面提升記者調查報道的采寫能力,以及從微觀層面分析調查記者的職業意識和調查性報道的發展現狀,但對于新聞場域的內在運轉困境等中宏觀層面的原因剖析不夠深入,沒有從多元主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利益關系,故文章以此為切入點。結果:研究發現人員流失、財政壓力大、媒體失聲是后真相時代調查性經濟報道沒落的核心原因。結論:針對三大核心原因,文章從記者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第三方機構的財政支持、媒體內部管理機制的優化以及推動數字技術和調查性經濟新聞的深度融合四個維度入手,為調查性經濟報道的發展尋求突破口,以謀求調查性新聞業態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調查性經濟報道;深度報道;后真相時代;行動者網絡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6;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4
0 引言
智能媒體時代,隨著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普及與資本權力的介入,流言、謠言等各種失實信息在網絡上肆意流傳,對情緒的宣泄超過對于探尋事實真相本身的后真相時代隨之到來?!昂笳嫦唷爆F象造成了社會各領域的深層次危機,對良性社會的建構、社會共識的形成、媒體公信力的提升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強調“訴諸情感”的“后真相”寫作為迎合娛樂性的需求而“罔顧事實”“無視真相”。后真相時代,西方新聞業的客觀性理念受到了公然挑戰,新聞客觀性的基本原則被動搖,這對于高度追求事實真相的深入性、深度性、厚重性的調查性經濟報道而言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1 文獻綜述
1.1 概念梳理:調查性經濟報道的發展歷程
調查性經濟報道是西方調查性報道的典型代表之一,最早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具有規范的調查研究流程和新聞呈現方式[1],與解釋性報道、建設性報道、精確性報道、預測性報道共同構成深度報道的重要武器。
20世紀80年代,調查性報道開始進入我國新聞領域,這一報道方式隨后成為國內媒體尤其是紙媒和受眾熱衷的報道形式。其興起原因主要在于三個方面:社會變革產生的輿論需求、新聞專業主義的倡導和媒介市場化的深入、各個領域的社會需求和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2]。從1980年開始,調查性報道在我國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3]:20世紀80年代通過報告文學的方式反思“文革”和社會現狀;20世紀90年代后,以1996年開播的央視《新聞調查》欄目為代表,率先在國內電視界提出以調查性報道作為欄目的發展目標,這一時期以《新聞調查》為代表的電視調查性報道和以《財經》雜志、《中國青年報》等為代表的紙媒調查性報道,努力引導公共輿論;進入21世紀,以《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經濟觀察報》為代表的報刊發表了很多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調查性報道,促進了社會制度的建設與革新[4]。
中國調查性經濟報道形成于調查性報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探索以及資本市場在我國的崛起,針對經濟領域的事件進行深度報道的調查性經濟報道開始興起,主要發現和發掘經濟領域中被掩蓋或被忽視的事實真相,具有披露性、尖銳性、建設性等特點。其具體的議題涉及股市、債務、貨幣市場、國內外經濟政策、公司發展、大宗商品價格、投資、稅收、房地產、金融科技等社會經濟問題,并影響著經濟政策、市場經濟、社會經濟生活等各個細分領域。
1.2 理論支撐:行動者網絡理論
“行動者網絡理論”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由布魯諾·拉圖爾等學者在《行為中的科學》一書中提出,簡稱為ANT理論,包含行動者、轉譯和網絡三個核心概念[5]。其中,行動者既可以指代人類,又可以指代觀念、技術、生物、組織、思想等非人類物體。但行動者要到行動的過程中去尋找,要求行動者實施一定的行為[6]。ANT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強制通過點”(obligatory passage point),特指當其他行為主體要與行動者網絡中的其余部分連接時,都必須經過該行為主體才能建立聯系。
