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深入開展主題意義探究。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通過“四部曲”教學,即“研讀單元教材,分析主題意義”“提煉主題意義,明確課時目標”“巧設學習活動,深研主題意義”“體驗延續情境,活化主題意義”,引導學生圍繞單元主題,由淺入深地探究主題意義。通過主題意義引領對話教學,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學科育人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主題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3-0005-04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聚焦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范疇,建構與塑造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認知、學習態度以及價值判斷”。對話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基礎,統領整個單元的核心話題。下面,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在對話教學中開展主題意義探究,旨在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主題意義的育人價值,確立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研讀單元教材,分析主題意義
在開展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單元整體,統整單元各個板塊內容,理清單元板塊脈絡,梳理各語篇之間的結構,分析與挖掘主題意義,使主題意義成為教學各板塊內容的重要線索,形成整合性、關聯性、發展性的單元育人藍圖。
(一)研讀單元整體,確定主題意義
人教版英語教材內容縱向貫通,橫向聯合。通過解讀人教版英語教材不難發現,同一單元內各課時之間、同一冊次不同單元之間、不同冊次同一主題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以六年級上冊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從縱向來看,本單元和三年級下冊 Unit 4 Where is my car?、四年級上冊Unit 1 My classroom與Unit 4 My home、四年級下冊 Unit 1 My school、五年級上冊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等單元緊密關聯,同屬于描述物體的位置或居住環境的內容;從橫向來看,本單元內容圍繞“問路和指路”這一話題展開,提煉出本單元的主題意義為“We should seek all kinds of help when we are lost, and we should also help others when they need directions.(我們應該學會在迷路時主動尋求各種幫助,并在別人需要指路時熱心地施以援手)”。
通過梳理本單元各板塊之間的聯系,在梯度遞進的單元板塊解讀下,分析得出本單元主題屬于人與社會范疇,為“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涉及問路和指路等主題內容,體現用禮貌用語求助、樂于助人等主題意義,并梳理出三個子主題,逐層探究與升華主題意義。教師呈現單元主題內容框架(見圖1):
(二)梳理語篇結構,挖掘主題意義
語篇作為主題意義的具體表現,蘊含著主題意義的深刻內涵。學生對語篇主題意義的理解和領悟,建立在對語篇的充分閱讀和對細節的深度理解上。教師通過回答“What”“Why”“How”三個問題,深入梳理語篇結構,從而開展有效的主題意義探究。在充分研讀語篇的基礎上,制訂本課時的語篇分析表(見表1)。
二、提煉主題意義,明確課時目標
語篇研讀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前提。朱浦老師在《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中指出,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基于此,教師先通過回答“What”“Why”“How”三個問題,深入梳理語篇結構,將主題意義與對話內容在教學設計中進行聯結,提煉出本課主題意義“Asking the way politely and showing the way helpfully”;再依照2022課程標準,將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從而明確了語言能力、文化意識以及思維品質三大育人目標(見表2)。
其中,語言能力目標和思維品質目標旨在使學生通過聽力文本與對話文本,獲取有關的人物、地點、事件等事實性信息,學習問路的基本句型;通過一系列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新類的活動,循序漸進地從初步感知主題意義到內化主題意義。而文化意識目標旨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會運用禮貌用語向他人尋求幫助,引導學生形成關心他人的意識,活化和升華主題意義。
三、巧設學習活動,深研主題意義
教師應圍繞單元主題意義,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設計教學活動。通過設計相互關聯、循序遞進的語言知識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從基于語篇的學習走向深入語篇和超越語篇的學習,從文本走向真實。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禮貌用語、樂于助人以及關愛親友等單元主題意義的深刻內涵,增強文明友愛的意識和能力。
以六年級上冊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本單元教學圍繞“入境導學,初探主題意義”“熟悉語篇,感知主題意義”“深挖對話,內化主題意義”“活用對話,踐行主題意義”四個環節進行活動設計。具體內容如圖2所示:
[圖2 活動設計]lt;E:\2023田田\2023\2-8\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2311\2-2.tifgt;
(一)入境導學,初探主題意義
入境導學是開展主題意義探究的敲門磚。教師應基于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主題,創設與本課時相關的語境,設計導入活動,引導學生建立文本信息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初步探索主題意義。本課伊始,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首和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歌曲Let’s go to the town。通過歌曲輕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學生在欣賞歌曲中感知本節課涉及的地點、指路類詞句,了解地點與活動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初探本節課的主題意義。然后,通過頭腦風暴 “We can ... in /at the ...(places).”,激活學生的已有舊知,為聽力活動的開展做好語境、話題和語言的鋪墊。
(二)熟悉語篇,感知主題意義
“Let’s try”作為對話教學的引子,將聽力內容與對話文本緊密相連。通過完成聽力活動,學生不僅接觸了新句型,獲得對話信息,熟悉語篇,還能深入感知主題意義。
Step 1:Look and guess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看Robin和Wu Binbin的圖片,猜測他們在什么地方。這樣教學,既與導入環節相呼應,又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Step 2:Listen and tick
在預測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聽對話,勾選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
Task 1:Where are they?
[√][□] In the museum." " " □ In the bookstore.
