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持續深入,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其目的是優化鄉村的居住和經營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創業條件。文旅融合作為一種發展模式,將文化和旅游資源與鄉村發展相結合,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旨在探討文旅融合對鄉村發展的影響,并以常州市鐘樓區安基村為例進行深入研究,從安基村的文化特色出發,提煉文化元素并融入鄉村景觀設計中,以推動鄉村的整體發展。方法:通過對村莊的廣泛搜索和調查,運用調查法、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安基村的歷史背景、鄉村風貌、鄉村特色和文化內涵,專注于安基村特有的運河文化和燈文化,提煉設計元素,從鄉村特色旅游業入手,對村莊文化旅游聚集區進行更新,最終以文化設計元素為核心,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可行途徑。結果:安基村可以通過對燈文化和運河文化元素的提煉與再設計,應用于文化聚集區的更新處理,優化鄉村整體面貌,豐富鄉村旅游資源。結論:鄉村文化元素經過提煉與再設計融入村莊景觀后,能夠提高鄉村旅游資源的吸引力,為其他地區的鄉村發展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文旅融合;元素應用;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249.2;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0-03
0 引言
近年來,鄉村振興一直備受關注與重視,在優化鄉村環境、解決鄉村問題、改善鄉村居住條件、推動鄉村發展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文旅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村落文化與經濟雙發展的關鍵一環,是激發村落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契機。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將村鎮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觀念巧妙結合起來,以激發旅游產業的新活力。
本文以常州市鐘樓區安基村為例,解析村落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機遇,通過文化元素的提取設計與應用,對鄉村景觀進行更新,同時和民俗、旅游等聯系起來,旨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1 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理論框架
1.1 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內涵
當前,文化和旅游都在尋求轉型,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就是一條重要路徑。文旅融合是將精神、物質、文化等多種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是一種對文化資源進行選擇性優化配置的動態過程[1]。
以文化為內容、以旅游為載體的文化旅游正日益繁榮。目前僅注重自然和經濟的旅游模式已遭遇瓶頸,采用以文化為導向的旅游模式成為必然趨勢。文旅融合的核心是將文化符號、歷史記憶、歷史古跡等轉化為直觀的商品,讓游客獲得心靈享受。
1.2 鄉村景觀與文旅融合的關系
鄉村景觀是由鄉村的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構成的自然景觀,是由村民的居住區、農田、道路、河流、水系、植物組成的景觀。村民們根據當地的環境建造房屋,保留了所在地區的歷史風貌[2]。與都市風光相比,農村景觀中人工雕琢的痕跡較少,流露出自然的山水之美。
鄉村景觀和文旅融合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鄉村景觀憑借原生態的美麗和寧靜,吸引游客的目光和心靈,讓人們追求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體驗。而文旅融合則為景觀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通過豐富的文化元素和旅游設施,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體驗和享受鄉村的獨特之處。在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與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是保護鄉村自然風景的重要途徑。以文促旅、以旅促文的鄉村旅游,必須立足于鄉村的特色[3]。
1.3 文旅融合對鄉村景觀更新的影響
文旅融合為鄉村景觀更新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挖掘鄉村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可以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這不僅能提升鄉村的知名度,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繁榮。
