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平等互鑒的文明觀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文底蘊。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歲末,人文類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于CCTV-9播出,文章針對紀錄片的影像文本分析其藝術特色,以期為當下傳統地理紀錄片探索突破局限于歷史或自然景觀陌生化效果的敘事方式找到可借鑒的樣本,同時豐富拓展人文地理類紀錄片的理論研究。方法:文章通過解讀《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的影像文本,深度分析該紀錄片表層影像符號表征、內在雙重敘事維度和深層次文化價值的書寫。結果:該紀錄片將經歷千年滄桑的兩份歷史記憶和文化瑰寶展現在觀眾眼前,通過視聽符號的多元融合重現歲月記憶,在地理學與人類學雙重視域下解鎖文明密碼,深刻彰顯“給歲月以文明”歷史呼喚的文本底蘊。結論:該紀錄片為同類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架構思路和良好范例。
關鍵詞:影像美學;多維敘事;價值呈現;《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3
0 引言
2023年伊始,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小說的電視劇《三體》和電影《流浪地球2》熱播,“給歲月以文明”的呼喚作為科技飛速發展時代的精神啟示,彰顯著全球化語境下越來越多人的共同認知。這一預言警示人類要在漫長時光中雕琢文明,構筑生命的厚度與寬度,將文明圖騰鐫刻于歷史的歲月豐碑上。而當人們把視角從“數據永存,文明永續”的科幻史詩投向有著人類文明備忘錄之稱的人文類紀錄片上時,就會發現二者在傳播深厚哲學思想、挖掘歷史厚度和發揚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理念等方面不謀而合。
當歷史的蝴蝶扇動了翅膀,一片沙中的海攪動了遠方海中的沙,敦煌和威尼斯這兩座起步于荒蕪的城市在流動的沙海中互為鏡像,互鑒共生,人與自然歷經千年角力,以勇氣與想象在戈壁和灘涂之上涂抹生命的色彩。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歲末,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現象級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導演汪喆歷時6年打造的心血之作《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在CCTV-9播出,這是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系列紀錄片之一。不同于以往人文紀錄片的單一敘事維度,《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以沙與海為背景,以敦煌與威尼斯的雙城命運為主線,通過歷史地理學和人類學的雙重視角,圍繞城市規劃、文化交融、遺產保護和人文記憶四個維度,系統性地梳理了兩座城市的歷史與當下,完整呈現出敦煌和威尼斯這兩座文明古城間的交流、關聯與影響[1]。本文通過解讀《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的影像文本,分析該紀錄片表層影像符號表征、內在雙重敘事維度和深層次文化價值方面的書寫。
1 影像美學:視聽符號的多元融合重現歲月記憶
紀錄片作為影視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是以鏡頭為基本單位,用視聽語言“說話”,用影像表達思想的藝術形式,從這一本質上說,紀錄片追求影像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同時也追求影像的獨特美感[2]。通過對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影像文本視聽語言符號的解讀,帶領觀眾共同領略兩大文明奇觀的交融與碰撞,有助于共塑世界文明互鑒共生的集體記憶。
1.1 聽覺符號:奠定整體情緒基調
聽覺符號對紀錄片的氛圍烘托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奠定整體情緒基調[3]。如在第二集《地平線》中,通過油畫回顧威尼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介紹君士坦丁堡之戰時,背景音是戰場的吶喊廝殺聲,以獨特的表現方式再現了那場曠世之戰,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通過15世紀威尼斯油畫《里亞托橋圣十字架的奇跡》,可以看到里亞托熱鬧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聚集在運河旁的步道長堤,交換著來自各大港口的消息和香料的價格,這段背景音樂的運用獨具匠心,輔以歡快輕揚的旋律小調,給觀眾帶來如電影般生動細膩的畫面感和置身其中的參與感。
《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另一個極具特色的聽覺符號是其堪稱點睛之筆的解說詞文案,從解說詞中可以看出主創宏闊的筆力和心血?!岸纯呃?,古老的敦煌還像昨天那般五彩斑斕,洞窟外,那座城已經過幾個輪回?!绷攘葦倒P將莫高窟的千年孤寂歲月生動地勾勒描繪出來,給人以歷史的無盡蒼茫之感;片尾“這兩座城讓我們知道,暫居之所,亦可永恒”,既實現了情感的立體演繹,又對全片主旨進行了升華。
1.2 視覺符號:補充詮釋表達內容
