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美術課堂也逐步引入創意教學。教師應構建創意繪畫課堂,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創意教學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繪畫技能,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可采取豐富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法等策略,提升美術創意繪畫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意繪畫;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3-0024-03
小學美術作為創造類學科,是構建創意課堂的有效載體。但是,小學美術課堂依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依然沿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挫傷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改變美術教學觀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創作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豐富教學形式,激發繪畫興趣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美術教學形式單一,大多是教師進行示范,學生直接臨摹。學生沒有時間創作,也過于依賴教師的指導,很難在繪畫中實現突破,也容易產生枯燥感,對繪畫失去興趣。創意繪畫課堂應保證教學形式的豐富性,讓學生進行自由的繪畫,將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作品體現出來,從而體現出美術課堂教學的價值。
1.營造活躍氛圍
小學生活潑好動,但一些教師認為,過于活躍的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靜下心來進行繪畫,所以壓抑他們的天性,為其布置課堂任務,使得課堂整體氛圍死氣沉沉。實際上,繪畫教學恰恰需要活躍的課堂氛圍,才能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繪畫中,主動開展繪畫活動。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并適當引導,讓學生產生美術課堂輕松愉悅、美術教師和藹可親的印象,以激發學生對美術課堂的興趣。如教學《會游的玩具》一課時,教師將一個大水缸帶入課堂,展示一些能在水中游動的玩具,讓學生操作并觀察其在水中游動的原理。學生對玩具進行觀察并展開討論,課堂氛圍活躍。教師出示多種水中玩具的設計草圖,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紛紛表示想要設計自己的玩具。教師讓學生在紙上繪出玩具的設計草圖。學生完成了功能多樣、具有創意、外形精致的玩具設計圖,如小黃鴨潛艇、噴水潛艇等。這樣,教師運用玩具實物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2.引入多媒體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各個學科都引入了多媒體教學。小學美術學科是創造類學科,更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以開闊學生的創作眼界,豐富學生的創作素材。多媒體技術不受時空限制,能讓學生暫時從枯燥乏味的教材中抽離,直觀地感受到美術創作的魅力。教師應及時引入多媒體技術,合理運用互聯網教學資源,開拓創意繪畫教學的途徑,以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水平。如在教學《我畫的動漫形象》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幾個經典動畫片的片段。例如,動畫片《寶蓮燈》中,每個角色出場都伴隨著不同的色彩和音樂:三圣母美麗動人,其背景非常明艷;而楊戩是個反派角色,所以背景都是暗色調,并伴隨其猙獰的表情,不時有閃電劈下。學生看得十分投入,隨著劇情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卡通角色進行繪畫,學生剛看過卡通片,情緒十分高昂,立馬著手創作。伴隨著交流與討論,學生繪出的動漫形象都配上了合適的背景和裝飾,作品質量很高。教師通過多媒體視頻進行課堂導入,刺激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提升了學生繪畫的品質。
3.開展主題活動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作為基礎框架,開展具體的主題繪畫活動。教材給出的主題,都是在美術發展史中經久不衰的經典主題,對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天性,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和游戲性。主題活動要避免繪畫種類的限制,要讓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自己所擅長和喜愛的繪畫種類,進行創作。如《光的魅力》一課的主題是光影效果,很多學生對此認知不足。為此,教師設計了以“光影效果”為主題的活動。首先,教師帶領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光與影,指導學生創作人造光源照射作品。然后,教師把皮影戲道具帶入課堂,讓學生欣賞皮影戲,嘗試自己操作。最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主題任務,讓學生完成光影作品。對學生而言,光影作品的創作有些困難。教師提供大量的光影作品作為參考,學生受到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的光影進行描摹,繪制成各種形式的光影作品。教師選取教材內容作為活動主題,采取一系列的針對性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繪畫主題,讓學生高效地完成了主題繪畫任務。
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繪畫靈感
小學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環。美術素養已經成為新時代學生的必備素養,美術的教學目標也應該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為主。教師應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以迎合學生多樣化的需求,讓學生在靈活的教學模式中產生繪畫靈感,從而發揮自身的繪畫潛力,創作出優秀的繪畫作品。
1.拓展繪畫材料
小學階段學生喜歡繪畫,因為他們能通過美術創作展現自己的情感世界,獲得愉悅感。但每個學生對繪畫材料的偏好不同,且對繪畫工具的上手程度也不同。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繪畫材料,讓學生在選擇與嘗試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繪畫創作方向。如果學生長時間使用單一的繪畫材料和工具,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提升繪畫水平,但是會影響其繪畫靈感,無法用最合適的材料和工具創作出滿意的繪畫作品。久而久之,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就會逐漸減弱。因此,教師可通過為學生拓展繪畫材料,刺激其繪畫靈感。例如,在教學《走進春天》一課時,教師先以談話方式導入課堂,通過文學、音樂元素與學生進行愉快的溝通。然后,教師向學生出示多種描繪春日的繪畫作品,包括油畫、水粉畫、鉛筆畫、蠟筆畫等。教師對這些作品類型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其產生一定印象。最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用新的材料和工具創作出春景圖。如有的學生將多種繪畫材料進行組合,用水粉描繪天空,用蠟筆描繪建筑物等,表現出畫作的不同質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教師向學生介紹繪畫種類,進而拓展繪畫材料,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創作,呈現具有靈性的作品。
2.組織實地寫生