文旅融合在鄉村景觀更新過程中起到了塑造獨特形象的作用。通過整合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旅游需求,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風情的鄉村景觀形象,不僅能吸引游客,還有助于增強鄉村居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2 安基村的鄉村特色和文化內涵
2.1 歷史背景和發展演變
安基村是常州市鄒區鎮最北的一個村莊,與鐘樓經濟開發區相鄰,具有悠久的歷史。安基村西鄰奔牛何家村委、南鄰本鎮戴莊村委、北鄰京杭運河,總面積2.8平方千米,涉及20個村民小組,共749戶2650多名村民。安基村是以當地的安基廟命名的,該村有幾百年的歷史,村里還保留了一棵300年的銀杏樹。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安基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村莊的經濟結構逐漸多元化,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道路、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條件。
2.2 鄉村風貌和產業現狀
安基村作為一個“近水”鄉村,村子中央是一條自北向南貫穿的河道,兩岸環境生態自然,沿岸分布有大小池塘50多個。隨著常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2019年底安基村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安基村第一產業的發展根基良好,但呈現出衰落趨勢。第一產業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小型農業、小面積經濟作物的傳統小農經濟[4];第二種是傳統的“小農+經濟作物”種植模式,農業基礎較好;第三種是農業與藝術的有機融合。安基村第二產業的發展備受重視。各個家庭都秉持奮發向前的理念,紛紛進入第二產業領域,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形成規模化效應,產量不高,大多只能自給自足。目前,安基村第三產業已邁入正軌。旅游業發展如火如荼,尤其是核心景區蓬勃發展,安基村每年接待游客約20 000人次,年營業額達100萬元,由此可見第三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周邊地區未充分利用這一發展勢頭,在物流、酒店、餐飲、零售等方面,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相對滯后,未實現配套發展。
2.3 鄉村特色和文化內涵
安基村東邊是京杭大運河,這是安基美麗鄉村的一大特色,即運河文化。星港大橋的北側還有一座步行橋,叫安港大橋。大運河村落憑借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為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適當的優化與整合,充分利用運河村的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提升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可以將運河文化資源中的要素和符號提取出來,創造性地運用在村落其他地方[5]。或者將各種元素和符號創造性地整合起來,發展文化和創意產業,創造新的資源價值。
安基村南臨鄒區燈具城,鐘樓區鄒區鎮是全國著名的“燈具之鄉”。安基村地域優越,交通便利,經濟基礎較好;河網密布,村莊生態較好;歷史民俗文化豐富,便于以當地傳統的燈文化為基礎進行再設計,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這些都成了安基村的亮點。
3 鄉村文化元素提煉與再設計
3.1 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提取
3.1.1 運河文化
安基村歷史悠久,緊鄰京杭大運河,擁有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運河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研究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獨特文化形態,蘊含著豐富的符號元素。第一,運河水系:運河作為交通干線,其水系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運河的水面和水流成了象征和體現運河文化的主要符號元素。第二,運河船舶:傳統的木船、扁舟、船篷等,在運河文化中常被用作代表。這些船只承載著沿運河流動的人和物,也是運河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第三,運河文化節慶:安基村現有一些與運河相關的傳統節慶活動,把節慶活動視為運河文化元素的具體體現,代表村莊的傳統和文化。
3.1.2 燈文化
近年來,安基村著重凸顯鄒區燈光特色,發展“夜經濟”。燈文化作為充滿象征意義和具有獨特藝術表達的文化形式,擁有豐富的符號元素。
一是燈籠:作為燈文化最常見和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元素之一,燈籠是用來放置燈具的裝飾性物品。燈籠的形狀、材質和圖案多種多樣,既有傳統的紅色圓形燈籠,又有各種創意設計燈籠,成為燈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是燈飾:不同類型的燈飾在燈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彩燈、花燈、蠟燭等,其形狀、顏色和燈光效果都能體現燈文化的獨特美學。
三是燈光藝術:安基村的一些燈光藝術表演,如燈光秀、投影藝術等,可以通過燈光的變化和投影來創造出美麗的視覺效果,體現村莊的藝術氛圍。
