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行精神作為紅色基因的重要內容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精神資源。太行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時代青年培養的內在要求,可以厚植其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其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將太行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結合生態文明教育、勞動教育和網絡思政教育。
[關鍵詞]太行精神;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紅色基因;精神譜系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3-0093-05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1]40。太行精神以其豐富的內涵為大學生培養提供精神力量。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太行精神發源地——山西地區的大學生,更應該傳承太行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將青年培養成為“國之棟梁”,關鍵步驟就是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本文以太行精神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代表,在對其精神內涵進行闡析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太行精神對于大學生日常思政的價值及其賡續路徑,以期為傳承紅色基因、提升大學生思政素質提供參考。
一、太行精神的內涵再審視
抗日戰爭爆發后,山西作為地緣樞紐和戰略要地,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搶奪華北進而占領全中國的首攻目標,也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進行華北抗戰的戰略支點和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太行山區,開辟晉察冀和晉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帶領太行民眾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此過程中,凝結成以抗戰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太行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太行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拓展。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太行精神更多新的時代內涵。總體而言,太行精神的內涵如下。
(一)愛國主義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軍民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日軍占領太原后,調集兵力圍攻、掃蕩太行山區各抗日根據地,實施“囚籠”政策,妄圖消除八路軍對日軍后方的嚴重威脅。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太行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指揮下,成功擊退了日軍的“九路圍攻”“六路圍攻”等多次圍攻和掃蕩。八路軍對日進行了“百團大戰”等一系列破襲戰,廣大群眾被組織起來破鐵軌、燒枕木、炸橋梁,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廣泛開展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等群眾性游擊戰爭,共同粉碎了“囚籠”政策,保衛了根據地,有效牽制了日軍兵力,為太行各根據地的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反侵略戰斗中,太行軍民對日偽軍作戰10萬余次,殲滅日偽軍66萬人。太行軍民前仆后繼,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犧牲,涌現出“狼牙山五壯士”、左權、李林、馬定夫、趙亨德、馬應元等3000名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在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刻,太行軍民不畏犧牲,浴血奮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中國人民為保衛國家奮勇前進。
(二)艱苦奮斗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軍民在惡劣環境中錘煉成的艱苦奮斗精神。1941—1942年,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連續實施“治安強化運動”,不斷蠶食邊地,對“非治安區”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并加緊經濟侵略,意圖摧毀抗日根據地。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后,當時的國民政府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加大了抗日根據地的困難,導致以山西為中心的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面積進一步縮小。同時,根據地從1940年開始連續發生自然災害,面臨極其嚴重的物質困難。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太行軍民在抗日根據地開展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緊縮行政機構,減少人員,并對軍隊提出“自己動手、發展生產”的要求,動員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增發貸款,以工代賑,搞紡織和家庭副業生產。在開展大生產的同時,太行軍民厲行節約,各機關部隊成立節約委員會,八路軍領導干部帶頭厲行節約,制定《滕楊方案》,鼓勵開墾荒地、生產糧食,詳細規定節約要求和獎勵辦法。太行軍民面臨嚴重困難沒有屈服,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勤儉節約,頑強斗爭,充分發揚了艱苦奮斗精神,終于取得了經濟戰線的勝利。
(三)無私奉獻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軍民在艱苦歲月中顯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中國共產黨帶領八路軍在太行山區興辦水利、助民生產。在救災度荒時,戰士們節衣縮食,自己吃黑豆、米糠、樹葉和野菜,將節約下來的糧食用于救濟災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工人、農民將生產的糧食、布匹、武器彈藥和生活用品無償捐獻給八路軍,保證抗戰軍需物資的供應;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從戰場中搶救傷員,背回家中救治;太行奶娘做出巨大犧牲,盡心哺育八路軍的后代;英雄母親將家中所有男丁送往戰場,遼縣西黃漳村的陳改改親自送丈夫參軍,丈夫犧牲后,又先后送4個兒子到抗日前線[2]。英雄的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竭力奉獻,終于取得抗戰勝利。
二、太行精神對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
將太行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能夠激發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的使命意識,二是在內化的過程中賦予太行精神新的內涵,使太行精神永葆活力。
(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必然要求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1]277。以愛國主義為內核的太行精神是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動力。