行動者網絡理論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范式,其將參與到實踐活動和網絡構建中的元素,包括人和技術等多種元素都統稱為異質行動者,強調非人類行動者在傳播中發揮的作用,消解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嚴格界限[7]。該理論為理解調查性經濟報道的發展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以行動者網絡為框架進行分析,可以識別出在社會生活的網狀關系中構成這一現象的多元異質行動者。研究多元異質行動者之間的連接和合作,尋求突破口,找出調查性新聞場域中的“強制通過點”,有助于探尋調查性經濟報道的出路。
2 困境:后真相時代調查性經濟報道的沒落
在追求碎片化信息和流量至上的后真相時代,中國新聞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致使調查性新聞報道領域與過去相比遭受著更大的生存危機,調查性經濟報道也開始沒落。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切入點,可以發現,記者、媒體機構、第三方機構、新興技術等多個異質行動者在媒體融合時代構成了以經濟利益為“強制通過點”的多元網絡關系圖。從這個視角出發,可以更好地理解記者人員流失嚴重、媒體機構財政壓力過大、媒體內部規章制度固化對調查性經濟報道造成的影響。
2.1 人員流失:社交媒體時代調查性經濟報道記者稀缺
人是調查性經濟報道的關鍵,調查記者是新聞從業者中追求事實真相、推動社會進步的榜樣和標桿。在西方國家,調查記者被認為是“媒體對國家的重要貢獻者,是西方現代民主的基石”[8]。在我國,調查記者同樣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被譽為“社會轉型的守望者”“最優秀的記者”“比一般記者擁有更高的職業追求和更強的專業意識”[9]。當前,受新媒體環境的影響,整個新聞業的生態環境發生變革,關于調查性新聞記者的職業危機話語彌漫全球,調查性經濟報道也同時深受影響,調查性經濟報道記者逐漸成為新聞業中的“稀缺品”。
一方面,整個調查新聞業大環境不景氣,傳統媒體陷入發行下降、人才流失等生存困境。有時候,耗時耗力地做一篇深度調查報道往往還不如自媒體為制造噱頭、炮制熱點所撰寫的標題黨文章瀏覽量高,經濟收入低、內部規則限制等因素是調查記者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報告》數據顯示,調查記者的總體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數記者對薪酬與福利不滿意,薪酬較低成為40%的調查記者“不打算繼續”從事調查性新聞報道職業的原因之一[10]。
另一方面,除了經濟收入等物質層面的因素以外,生命安全才是調查記者面臨的最大危機。部分調查方會以經濟利益為誘餌,阻止記者繼續跟進,進而產生媒介尋租現象。即使很多財經記者能夠做到堅守新聞職業道德,但在后續挖掘真相的過程中也會遭受重重阻力。當搜集的證據觸碰了利益相關方的“蛋糕”時,甚至會受到死亡威脅。例如,有“中國揭黑記者第一人”之稱的王克勤在2001年的一次關于非法證券市場的暗訪報道使150多個不法分子被逮捕,卻因此面臨利益相關方要花500萬元買其人頭的威脅;2008年通過一篇《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名震全國的簡光洲,在新聞發出后受到多方威脅,并被造謠自殺;等等。調查記者遭到不明身份的人毆打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此可見,中國的調查記者既要肩負起輿論監督、信息披露的職責和使命,又要學會保護自己,在堅守自己職業操守的同時也要學會隨機應變,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安全。
2.2 財政壓力:調查性新聞業的生存危機
調查性報道的成本高是新聞機構難以持續進行深度調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市場對數據的追求,因此很多媒體機構出現虧損,大量市場化都市報裁減人員,甚至撤銷了深度報道部門,且普遍壓縮調查報道的采訪成本。在西方新聞業界,調查性報道一直被認為是昂貴、費時、低效的新聞形式。例如,專注于調查性報道的非營利性新聞媒體ProPublica的一篇關于對乙酰氨基酚危險性的調查文章耗時兩年,調查費用高達750 000美元。再如,一名調查記者耗時四個月撰寫了一份35 000字的報告用以揭露私人監獄中的腐敗現象,其制作成本高達350 000美元,而最終只帶來了5000美元的廣告收益。在新聞業廣告效益不佳和發行量下降的背景下,調查性報道這種“性價比”不高的報道形式逐漸變得不那么受歡迎,報紙和數字媒體開始關注花費更少時間和金錢制作的較短的文章,記者們也開始面臨須撰寫能獲取更多點擊量的報道的壓力。此外,調查性報道還存在較高的法律風險,這進一步加劇了其生存危機。
2.3 媒體失聲: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功能退化