技術的多維延伸催生了更加新穎的影像表現形式。《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創作團隊集合了國內外多名優秀畫師,創作出數百份純手繪動畫稿,只為尋找最合適的風格來描繪這兩座城市,呈現出人類文明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域的美妙發展[4]。第一集《拼圖》在介紹歷史上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背景下敦煌郡的地理位置與要塞作用時,采用了動畫繪制的表達方式,生動鮮明地向觀眾傳達出敦煌作為中原王朝據守西域咽喉之地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責任與歷久彌新的研究價值。第三集《遺產》在講述障壁島的形成脈絡時,用“掰腕游戲”的動畫形象描繪了波河平原奔騰的河流與汪洋大海之間的角力,在兩只動畫手腕的一張一合中,觀眾看到了二者之間的某種平衡,羈留的泥沙中間地帶一點點沉積,障壁島由此誕生。作為紀錄片解說的補充,前述動畫效果對兩座城市的背景介紹及文化故事的敘述起到了情景再現的作用,極大豐富了畫面。第四集《面孔》則講到,每年的年終歲首,敦煌會舉辦熱鬧非凡的敦煌儺儀式,各隊表演人員戴著各色假面載歌載舞、穿街過巷。此處運用橫移鏡頭拍攝了不同年齡、民族、性別的民眾面部特寫,并以升格方式一一展現,使畫面承載了更深層次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內涵。
2 多維敘事:地理學與人類學雙重視域下解鎖文明密碼
在《中國敘事學》一書中是這樣定義“敘事視角”一詞的: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待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聯結著誰在看、看到何人何事、看者與被看者的態度如何、要給讀者何種“召喚視野”等要素。人文地理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主要采用了外視角(由超過40名中外專家學者、文化傳承者的采訪講解進行串聯)和全知視角(通過歷史地理學和人類學的雙重視域解碼文化基因),并以恢宏厚重的解說詞配以大量采訪實錄,拾起隱藏于兩座古城千年文明的記憶碎片,挖掘其歷史深度。
2.1 敘事視角:中外專家學者共同審視
以人物訪談串聯千年歲月,以個體故事品味百態人生。《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在拍攝過程中,總共采訪了40余名專業人士,也是首次在世界范圍內匯聚了如此眾多的各國專家,從更為國際化和多元化的角度觀察與呈現敦煌和威尼斯這兩座城市,從而發掘兩座城市從古至今發展演進歷程中的異同,以及“沙”與“?!眱煞N地域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用更客觀專業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的璀璨光芒。如威尼斯大學人文系現代史教授佩佐洛·盧西亞諾,將地中海的明珠威尼斯從潟湖中升起的浮沉史詩與浩蕩動蕩時代背景下流民遷徙的歲月年輪娓娓道來;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為觀眾揭開了古時敦煌城防御體系的神秘面紗;威尼斯帆船協會主席格羅麗亞在鏡頭前講述了自己通過為孩子們傳授船槳技藝來實現文化傳承的愿望。他們的參與不僅為紀錄片影像文本提供了豐富的學術支撐,也讓觀眾看到了時代洪流下普通群眾的使命與擔當。
2.2 敘事邏輯:雙重視域解讀文化密碼
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創新敘事邏輯,以歷史地理學和人類學的雙重視域,破譯雙城文化密碼,并通過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手法,系統性梳理兩座城市的歷史與當下。一邊是潟湖之上固土為城的島嶼,一邊是戈壁沙漠之中逐水而居的綠洲;一邊正值“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繁盛之時,一邊仍是潟湖沼澤地旁的灘涂島嶼。乍看雙城似乎并無關聯,但將視角調高,從人文與地理學視角入手,站在東西文明交匯的坐標點上凝視,就能夠發現,敦煌與威尼斯作為兩個文明的十字路口,是繞不開的兩座城,正如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所說:“在這兩個地標上,許多文化相通了?!泵鎸ι嫖C,他們展開與自然的角力,威尼斯開展摩西工程,敦煌建設治沙防線;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莫高窟的壁畫既描繪了理想的盛大,又展現了平凡的人間,威尼斯的繪畫藝術遍布城市的教堂和天花板上,銘刻國民驕傲的歷史瞬間;為了保留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威尼斯的馬爾塞洛家族竭盡全力守護蕾絲制作工藝,敦煌無數文物修復者也為了守護敦煌而選擇這里作為自己未來的家園,堅守初心與擔當。就像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片中說的:“正是這種精神的傳承,還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到達這里來,來把這個生命的歷史接續起來,讓它變得更長。”在廣闊的文化比較視角與大歷史觀下,兩座文明古城的故事被娓娓道來,在交叉并行之中讓觀眾看到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圖景,感受其于歷史深處迸發出的無限魅力與文明的共通之處[5],這也是“構筑生命的厚度與寬度,給歲月以文明”認知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3 價值呈現:國際傳播視野下賦予歲月以文明
文化紀錄片是主流媒體通過文化符號、影像語言和有意義的敘事來傳播價值、建構認同的典型話語實踐。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將經歷千年滄桑的兩份歷史記憶和文化瑰寶展現于觀眾眼前,本土化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與全球化的世界文明互鑒共生,迸發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希望與未來,深刻彰顯了“給歲月以文明”歷史呼喚的文本底蘊。
3.1 人文精神的譜繪
