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物保護;文物利用;對策探析
地方文物作為見證地方歷史發展、承載地方文化特色的實體物品,具有顯著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研究價值及歷史價值。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就是保障文物價值有效發揮的重要工作。地方文物保護與文物利用工作并非彼此獨立,而是互相促進、并舉發展的融合關系。因此,做好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就是保護地方文化、保護地方群眾精神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明確各方主體職能,做好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為地方文旅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一、地方文物保護和文物利用之間的關系與意義
(一)地方文物保護和文物利用之間的關系
其一,文物保護是文物利用工作的基礎。文物本質上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因人為活動而被賦予一定歷史價值的實體物品。通常情況下,文物承載著一定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及科學價值。地方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僅在于保護文物本身,也是對地方文化的一種保護。在保護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上,地方文物利用工作才能有序開展。從另一方面來說,文物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價值,才具備利用資格與利用意義,進而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而文物歷史價值的有效凸顯,則必須依靠文物保護工作。其中,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務就是保障文物的真實性,確保文物不會被更改、破壞甚至造假。與此同時,文物保護工作也需要保護文物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將文物本身呈現給觀眾,才能保障文物利用的最大化。
其二,文物利用是文物保護的途徑。文物利用一方面表現為經濟價值的利用,指的是將文物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地方文化生產。在這種情況下,文物將會以一種產品或服務的形式進行轉化,在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為當地社會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價值的利用。與一般商品服務相比較而言,文物的經濟價值創造主要是通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來實現的。通過挖掘文物內在價值及其獨有的文化特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文物的社會教育意義,增進人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在文物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全面彰顯的過程中,又會反過來助推、帶動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由此可見,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利用工作是一種相互促進、并舉發展的關系。
(二)地方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利用工作的意義
文物承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地方文物往往具有顯著的地方人文性與地方民族性屬性。地方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利用工作的有效開展,對于挖掘地方文物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底蘊有著重要意義。地方文物作為一個民族和地區重要的文化遺產,見證了該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時代演變。地方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利用工作通過創造良好的文物保護與展示環境,加強對破損文物的修復工作,能夠進一步加強地方文創產品開發,對于促進當地文旅融合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進而帶動地方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發展。此外,地方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利用工作的有效開展,也是打造文化強國、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一種重要舉措,能夠進一步加強人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二、地方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文物保護現狀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在歷史發展中產生了極為龐大、璀璨的文物資源群,這些文物不僅承載著當地的民族特色與地方文化,在學術研究與藝術創造方面也存在顯著價值。目前來說,我國地方文物保護機構與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文物保護意識較為強烈,能夠自發、積極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地方文物。但是從文物保護實際工作情況來說,地方文物保護過于集中在歷史價值與學術價值保護方面,缺少人文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保護。尤其是文物往往較為脆弱,具有特殊性,對文物保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與專業素養要求較高。其中,專業素養包含文物保護工作者對文物文化情感的感知與文化認同;技術水平則直接影響文物保護工作的成效。目前,部分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在以上兩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進而導致在文物保護過程中出現保護方法不當、文物價值認識不高、行為規范性不強等,不利于地方文物保護工作開展。
(二)文物利用現狀
地方文物往往承載著當地民族文化與地方人文精神,具有顯著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因此在文物保護工作開展的同時,也需要通過文物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文物價值并促進文物的利用。目前來說,我國許多地區針對文物利用形式、利用途徑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尤其是互聯網技術、混合現實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文物利用工作提供了更多可以選擇的途徑。部分地區通過短視頻制作、新媒體直播及微視頻講解等方式,極大地創新了文物利用方式,文物宣傳及文物品牌打造力度更強。但是從實際情況來說,文物利用仍過于依賴博物館展覽、陳列,途徑較為單一,利用方法較為局限,直接影響了文物價值的發揮。此外,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也存在經費不足、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與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實際需求相差較大,不利于后續工作開展。
三、做好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對策
(一)構建共同參與機制
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具有多主體參與特點,即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需要多部門、多機構及社會群眾的共同參與,才能有效保障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
