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本選題首次將鈴木教學法引入盲童鋼琴教學,借助鈴木教學法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解決盲童鋼琴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實現盲童鋼琴教學模式的轉換,將技能教育引向藝術陶冶,為盲童鋼琴教學指引新的方向。方法:主要采用實踐法、訪談法、文獻分析法。結果:20世紀末,鈴木教學法傳入我國后,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教育發展,許多學者致力于鈴木教學法的理念研究和實踐。鈴木教學法的“才能教育”“母語教學”等新理念,為盲童鋼琴教學提供了新思路。采用鈴木教學法對盲童進行鋼琴教學,可以使越來越多的盲童輕松愉快地學習鋼琴,獲得自信和快樂。鈴木教學法的“母語教學”能喚起人本能的欲望,盲童通過鋼琴學習,可以培養其節奏感。兒童天生具有惰性,盲童亦是如此,通過鈴木教學法的“才能教育”,調動盲童學習鋼琴的主動性,讓音樂伴隨他們一生,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結論:文章主要針對南通特殊教育中心鋼琴教學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將鈴木教學法與盲童鋼琴教學實踐相結合,構建新的盲童鋼琴教學方式。經過實踐,鈴木教學法增強了盲童的節奏感、旋律線條感、鋼琴彈奏興趣。盲童鋼琴教學借鑒鈴木教學法,不僅促進了我國特殊音樂教育發展,還為盲童未來的鋼琴之路點亮了一盞燈。
關鍵詞:鈴木教學法;盲童鋼琴教學;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中圖分類號:G623.71;G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2-0-04
1 相關理論概述
1.1 鈴木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由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鈴木鎮一所開發。鈴木鎮一針對不同學齡的兒童,結合自然語言學習的過程,提出“才能教育”,巧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輕松學習高級的音樂演奏技巧。鈴木教學法起初應用于小提琴的教學,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逐漸應用于其他樂器教學,如二胡、鋼琴等。
1.2 盲童鋼琴教學
盲童鋼琴教學,指的是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盲童進行鋼琴授課。盲童,是指雙眼看不見的兒童。盲童存在視力障礙,因此鋼琴教學過程具有特殊性,具體如下:
1.2.1 教學方法的特殊性
鋼琴教學方法是指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盲童存在視力障礙,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可以鍛煉盲童的聽覺,運用感覺補償來增強聽覺的靈敏性。傳統的盲童授課方法單一化,教師需要抓住授課對象的特點來制定教學方法,從而促進盲童的成長與發展。筆者在實踐過程中,常以體驗性、實踐性、語言性、探究性的教學方法為主。
1.2.2 學習條件的特殊性
盲童由于視覺上的障礙,只能通過手摸盲譜、聽譜等方式進行鋼琴學習,因此,在盲童鋼琴學習過程中,聽覺占有很大比例。盲譜的學習通常采用的是路易·布萊爾發明的點字記譜方式,這是為全世界盲人所設計的專用標準記號,盲童通過摸讀樂譜來彈奏鋼琴。聽譜的方式深受盲童和教師的喜愛,因為其簡化了不少煩瑣步驟,但也存在缺點,沒有了協助者的讀譜,盲童只能憑借腦海中記憶的樂譜彈奏鋼琴??偠灾ね匿撉賹W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盲童本身的學習條件有限,教師要懷著愛心量力而行。
1.2.3 教學語言的特殊性
盲童雖然存在視力障礙,但是聽覺、嗅覺會本能地補償失去的空間感覺。培養盲童的空間感,離不開教師的語言,正確、富有情趣的語言表達方式是駕馭課堂的重要法寶之一。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緊隨課堂,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推動課堂的發展。盲童因為視力受損,所以對“盲”“瞎子”等字詞很敏感,甚至有些盲童的言語和行為存在些許極端。在授課的過程中,鋼琴教師既要用溫暖的語言去安撫他們,又要巧妙運用語言,在不脫離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使學生快樂積極地成長。
2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現狀調查分析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見圖1),原名是南通盲啞學校,由清末狀元、近代著名教育家張謇于1916年創辦,這也是中國第一所自辦自教的特殊教育學校。2009年2月,南通市盲童學校、南通市聾啞學校和南通市崇川區輔讀學校聯合組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現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城山路110號。學校一直秉承張謇先生“為造就盲啞具有普通之學識,俾能自立謀生”的教育宗旨,以“求實創新、敬業奉獻”為理念(見圖2),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針精湛,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教衛先進集體、市教育系統文明單位等。目前,學校開設了鋼琴、小提琴、象棋、足球等樂器和體育活動,豐富了盲童的課余生活。
2.1 南通特教中心鋼琴教學現存問題分析
2.1.1 教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
