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yōu)榇笞⑿∽㈦`書,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fā)著藝術的魅力。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xiàn)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漢字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內容,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fā)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qū)別于其他書法的主要標志。2009年,中國書法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世界人民認知,成為人類文化最偉大的藝術瑰寶之一。
中國書法發(fā)展的軌跡,實際上呈現(xiàn)出一種錯峰起伏的形態(tài)變遷。也就是說,書法的發(fā)展既有高峰、高潮時期,又有低谷、衰落時期。從特點上來講,朝代穩(wěn)定期一般是書法發(fā)展的黃金期,而到了戰(zhàn)亂、王朝即將傾覆時期,是書法發(fā)展的低谷期。但是不管低谷期還是高潮期,中國書法始終在發(fā)展、延續(xù),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斷層。
商后期:甲骨文與金文
中國最早的書法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又稱為“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者“龜甲獸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指商代晚期皇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鐫刻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商時期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鐘鼎文。
秦篆與漢隸:重要里程碑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各國的漢字并不統(tǒng)一,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由丞相李斯大力推行秦篆,這是中國古代漢字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所謂的秦篆,即在大篆籀文的基礎上,簡化統(tǒng)一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秦篆字形非常優(yōu)美,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隸書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不但漢字趨于方正,而且也為以后各種書體的流派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魏晉南北朝:書體演變的重要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體演變的重要歷史階段,因為此時的篆書、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都已經(jīng)發(fā)展完善。這一書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也造就了一些著名的文壇書法大家,如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他們的杰出表現(xiàn)也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最優(yōu)秀的學習典范。
楷書也稱“正書”“真書”,從漢末和魏晉時起直至今,是我國現(xiàn)代的書體,是第三大書體。楷書有三大特征:第一,筆畫平正,結構整齊;第二,筆畫有規(guī)律;第三,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
“楷書鼻祖”鐘繇小楷經(jīng)典之作《宣示表》。宋拓本,故宮博物院藏。其點畫道勁樸茂,剛柔相濟;結體略呈扁形,寬博高古;章法自然錯落,頹然天放。通篇充盈著渾厚醇古、雍容端莊的典雅之美。
行書是從楷書演變而來。行書的特征是非楷非草,介于楷草之間,篆隸楷草各有一定的規(guī)則,唯獨行書沒有一定的書法。行書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字體。
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xiàn)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范。
隋唐:書法巔峰時期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峰,書法藝術也在此時大力發(fā)展。大唐盛世之下也涌現(xiàn)出一批德才兼?zhèn)涞拇髸遥缬菔滥稀W陽詢、褚遂良、薛稷、張旭、顏真卿、柳公權、懷素等。他們的傳世之作在那個日寸代也十分突出,對后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
顏真卿曾游覽于南城縣麻姑山一座古壇時,在土壤中發(fā)現(xiàn)螺蚌殼化石。他便有感而發(fā),為此著作《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這并不單是為了記敘這件事情,而是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這個碑文行文莊重嚴厲、雄渾娟秀,深受歷代書法家的推崇,成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又一力作。這部作品是顏真卿楷書風格已經(jīng)有所造詣的時候的作品,后期歐陽修評價這部作品時說道,這幅碑文俊秀雄渾,運筆精悍,筆畫強勁有力,后世常常贊嘆此碑為“天下第一楷書”。
宋元:繼承創(chuàng)新
宋元書法,不僅是繼承前朝的藝術成就,更是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為后世所推崇的書法大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另外,宋徽宗趙佶在藝術方面也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分,是歷史上少有的帝王藝術家,他自創(chuàng)的“瘦金體”在書法界也稱得上獨樹一幟。
章草和今草是草書的兩大品類,代表了草書發(fā)展的兩大階段。章草由隸書演變過來,而今草由章草演變過來。今草又可分為小草、大草、行草。
左圖為黃庭堅的“臨終絕筆”——《李白憶舊游詩卷》,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幅草書,出神入化、神鬼莫測,堪稱“人間絕筆”,不負“草圣”的名號!
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沈周見到此卷之后,驚為天人,隨即題跋道:“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圣’宜焉!”意思是黃庭堅這件作品,已經(jīng)得到了懷素草書的真諦,甚至猶有過之,在用筆上能夠恍恍惚惚而鬼神莫測,稱他為“草圣”一點也不過分!
宋徽宗皇帝的瘦金體,鐵畫銀鉤,久負盛名。不過這是今人的叫法,古時候,這種流派稱作“瘦金書”。《書史會要》記載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字號瘦金書。”也就是說,瘦金體這個響當當?shù)拿郑彩勤w佶自己取的。
有人認為,趙佶之所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這種獨特書法,是來自先秦時期流行的錯金工藝。
當時,在銅器表面上鑲嵌金銀絲片的錯金工藝,也經(jīng)常用以表達文字,加之趙佶一開始仿效的薛稷書法也以瘦聞名,線條雖細瘦,卻鋒芒畢露,在看似簡單的一筆一勢下,難掩徽宗對書法理解的至臻之境。
明清:帖學碑學盛行
明代許多皇帝都很喜歡書法并上行下效,而且帖學十分盛行,其中《真賞齋帖》又稱之為明代法帖的代表。明代書法的代表書家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宋克等。
清代初期,上層階級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和藝術文化,使得書法藝術得以傳承和弘揚,而且開創(chuàng)了碑學,當時也呈現(xiàn)出一派興盛局面。
《落花詩冊》寫于唐伯虎三十六歲時,其中收錄的是唐伯虎在經(jīng)歷大起大落之后,自作的飽含“色空”思想的30首《落花詩》。唐伯虎的書法早年的取法對象是趙孟頫,在經(jīng)歷一系列打擊之后,其書法亦“窮而后工”,顏真卿的圓碩多肉和雄強茂密被加入進來,《落花詩冊》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此作行筆飄逸,仍然不失趙孟頫瀟灑秀逸的風度,但其墨色沉實,落筆凝重圓碩,讓作品的格調又“落到實處”,而不是一味地驕矜放縱,其整體的藝術水平反而更高。
清代碑派書法的興起,伴隨著的是篆隸書體的復興。碑學,指研究考證碑刻源流、時代,鑒別碑刻拓本的種類、年代、真?zhèn)魏涂甲C識別刻石中古文字結體的一門學問,也是指崇尚碑刻書藝的書法流派。鄭笸、朱彝尊、萬經(jīng)、王澍等人在篆隸書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傅山“四寧四毋”審美理論的提出,都對清代碑學的興起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
鄭簠的筆法、結體和章法直取漢碑,點畫圓中帶勁,古意盎然,字勢活潑飛動,極具書寫性,徹底打破了唐以來隸書的規(guī)整習氣,與板滯的元明隸書大不相同。其用筆舍棄了唐隸中夾雜的唐楷筆法,完完全全忠實于漢隸,注重行筆速度、節(jié)奏和輕重變化,收筆果敢,時出飛白;其結體變形大膽,點畫高低錯落,左右伸展,主次分明,字形稚拙可愛;其章法采用漢碑獨有的“字距寬疏、行距緊密”的排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