第一,政府部門的參與。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特點與民族文化特征,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本地情況的文物保護利用政策,并加強法規制度建設,為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保駕護航。各地區應在原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充分契合地方特色,創設出適合自身文物保護職能與范圍的規章制度,避免過度保護、盲目利用等問題,確保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并舉推進。
第二,文物局、文化局、博物館等機構的職能發揮。上述機構在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文物的征集、典藏、陳列,乃至研究工作需要多個部門之間協同配合,確保能夠深度挖掘文物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在此期間,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功能,加強數字化建設,豐富文物保護與利用形式,加強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環保部門及旅游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充分的文物宣傳渠道下引導大眾了解文物、認識文物,并能夠傳承文物承載的文化價值。
第三,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面臨規模較為龐大的文物,如果僅靠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保護,則難免會出現部分文物保護不到位的問題。因此,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開展就需要社會群眾的廣泛參與,通過宣傳引導措施強化社會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政府部門應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及個人開展有關文物的宣傳推廣工作。企業可以文物保護或文物利用為主題開展文化旅游活動,按照主題類型設計制作文創產品;社會組織應積極協助政府部門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也可以加強對文物宣傳的參與度,組織文物陳列或展覽等活動。在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下,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多主體合力,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二)構建協同管理機制
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多主體參與的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還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構建協同管理機制,明確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涉及多方面問題,協調統籌資源配置,從而減少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存在的一些潛在風險。
一方面,協同管理機制需要保障文物部門、交通部門、財政部門、住建部門等多個部門間的有效交流與協同管理,在多方主體的充分溝通下提高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效率。比如,通過完善文物保護體系,促進省、市、縣、鄉文物保護一體化工作推進,滿足地方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還需要從文物屬地、歸口管理方面明確地方文物的權屬。借助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管理機制做好統籌規劃,提升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精細化程度與系統化整合。與此同時,開發地方文物歷史背景宣傳、文化內涵弘揚的分析工作,以此為基礎制定文物開發策略。在凸顯地方特色的同時,確保同類地區文物資源開發的一致性、不同地區文物資源開發的特色性,避免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同質化問題。
(三)多途徑進行文物保護利用
第一,加強文物宣傳教育工作。借助全面的宣傳教育渠道與科學的宣傳教育方式,幫助人們了解地方文物的重要價值及其承載的獨特文化屬性,并能夠結合群眾實際精神需求拓寬教育渠道,實現地方文物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利用信息技術,結合線上宣傳與線下宣傳活動,全面開發地方文物資源價值,進一步拓寬人們接觸文物的平臺與渠道。博物館、文化館等部門需要增加自身地方文物館藏種類,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從文物保護與文物利用兩方面加強文物展示,保護文物價值。
第二,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地方文物因為其具備的特色文化性特征,將其進行旅游資源的轉化有利于發揮地域特色文化屬性。因此,以文物為主體開展文旅活動,展現本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全面凸顯本地區的文化特色與地域特色。與此同時.設計并制定旅游產品,提高文旅活動的整體價值,注重文化旅游項目與文物特色的融合,在充分挖掘不同地區與民族文物特色的同時,盡可能展示其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
(四)提高文物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
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文物開發與利用技術的保障。
首先,應借助相關機制,為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有效的平臺與科學的利用途徑,并結合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實際需求加強人才引入,提高文物保護與利用人才隊伍的專業性。
其次,應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與規范,明確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主體、工作對象及保護舉措,遵循“修舊如舊”“較少干預”和“可逆性”等原則,盡可能保障文物的真實性與文化屬性。在文物開發利用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地方特色挖掘文物的特色價值與文化屬性,堅持合理開發、合理利用。
最后,應推進技術創新,合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創新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方法與工作渠道。利用色差原理、三維景深立體顯微、X線熒光光譜技術等先進技術設備,針對不同文物制定有效的修復方案與保護措施,加強文物開發程度,避免因修復造成的二次破壞。在多方舉措共同推進的過程中,全面保障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高效率開展,提高保護與利用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并結合技術手段創新工作理念,以開放、積極的態度順應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專業性與技術性也將大大加強。
四、結語
地方文物是一個地區的“金色名片”,不僅見證了本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時代變遷,也承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與人文精神,具有顯著的研究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文物保護是文物利用工作開展的基礎,文物利用則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保障。因此,應實現地方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雙重并舉,通過多重舉措實現對文物的全面保護與合理利用,發揮地方文物的功能與價值。相關人員應構建共同參與機制,構建協同管理機制,多途徑進行文物保護利用,提高文物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為我國文物事業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