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強調科教賦能、創新驅動、人才支撐“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文科建設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文科教育融合發展,給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改革指明了政策方向。數智時代的變革使教育發展呈現新的趨勢,應用數智技術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是協同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與數智趨勢的關鍵。在此背景下,通過明晰數智化時代對管理類本科人才的新要求,厘清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路和定位,梳理其人才的培養現狀,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優化途徑,從重構數智時代的培養目標、搭建理實融合的育人機制、構建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創新雙線并行的教學方法、強化數字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推動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管理學本科生專業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 數智化時代;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3)06-0098-08
一、引言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數智化時代的到來。ChatGPT一經問世便火遍全球,更是開創了AI新紀元,使得在線服務更加智能和個性化,人人都能成為互聯網中的架構者。新興科技引發經濟結構及相關領域的調整和革命,科技革命驅動產業變革,產業變革驅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扎根中國大地、培養時代新人、實現民族復興成為時代強音。面向時代變革,教育部相繼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大力培養德學兼修的高素質人才[1],明確了新文科建設的共識。新文科建設具有歷史必然性和時代緊迫性,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大發展大變革時期,新文科建設既是創新發展的時代呼喚,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迫切需要[2],既是對傳統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反思[3],也是對新時代背景下知識創新與融合發展的時代回應[4]。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面臨全新形勢,這就要求高校根據“雙一流”學科高校辦學宗旨,全面推進數智化時代下的學科建設[5],抓住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新機遇,對高質量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改革,找到與數智化時代學科發展不相適應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系統地研究管理類本科人才專業能力的培養優化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6]。
各高校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教育創新改革突出行業特色[7],在人才培養中注重提升人才素質和專業知識,在專業建設中著重改革教學模式和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方式[8]34,把握產學研合作發展的新趨勢[9-10],關注跨學科課程的交叉融合[11-12],數智技術的推動創新[13-14],致力于培養高位復合型和綜合創新型人才[15]。但仍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課程設置缺乏規范與特色[8]34、人才培養發展定位和目標不夠清晰、文科教育發展模式創新不足[16]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突破學科思維和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在理念、價值和路徑層面實現創新。
二、 數智時代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教育現代化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在2020年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提出“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17];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18]。教育部相繼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2021年3月2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10號),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質量文科人才,對管理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先進數字創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呈現出顯著的數據和技術驅動性,這給傳統的人才需求結構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能力結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當前面臨市場不確定性與充滿變數的全球經濟條件下,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需要緊跟數智化發展趨勢,響應國家“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的號召,適應新的教育標準化體系的要求,使教與學逐步向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中突破時空界限,實現知識的充分共享和交互學習,深化管理學科的理論外延和創新實訓,加強管理類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在此背景下,本身就兼具多學科特點的管理專業,更應該著眼于大門類、寬口徑,推動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和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打造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行業亟須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管理類本科人才。國內各大城市相繼出臺一系列人才政策,以吸引和培養高素質的管理類人才,如北京市的“朱雀計劃”、上海市的“青年英才計劃”、深圳市的“孔雀計劃”、杭州市的“千人計劃”、成都市的“天府人才計劃”等,均通過提供優厚條件、大力支持創新創業來吸引高層次人才,同時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科技創新項目,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積極推動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
在數字經濟時代,培養經濟管理實踐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以及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需求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使命[19]。為了滿足數智時代的需求,王維國提出需要以“交叉融合、數值賦能、多元協同和迭代創新”為理念,培養具備復合性知識、創新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卓越人才[20]。這些人才要能夠把握社會需求發展趨勢,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多元變化[21];能夠將不同的技能和知識進行跨領域有機結合,并通過數字化手段賦予價值;能夠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決策和創新[22];能夠具備基本的競爭和協作意識、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自主學習力和商業拓展力[23]。這樣的人才將能適應數智化時代的變革,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三、 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思路與再定位
隨著新時代教育核心需求的轉變,高等教育正處于深刻的根本性變革之中。面向新變革,中國高等教育再出發,從規模擴張全面轉向內涵式發展。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計劃2.0的意見》,提出遵循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助力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新機制,進一步拓展范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標準、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就是要立足于新時代,順應新時代的需求,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促成人才培養的本土化和國際化,帶動人文社會學科新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人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助力[24]。
