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中國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和價值觀念。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現代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創新,這對其發展提出了一些挑戰。文章旨在深入研究中國畫的審美特征,以更好地促進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方法:文章針對中國畫的審美特征,從中國畫的概念、中國畫的精神內涵、中國畫的美學特征三方面展開分析研究。首先對中國畫的概念及相關理論進行廣泛搜索和整理,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其次對傅抱石提出的中國畫發展的精神內涵進行分析總結,得出中國畫表達超然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寫意的精神;最后對中國畫的線性語言、意象色彩、意境表達、筆墨語言、詩書畫印一體的形式美進行概括。結果:中國畫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伏羲畫八卦的原始文明時期,后來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后,畫家形成了使用毛筆在紙上作畫的習慣,經過不斷的發展與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結論:中國畫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其出現及使用的歷史長達數百年之久,有非常廣泛的社會認同。為深入研究中國畫,必須掌握中國畫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中國畫;中國畫精神;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03
1 中國畫的概念
1.1 詞源學解釋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的一部分。關于中國畫的概念,因其內涵無限,外延無涯,所以很難界定。從詞源學上看,繪和畫的解釋不同,《考工記》中“畫繢之事”和孔子所云“繪事后素”,其中“繪”指涂顏色,“畫”指勾線,兩者合二為一,形成了中國畫的兩個基本特征——勾線與設色[1]3,可見中國畫本就是一個以線造型的色彩世界。“吾國古代繪畫,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為主色,故稱丹青”。唐代以前,繪畫以色彩為主,因此中國畫被稱為丹青,色彩在中國畫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自唐宋以后,受中國哲學、人文審美觀念的影響,中國畫逐漸偏向水墨發展,因此又將中國畫稱為水墨畫[1]3。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丹青和水墨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
1.2 中西對比
中西繪畫發展有著明顯的區別,如不同的工具材料、地域特征、審美意趣、宗教哲學等。簡單概括就是中國繪畫重意境,西方繪畫重寫實;中國繪畫重情感,西方繪畫重思維;中西繪畫最根本的差異在于透視,中國畫構圖以散點透視為主,西方畫以焦點透視為主[2]。同時,中西繪畫工具材料不同,中國畫運用毛筆、墨和顏料,在宣紙或絹上作畫,形成了屬于中國畫的寫意手法;與西方繪畫不同,中國畫更強調傳神、似寫實、似而非寫實的表現手法。西方油畫在創作過程中需要使用專門的油畫顏料,油畫顏料中還會添加媒介劑和調和劑,以增強顏料的流動性。西方繪畫再現性強,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價值;中國畫語言表現性強,以書法為骨干,注重情與理的統一、詩與畫的結合,抒情意味較濃,給人帶來的感受往往高于國畫本身的審美構思。不可否認的是,中西繪畫都經過了時間長河的洗禮和淬煉,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1.3 概念全息律動
中國畫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其出現及使用的歷史長達數百年之久,由此形成了非常廣泛的社會認同。此外,中國傳統繪畫在元代畫論或畫史中,就有以國別來替代畫種的傳統,中國畫是有別于西洋畫的。為了轉變人們對中國畫概念的誤解和使用上的混亂,理論家們試圖通過“水墨畫”“中國畫”“國畫”“文人畫”等概念之間的疊合關系,以概念全息律動來定義和區分這一概念。蔡星儀認為,“水墨畫”“中國畫”“國畫”“文人畫”在一定范圍內是疊合的,但“中國畫”不全等于“國畫”,更不全等于“文人畫”。
“中國畫”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國畫”外延可以包括所有“中國固有之繪畫”,如古代的漆畫、帛畫、院體畫、壁畫、文人畫、民間繪畫等。狹義的“中國畫”則與“國粹畫”的外延及內涵相近,即中國傳統的卷軸畫體系,其外延主要包括傳統畫史畫論中確定的繪畫門類、風格樣式、繪畫思想、師承方式及代表畫家等。
2 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2.1 中國畫的超然精神
