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工程大學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安徽、輻射‘長三角’”的服務面向,深入推動區域融合、校企融合、產教融合。學校雙創教育深度融合地方汽車產業,走扎根產業、服務產業的發展道路。文章以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建設為例,研究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創學院的建設路徑,剖析了體制機制、育人體系、資源建設舉措,探索并構建了多元協同育人體系,形成了可借鑒的雙創學院建設模式和保障機制,為產教融合雙創教育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建設路徑;新能源汽車;雙創學院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3-0140-06
安徽省將創新創業學院(以下稱雙創學院)以產業學院的模式進行打造,旨在以產業需求帶動專業需求,以專業優化促進產業發展,積極探索優化院校共生和產教研融合的發展模式。雙創學院主要開展面向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研究,為實現產業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突破做出努力。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雙創學院2021年獲批省級雙創學院立項建設。從建設目標來看,產教融合是雙創學院建設的特色與核心,學校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安徽、輻射‘長三角’”的服務面向,深入推動區域融合、校企融合、產教融合。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充分依托蕪湖市地方汽車產業和學校已有的產教融合基礎,開展多元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和實踐,為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創學院的建設提供可借鑒的路徑。
研究人員對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雙創教育開展了廣泛研究。李杰[1]研究了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雙創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從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四個方面分析了相應的策略。葉正飛[2]基于產教融合構建了地方高校雙創教育共同體,制定了執行機制、評價機制、共享機制、進退機制確保雙創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陳斌[3]分析了產教融合型企業參與高校雙創教育和發揮主體作用的舉措,旨在促進產業和教育的協同發展。胡劍英等[4]通過構建雙創育人機制、打造雙創教育實踐基地、開發雙創實踐教育平臺等舉措,將雙創教育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全過程。柏文靜[5]通過設置輔修專業、提煉核心技能、編輯創業案例及選聘專職教師等舉措,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創教育體系構建提供了參考。吳曉義[6]提出通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改革路徑培養學生的雙創意識和能力。許曉冬[7]從人才供給角度探究了產教融合促進雙創能力提升的路徑,解決供求雙方在人才培養與需求間的匹配度問題。鐘之靜[8]采用CIPP模型構建了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雙創教育評價體系,為雙創教育發展提供了指導。林劍等[9]的研究表明政府健全雙創服務、企業融入雙創建設、高校完善雙創體系能夠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氛圍。由此可見,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創教育得到了廣泛關注,同時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然而,現有的雙創教育多數停留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維度上,很少從雙創學院實體角度開展路徑探索。
基于獲批的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以產業學院構建雙創學院實體,研究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創學院的建設路徑,開展體制機制探索、育人體系構建、育人資源建設,形成可借鑒的雙創學院建設路徑,為產教融合思路下的雙創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雙創學院建設基礎
傳統車輛工程專業屬于機械類專業,新能源汽車不同于燃油車,它實際屬于現代科技的集成。在培養新能源汽車相關的雙創人才方面僅依靠單一專業和單一學科是不夠的,因而,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建設要以高校機電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扎根蕪湖市汽車產業,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學科交叉融合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一)專業基礎
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建設涵蓋了機械、車輛、測控、自動化等專業,如表1所示。這些專業充分體現了機電融合的特點,與新能源汽車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支撐了新能源汽車整體及其零部件的研發工作。與此同時,雙創學院所依托的專業大部分為國家或安徽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并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建設成效顯著,為雙創學院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專業基礎。
(二)學科基礎
雙創學院的學科基礎,包含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如表2所示。安徽工程大學圍繞蕪湖市地方產業開展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也充分體現了工科類高校的辦學特色。針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試行“四題”制度,即行業企業出題、學院審題、學生選題、聯合解題,在產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效果。現有的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機制為雙創學院的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蕪湖市產業基礎
蕪湖市工業體系完備,“十四五”期間正在加快構建“4+10+6”的工業發展格局,如圖1所示。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在蕪湖市4大支柱產業、10大戰略新興產業和6大未來產業中均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車、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均與汽車產業相關,產業的演化體現了汽車由傳統的機電產品逐步走向智能化產品的過程。蕪湖市汽車相關產業為雙創學院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產業沃土,雙創學院所依托的機械、車輛、測控等專業對蕪湖市的4大支柱產業、10大戰略新興產業和6大未來產業的發展均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通過產教融合發展,能夠實現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共贏。
(四)融合發展基礎
安徽工程大學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安徽、輻射‘長三角’”的服務面向,深入推動區域融合、校企融合、產教融合,這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如圖2所示,學校在政校融合、校企融合、政校企融合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在政校融合方面,安徽工程大學與蕪湖市人民政府已取得多輪戰略合作,已成為蕪湖市首批城市建設合伙人,同時還與蕪湖市下轄的縣、區開展了專項合作,比如鳩江區聚焦人工智能、繁昌區聚焦增材制造等。安徽工程大學與蕪湖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校區(國際工程師學院所在校區)已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國際化、工程化、企業化、多元化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示范區和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孵化基地。