Is Grandpa there?
□ Yes, he is." " " "[√][□] No,he isn’t.
教師先通過“猜測—聽音—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再通過Robin提示的“Don’t forget to buy some gifts for Grandpa.”,引導學生去思考他們會買什么禮物,逐步滲透關愛家人的情感教育,傳達出人與社會中關愛親友的內涵。
(三)深挖對話,內化主題意義
“Let’s talk”作為對話教學的重點內容,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主題意義的深刻內涵和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深挖對話內容,對語意以及情感進行深加工,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內化主題意義。本環節通過“Listen and choose”“Watch and answer”“Think and say”三個課堂活動,按“傾聽—觀看—思考—討論”四步走,幫助學生深挖對話內容。
在英語教學中,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向導,也是課堂教學的助推器。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該緊貼課時主題設計“問題鏈”,讓學生通過“問題鏈”獲取文本信息,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通過“Listen and choose”活動,學生帶著問題“What do they want to buy?”傾聽本課完整的對話。在學生理解Robin和Mike準備為Grandpa買明信片作為禮物之后,教師設計具有層次性、邏輯性的“問題鏈”(見圖3),引導學生通過“Watch and answer”“Think and say”兩個活動深挖對話文本。
在此過程中,學生圍繞“問題鏈”進行思考,有目的地獲取了Robin和Mike即將去哪里買明信片、為什么去該地點買明信片,以及如果找不到該地點該怎么辦等信息,通過討論初步理解對話信息。這樣以問導讀、以問促思,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T: What places are they looking for?
S1: Maybe they are looking for a bookstore.
T: Why?
S1:Because they can buy postcards in the bookstore.
T: Good guessing.
S2: I think they are looking for a post office. Because they can buy postcards and send them in the post office.
T: So smart!If they can’t find the places, what will they do?
S3: Maybe they can ask some people, such as a policeman.
S4: Maybe they can look on the map.
S5: They can use BDS.
…
學生在通過“Watch and feel”觀看、感受對話的過程中,感悟文明用語與人際交往的價值導向;通過“Listen and imitate”模仿語音語調,注入積極情感;通過“Role play”進行師生演練、生生演練,在層層推進的任務鏈中學習對話、理解對話。這樣可幫助學生內化主題意義,將文明用語行為意識以及價值觀念入腦、入心、入行。
(四)活用對話,踐行主題意義
英語對話教學的落腳點在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并且將對話應用于實際,培養學生活用對話的能力。通過“有話可說,有話想說”的活動,將文本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實現知行合一;通過“你說我聽,我說你聽,你來我往”的深入交流,引導學生對主題意義做進一步的探究,在實際應用中踐行主題意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外旅游等情景中,難免會有迷路或給人指路的情況發生。學生所處的城市(浙江省東陽市)是一座風景秀麗的旅游城市,尤其是東陽市橫店鎮素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因此,本課設計了“Role play”“Pair work”“Make a new dialogue”三個活動,引導學生學思結合,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在他人需要指路幫助時施以援手。
首先,通過欣賞有關橫店的宣傳片,讓學生熟悉橫店的場所分布(有夢幻谷、秦皇宮、夢外灘等),激發學生主題表達的欲望。其次,教師播放一個自己給國際友人在橫店指路的微視頻,巧妙地呈現創編新對話的支架(見圖4),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架可依。最后,教師放手讓學生向Robin介紹橫店,傳播橫店的影視文化以及美麗風景的地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堅定本土文化自信。這樣教學,實現英語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體驗延續情境,活化主題意義
主題來源于生活。教師可創設多樣化的體驗活動,延續單元主題情境,聚焦語篇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促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敢想、敢說,積極地去感知、去體會,在活動過程中將主題意義探究推向高潮。活化主題意義,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能使主題意義探究的育人價值得以實現。
“言有盡,而意未盡”是人教版英語教材編排的高明之處。通過問題“Where will they go?”巧妙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生活問題。在教學本課內容后,教師設計“我是小導游”項目式學評活動安排表(見表3)。
通過課程內容所學,融合英語、數學、美術、語文等相關學科知識,先安排學生“畫一畫”,即分組合力繪制校園路線圖;再讓學生用英語描述,“寫一寫”導游詞;然后邀請結對學校的同學到學校參觀,勇敢自信地“說一說”;最后的“評一評”,讓學生感知人際交往以及關愛親友的主題意義。這樣在推動“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的基礎上,有效活化主題意義。具體學評成果如圖5所示:
總之,在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對話教學,教師首先要圍繞單元主題,深入研讀單元教材,基于統整后的單元內容分析主題意義;其次要明確課時學習目標,提煉主題意義;然后巧設有層次、有關聯的活動,探究主題意義;最后通過多樣化的體驗活動,延續單元主題情境,活化主題意義。這樣,在由淺入深的探究活動中,有效實現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朱浦.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 毛曉曉. 主題意義下小學英語低段對話課的路徑架構和教學實施 [J]. 小學教學設計, 2023(9):43-46.
[4] 秦菊.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踐 :以PEP《英語》五(下)Unit5 Whose dog is it? B Let’s talk為例[J]. 小學教學設計, 2023(15):60-63.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