首先,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涌現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為大學生起到愛國的示范作用。左權等革命戰士為了民族解放犧牲生命,申紀蘭、李順達等勞動模范為了國家富裕辛苦勞動一生,右玉人民為了改善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荒山70多年,林縣人民為了人民幸福付出巨大犧牲修造紅旗渠。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并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大學生應發揚抗日英雄和勞動模范的精神,將對他們的敬仰和感動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其次,愛國主義要求大學生做到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它領導包括太行兒女在內的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改革開放的成功,在新時代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向新的勝利。弘揚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史中的貢獻,能夠激發大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將太行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能夠讓大學生了解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從而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最后,愛國主義要求大學生為實現國家統一努力奮斗。抗日戰爭時,共產黨和八路軍帶領太行軍民收復淪陷區,目的是實現國家統一。太行精神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要求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獨立勇于犧牲。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應傳承太行精神,為國家統一事業貢獻力量。
(二)培養奮斗精神的重要依托
太行精神中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民在內外交困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最終戰勝了敵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太行人民依然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投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并交出了新的優異答卷。錫崖溝人民用勤勞的雙手,艱苦奮斗30年,在懸崖峭壁上“摳”出長達7.5公里的“掛壁公路”;賈家莊人民靠著苦干加實干堅持23年,把村里2000多畝鹽堿地變成適宜機械化耕作的良田;還積極發展村辦企業,將貧困落后的小村莊發展為文化生態旅游村,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村。這些偉大成就都是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力拼搏的結果。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條件日益豐富,我們仍需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但一些大學生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影響,追求物欲而喪失了精神追求,只想“躺平”“擺爛”,這種風氣不利于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力量,還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生一定消極影響。太行精神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3]。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宏偉目標要變為美好現實,絕不是輕輕松松、靠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中國的發展要靠廣大奮斗者挺膺擔當。因此,必須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使其永葆艱苦奮斗本色。
(三)培養奉獻精神的應然之舉
新時代,要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需要大學生具有奉獻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太行軍民所展現出來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抗戰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林縣人民做出極大的犧牲,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成功修建了被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正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及犧牲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無私奉獻是共產黨員的本質要求。大學生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就應該在學習和實踐太行精神的過程中培育奉獻精神。大學生應將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奉獻精神融入自己的價值觀,并以此為指導,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太行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太行精神屬于紅色基因和精神譜系,深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太行精神的弘揚是培養大學生形成愛國、奮斗、奉獻精神的抓手,應當持續發揮太行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
三、太行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與勞動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網絡思政教育相結合等途徑,將太行精神貫穿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可行之策。
(一)結合勞動教育
新中國的發展歷程證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1世紀中葉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需要廣大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4]。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視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勞動教育是培養新時代勞動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持[5]。高校應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勞動教育,并在其中弘揚太行精神。
第一,大學生應向勞模學習,進而培養勞動精神。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以申紀蘭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寨精神為代表的勞動精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始終信奉“我是勞模不勞動不行”[6],帶領西溝人民艱苦勞作,使昔日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西溝村變成了“花果山”“米糧川”;建成村辦企業,發展紅色旅游,改變了西溝經濟落后的面貌。林縣人民苦戰十年,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昔陽大寨縣人民披星戴月,“一天兩擔飯、晚上加班干”,最終建成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示范田。大學生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應內化勞動精神,積極參與勞動實踐。