在校企融合方面,蕪湖市是汽車之城,其自主品牌奇瑞汽車整車生產制造帶動了汽車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制造企業聚集的完整產業鏈。安徽工程大學與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兩輪戰略合作,開設了奇瑞冠名班、卓越工程師培養班,在產教融合辦學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學校已同蕪湖市汽車相關企業建成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實踐基地,其中,組織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聘請企業高級人才擔任學校產業教授等措施有效促進了安徽工程大學與蕪湖市企業的深度融合,每年都有一大批校企協同攻關項目獲得國家、省、市主管部門的立項資助。
在政校企融合方面,《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明確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在產教融合中的相關職責,各地依托該實施方案開展了廣泛的政—校—企合作探索。蕪湖市于2021年推出的“紫云英人才計劃”旨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該計劃通過“萬名高校學子進百企直通車”“企業冠名班”等舉措,有效提升了學生對蕪湖市的認識程度。政府也積極推進政策落地,逐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留在蕪湖創業和發展。安徽工程大學車輛工程專業開展了政校企深度融合的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形成了“扎根地方產業沃土,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發展路徑,相關辦學經驗也逐步為省內外的機械類專業所借鑒,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雙創學院建設目標任務
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基于蕪湖市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的產業優勢,開展扎根地方產業沃土、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創新育人工作。基于市校合作共建的安徽工程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進一步突出辦學定位和資源優勢,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機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企業創新、學生創業等領域構建一體化育人實體,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雙創學院建設的總體目標任務包括明晰路徑、建立機制、充實資源、形成特色等,如圖3所示。安徽工程大學基于現有的政校企合作基礎,進一步建立健全融合機制,推進政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借助校企合作優勢,聯合開發課程,合作編寫特色教材,聯合建設相互嵌入的實踐基地,充實辦學資源,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依托市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國際工程師學院校區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雙創學院實體,進一步扎根和服務產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
三、雙創學院的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
(一)總體思路
安徽工程大學充分利用蕪湖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的產業優勢,開展扎根地方產業沃土、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創新育人工作,以地方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帶動專業創新性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開展專業群優化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安徽工程大學依托國際工程師學院的辦學定位與辦學資源優勢,探索產教融合系統育人新機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企業創新、學生創業等領域構建一體化的雙創學院實體,形成示范和輻射效應。
(二)體制機制建設
雙創學院的體制機制建設內容主要涉及管理體系、融合機制和育人舉措等方面,如圖4所示。首先,突出多主體共建共管,強化多主體協同。雙創學院建立了政府、高校、企業共建共管的組織機構(理事會),設立了校企雙院長,建立了聯合教研室,成立了聯合研發中心,育人工作受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其次,發揮多主體辦學的優勢,優化了資源配置,建立了政校融合、校企融合、政校企融合機制,探索了實施路徑并形成示范,實現了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達成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的目標。最后,突出育人功能,建立校企思政團隊、校企課程團隊、校企實踐基地,實現思想共融、課程共建、平臺互嵌等,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實現雙創人才的培養。
(三)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
雙創學院育人體系構建總體思路遵循“目標→措施→落實→評價”的路線,并將評價結果再反饋到目標的制訂,實現育人體系的閉環反饋,如圖5所示。
1. 堅持產教融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充分挖掘行業和企業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在產教融合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例如,奇瑞汽車是自主品牌汽車的典型代表,車輛工程專業在辦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奇瑞“小草房”的創業精神和自主品牌汽車產業報國精神等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實現“三全育人”戰略目標,以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堅持雙創目標導向,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內容,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雙創學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通過產教融合機制,調研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對課程體系進行完善。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涉及多學科內容,僅憑單一的專業知識體系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因此需構建專業群,對專業群內部課程進行學分互認,并通過校企聯合制定課程互認規范,對專業群內部課程進行學分互認,同時借助課程替代機制確保學生的畢業審核符合規范,解決能力與知識結構不匹配的問題。
3. 細化育人過程管理,建成形成性評價機制。企業在項目推進和產品研發過程中均具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及進度規劃,這是非常好的育人舉措。安徽工程大學充分發揮企業在實踐教學質量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企業推進項目過程中開展育人工作,給學生制訂相應的學習任務,在項目完成之后綜合項目執行過程中學生的項目完成情況,得出評價結果。
