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文章從不同方面對古曲《春江花月夜》進行闡釋,為進一步學習和領悟古曲提供理論基礎。方法:分別從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結構、作品的詞曲分析、中國古典聲樂作品的比較及作品的情感分析五個方面進行闡釋。結果:《春江花月夜》由徐景新先生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音樂元素相結合創作而成,其中許多地方運用了花腔技術,使演唱特色更豐富,風格特色更鮮明;其是一首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主體為“總—分—總”結構,分別對應呈示、展開和再現部分,三個部分循序漸進,基調鮮明,全曲還包含引子和尾聲,首尾呼應,令人回味;其創作手法大膽又有特色,“魚咬尾”和對比的創作手法將春天千姿百態、波濤洶涌的氣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在結構、旋律和情緒上與《陽關三疊》存在明顯差異;通過字正腔圓的音準和高超的唱功技巧以及標準的咬字吐字、氣息和音色才能傳達出《春江花月夜》細膩且恰到好處的情感。結論:《春江花月夜》通過再現的三部曲式,首先由引子自由地帶入情感,然后通過呈示、展開和再現三部分循序漸進,最后由尾聲悠然結束。全曲因為花腔技巧的運用使情緒跌宕起伏,又因為詞句和旋律的優美而感到穩重踏實。
關鍵詞:《春江花月夜》;花腔;旋律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03
1 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曲風格作品,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徐景新先生根據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改編而成[1],并運用西方創作手法,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音樂元素相結合,其中大量運用了花腔技術,增加了作品的演唱難度,豐富了其演唱特色,使作品的風格特色更鮮明。徐景新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其創作的音樂形式豐富多樣,有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交響合唱曲《鐵軍之歌》等。徐景新的作品貼近生活,沒有過多的炫技,而是運用技法突出音樂風格[2],古曲《春江花月夜》就完美詮釋了作者的創作特點和創新精神。
2 曲式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主體為“總—分—總”結構[3],可分為三個部分(如圖1),用字母ABA′表示。全曲還包含引子和尾聲,其中引子部分采用散拍子,節奏自由,力度弱,由倚音而出,仿佛帶著聽眾進入春江靜夜的意境。
呈示部又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歌詞,可用字母a表示,采用2/4拍,由前面的節奏舒緩、力度中弱到最后的漸慢;第二部分b由“啊”唱出旋律,情緒上升,力度增強,管弦樂與人聲的結合形象地描繪出明月升空、碧波萬里的意境,令人神往陶醉。
展開部全部由“啊”唱出旋律,可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c運用4/4拍,前三小節由倚音帶出,模仿鳥叫聲,接著由人聲唱出四個連續下行的花腔樂句,長句與跳音的結合表現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第二部分d采用2/4拍,用下行模進的手法,為快板,加有變化音,體現出華彩的感覺;第三部分e又變為4/4拍,力度增強,長句與跳音相結合,層層遞進,將江水波濤洶涌的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再現部是全曲的最高潮,在原調的近關系調上進行,分為f和g兩部分,力度都強,運用2/4拍以及激情的慢板,旋律音升高,情緒高漲,體現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由減弱進入尾聲,“嗚”唱出旋律,突出夜色的靜謐與美好,最后在弱音結束。
3 《春江花月夜》詩詞分析
該作品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張若虛的詩詞《春江花月夜》改寫而來的[4],全曲僅有四句詞,即:
江上升明月,
江花點美景,
春潮隨波千萬里,
夜色沁人心。
3.1 虛詞
虛詞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詞,一般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其存在的價值在于幫助構成句子的語法結構。