音樂教師專業水平會影響學生的整體素養。據調查,南通特教中心的鋼琴教師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長的教齡,但是授課形式比較單一,新的教學法使用較少,長此以往,教師的音樂綜合能力難以提高。鈴木教學法的“才能教育”以盲童的發展為中心,挖掘盲童的潛能,最大限度發展其鋼琴優勢。因此,新的教學法融入是有必要的。
2.1.2 課堂氛圍有待改善
調查發現,該校的鋼琴課堂較為傳統,教師只專注音樂知識與技能傳授,忽視了音樂感。雖然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打好鋼琴理論與技能基礎,更有益于今后鋼琴的學習,但這對盲童來說,會導致其鋼琴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枯燥乏味。因此,將鈴木教學法的“才能教育”融入盲童鋼琴教學,滿足學生對鋼琴知識學習的渴望,能夠解決盲童鋼琴課堂氛圍不活躍、趣味性不夠的實質問題。
2.1.3 教法抓不住盲童特點
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抓住盲童的特點,不利于每個學生才能的發揮。調查發現,南通特教中心的鋼琴教師熱衷于技能的練習,忽視了盲童的模仿能力。盲童的大腦發育是階段性的,有研究表明,早期盲童的大腦所擅長的是模仿,并非摸讀盲譜。利用模仿的學習方式對盲童進行教學,能讓盲童在鋼琴演奏上有更好的發展。
2.2 鈴木教學法在盲童鋼琴教學中的適應性分析
2.2.1 鈴木教學法的理念符合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向
2007年教育部印發的《盲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指出,“促進視力殘疾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個性發展,開發各種潛能,補償視覺缺陷,克服殘疾帶來的種種困難,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在課程的設置上,既開設普通學校的一般性課程,也設置必要的特殊性課程。”[1]鈴木教學法的理念與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向相符合。鈴木教學法倡導才能教育、愛的教育,從盲童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而不是只追求音樂形態和音樂技術。
2.2.2 鈴木教學法的方式契合盲童鋼琴學習特征
鈴木教學法從盲童著手,采用“母語教學”,包括先聽譜后學譜、不斷訓練、模仿演奏鋼琴、營造愉快的音樂環境等。盲童鋼琴教學借鑒這一新型教學方式,可以使盲童擺脫困難的讀譜方式,在愉悅中學習音樂,開發盲童聽力、記憶力以及樂感等音樂才能。
3 鈴木教學法在盲童鋼琴教學中的實施
鈴木鎮一曾說:“每一個孩子身上(即使是人們認為愚鈍的孩子)都潛藏著難以估量的、讓人吃驚的巨大能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去開發,去挖掘他們身上的這種潛力?!保?]由此得出,鈴木鎮一主張的“才能教育”,和遺傳沒有關系,而是以“母語教學”“愛與尊重”為基礎,通過后天教育完成。下文為筆者實踐案例《藍色多瑙河》分析。
3.1 教學前提
學生基本熟練彈奏《藍色多瑙河》,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節拍不穩定、旋律線條不清晰、手腕與手臂比較僵硬等。根據學生的情況,筆者嘗試以鈴木教學法的“母語教學”“才能教育”“愛與尊重”理念為基礎,融入身體律動等教學方式,針對盲童薄弱方面進行教學。
3.2 設計理念
設計問好歌,在課堂開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融入身體律動的方法,解決手腕與手臂僵硬的難題;針對節拍不穩定,采用母語教學,如利用“番石榴”“火龍果”等詞進行三拍子練習;課堂始終貫徹“愛與尊重”理念,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3.3 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
教學內容為《歡樂琴童·鋼琴曲集》中的《藍色多瑙河》;教學對象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盲部選修鋼琴學生。
3.4 教學過程
3.4.1 問好歌
在鋼琴課程開始時,通過問好歌的形式拍拍手、扭扭腰、甩甩手臂等,調整呼吸,讓學生身體得到放松,快速進入課堂。
3.4.2 體驗節拍
首先,結合漢語中“番石榴”“火龍果”等詞,示范三拍子的律動,用拍手、拍腿的方式表現出來,同時控制力度:第一拍最重,第二拍相對較輕,第三拍在開始的時候很輕。接著,盲童模仿教師語言,待盲童熟練后依次加入身體律動和節拍強弱。
3.4.3 旋律線條
借助柔軟的絲巾,提示學生邊歌唱旋律邊揮動絲巾,感受音樂旋律的“線條”。在此過程中,教師及時提示學生放松身體,揮動臂膀,感受旋律線條。初步感受旋律線條,教師提示學生用語言和身體律動共同表現出來。
3.4.4 樂曲彈奏
教師完整彈奏樂曲,盲童身體律動,再次感受旋律線條。接著,教師擊打三角鐵,盲童完整彈奏樂曲,并提醒學生不要忘記身體律動。
3.5 教學總結
鈴木鎮一強調,音樂學習的最大目的是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本節課圍繞著“才能教育”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專注于演奏技法,而是通過身體律動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圓舞曲三拍子的韻律,從而增強學生的節奏感。音樂與律動是不可分離的,筆者以鈴木教學法的理念為基礎,引領和幫助盲童,將其天性釋放出來。根據盲童鋼琴學習的難點,采用“母語教學”,將母語與音樂節拍相聯系,安排合適的教學和游戲過程,激發盲童的潛能,發揮盲童的童真天性。在整個環節中,通過鈴木教學法的愉悅式教學方式來激發盲童的學習欲望,調動盲童積極性,最后回歸到鋼琴彈奏本身,讓盲童感受到新理念帶來的音樂美感。
4 鈴木教學法應用于盲童鋼琴教學的建議
4.1 理論聯系實際,防止淺表化