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每一集的開頭都有這樣一段話:中國和意大利,是保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1987年,敦煌莫高窟和威尼斯及其潟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項目,成為目前全球少有的符合全部六項認定標準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在撰稿人宋凌琦眼中,敦煌和威尼斯都起于自然意義上的荒瘠之地,曾經璀璨的城市文化幾乎完全是人類不同文明此消彼長的結果[4]。如今,作為面臨危機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敦煌和威尼斯時刻提醒著人們,在自然和歷史面前人類作為集體的偉大與渺小,同時紀念著人類作為個體的渺小與偉大[4]?!岸鼗秃屯崴?,是我們在沙海之上的家園,也是人類文明的奇觀,它們的存在證明了我們非凡的過往,也仍承載著我們今日的思想,信念和情感。”許許多多的年輕人為了守護敦煌和威尼斯,選擇將敦煌與威尼斯作為自己未來的故鄉,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傳承,賡續敦煌與威尼斯的生命血脈,譜繪敦煌與威尼斯的文化奇觀。如威尼斯帆船協會主席格羅麗亞通過向孩子們傳授船槳文化,讓他們了解威尼斯;2008年敦煌研究院發起敦煌石窟進校園計劃,培養孩子們了解敦煌的石窟藝術,了解他們生活的這片地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愿意與自然法則角力的生命個體的存在,才使歷史饋贈的文化遺產擁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
在小說《三體》中,劉慈欣同樣塑造了許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如執著堅定的章北海、理智豁達的邏輯,他們印證了無論在哪個時代的危急時刻,總會有人挺身而出,為了延續文明火種拼盡全力,甚至直抵生命最后一息,這正是“給歲月以文明”精神啟示背后所蘊含深厚人文思想的真實寫照。人類以非凡的勇氣與想象力在真實與客觀、包容與傳承、互鑒與共生并舉的人文精神碰撞之下延續文化的生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3.2 文化認同的建構
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實踐中沉淀、凝結的精華,是構建身份認同的突出表征,是國家形象的重要標志,也是文本敘事的內生動力[6]。在當前全球化話語權競爭割裂的大環境下,各國文化自成體系,差異迥然,如何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尋求互鑒共生新路徑,是當下文藝創作者亟待思考的時代命題?!渡澈V希憾鼗秃屯崴埂飞疃扔|摸雙城文化肌理,從城市誕生、規劃布防、商貿交通、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藝術生活等多個方面再現人類如何在貧瘠的沙與海上構筑文明景觀,并以“文明延續”和“家國情懷”為代表的普適情感為切入點,更易于打破不同國家間的文明交流壁壘,引起人類情感共鳴。
同時,運用鮮活的鏡頭語言描繪普通群眾對敦煌與威尼斯這兩座城市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實現由社會串聯個體、從歷史回歸現實的人文觀照,使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更容易形成濃烈的故土依戀與家國情懷,這一點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是共通的,由此也能建立起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正如導演汪喆所說:“當回顧過往六年漫長的拍攝和制作過程,就仿佛一趟從敦煌到威尼斯,從威尼斯到敦煌的旅途。和歷史上無數次走過這條道路的人們一樣,旅途中,我們遇見了許多人,發生了許多故事。他們使用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膚色的面孔,旅途中有相逢,也有告別;有共識,有分歧,也有融合。但正是在這趟旅程的經歷,讓我們堅定了那份信念,我們是一種共生的關系,可以互相學習、交融,我們的心也因此一點點去除偏見,變得更豐富、柔軟和開闊。”[4]
4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平等互鑒的文明觀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文底蘊。人文紀錄片是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形態,《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立足東西文明古城敦煌和威尼斯,通過視聽符號的多元融合重現歲月記憶,在地理學與人類學雙重視域下解鎖文明密碼,從而實現了在國際傳播視野下“給歲月以文明”,為同類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架構思路和良好范例。
參考文獻:
[1] 鄒礴.《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跨越時空的對話 給歲月以文明[EB/OL].東方良友影視傳媒,https://mp.weixin.qq.com/s/vwF6ufnHIf3MKSE3YHaHFA,2023-02-01.
[2] 李陽.影像美學在文化紀錄片中的應用與發展:評《文化紀錄片的影像美研究》[J].傳媒,2023(2):104.
[3] 董星雨,程欣,劉蘇情.共塑與去精英化:國家形象建構的實踐創新:基于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的多模態分析[J].視聽,2022(11):3-7.
[4] elvita威.沙海之上的家園|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央視紀錄頻道歲末上映[EB/OL].
elvita威的生活便簽,https://mp.weixin.qq.com/s/HvLk3_M6HzGImXSSp0rVOw,2022-12-23.
[5] 廣電時評評論員.站在東西方文明交匯處,看沙與海的千年對視[EB/OL].廣電時評,https://mp.weixin.qq.com/s/RrRYJqbfVTcAAypgyl_pBw,2022-12-28.
[6] 溫融,李洋.情境建構、懷舊演繹與文化認同:《我們的冬奧》敘事維度三題[J].電影文學,2022(24):138-141.
作者簡介:洪思敏(1998—),山西陽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