作品的引子和尾聲都由“嗚”母音唱出旋律,音色偏暗,空曠唯美,演唱者用歌聲模仿古人的簫聲,把聽眾帶入安靜的夜色中,盡情享受花前月下、湖光山色帶來的美;作者的創作構思前后一致,首尾呼應,可讓人聽后記憶猶新。“嗚”字在作品的引子部分出現,烘托出安靜的氣氛,自然地引入主題,為下面作品的感情基調做了很好的鋪墊;尾聲部分的“嗚”具有綜合材料、平衡結構、鞏固調性的作用,增強了作品的完整性。
“啊”字在作品中大概占了2/3的篇幅,雖無歌詞,但扣人心弦,作者運用不同的旋律、節奏、速度及強弱的對比來表現春天不同的場景,把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飛鳥禽獸都囊括其中,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3.2 動詞
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現及發展趨勢的詞,是表現事物細節的重要實詞,如走、跑、拿、寫、思考等。
從詩句“江上升明月,江花點美景,春潮隨波千萬里,夜色沁人心”中得出作者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且抓住動詞“升”“點”“隨波”“沁”深入描寫。首先,“升”字展現了月亮正在緩緩升起,夜晚慢慢來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映照著明月的圖景,把月亮寫“活”了;“點”字很有動感,作者用擬人手法把江水與美景聯系在一起,好似一群男孩調戲一群女孩,形象地表現出江水活潑、調皮的形象,動靜結合增強畫面感;“隨波”表現出春天潮水連綿不斷,淡泊名利地往前走;“沁”字是滲透、浸入的意思,表達出作者的心情,面對美不勝收的美景,作者已經完全淪陷其中。
3.3 名詞
名詞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稱的詞,如書本、兒童、大樹、太陽、音樂等。整首詩中名詞出現最多,主要圍繞“明月”“美景”“夜色”“春潮”這幾個詞描述。明月交代了具體時間是傍晚,且白天晴空萬里,陽光明媚,夕陽西下時余暉浪漫,明月緩緩升起,美麗的夜色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江水伴著波濤向東流去,夜色沁人心。
4 《陽關三疊》與《春江花月夜》作品比較
4.1 創作手法
4.1.1 《春江花月夜》
該作品運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即前一句的最后一個音是后一句開頭的第一個音,例如,樂譜中第5、6、7、8、9小節就采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使樂句更連貫順暢,旋律發展更自然。運用了對比手法,從旋律、節奏、速度、演唱方法等各方面進行對比。從歌譜中可以看到,A部分與B部分旋律完全不一樣,拍子從2/4拍變為4/4拍,其中B部分又分為三個對比型樂句,如樂譜中間奏前與間奏后的旋律和拍子完全不一樣,前者采用節奏自由的散拍子和2/4拍,后者則采用4/4拍和跳音花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賦予了作品新的材料,增強了樂曲的色彩性,同時激起聽眾對作品的好奇心。
4.1.2 《陽關三疊》
該作品全曲分為三大段,后兩段是前一段的變化重復,故變化重復為該作品的主要創作手法[5],即同一曲調作反復變奏,疊唱三次,每疊分前后兩段,前段基本為王維的原詩,后段用新增的歌詞,在保持旋律主干音的同時為作品賦予新的材料,可謂一舉兩得。這種創作手法的最大優勢是強調主旋律。
比較兩首古曲,能夠更清楚地知道古曲的魅力所在。古人用簡短深刻的話語將萬千事物囊括其中,而今天在喧鬧浮躁的社會中,用現代人的方式去體會古人的心境,與他們對話,無疑是修身養性的養料,所以學習和演唱古曲能夠提升人的審美修養,陶冶心境。《春江花月夜》的創作手法大膽而有特色,將波濤洶涌的氣象描繪得栩栩如生。《陽關三疊》的創作手法別具一格,變化重復更加強調作品主題。
4.2 旋律
《春江花月夜》的整體旋律既優美動聽又跌宕起伏,充滿意境和畫面感,扣人心弦,生動活潑。展開部B的旋律線條為下行模進,并且是跳音,節奏為連續的4個16,主干音為3 2 1 6,急促的旋律表現出鳥兒們歡快的狀態,跳躍的節奏則是昆蟲和小動物的嬉戲打鬧,一個“啊”字運用得十分奇妙,唱出了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景象,整個B段都在緊湊的氛圍中進行,展現出春天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特征。“魚咬尾”的手法將整個旋律緊密聯系在一起,仿佛在用音樂的方式講述幾個有趣的小故事,而每個小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好比散文中“形散神聚”的特征。
