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金運銀,鑄日造月”——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古歌》中,有“運金運銀”“打柱撐天”“鑄造日月”等篇章。在苗族古歌里,金銀都被擬人化了,成了苗族同胞們的親密伙伴,這體現了苗族“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
苗族古歌中有這樣生動的描述:“金子和銀子,住在深水潭,水龍和硼砂,來陪他們玩。”“金子冒出來,像條大黃牛,脊背黃央央。”“銀子冒出來,像只綿白羊,肚皮亮晃晃。”
苗族銀飾的加工是苗族民間獨有的鍛制技藝,自古以來都是在家庭作坊,由銀匠手工鍛制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匠師的精心設計,工藝流程極其復雜,即使是同一品種,往往也有若干種造型。苗族銀飾根據苗族自身歷史文化演變而成,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銀飾的品種、紋飾設計構造到制作組裝都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文化品位。
1.鏨刻
鏨刻工藝的銀飾,銀料多以實心的塊或面材模壓而成,呈現厚重的造型,在銀片上鏨刻精美的紋飾。
2.編結
編結工藝的銀飾,銀料是將銀條拉絲而成,通過編絲呈現各式線狀的紋飾,玲瓏剔透。
3.熔煉
將銀料放在“銀窩”(坩堝)內,把坩堝放在風箱爐上,用木炭全部蓋好,用風箱鼓風使溫度升高。銀料全部溶化成液體后,把它倒在卡條狀的鋼槽內待其凝固。
4.捶打
先將凝固的熱銀錘打緊實,再捶打成四方形長條,最后將銀條捶打成直徑3毫米的圓柱狀細條。
5.拉絲
捶打好的細銀條用矬子做好尖頭,再用拉絲眼板拉絲。拉絲眼板一般分為52個直徑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銀條經過52次拉絲,那么其直徑與一根人的發絲差不多。
6.搓絲
將拉好的細銀絲放置在一起,用木質滾條將銀絲線搓在一起。這種工藝讓搓好的銀絲具有獨特的紋路和韌性。
7.掐絲
將搓好的銀絲掐出不同的圖案,嵌進事先做好的銀絲框內。這個過程相當精細。銀匠不需模具,全憑心中想象,一氣呵成。
8.鑲嵌
將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銀珠擺放在需要鑲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槍整體加溫。該過程需要嚴格控制溫度,溫度高則熔斷銀絲,溫度低則鑲嵌不牢固。銀匠們最后將整件飾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溫煮沸,去除污漬,然后用清水將銀飾品表面洗滌干凈。
阿朵姜妮:以一把簪花刀,將苗族的銀飾和信仰帶出黔南大山
幼時的阿朵姜妮常問母親:“大山的那一邊是什么?”母親答:“那是另外一個世界。”在山的那邊阿朵埋下好奇與神往,在山的這邊,她跟著母親和姑媽學刺繡;跟著阿爹和舅舅學打銀,在每日的鏨刀聲中消磨時光、歷經成長。后來,阿朵姜妮走出貴州黔南大山深處的苗寨,踏足江南與沿海。看遍萬家燈火的阿朵姜妮開始懷念家鄉,懷念在楓香樹下伴著蘆笙臨風起舞,懷念在河畔的小船上對酒當歌到天明。
阿朵姜妮最終選擇重歸故土,拾起祖輩傳承下來的鏨花刀,在雪白的銀子上鐫刻人生的曼妙。回到寨子里的生活,有溪畔的流水潺潺,還有微風漫過田野的鳥語和花香。
這樣的歲月固然靜好,但終究與世隔絕。若自己無所作為,家傳的手藝只怕終將消失在這曠野里,清脆悅耳的銀鈴聲響最終也只得淪為孤寂的絕唱。于是阿朵做了一個決定,她要將世代傳承下來的手藝帶出大山。她不顧族人的反對,力求在當代文明中將傳統與創新結合,創作適用于當下生活的作品。幾經周折,終于在2015年將工作室落戶成都,創立了獨立品牌——姜央。
“姜央”源于苗族的創世神話,相傳苗族的造物主蝴蝶媽媽生下了12個蛋,第一個蛋孵化出的人類便是苗族的始祖姜央。這份遠古的神秘力量告誡著阿朵:不論走得多遠,根是不能忘的。“親近自然題材,融合傳統文化。運用元素設計,契合生活動態。”這26字便成為其品牌的創作理念。
彼時的阿朵姜妮是那么自信,她有太多新鮮想法需要一方天地來承載,但就如前輩所言,“始終還是稚嫩了點”。有些彎路是必須靠自己的腳走過的。
阿朵姜妮走過繁華的鬧市街區,路過安靜的市井小巷,也曾積極地報名參加各類相關活動,縱使只是小角落,她也不愿意錯過任何一個展示的機會。這期間,遇見過高昂的不屑一顧,也邂逅過溫暖的善意微笑。過往種種,她都心懷感恩。只因深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帶著這樣的信念,阿朵姜妮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