小學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鑒賞基礎后,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美術實踐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寫生,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直面繪畫對象,通過細致的觀察,將具體實物的形象描繪出來。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和對美的感知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對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教師要在實地寫生中做好指導,讓學生將所學的繪畫技能運用到寫生作品中,提升繪畫作品的創新性。如《平凡的美》一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繪畫來展現日常用品,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教師將學生帶至校園內,讓學生自己尋找一個參照物進行寫生。學生的興致都很高,四處走動尋找素材。教師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詢問學生的創作意圖。有的學生以校園內的雕塑作為參照主體,有的學生選擇花壇中的鮮花作為創作對象。主體繪制完后,學生再對背景進行繪制,整體的繪畫質量比在室內創作時更高。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校園內的實地寫生,為學生提供創作環境,并進行適當的指導,使學生靈感不斷涌現,創作出優質的寫生作品。
3.加強合作創作
小學階段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創作靈感是有限的,在美術課堂中經常進行單獨作畫,不利于激發其繪畫靈感。學生的繪畫作品都蘊含其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但是,很多學生創作的多個作品都具有同質性,因為他們往往從以往的繪畫作品中尋找靈感,而不會主動尋找新的素材,這是其生活經驗不足的體現。如果能與其他同伴進行合作和交流,就有機會獲取更多的繪畫靈感。教師應將學生組成團隊,讓學生共同完成繪畫作品,實現繪畫作品的進階。教師要選擇合適的人數組成小組,讓學生開展合作創作,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合理的創作分工。如教學《那一刻的我》時,教師播放了跑步、跳遠、跳舞等活動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其中連續的動作。在學生觀察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讓每個小組利用繪畫形式表現一系列的連續動作,呈現出動態效果。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很有難度,于是展開小組內討論,從而形成了創作思路。各個小組選擇了蠟筆畫、白描、吹塑紙版畫等形式進行創作,每個學生繪制出不同的動作后進行組合,讓畫作呈現出動態效果。
合作創作,讓學生在靈感的互相碰撞中獲得了較大的學習收獲。
三、轉變教學方法,提升繪畫效率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按照常規的教學步驟引導學生繪畫。但其實對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激勵。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法以激勵學生參與繪畫創作,使學生能更快速地完成課堂目標,提升繪畫效率。這樣才是最合適學生的教學方法。
1.注重因材施教
即便是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繪畫基礎和天賦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小學美術教學都是比較簡單的內容,但是也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有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對基礎的教學內容提不起興趣;而美術水平較低的學生,可能會因為跟不上課堂進度而產生負面情緒。教師要處理好學生差異較大的問題,注重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短板,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保證每個學生的繪畫水平都能得到提升。如《電腦美術——“筆刷”畫畫》一課具有較高的難度,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學生擅于紙上繪畫,但因為不熟練的原因難以使用“筆刷”繪畫;有的學生有較高的計算機水平,能使用計算機畫出更為優秀的作品。考慮到這點,教師可布置不同的任務。針對不熟練的學生,教師讓其通過筆刷的線條、色塊形狀繪制形象或者場景;針對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讓其使用畫圖程序中的多種工具,對形象進行變形和畫面處理,進一步將作品設計成裝飾畫。學生帶著各自的任務,自由使用電腦繪畫,快速完成各自的創意作品。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完成繪畫作品后獲得成就感,更敢于創作,更有興趣去創作。
2.實施體驗式教學
學生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主體,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傳統的美術教學,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很難進入學習狀態,沒有參與感。而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更深入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如教學《主體與背景》一課時,很多學生對繪畫創作中主體和背景的理解不足,分不清繪畫的主次。于是,教師對主體和背景進行講解,但是學生依然對顏色搭配不是很理解。為了讓學生了解主體和背景的色彩搭配,教師選擇不同的背景布貼在黑板上,讓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學生上臺站在背景前,其他學生選擇合適的背景色。經過反復地嘗試和觀察,學生掌握了主體和背景的色彩搭配方法。教師通過具體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色彩的體驗感,使學生有效掌握了繪畫技能。
3.重構評價機制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往往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得到肯定,獲得學習的滿足感。目前,小學美術教學的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學生的情感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開展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以提升美術綜合素養。教師應重構小學美術評價機制,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進行靈活點評,讓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獲得成長。如在教學《吹塑紙版畫》一課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具體的吹塑紙版畫的操作方法,讓學生先進行嘗試,再自由完成吹塑紙版畫作品。教師將學生完成的吹塑紙版畫作品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先讓學生互相交流繪畫思路和技巧;再讓版畫作品的創作者進行自評,分享自身的繪畫經驗,總結不足;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基于學生互評和自評的結果,先對版畫的優點進行肯定,再傳授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評價機制,比較靈活也更易于學生接受,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美術課堂離不開創意教學,教師應在教學形式、模式、方法方面進行創新,為學生構建創意繪畫課堂,以滿足學生的美術學習需要。小學美術教學要始終堅持創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更高效的教學方式,持續推動創意課堂的構建。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