3.2 設計元素的選擇和應用
3.2.1 運河文化元素演變
選取運河文化中重要特征之一的運河水為圖案演變基礎,其中運河的水面和水流是主要符號元素。水波紋是運河水的常見特征,可以將水波的形狀和紋理作為符號運用在景觀設計中。例如,在景觀地面的鋪裝、墻面的裝飾或者雕塑的設計中,運用水波符號,呈現出水的波動和漣漪效果。
具體處理水紋的演變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形狀變化:改變水波的形狀,由傳統的曲線形狀演變為更加抽象或幾何的形狀,可以用直線、角度或者非對稱形狀,打破傳統水波的形態,產生新穎的效果。第二,大小變化:改變水波的大小,如放大水波的尺寸,使其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或者縮小水波的尺寸,創造細膩柔和的效果。
3.2.2 燈文化元素演變
燈籠作為燈文化最具傳統性和代表性的符號元素,其形狀、材質、圖案、顏色等多種多樣。燈籠可以運用在各種景觀設計中,如公園、庭院、街道等。可以通過燈籠的安裝、布置和控制,創造不同的燈光、形狀、色彩和圖案效果,以營造獨特的景觀氛圍和視覺體驗。演變后創造獨特的燈籠圖案,運用在服裝、家居用品或者藝術品上。
具體處理燈籠的演變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形狀變化:改變燈籠的形狀,由傳統的圓柱形變為方形、多邊形或者非對稱形狀,打破傳統燈籠的形態。第二,圖案變化:改變燈籠的圖案,由傳統的花紋變為抽象的幾何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或者人物圖案。
3.3 村莊景觀更新中的文化元素再應用
3.3.1 整體規劃
安基村作為村民自主修繕并開發的村子,在保持完整的村落肌理與生態風貌的同時,深刻發掘優秀文化并與旅游業相融合,具有保護與開發的雙重價值。通過對安基村的調查,選取運河古街、運河主題展館、燈具研習街道、燈博觀、居民街道、濱水步道等作為改造節點,完善村落功能布局與交通流線,著重將運河和燈文化元素符號合理運用在更新改造區域,以吸引游客、傳承文化,為村落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3.3.2 運河文化區更新
安基村在強大的產業支撐下,依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運河古街和運河主題展館。運河古街以街頭的兩面大型文化墻為主,文化墻上既有古運河元素,又融入了方言等傳統文化元素,將墻面變成展示安基村特色的窗口,吸引游客駐足拍照。運河街注重“非遺”文創產業集聚,在創意餐廳、文創零售、夜市大排檔等重點店鋪中展現街區的運河元素符號和民俗風情,成為安基村的鮮明標識。運河主題展館展示了運河開鑿、利用、變遷、周邊城市等內容,讓游客在娛樂之余感受古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3.3.3 燈文化區更新
以燈文化元素為出發點,村道上、花叢中、夜市里,安基村的每一個角落都被各式各樣的燈覆蓋。在村子里建設小型燈博物館,設置不同展廳,從遠古時代的照明工具到現代高科技燈的運用,從燈的材質、中外燈的形式以及燈相關傳說故事等方面全面展現燈文化魅力。開辟燈具研習區,供學生和感興趣的游客開展研學活動,還可以自己制作燈具并帶走。夜晚安排燈光秀表演,可以將燈元素符號作為顯眼地標引導線,一步步將人群帶到展示區。村頭“安基村”的招牌也是用運河的弧形和燈光構成的。此外,鄉村內遍布燈光打卡點和燈光互動裝置,讓人們在觀看欣賞的同時還能體會到樂趣,彰顯“燈具之鄉”的特色。同時還可以吸引燈具電商入駐,實現線下線上同步銷售,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4 結語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解決鄉(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村外部空間景觀的突出問題,綜合鄉村外部空間的多種資源配置,進而協調景觀差異性和整體性,深化鄉村外部空間景觀的人文性,多角度持續強化鄉村文化的吸引力,提高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對于發展鄉村旅游和景觀改造都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譚靜.設計驅動鄉村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問題,2023(9):98-105.
[2] 邵龍宇.鄉村振興背景下翁林村鄉村景觀規劃[D].貴陽:貴州大學,2022.
[3] 張浩楠.文旅融合視野下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3.
[4] 李亞玲.基于VAR模型實證分析第三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投資與創業,2022,33(12):45-47,54.
[5] 孫辰.鄉村文化景觀規劃設計手法的路徑探索:以安徽省潛山市黃嶺村四宜鄉鎮規劃設計為例[J].建設科技,2023(13):67-70.
作者簡介:黃瀅(1980—),女,山東濟寧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園林規劃設計。
張妍(199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環境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江蘇省教育廳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游憩者滿意度分析的蘇南歷史文化名村景觀更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JA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