立足新時代艱巨使命,要求新文科建設向更高的標準看齊,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目標,切實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加強新文科建設是當務之急,任重而道遠。數智化時代下的人才培養就是要革新傳統思維模式,既要體現共通性、融合性和交叉性,還要體現繼承性與創新性,促進多學科交叉深度融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建構“商學+科技+人文”課程體系,全力打造數字化課程模塊,實現學科交叉、跨院協同,強化管理學科的數智創新;上海交通大學在新文科建設的探索中強調通過學科、項目、國際協同來培養具有管理思維、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國際視野、學校特色的管理類人才,以達到全球變革、智慧產業、企業轉型和政府改革、新理論發展對經管人才的需求;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創辦多個“財經專業+其他學科專業”交叉專業,形成“跨學科-貫通式”拔尖人才培養;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依托本校電子信息學科優勢,在校內實行“互聯網+復合型精英人才雙學位培養計劃”“管理與電子工程雙學位”,更與西南財經大學跨校共建“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聯合學士學位項目。同時,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國內外高校合作辦學模式,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因此,在大數據賦能人才培養的趨勢下,各大高校致力于培養適應時代變革和高速發展,具備全面素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新時代管理類本科人才要適應新科技革命的要求。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數字化經濟浪潮涌動,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新科技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管理的依據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管理類本科人才要理性地看待和把握新興科技,主動適應新技術對現有產業結構、產業形態和產業內容的改變,在合理定位方向的基礎上,針對目標行業培養專業能力。同時,隨著科技、經濟及社會的迅猛發展,過分狹窄的專業已不能滿足長期發展的需求。課程體系的交叉整合對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25]。因此,管理類本科要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專業,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
四、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現狀診斷
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過程要重點把握五個度:一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效果的達成度;二是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三是教師和教學資源條件的保障度;四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五是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但目前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呈現出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數智化時代需求不匹配
根據教育部和智研咨詢整理數據可知,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人,比2021年增加了167萬人,隨著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了一個社會共性問題,我國社會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在數智化時代的推動下,各行業為適應當下發展不斷進行優化轉型,通過“互聯網+”的新型就業模式不斷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新樣態。但與此同時高層次管理人才缺口較大,這反映出目前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傳統的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模式滯后于當前人才市場需求。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人才培養目標與數智化時代不夠匹配,對現代管理類本科生專業能力的內涵界定還不夠清晰。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系統化發展的準確定位指標。為了讓學生能夠融入當前的市場經濟體系并進行業務管理,適應數智化時代就業市場新需求,不僅要求學生扎實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等基礎知識,還要熟知現代管理理論、方法,把握相應領域的政策和方針,具備極強的創新意識與實踐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市場適應能力,結合“互聯網+”新就業形態全面加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和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的良好互動。
(二)教學實踐環節與理論學習內容不匹配
我國高校在管理類本科生的實際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著實踐環節與理論內容相脫節、“教”和“學”分離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尚未實現實踐環節與理論學習的充分對接。
第一,專業教學中理論知識比重過高、相對陳舊,同時缺乏涉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課程,無法為數智化時代背景下的具體實踐環節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實踐教學內容也沒有跟上數智化時代發展的步伐。
第二,目前大多高校對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學生真正參與企業實踐、實習、實訓等活動的機會較少,這就使理論向實踐轉化的作用減弱,無法最大化地體現理論教學的價值,也很難讓學生系統地學到真正的實用知識和技能。校企合作作為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當前來說,學校和企業之間仍未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企業究竟是只停留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的層面上,還是真正深入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參與到學校的具體教學事務中,其融合程度難以明確, 也就使得很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僅僅只是流于表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發展過程。
(三)現有教學內容與人才能力培養不匹配
數智技術的發展給新文科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推動力,同時也給新文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變革方向和要求。由數字化信息技術衍生的智能化教學使學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各種數字化媒介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為大學生學習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數字學習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數字學習能力是指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搜索、識別、評估和有效利用知識的能力,包括信息素養、數字協作學習能力和數字自主學習能力。為了解數智時代管理類本科人才數字學習能力現狀,研究從以上三個維度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調查數據顯示管理類本科生的數字學習能力(信息素養、數字協作學習能力和數字自主學習能力)的得分區間均處于3.01~4.00之間,依據判斷標準均處于良好水平。但從標準差的數據來看,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同時調查發現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大學生上網的時間變長,但上網學習的時間卻很少,近半數大學生上網目的為聊天、交友和娛樂,這就需要引導其合理分配上網時間,養成良好的數字學習習慣,培養數字學習能力。
大學生數字學習能力整體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設計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傳統教學課堂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側重于專業知識,以卷面考試分數作為主要評估手段。在數智化時代背景下,單一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實現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信息素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塑造。要提升大學生數字學習能力就必須優化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適應本科生學習能力培養新要求。
五、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優化途徑
(一)重構數智時代的培養目標