中國畫是東方藝術精神的表達,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傅抱石是20世紀中國具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他談及中國畫中超然的精神,表示有三點可以體現出來。第一,中國畫重筆法,即線條。中國人習慣用毛筆書寫,創作的繪畫作品也是用毛筆完成,書畫使用工具相同,因此書畫同源。第二,中國畫重氣韻。“氣韻生動”是六朝南齊人謝赫論畫“六法”中的第一法[3],謝赫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一位批評家,他批評戴逵《稽興像》說“如其人”。“如其人”是指形體與精神的關系,強調繪畫應注重氣韻。第三,中國畫重自然[4]。中國畫藝術以自然為中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幾千年來,道家思想提倡尊重萬物天性、順其自然,對中國畫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古代壁畫的題材多是道家人物,如太乙真人、西王母等,在后漢朝,壁畫很流行,唯一的大型遺址是四川成都和山東曲阜的孔子雕像。《漢書》指出,皇帝的宮殿主要由道教主題的繪畫組成,道教思想崇尚自然,主張虛無而又富于玄想。
2.2 中國畫的民族精神
中國畫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表現出民族精神的獨立、自覺和主體的主動性。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下,中國畫重人品、重修養、重節操。北宋以后,繪畫蓬勃發展,蘇東坡畫竹不畫節,人們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們看竹子何嘗是一節一節呢”,由此可以看出,他重人品而忽略物體形態的創作理解,此外,其強調畫家需要多閱讀,提升文化內涵,重修養。在元代,當時的畫家極少用絢麗的色彩進行創作,藝術發展比較蕭條,所謂蕭疏淡泊、寄托遙深,畫家通過作品來表示對異族統治的抗議,形成了鮮明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倪云林很少畫人,畫竹也是逸筆草草,以此來抒發胸中逸氣,這印證了明代元卓林代他所說的“不言世上無人物,眼底無人欲畫難”。這也是有人說“盛世才有工筆重彩畫”的原因。元代以后,文人水墨畫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流,體現了中國人注重民族精神的特質。
2.3 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核心,實質是在制約中張揚自由和個性的表現,強調主客觀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傳統“意、象、神”觀念的物化與視覺表現。中國畫重寫意精神,作品不是純粹的寫實,而是講究通過形傳遞神。創作中國人物畫作品,不僅是在畫人物外形,還要通過造型夸張等繪畫語言表現出人物精神。從世界范疇來看,中國水墨畫是最具有寫意精神的,用最簡練的手法強調了所畫對象的特征。不僅是水墨畫,工筆畫也強調繪畫的寫意精神,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精神面貌。
中國古代的畫家們很早就意識到了繪畫創作是主客統一的過程,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創作理論[5],認為畫家主觀的內心感受和構思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乎畫家如何將自然之美轉化為藝術之美。對此,應從客觀現實的直觀感受出發,創作有時代感和個人意義的作品,實現人文內涵和內心世界的雙重表達。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的進步,繪畫工具材料有所改進創新,使得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如肌理的裝飾、綜合材料的應用等。
3 中國畫美學特征
3.1 線性語言
線又叫線條,是對自然形態的認知與反映,是繪畫中最簡明的表達方式。以線為形,以形傳神,線既是藝術家表達思想的媒介,又是一種審美屬性,即線條美,或者說裝飾美的線。中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雖然在表達方式、造型方法上各有差異,但均以線條為基本。中國畫的線條是一種對物態量感、質感、動速和重力的客觀感受,古人使用了不同的線條去表現物態,對此,明代皺德中總結了中國畫線條的“十八描”,歸納起來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適合畫工筆畫的線,如“鐵線描”“游絲描”“柳葉描”“曹衣描”等。工筆畫家對線條的質量要求是一個畫者對作品態度的體現。二是適合寫意的線,如“竹葉描”“減筆描”等。三是兼工帶寫或小寫意的線,如“橄欖描”“戰筆水紋描”等。隨著中國畫的發展,中國畫的線條運用早已突破了“十八描”的藩籬。中國畫的線性審美特質主要有流暢、輕松、沉穩、變化、豪邁、雄渾,以及線條的韻律美、意境美、靜態美、抽象美、含蓄美等。
3.2 意境表達
中國畫的意境是畫家思想與情感物達到物我合一的完美表現,是作用于客觀審美對象的產物,是古代儒、道、佛等哲學家的思想結晶。道教的虛實相生之意境美、佛教哲學的宇宙觀、心性學說、禪學的修行方式,都延伸到了藝術的范疇,從而產生了意境論。中國畫對意境的追求以詩畫結合為基礎,以詩入畫,最后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中國畫的觀察方法歷來有“以貌取神”的特征,不追求客觀物體自然屬性的完整性,而是致力于主觀精神的傳遞。中國山水畫最能表現意境,山水的勾勒在意境的表達上,比追求真實細節的花鳥、人物畫更加自由。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在于留白,即在白宣紙上用寥寥數筆表現出筆斷意連、場景空置,給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表達作品意境的空靈。
3.3 筆墨語言
