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昆山位于傳統的江南吳文化地區,該地的傳統建筑具有鮮明的江南水鄉建筑特征,巴城老街是昆山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末—民國建筑群,其建筑裝飾圖案對研究昆山傳統建筑具有一定的價值。方法:文章以巴城老街建筑群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相結合,對當地建筑裝飾的圖案種類、運用方式進行分類研究,并結合當地的經濟、歷史、人文等多方面元素,分析巴城老街建筑裝飾圖案的特征和圖案包含的文化內涵。結果:研究發現,巴城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傳統文化都對巴城老街建筑裝飾產生了一定影響。巴城老街建筑群的裝飾圖案以幾何圖案和吉祥圖案為主,通過木雕、磚雕等工藝加以呈現,并分布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在具體的裝飾圖案題材上,幾何圖案反映了江南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吉祥圖案反映了當地居民崇尚文教的傳統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不同建筑部位的裝飾間接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這些建筑裝飾圖案是民間思想潮流、大眾審美意趣與文化交流融合的顯著表現。結論:文章從巴城老街傳統建筑的裝飾特征、圖案運用、文化內涵三個方面,探討巴城老街建筑裝飾的特色與內涵,希望借此讓更多人注意到昆山傳統建筑的文化與特色,為研究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揭示昆山地區文化的豐富性提供助力。
關鍵詞:巴城老街;傳統建筑;地域文化;裝飾;吉祥圖案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3
1 昆山民居建筑概述
1.1 昆山建筑風貌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婁邑城建立,自此,昆山開始有初級階段的城市雛形。南梁大同三年(公元536年),婁縣改為昆山縣。由于年代較久,昆山的地域經歷過多次的置廢分合,如今的嘉定全境及部分上海、青浦、太倉、寶山地區境域,在唐代以前均屬于昆山。從唐代開始,直至20世紀50年代,經過多次演變,昆山確定了如今的市域范圍。受自然氣候、生產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時的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注重運用磚雕、石雕、木雕等裝飾手法。作為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昆山民居建筑規模和布局很有特色。當地民居以二層樓房為主,較高的高度能有效控制濕氣的影響。圍墻較高大,房與墻、房與房、墻與墻之間間隙較窄。由于建筑高度高,庭院面積小,因此民居用于通風的天井會呈現格外高深的狀態[1]。
1.2 昆山地域性民居建筑裝飾的內容
巴城老街是距今保存較完整的清末—民國建筑群,在400多米的狹窄街道上,地面均以青石磚鋪就,石磚底下為排水系統。平面布局呈長條形。昆山鮮有彩畫裝飾,以純色為主,局部以繁復的雕刻裝飾,以木雕和竹雕為主[2]。房屋頂部蓋黑瓦。作為主結構的木柱多施以清漆,顏色呈現木料原有的棕黑色和棕紅色。窗戶與門板上多以木雕裝飾,門板上部花窗雕刻以“萬”字、“回”字、冰裂紋為主,下部多雕刻牡丹、蓮花等。另外,蘇州桃花塢年畫中的吉祥圖案延伸到建筑裝飾中,相互影響和加深了各自的文化內涵。由于當地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因此燒制的青磚堅硬密實,有“金磚”的美稱。明代,昆山燒制的青磚就是皇宮建筑用材,一般當地用青磚不加紋樣,富庶人家會用小塊青磚鋪成幾何紋樣,并在天井處以不同顏色的鵝卵石鋪設成菱形、圓形等幾何花紋。
2 昆山民居傳統裝飾圖案應用分析
2.1 吉祥圖案
眾所周知,建筑裝飾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建筑發展的形式。作為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吉祥圖案在昆山民居中的運用相當廣泛,表現形式多樣,技術手法高超。整個巴城老街建筑群中的吉祥圖案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首先是上層空間的滴水、瓦當、屋脊等;其次是可用空間最大的中層空間,如欄桿、門、窗、屋檐等;最后是民居建筑中的下層空間,尤其是花園和天井處的地面。每個空間裝飾都體現了近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手工藝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基礎。例如,巴城老街竹雕藝術館、醐途樓等規模較大的建筑,在細節裝飾上通常采用木雕、磚雕、鋪裝等形式。在這些建筑中,能看到數量不小的雕刻的吉祥圖案,依據裝飾功能,這些圖案大致可分為兩種:一類以象征性為主,另一類以實用性為主。實用性以文學典故和民間傳說為題材,主要出現在大門磚雕上。一般磚雕分為三到四層,通過長篇人物和單體動物植物相結合,形成層次分明、繁而不亂的雕塑組,節奏張弛有度。人物部分的主要題材有三國演義、世說新語、福祿壽、馬上封侯等。