201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科學合理地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管理類本科專業建設要“以標促建,以標促強”,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質課堂與便利條件,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制定了《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鼓勵高校著力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不斷豐富完善跨學科核心知識體系。因此,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植根于數智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不斷調整與深化,使之與當前人才市場現實需求緊密結合(如圖1所示)。進入數智化時代,數智化轉型也成為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人才培養的要求轉變為培養具有數智化知識儲備的同時也具有一定實操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高校必須要有創新的培養理念,根據數智化時代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需求,在全面把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用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指導人才培養工作,設計并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打造一支與數智化時代深度融合的管理類本科人才后備軍。
(二)搭建產學研融合的育人體系
習近平同志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提出要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強科技創新工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17]。目前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西方主流發達國家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中,也為國內應用型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實現途徑。高校要順應國家推行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改革的方向,把握產學研合作發展的新趨勢,明確目標,立足學校實際,以成果為導向。
隨著研究型大學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應依托博碩士學科平臺及校內科研平臺協同育人,以教師及團隊為指導,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實施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強化學生的學術能力訓練,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實現科教融合戰略。首先,構建研究性學習機制,圍繞學科發展設置本碩銜接課程模塊,實現與研究生課程的貫通,強化學生的科研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增強學術素養和創新意識,培養科學研究人才。其次,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學科競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研究,鍛煉學生應用專業知識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建立本科生科研立項和優秀論文競賽獎勵制度,組織學生定期參加學術論壇,激發學生開展學術研究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探索“科創融合+本碩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選育模式。
高校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或科研院所為重要基礎,積極推進校地、校校、校企及國際合作,建立與用人單位合作舉辦專業、培養人才、共建教學資源、合作就業的長效機制,實現產教融合戰略。首先,積極開展學習和就業創業的指導服務,強化合作辦學和實踐教學,實施本科生“實踐訓練計劃”,形成一套適應數智化時代的應用型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其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通過互相參與項目實施、互派導師指導實踐、互享科研教學資源等,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最后,與企業聯合申報教育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以項目制形式聯合培養本科生;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產業實踐平臺;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將最新的技術成果、行業實踐案例等融入人才培養,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
按照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高校要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強化通識教育,制訂高質量、有特色、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傳統的管理學課程設置難以適應當下數智化時代的發展特點,打造交叉融合的學科課程已經成為新發展階段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構建個性化教育課程模塊,增設跨專業交叉課程。一方面,高校應推動管理類專業群與校內其他二級學院專業群的相互開放、資源共享,將人文社會科學與科技強國戰略結合起來,與學校其他優勢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不斷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彰顯行業和領域特色,推動新業態發展。另一方面,高校還應結合數智化時代下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方案,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算法不斷調整和優化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例如增加云計算技術與應用、數字經濟、大數據技術原理、數據分析與處理和人工智能服務等課程,構建“管理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多元化課程架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優勢,將大數據能力的挖掘與運用嵌入管理學教學中,以培養能夠勝任大數據管理和分析的復合型高質量管理人才,加強對未來趨勢的把握和對傳統管理學的創新,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和新就業形勢。
(四)創新雙線并行的教學方法
智能化技術使混合學習模式呈常態化趨勢,這對重構教學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先進的信息技術數字媒介不僅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便利,同時也通過更加形象的可視化效果推動教學活動高質量發展。管理學課程因其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的獨特性,要求教學過程同時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因此,高校應當積極利用數智化時代的便利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推動形成管理類本科網絡數字技術與課程教學一體化,實施線上線下雙線并行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慕課、課堂派、雨課堂、超星學習通、騰訊會議等線上教學平臺開展遠程直播教學,提供師生線上溝通互動的渠道,增加教學過程的可視化和趣味性;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需要借助平臺記錄反復多次學習,便于查漏補缺和反思總結。另一方面,將實踐作為線下教學的重點,通過實訓練習完成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的過渡,實現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將社會經典實際案例引入教學,對實體企業進行參觀走訪,與優秀管理者對話,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與社會接軌,進一步感知社會發展真正需要管理類本科人才具備怎樣的能力。因而,管理學類課程的教學應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特點來打造雙線并行的教學模式,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勢互補和增益協同。在此過程中還應重點關注高水平跨學科數智化師資力量的培養、實踐教學平臺的搭建,以及網絡教學中的安全隱患問題。
(五)強化數字學習能力的培養
數智技術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過程中,大學生數字學習能力直接影響數字教學效果。在此背景下,應重視大學生數字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使之與數智教學需求相匹配。同時學習能力作為影響個體終身成長提升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學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使大學生在智能化教育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使其能夠應對當代社會環境的變化。