教學實踐的基礎和支撐是理論,只有完全掌握理論體系,才能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目前,國內鈴木教學法的理論研究已經相對成熟,教師應加強鈴木教學法的實踐應用,不斷增強教學能力。將鈴木教學法引入盲童鋼琴教學中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如教學目標空洞等。鈴木教學法雖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但在盲童鋼琴教學過程中不能原封不動地盲目照搬,而應通過正確的學習、理解、分析、總結等,巧妙融入教學實踐。
鈴木教學法是一種理念,一種思考方式。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學習和研究,創造出適合盲童鋼琴教學的方法和內容。
4.2 合理建構盲童摸盲譜的能力
在盲童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切勿刻板地使用相同的計劃對待所有盲童。盲童的視力不一,性格也不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地計劃教學,根據學生反饋巧妙變通教學模式。
盲譜在盲童鋼琴學習過程中占有很大比例,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曾提出,與人類智慧緊密相關的運動是舌頭和手的運用,舌頭用來說話,手用來工作。要想知道一個兒童的發展程度,就觀察他最開始的“智慧表現”,也就是要研究他對手的運用[3]?,旣悂啞っ膳_梭利提倡兒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習得經驗主動建構生活知識和認知世界,這也給盲童鋼琴教學帶來了啟示:教師應激發盲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學生自己摸盲譜彈鋼琴。
4.3 均衡發展盲童的認知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亦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曾經說過:“青年人不會自愿地努力學習不能引起快感的東西?!保?]盲童的鋼琴學習亦是如此,興趣和熱愛是盲童最好的鋼琴老師,既能激發盲童的求知欲,又能增強盲童的自信心,提高鋼琴學習動力。針對這一點,鈴木教學法鼓勵盲童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才能教育”激發盲童的鋼琴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彈琴,抒發情感。
盲童的認知與普通兒童不同,對任何事物的學習大多依靠注意力和記憶力。鈴木鎮一曾說:“注意力集中了,一件事情就可以徹底解決?!苯處熢谑谡n的過程中,要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有機結合鈴木教學法,包括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運用。記憶力的發展有利于盲童背鋼琴譜,教師可以讓盲童背誦一些趣味音樂常識,提高記憶力。鋼琴學習過程中,少不了聽覺和觸覺,缺少空間感的盲童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認知模糊,教師要以鈴木教學法的“才能教育”為基礎,輔以律動、游戲等方式,多樣組合,強化盲童的立體音樂思維。
4.4 重視師資培養,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務便是合理分配教師資源,這有益于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師資,教師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鈴木教學法在盲童鋼琴教育事業中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對鈴木教學法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這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必由之路;其次,鈴木教學法所提倡的“愛的教育”要求教師擁有博大的胸懷,這是實施鈴木教學法的保證;再次,鈴木教學法從母語出發,教師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能力,融入本民族的語言和特色文化,提高盲童的學習興趣;最后,作為鋼琴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要以相關教育理論為支撐,否則難以理解鈴木教學法并將其教育理念應用到教學中。
5 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南通特殊教育中心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將鈴木教學法與盲童鋼琴教學實踐相結合,構建新的盲童鋼琴教學方式。經過實踐,鈴木教學法的應用使盲童的節奏感、旋律線條感、鋼琴彈奏興趣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盲童鋼琴教學融入鈴木教學法,不僅能發展我國特殊音樂教育,也為盲童未來的鋼琴之路點亮了一盞燈。
參考文獻:
[1] 盲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Z].教育部,2007-02-13.
[2] 鈴木鎮一.莫扎特教育風暴[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7-9.
[3] 瑪麗亞·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教全書[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3:152.
[4]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浙江大學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9.
作者簡介:朱嘉欣(2000—),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