《陽關三疊》在旋律上總體趨于平穩,前兩疊副歌部分變化不大,第三疊副歌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結構上對樂句進行了擴充,把全曲推向高潮,“載弛骃”“載馳骃”這兩句詞在全曲的最高音徘徊,作者的情緒也達到一個頂峰;接著是連續下行音階,表現了作者持續低落的心情;緊接著“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用上行級進音階,展現了作者送別時的矛盾心理。這種分合交替的手法將作者與友人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春江花月夜》在旋律線條上不對稱,連續長句子與連續短句子的對比,跳音的顆粒輕盈與長音的張力保持對比,完美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陽關三疊》在旋律上總體呈平穩狀態,小調色彩和弦使作品整體風格古樸而深沉,與作品離別的主題吻合。通過比較兩部作品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雖然兩部作品都是古詩詞歌曲,但由于旋律走向不同,作品風格也截然不同。
5 情感分析
5.1 技術技巧
5.1.1 咬字吐字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中國古詩詞歌曲,俗話說,“要唱好中國歌曲,首先得講好中國話”,意思就是演唱中國民族聲樂要求字正腔圓,尤其是古詩詞歌曲,古人在朗誦詩歌時強調韻味的重要性,而唱歌和朗誦是一個道理,要做到字正,腔才會圓。該作品的四句詩詞:
江上升明月,
江花點美景,
春潮隨波千萬里,
夜色沁人心。
其聲韻中存在一個特點,即拼音中后鼻音出現得比較多(ang、eng、ing),其次是韻母“a”。這要求在演唱時要特別注意后鼻音的咬腔準確,且要把每一個字的韻母的口型做出來。
5.1.2 氣息
眾所周知,氣息是唱歌的基礎,對于這部作品,演唱者要具備很強的專業技能。例如,作品中一大段跳音花腔的演唱,要求氣息快速流動和跳躍,對腹部力量的活躍度要求極高。除此之外,作品中幾處長句子也要求氣息大量保持和爆發,這是對演唱者控制氣息能力的一個考驗。
5.2 情感處理
5.2.1 音色選擇
人的音色有暗淡、明亮、甜美、深沉、輕薄、厚重等,而每一首作品對音色的選擇又各不相同,可以根據作品的風格選擇用什么樣的音色演唱。《春江花月夜》是古曲,這決定了在演唱時不能用明亮的音色,尤其是首尾兩段模仿簫聲要求圓潤、空曠的聲線,又因為該作品描寫的是夜色、明月等美景,所以音色不能太沉重,而是要細膩。另外,作品中含有大量的花腔,音色是輕盈點綴式的,對于該作品的演唱,音色要分層次,運用要恰到好處。
5.2.2 意境
自古以來,中國的山水畫講究寫意、留白,中國的詩歌也講究意境美,由此可見意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強調安靜與美好,畫面感很強,在演唱時要想象自己身臨其境,去感受夜色帶來的舒適,沉浸其中,達到“忘我”的境界。
5.2.3 情緒
歌唱是表達情緒最直接的方式,從《春江花月夜》的詞和旋律中可以得出,作者情緒主要是積極的、含蓄的,且層次分明。情緒層層遞進,主要分為三步:首先,引子部分的音樂安靜自由,表現了初夜的靜謐,給展開部的到來做鋪墊;其次,展開部四句歌詞對夜色的描寫,情緒慢慢推進,在演唱這部分時,心要靜下來,真正感受此時此刻夜色的美麗;最后,四組連續下行的跳音,是對前面四句詞復雜的延伸,每一組跳音都是上行后再下行,上行是大調色彩,代表明亮歡樂的情緒。
6 結語
徐景新先生在改編《春江花月夜》時,采用再現三部曲式的創作手法,在保證原樂曲優美旋律的同時,結合民族和聲與西洋花腔,凸顯了作品的藝術特色。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時,須通過扎實的基本功和靈活的演唱技巧完整演唱整首曲子,傳達作品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尹琳.聲樂作品《春江花月夜》之藝術特色[J].黃河之聲,2023(6):102-105.
[2] 王小煒.徐景新聲樂作品《飛天》分析及演唱[J].黃河之聲,2021(3):88.
[3] 鄒新華.聲樂作品《春江花月夜》的作品分析[J].大眾文藝,2016(2):145.
[4] 劉亞琳.聲樂作品《春江花月夜》的美學研究[J].藝術評鑒,2023(12):59-63.
[5] 蘭義.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音樂特征及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21(9):94-96.
作者簡介:胡霞(1998—),女,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聲樂、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