一方面,教師及學校要予以有力的支持。學校應強化數字化信息建設,建立完善的數字教學環境,通過開設相應的數字平臺教學課程、購買數字知識資源庫為學生線上學習提供技術和資源上的支持。同時應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將數字平臺與教學相結合。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應將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落到實處,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利用網絡平臺的吸引力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針對大學生數字學習能力的培養及鍛煉,完善教學設計,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數字協作學習能力及數字自主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引導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訂學習方案。在日常課程教學中,發布課后作業等階段性學習任務,對線上線下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同時讓學生主動應對互聯網娛樂信息的干擾,合理分配上網的娛樂和學習時間,強化其自我監督與管理。通過發布網絡協作學習任務,以小組作業形式,讓學生通過線上溝通進行學習協作,提升其線上表達和網絡協作能力。針對大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習情況,教師要及時進行反饋,及時對課程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打分,及時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使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狀態和情況,從而及時完善調整學習計劃。
六、結語
本文立足于數智化新時代,順應人才培養新要求,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專業,向新文科建設目標看齊,積極應對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現實困境,探索了數智時代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通過重構數智時代的培養目標搭建產學研融合的育人機制,構建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創新雙線并行的教學方法,強化數字學習能力的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將夯實基礎、加強實踐、尋求創新、彰顯特色幾大主旨貫穿至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深化拓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培養德學兼修高素質人才[J].教育發展研究, 2017,37(10):84.
[2]危紅波.數字社會的法學教育因應——基于新文科建設視角的理論考察[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2,25(3):169-176.
[3]李鳳亮.新文科:定義·定位·定向[J].探索與爭鳴,2020,363(1):5-7.
[4]田賢鵬,姜淑杰.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學科協同育人:內涵特征、邏輯演變與路徑選擇[J]. 教育發展研究, 2022,42(21):35-42.
[5]王萍,王陳欣,趙衢,等.數智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思考——《2022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之解讀[J].遠程教育雜志,2022,40(3):16-23.
[6]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奮斗,2022,670(20):4-28.
[7]蔣遠勝,嚴丹宇,臧敦剛.西部高校新財經教育探索述評及改革方向的思考——基于CiteSpace的文獻分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1(1):98-105.
[8]盛小平,蘇紅霞.我國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調查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9,42(12):30-35.
[9]黃倩,余莉.國外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經驗及現實啟示[J].西部學刊, 2021,(21):117-119.
[10] 冶進海.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文科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2,(Z1):52-54.
[11]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0,8(2):75-83.
[12]阮倩.基于學科發展邏輯的新文科建設理念與路徑[J].學術論壇,2022,45(6):51-62.
[13]劉利.新文科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2):143-148.
[14]胡志華,李姚娜,黃有方.融合“數智”科技推動新文科建設的七大議題[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55(6):165-172.
[15]張國平,王開田,施楊.“四位一體、四維融合”的新商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 中國高等教育,2022,(11):50-52.
[16]童昕,張積林.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設研究與實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1,279(3):42-47.
[17]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20-09-23(2).
[18]新華社.習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9-28)[2023-09-09].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19]王昕,石偉平.數字經濟時代高職新商科專業群建設:目標、挑戰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1):11-16.
[20]王維國,徐健,蓋印.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數智化升級改造的研究與探索——以東北財經大學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95-100.
[21]鄒凱,羅文鑫,蔣知義,等.大數據時代信息管理類人才社會需求的調研與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45(11):54-60.
[22]王維國,徐健,蓋印.經管類專業課程體系數智化升級與教學方法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22,(3):31-36.
[23]韓婧怡.數智化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0):102-104.
[24]樊麗明,楊燦明,馬驍,等.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 2019,(10):10-13.
[25]劉獻君,趙彩霞.在融合中生長: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22,43(1):79-85.
Exploring the Path Optimization for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ZHANG Huiqin, LIU Yakun, LONG M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lled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digenous talent cultivation, emphasizing a “trinity” approach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empowermen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talent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requires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for the era, building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providing policy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presents new trends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Empowering new liberal arts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key to aligning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 with these digital trends. Against this backdrop, by clarify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refining the thinking and positioning of their cultivation, exami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xploring optimized pathway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raining goals in the digital era, building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dual-track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ing digital learning capability.
Key words: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Optimization Path
編輯: 唐玲娜
收稿日期: 2023-09-19
基金項目: 成都理工大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JG2130040);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質量工程項目(2023YJG218)
作者簡介: 張惠琴(1971-),女,山西永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科技與創新管理;劉亞坤(1998-),女,內蒙古阿拉善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龍曼(2000-),女,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