當前從事調查性經濟報道的媒體機構所做的調查性報道與新聞業對調查性報道的需求之間存在偏差。伴隨多變的網絡輿情環境和新形勢下逐漸加大的新聞宣傳報道力度,媒體監管部門及各級政府出于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認同感的目的,對很多較敏感的社會議題加強了管控,網絡管理部門也針對商業網站的深度報道給出了其不具備原創新聞采訪權的硬性規定。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調查性報道的供應,削弱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
調查性報道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衡量一個記者是否具備業務能力的重要標志。若長期在熱點事件或重大事件中缺位,就會喪失主流價值,逐漸被邊緣化。近年來,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功能退化的情況時有發生,具體表現為對核心問題視而不見、逃避相關選題等。例如,在胡鑫宇失蹤案中,部分大型主流媒體選擇“沉默”,鮮少出現。關于“7·23齊齊哈爾體育館坍塌事故”,黑龍江日報第一時間發布的報道內容將側重點放在領導奔赴現場上,而非學生的傷亡情況和現場的救援進度。主流媒體對該事故核心問題的缺位也間接導致“受難者家長6分鐘完整發言”視頻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病毒式傳播,引發了洶涌的負面輿情。
究其根源,一方面,受制于內部機制固化,大部分新聞從業者背負業績壓力,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調查和采訪;另一方面,當前很多主流媒體看似在推動傳播方式和渠道的創新,但思想依舊傳統保守,即便在推動從紙媒向新媒體的轉型,內容上也未有實質性改變,因此很難吸引年輕受眾群體。例如,一些法治報道調查味道不足,看似情節豐富、過程曲折的報道,細究則發現其信源過于單一,記者大量援引公安機關的辦案資料或法院的判決書。亦有記者隨行各級督察組、督導組明察暗訪,報道更像是受權發布而非輿論監督,沒有真正發揮調查報道的輿論監督功能。
3 出路:調查性經濟報道的守正與創新
當前,新聞業界眾聲喧嘩,謠言漫天的公共話語平臺比以往更加需要深入性的調查性經濟報道來引導社會經濟生活。正如學者所指出的,即使困難重重,但仍然有兩個重要因素可以促進中國調查性報道的持續發展:一是調查性報道已被整合到新聞媒體的組織架構中,它曾是眾多報紙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二是調查性報道建構了中國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意識形態,很多深度報道的專業記者對調查性報道有較高的忠誠度。
3.1 堅守——增強調查性經濟報道記者的專業能力
提升調查性經濟報道記者對于經濟新聞的敏感度是第一要義。首先,記者要頭腦清醒,全面掌握黨中央指示精神、國家大政方針;在采訪過程中,要全面、深入、辯證地看待熱點話題;在寫稿過程中,要多加思考,善于用經濟視角去觀察社會中的問題,深度扎根經濟領域,成長為厚積薄發的專業型人才。
調查性經濟報道記者更要在“?!焙汀熬鄙舷鹿Ψ?,避免用生搬硬套的概念來解釋專業問題。要學會厘清貿易規則背后的邏輯沖突、價值沖突和利益沖突,加強邏輯思維訓練,找出事件的核心矛盾。例如,新華社福建分社鄭良采寫的《福建墓葬亂象調查 大建豪華墓活人墓陋習難改》,新華社重慶分社記者韓振、何宗渝、劉博偉采寫的《晝伏夜出、派人盯梢、地下交易……長江禁漁數年,“貓鼠游戲”仍上演》等報道,深度展現了調查記者踏實的采訪、思辨性的思考、完備的證據鏈搜集、簡潔的敘事等專業能力。
3.2 支援——尋找第三方機構的財政支持
堅持做調查性報道的記者,理應得到支持和激勵。除政府部門的財政補貼以外,可以將財力雄厚的第三方機構引入調查新聞場域中,激活調查性報道的活力。例如,美國新聞業有學者曾提倡通過一個類似于NGO(非政府組織)的模式保護新聞業和調查性報道。ProPublica的曼哈頓新聞工作室通過接受基金會和一些慈善機構提供的捐助,將其產出的很多新聞獨家提供給傳統的新聞組織,進行免費出版或廣播。也是因為此舉,該機構曾多次斬獲普利策獎。
尋找第三方機構的財力、物力的支持不是單一主體可以做到的,需要捐贈方、新聞業界、受眾等各方主體共同助力,未來還會面臨如何保障投資來源的可持續性等問題。但這種方式可在短期內緩解調查性新聞業在現階段面臨的財政壓力,改善調查記者收入甚微、媒體機構財政緊張的現狀。
3.3 減負——促進媒體考核機制的人性化改革
調查性報道存在采訪時間長、調查取證難度大、報道所受的阻撓多等現實困難,因此更加需要媒體機構給予記者多方面的支持。如果記者處在一個長期“以發稿量論英雄”的環境中,其靈活度必然受限,很難長期從事調查性報道工作。
