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草花·起源
通草花叫花但不是通草開的花;通草叫草不是草,而是一種灌木或小喬木;通草紙叫紙不是紙,而是使用通草白色莖髓旋切成如紙一樣的“通片”,古時用于書寫繪畫,現在俗稱“通草紙”。
通草紙通過剪、刻、染、捻、捏、揉、壓、搓、上色等多種手法或工序,可制作成各種高度仿真的工藝花卉,稱為“通草花”,又名“通草紙花”“通花”“扎草花”“綁花”等。
《山海經·中山經》中記錄“升山(如今的陜西省渭南市和華陰市所在地域)有寇脫,即通草”。又有唐代《本草拾遺》記載通草“內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為飾物”。《中華古今注》寫有“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當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羅為之,插五色通草蘇朵子”,意為“秦始皇贏政設立了后宮服飾規制,頭上插用通草做的通草花”。
這是最早出現在歷史記錄上的手工制作的“宮花”。明代《物原》中記有“通草花呂后制”,也就是說通草花是呂雉創造的。從這四本不同時代的古籍中可以推測,春秋秦漢時期通草的采集、加工、使用集中在今天的陜西省境內。
通草花·興衰
宋代是通草花的第一個鼎盛期。吳自牧所著《夢梁錄》提道:“過圣節朝會宴賜群臣通草花……其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賜之:宰臣樞密使各賜大花十八朵、樂枝花十朵……”蘇軾的《四花相似說》中,就提及“茶蘼花似通草花”。而明代刊行的馮夢龍《警世通言》當中,就有一篇題為《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的文字,記述了通草花已經在民間悄然流行:“只見兩個婦女,吃得面紅頰赤。上手的提著一瓶酒,下手的把著兩朵通草花。”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中記載了多種通草花的使用方式,以及匠人管理相關的記錄。《清史稿》中記載乾隆皇帝的富察氏皇后“提倡后宮勤儉,改用通草花為飾”。
民間《燕京歲時記》的“花兒市篇”中有記載:“花兒市在崇文門外迤東……花有通草……頗能混真……”《夜譚隨錄·孝女》中有記錄:“京師崇文門外花院市,居民數千家,皆制通草像生花為業。”
1820年前后,通草藝術品還曾大量出口到歐洲各國,其中英國展開了通草植物及通草畫工藝研究并有研究報告存世,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現存有1850年從中國收錄的通草花文物。
1931年8月9日,《京報圖畫周刊》上刊登了《扎草花贊》一文,記錄北京隆福寺通草花手工藝人的手藝精湛以假亂真,在梅蘭芳演出《四郎探母》時旗頭上使用。
清末到民國時期,由于戰亂紛爭,揚州經濟開始衰退,通草花技藝傳承出現斷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在揚州創辦了制花工廠,設立通草花制作車間,許多通草花手藝人努力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在當時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揚州通草花技藝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現在面臨著傳承的困難,創新動力不足,遭遇了發展瓶頸。
通草花·技藝
備料
制作通草花的原材料有:通草紙(加工后的通草內莖,需趁濕時取出,截成段理直曬干,切成厚紙片狀,質地松軟潔白,可塑性較強,吸色的性能與宣紙接近,通草紙的制作也是一項非遺)、宣紙、皮紙、鉛絲、銅絲、油畫顏料、石膏、白乳膠、紫砂花盆(或硬木玻璃框)等。
染色、捏瓣
捏瓣時要掌握好草片的濕度,水分太干則脆,不好制作;水分太足則彈性太強,難以把控。因此,用濕毛巾捂草片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學做通草花是一門易學難精的技藝。在制作雙色花瓣時,要在捏瓣前用油畫色先染好一面,然后用剪子將通草片剪成大小形狀不同的花瓣瓣片,分別捏成管瓣、匙瓣、松針形等各種花瓣形狀。用木乳膠(過去用的是糯米膠,時間長容易變質,沒有木乳膠好用)將各個花瓣組合成各種花形,如含苞待放的、半開的、盛開的等等。再補染花瓣的另一面。單色花瓣在捏瓣前后進行染色都是可以的。花芯很細,花瓣隨著由花芯向外圍擴散而逐漸開放變大,也隨之有染色的“差序格局”之別。
做葉子
葉子有兩種做法:如果制作掛屏、地屏或臺屏,用通草做葉子;如果制作立體盆景,則用宣紙做葉子。用宣紙做葉子的方法是:按花葉形狀先制成石膏復合模子,將宣紙放入模中壓制出葉紋、葉形,用剪刀按壓制的葉形剪成一片片葉子。用卷紙將24號鉛絲卷好,粘在葉子中央作主筋,用油畫筆染出所需葉片顏色。
整理
調整構圖,達到枝干形態優美,花朵及枝干疏密得當。刷洗盆子表面,擦凈玻璃,達到清潔美觀。
通草花·傳承
揚州“95后”通草花代表傳承人王蘊玉的故事火爆出圈,被各大熱門平臺相繼報道。
王蘊玉表示,第一次接觸這門技藝,是源于兒時閱讀的《紅樓夢》,后經由父親引薦,向當地非遺傳承人戴春富拜師學藝,從此與通草花結下不解之緣。
王蘊玉意識到,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和喜愛漢服,作為佩飾的通草花也許能搭上這班漢服復興的列車。學習這門技藝15年,王蘊玉逐漸將傳承通草花技藝作為自己的事業。她目前在博物館工作,每個周末,館里會安排社教活動,她就負責帶著小朋友做一些簡單的手工。
她表示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項非遺技藝,未來我也會繼續制作更多的作品,想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通草花,感受一株草‘幻化’出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