以昆曲文化館大門(見圖1)為例,該門設三層磚雕。最底層為暗八仙配合祥云紋,暗八仙分別為葫蘆、團扇、漁鼓、寶劍、蓮花、花籃、橫笛和陰陽板。暗八仙是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對大眾生活產生影響的最典型表現之一。中層為題字“一旦有戲”,左右兩邊分別雕刻文武二官,與昆曲戲臺演員出入口題字“出將”“入相”相呼應。中層與頂層之間雕刻了較小一層方形幾何紋與纏枝紋的結合體,起到了調節雕塑組節奏、美化整體的作用[3]。頂層為傳統纏枝紋,纏枝紋為中國古代最傳統的紋飾之一,其以植物藤蔓為骨架作波線式二方連續。纏枝紋圖案從牡丹花演變而來[4],又名“萬壽藤”,取其結構連綿不斷、生生不息的意思,寓意吉慶。
象征性裝飾圖樣通常以比擬手法表現事物,以藝術化的文字直接表示意義,以物品表示人物或者寓意。最常見為蝙蝠,在磚雕、門窗中部分割條和屋檐均可看到該動物圖案。有時作單獨雕刻,或在口中銜佛手或石榴,運用諧音表達吉祥寓意。隔扇下部通常以寫實手法雕刻植物,主要有石榴花、牡丹、梔子花等當地常見和公認為有特殊含義的植物[5],用以表達大眾對平靜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2.2 幾何圖案
自1840年中國開始近代化進程后,昆山因緊靠上海的地緣便利優勢,加上發達的經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最先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地區之一。而思想意識的多元化也體現在中西式幾何圖案的相互融合上[6]。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門窗格心裝飾。昆山傳統木質門窗上部用橫、直木條和少數曲木條拼湊出圖案,常見的樣式有菱形紋、十字海棠紋、盤長紋、龜背錦等,風格多繁復華麗。窗格裝飾圖案不僅兼具采光和通風的作用,更是使得民居主人的生活充滿情趣。例如,十字海棠紋中,海棠花代表了“玉堂富貴”,從生活中常見的漁網獲取靈感演變而來的菱形紋代表財源廣進,并且被列入文人八寶,應用至今。
鋪地與漏窗一開始都因生活中的需求而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審美的需求轉移到了功能上,并逐漸產生了藝術化的設計。在江南建筑中,鋪地和漏窗是重要的裝飾部位,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裝飾特色。以竹雕文化館中廳的鋪地為例,其以淺色鵝卵石為底,深色鵝卵石鋪作花紋。花紋以海棠花紋為主體,配合草葉紋。鋪地常與植物相互搭配,形成別樣的園林意趣。
花窗的材料則更為豐富,常用瓦片、望磚、木材、水泥等材料,材料易于塑形,更便于構建重復性較強或復雜精細的組合型花紋,相比鋪地更為精致[7],能帶給人一種秩序性的體驗。以古井閣石雕漏窗(見圖2)為例,該窗花為典型的銅錢紋圖案,銅錢紋在多個民族文化中均有出現,象征“福在眼前”[8]。封閉的線條在空間有限的窗欞中不斷變化,循序漸進。與直線不同,曲線可以豐富窗體紋樣的變化形式,增強窗體的觀賞性。曲線與直線強調疊加效果的手法不同,曲線強調有效的對稱,由中心向外作二方或多方連續,工藝簡單,但能達到繁復的效果,使有限的空間向外無限延伸,富有動態美。
將漢字用于圖案之中進行裝飾設計,在中國由來已久。文字本身是書寫記錄的工具,用來傳達信息。漢字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本身具有圖形的裝飾特性,加上強烈的象征效果,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設計性。以巴城作協屋頂瓦當(見圖2)為例,前排瓦當直接將篆體“壽”字作為紋樣,為方體壽的一種類型,在作為圖案裝飾的時候并沒有對字體做較大改動。而后排瓦當則采用團壽作為裝飾紋樣。團壽是一種團花式篆形壽字紋,在團花框架之內,將“壽”字筆畫通過增減變形,形成橫平豎直、折疊屈曲的幾何直線,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3 昆山民居建筑裝飾紋樣中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
3.1 地域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內涵