經濟參考報首席記者王文志曾表示,感謝新華社的“放水養魚”,給予他們寬松的考評機制和工作環境[11],其采寫的《青?!半[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贰抖嗄瓴疬`巋然不動 數千棟“堅挺別墅”野蠻侵蝕濟南泉域保護區》等調查性報道曾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并獲得中國新聞獎。此外,《財經》雜志社也不按發稿多少去核算記者的工作量,不把發稿和工資、獎金掛鉤,對記者不采用“計件工資”的薪酬制度,只是定期以日志的形式來考察記者工作量[12]。
3.4 創新——促進數字技術與調查性經濟報道的深度融合
在守正的基礎上擁抱技術,在記者的日常工作中融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調查性報道的可讀性和準確性。尤其是在調查性經濟報道中,以大數據為驅動的數據新聞可以更好地展現調查性經濟報道的深入性及對經濟的影響。在具體的業務實操中,具有人工智能技術的新聞采編播發系統具有高度的信息識別能力,能將龐雜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分類,使有關事件的信息資料庫變得層次清晰、系統明了。
如果調查性新聞業要生存下去,還必須找到創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傳播學學者詹姆斯·漢密爾頓以美國新聞業為例,指出傳統新聞編輯室的調查費用高達30萬美元,但數據新聞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點。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與當地的新聞編輯室合作,開發技術和數據驅動工具,以此幫助記者進行高質量的公共事務報道。目前,已有新聞媒體將數據新聞融入調查性報道中,如羅斯林利用信息圖表形象化地展示了世界貧困狀況。未來,賦予調查性經濟報道更多的“數據”烙印,不僅可以對新聞事件展開更有深度的剖析和闡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聞機構的財政壓力,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
4 結語
研究發現,后真相時代,調查性經濟報道可以通過增強調查記者的專業能力、尋找第三方機構的支援、促進媒體考核機制的人性化改革以及促進數字技術和調查性經濟報道的深度融合等謀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程道才.西方調查性報道的特點及采寫要求[J].當代傳播,2006(2):44-48.
[2] 馬骉,韓曉琴.調查性報道的發展困難解析[J].人民論壇,2011(23):176-177.
[3] 張明羽.堅守與突破:財新《新世紀》調查性報道封面故事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4,17(10):6-9,11.
[4] 莊曦,方曉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調查性報道的發展探析[J].新聞知識,2008(9):11-13.
[5] 布魯爾·拉圖爾.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M].劉文旋,鄭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4.
[6] 吳瑩,盧雨霞,陳家建,等.跟隨行動者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8(2):218-234.
[7] 劉英才.動態、連接、融合: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企業海外形象建構[J].采寫編,2023(3):95-96,14.
[8] 鄭素俠.從“良心的守護者”到“被監控者”:新媒體時代美國調查記者的生存困境[J].編輯之友,2017(2):88-93.
[9] 張志安.深度報道從業者的職業意識特征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5):50-53,56.
[10] 張志安,曹艷輝.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1):27-33.
[11] 劉萬永.我的初心就是做一名好記者:訪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記者王文志[J].青年記者,2021(7):25-28.
[12] 俞運宏,商建輝.淺析《財經》雜志調查性報道生產的成功因素[J].今傳媒,2015,23(3):162-163.
作者簡介:張丹(1998—),女,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新聞。
李瓊林(1998—),女,廣西玉林人,本科,助理會計師,研究方向: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