第二,高校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其一,設置勞動月、勞動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公益勞動。其二,專業實習時,讓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學生要親自動手實踐,掌握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能,達到“樹德”“增智”的目的,并成長為高素質勞動者。其三,因地制宜挖掘勞動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與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高校可與太行地區各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合作,設立勞動實踐育人基地,在太行老區安排志愿服務、支農支教等勞動教育實踐,培養學生形成愛勞動、肯奮斗、愿奉獻、能勤儉的勞動精神。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勞動模范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風范,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學生堅信“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激勵學生畢業后報名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項目,選擇到艱苦地區工作。
(二)結合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從那時起,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7]。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需要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樹立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
一方面,培養大學生形成資源節約和理性消費習慣,踐行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一是杜絕浪費糧食。高校學工部可以面向學生開展“光盤”打卡活動,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食堂依據學生情況按量收費,食堂實行大小份“拼菜”制度。二是注意節約能源。大學生打印學習資料時應選擇雙面打印模式,日常生活中應使用再生紙等循環消費產品。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嚴格要求自己節約使用紙張,一張紙正反寫四次,先用鉛筆寫,后用毛筆寫。雖然現在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已得到極大改善,但大學生應當繼續保持勤儉節約的習慣。另外,外賣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不利于減少碳排放,學生應使用非一次性的餐具或直接前往食堂就餐。總之,培養學生節能意識,鼓勵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使學生認識到養成低碳節能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協同建成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揚“右玉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右玉21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奮戰70多年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使原本自然生態環境極為惡劣的右玉縣“達到了57%的林木綠化率”[8],被確定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右玉縣應當成為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示范窗口,是面向全社會的生態道德教育與生態科普基地[9]。高校一是與右玉合作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訪學,學習右玉精神,形成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二是結合勞動教育,動員學生在太行革命老區參與植樹等生態勞動,為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奉獻力量。同時利用植樹節等組織學生在校園里植樹,推進“綠色校園”建設。
(三)結合網絡思政教育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10]。這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載體協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微信公眾號作為重要網絡載體,是發揮網絡育人功能的主要平臺,做好微信公眾號建設成為推行“互聯網+思政”的重要方式。當代大學生是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群體,建設面向大學生群體的紅色主題微信公眾號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學習紅色歷史,了解紅色文化。以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紅色主題公眾號“先鋒故事匯”為例,“先鋒故事匯”設置了《紅色故事》《紅色經典》《革命烈士詩抄》《百年黨史》《“四史”學習》《青春·思辨·成長》等欄目。《紅色故事》欄目推送展現太行精神歷史人物的故事和重要事件,如“太行奶娘”“狼牙山五壯士”“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等,使得在太行山區口耳相傳、經過歷史沉淀的紅色故事被學生了解和傳播;運用生動形象的話語講述紅色故事,使其易于接受,使紅色故事可聽、可信、可傳播[11]。《紅色經典》欄目上傳紅色小說簡介、紅色影視片段、紅色歌曲歌詞等。人民音樂家們在太行山區經歷了革命的洗禮,寫下了很多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詩詞、歌曲,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太行軍民的不朽精神和優秀品質。紅色歌曲《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是其中的代表作,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革命烈士詩抄》欄目呈現左權等革命烈士的詩詞全文和手跡圖片。《百年黨史》和《“四史”學習》欄目宣傳劉胡蘭、申紀蘭等典型人物優秀事跡,增強大學生對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樣認同。《青春·思辨·成長》欄目結合學生德育答辯,推送學生撰寫的關于家鄉的紅色主題文章,引領學生熟悉太行人民抗戰史、太行山區社會主義建設史,激發學生為家鄉奮斗的熱情。這些欄目的內容以小見大,宣傳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紅色主題微信公眾號成為大學生太行精神教育的新陣地,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讓大學生了解太行山區的革命歷史。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包含太行精神在內的紅色基因和精神譜系,其蘊藏著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從只有50多名黨員的政黨發展成為擁有96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的核心密碼。新時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應結合生態文明教育、勞動教育、網絡思政教育,傳承、弘揚以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內涵的太行精神,勇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 楊建中,王幫娟.太行抗日根據地婦女軍事動員探析[J].長治學院學報,2022,39(4):13-19.
[3] 張映.太行精神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三晉基層治理,2021(6):27-31.
[4] 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2).
[5] 宇文利,奚佳夢.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弘揚與培育[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2):134-144.
[6] 馬社香.撫今憶往60年:擔任歷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經歷和感受:申紀蘭訪談錄[J].黨的文獻,2009(6):106-109.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馬占富.久久為功逐綠行[N].山西日報,2022-12-08(1).
[9] 杜昌建.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6):46-49.
[10]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1).
[11] 吳太宇.網絡空間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1):142-14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