中國畫的一個重要范疇是筆墨,以筆作形,用墨作意,筆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和精髓,體現了傳統哲學和美學思想內涵。墨能體現畫面氣韻。“墨”和“水”的交融變化,可以烘托畫面氣氛、整合全局、突出主題,表現出物象的萬千風韻。中國畫筆墨歷經一段穩定的自律期之后,表現出比較成熟的狀態,甚至有的畫家認為中國畫的美在于筆墨,中國畫的筆墨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出的繪畫語言,放棄筆墨就不是中國畫,筆墨是中國畫獨有的,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藝術之美,魏晉尚風骨,唐代尚豐腴。清初畫僧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因此,要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體現時代精神,使中國畫在繼承傳統筆墨語言的同時吸收時代文化的營養,古今文化互相融合、取長補短、互相借鑒,促進中國畫的發展。
3.4 意象色彩
意象的概念出自中國傳統美學的范疇,是中國畫思想理論的精髓。意象色彩表現強調的是人對客觀對象的主觀意念,表達形式上更趨于人的情緒化和畫面的意境化。在謝赫的“六法”中,“隨類賦色”是評畫“六法”之一,更是中國畫用色的基本原則[6]。“隨類賦彩”指畫家對物體進行觀察,并運用自己的心理感受,達到客觀物體色彩與主觀審美情趣的高度統一。這種概念使中國畫創作中色彩的運用變得極為靈活和自由,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獨立性,在花鳥畫中,由于動植物的情感寄托,所以這一特點尤為突出。繪畫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機械描摹,因此色彩的選擇并不是對自然的模仿,是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表達的是一種意蘊,水墨畫中的“墨分五色”更是如此。
3.5 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形式美
題款鈐印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特征,也是中國畫構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的題款包含“題”和“款”兩方面的內容:在畫上題寫詩文為“題”;在畫上記寫年月、簽署姓名別號和鈐蓋印章等,稱為“款”[7]。題款在畫面中的位置與繪畫的整體布局、題款內容和畫材的材質以及畫面意境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由此引發變化與美感,從而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題款美。在使用題款與鈐印時,題款與鈐印的位置、文字內容、形式、書體、章法、繪畫風格的和諧都有嚴格的內涵和講究。經過多年的實踐,人們發現中國繪畫中的朱紅和黑白二色之間存在醒目提神和相互生發的效果,既可以是章法,又可以豐富色彩。只有通過有意識的運用,繪畫、題款與鈐印才能緊密結合、互相補充,形成中國畫特有的形式美感。把繪畫、篆刻、文辭等藝術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文人畫的繁榮和篆刻藝術的發展,形成了詩、書、畫、印相結合的中國繪畫藝術形式。
4 結語
中國畫是發展的觀念,是民族血脈在當代的交流與延續,是傳統的更新與創造。中國畫具有極富魅力的文化素養、美學思想、審美價值,給畫家的創作帶來了豐富的養料。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畫家思維發生改變,創作觀念更加開放。李可染曾說,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產生時代所需的內容。藝術來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藝術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創作出高水平的中國畫,需要長期的沉淀。研究中國畫的審美特征,發揚和傳承中國畫,對于更好地把握中國畫發展、體現其藝術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修銀,劉建蓉.中國畫美學探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4.
[2] 陳天,陳崢.中國畫構成新解[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21:23-24.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長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0.
[4] 傅抱石.傅抱石談中國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3-13.
[5] 閆謹.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看藝術創作中生活與藝術的關系[J].美術教育研究,2011(9):3-4.
[6]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18-20.
[7] 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21:21-22.
作者簡介:孫若雅(1998—),女,陜西榆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