天圓地方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世界觀,我國本土的宗教、文化思想都是由這一理念發展而來的。巴城老街的很多建筑和建筑細節都符合天圓地方的思想,天井作為封閉的空間,對應了天是一個罩在大地上的罩子這一樸素的想象,坐北朝南的方形院落不僅更好地適應了當地的自然條件,也是對天地世界觀認識的一個具體體現。
老街西側最末尾的龍云崌茶樓,始建于民國十三年,是當地規模較大的茶樓,茶樓中有12根立柱,每根立柱均為圓柱,底部為方形柱基,也符合天圓地方的思想[9]。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商人作為封建社會階層較低的群體,他們希望通過對住宅進行大量的裝飾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地位;傳統書香人家常常以歷史和文學典故作裝飾,以此勉勵族中子弟用功讀書,通過仕途進一步提升家族影響力。巴城老街上的木雕作品也是傳統民居裝飾的代表,如仙鶴為團鶴獻壽的吉祥寓意,同時照應了“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的傳統思想。鮮花-果品-博古組圖(見圖3)以傳統精美的雕刻技法將一年四季的時節串聯起來,傳達了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對商人來說,最本質的愿望是追求財富,自古以來,財富的積累也離不開官場的幫持,于是不管什么階層的人家,都希望家中后輩用功讀書,因此出現了“送郎趕考”“舉子讀書”這類主題的木雕。
3.2 地域環境與習俗
本地生活和習俗也影響著昆山傳統民居建筑裝飾。巴城老街的磚雕、木雕裝飾反映了當地的生活方式和風俗文化,主要體現在吉祥圖案的設計和運用中。古代科技水平較低,人們驅邪鎮宅的愿望強烈,而傳統文化中有對神靈和先祖敬畏供奉的傳統,門口的抱鼓石(見圖3)和石獅是驅邪鎮宅的象征。花園中含有蓮花的地面裝飾則與佛教傳入中國有一定的淵源。這些傳統裝飾紋樣表達的情感和文化需要后世的研究者不斷研究、保護和傳承。巴城老街的傳統建筑裝飾豐富了江南地區的建筑裝飾藝術,具有典型的水鄉風貌特征。作為中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是當地民俗民風的集中體現。建筑的本質是提供舒適便捷的居住環境,人們用多種材料、各種表現技法對建筑加以裝飾,充分表達了對生活質量的關注,以及對平靜祥和生活的向往[10]。
4 結語
本文從巴城老街傳統建筑的裝飾特征、圖案運用、文化內涵三個方面探討了巴城老街建筑裝飾的特色與內涵。不同建筑部位的裝飾間接反映了當地人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這些建筑裝飾圖案是民間思想潮流、大眾審美意趣與文化交流融合的顯著表現。傳承和發展地域性傳統民居建筑與裝飾文化的關鍵,就在于在保持多樣化的人文特色的基礎上,重視并發展地域性建筑和傳統裝飾所包含的民俗和文化。相信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和建筑文化能夠給現代建筑和裝飾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徐瀟瀟.地域性文化在建筑中的應用:以蘇州古民居為例[J].城市建筑,2018(12):112-113.
[2] 黃佳昕.近現代輕工業發展對蘇州古城空間演變影響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23:54-55.
[3] 沈曉藝,吳冬蕾.關于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裝飾紋樣研究:以蘇州盛澤鎮民居建筑為例[J].大眾文藝,2018(24):62-63.
[4] 陶思炎.東方設計中的民俗文化符號應用論析[J].藝術百家,2019(3):57-61
[5] 劉璐.清代大運河江南地區濱水景觀風貌研究:基于南巡圖像的分析[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2:60-61.
[6] 王馨怡.蘇錫常近代建筑裝飾中的幾何圖案流變[J].設計藝術研究,2019(9):30-37.
[7] 王干,招赫.幾何裝飾紋樣在蘇州園林窗花設計中的應用美學分析[J].大眾文藝,2018(6):110.
[8] 蔡曉冰.蘇州傳統民居建筑裝飾要素的文化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1(9):11-12
[9] 史明,過偉敏.民國時期建造的無錫私邸的外觀裝飾觀念及其表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6(2):50-55.
[10] 李建華,賈瑞.基于地域文化的天津民居建筑傳統裝飾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9,2(4):72-74.
作者簡介:金子(2000—),女,江蘇蘇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微更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