4.拓寬人才評價主體,構建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企業是高校培養人才的直接出口,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過程中,高校要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評價活動中的發言權。在與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在企業完成的實踐由企業導師給出相應的成績。車輛工程專業每年會規劃一定量的企業畢業設計課題,并增設第二導師——企業導師。企業導師參與畢業設計的實際指導,同時參加畢業設計答辯,而企業專家評分是學生畢業設計最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企業元素引入人才培養的評價中,能夠從用人單位角度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依托OBE理念和舉措能夠有效促進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和革新。
(四)資源建設與開發
雙創學院基于產教融合優勢,主要開展在線課程建設和實踐體系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培育一批能夠從事教育教學和產業創新的科教團隊,進而支撐在線課程和實踐體系的建設,如圖6所示。
1.科教團隊建設。安徽工程大學每年會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但應屆博士畢業生缺乏工程經歷,而企業新進人才也往往對問題的總結、思考和歸納不夠,因此高校教師和企業產業人才可通過相互交流和交叉融合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育人和產業創新協同推進。
2.在線課程建設。首先是基于企業資源開展課程建設,針對通用性較強的課程,例如汽車零部件機械加工等相關課程,開發大規模的開放課程,依托線上教學平臺對外開放。其次是依托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電池技術等專業性強的素材,開發小規模的特色課程,有力整合一批高校教師和企業創新人才,由組建的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完成在線課程建設。最后,開發系列專業教材并形成特色,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做出成績。
3.實踐體系建設。企業的產品研發過程是很好的育人素材,可以通過企業提煉一些素材用于豐富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內容,這樣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通過開發企業資源,主要建設兩類內容:第一類是校企建設相互嵌入的實驗室,結合現有課程和企業生產過程鍛煉學生專業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類是將企業生產作為素材,開展知識的集成應用,開設綜合能力實踐課,從而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雙創學院建設的思考
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已在體制機制、育人體系、資源開發等方面就產教融合雙創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探索和實踐。為進一步做好雙創人才培養工作,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筆者就產教融合雙創學院建設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明確雙創學院定位,深化產業融合
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組建的愿景是以蕪湖市汽車產業需求帶動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優化相關專業培養產業需要人才的模式,從而促進產業發展。在雙創學院建設的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其建設定位。蕪湖市汽車產業鏈完整,奇瑞汽車整車制造帶動了整個汽車生產的生態系統的形成,產業優勢明顯,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聚焦蕪湖市汽車的整車及其零部件產業,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和教育鏈進行深度融合,尋求雙創人才培養新路徑,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了多方共贏。
(二)緊隨產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新工科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產業發展瞬息萬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更新還未能趕上產業變革的速度,而產業結構變化必然帶來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首先,國家應大力倡導產教融合,讓企業和高校進行有機融合,共同培養人才。其次,隨著產業新技術的發展,高校應該主動挖掘新技術,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將企業生產元素盡快轉化成高校育人的素材。最后,對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更新,使其更符合產業的實際需求,提升高校人才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
(三)依據行業特點,優化課程體系,開發新教材
高校應根據汽車行業的特點,將產業中的知識素材與專業建設中的課程體系進行有效融合,實現課程體系的優化。首先,高校要注重校企雙方的團隊建設,實現企業創新和高校人才培養有機統一,建成有影響力的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其次,高校要以建設在線課程為抓手,實現大規模在線課程、小規模特色課程的建設,彰顯地方產業優勢和育人特色。最后,高校要根據現有的素材開發新教材,為人才培養創造更有利的課程資源。
(四)規范管理,動態調控,建立健全師資體系
在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過程中,由于校企雙方參與產教融合的出發點不同,因此校企雙方在學生育人管理思路方面可能存在偏差。育人管理思路產生偏差將直接降低高校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加強管理。師資是決定產教融合深度和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師資體系,建立健全“雙師型”師資建設遴選和保障機制;要堅持動態調控,落實退出機制,努力建設一支優秀的產教融合師資團隊。
五、結語
課題組在產教融合和雙創教育的大背景下,基于校企、政校、政校企合作的基礎,開展產教融合雙創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本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學新能源汽車基礎件研發省級雙創學院建設為例,從專業基礎、學科基礎、產業基礎和融合基礎等方面剖析了其建設基礎;以目標為導向,開展了雙創學院體制機制、育人體系、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同時對做好產教融合雙創育人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本研究對高等學校依托地方產業開展雙創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杰.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 教育與職業, 2021(15): 73-77.
[2] 葉正飛. 基于產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3): 150-155.
[3] 陳斌.產教融合型企業要深入參與學校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25-27.
[4] 胡劍英,田豐,彭胡.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研究:以沈陽工程學院為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06-109.
[5] 柏文靜.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策略分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5):55-57.
[6] 吳曉義.目標、路徑、策略: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新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1):29-32.
[7] 許曉冬.人才供給側改革視閾下產教融合促進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20(1):69-71.
[8] 鐘之靜.基于產教融合視閾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4):20-25.
[9] 林劍,蔡金佩,許厚麗,等.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就業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1(3):86-91.
[責任編輯:吳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