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活動、教學訓練、教學研究展開創新設計和組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體育學科教學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對學科教學存在一些固化認知,教學模式陳舊單一,能力培養效果不理想。教師要有創新探索意識,從多方面進行改革,圍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展開實踐,構建完整的體育教學新機制。
[關鍵詞]小學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3-0042-03
義務教育階段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創新探索的意識,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活動、延伸教學訓練、優化教學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展開教學實踐,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整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
體育學科教學有比較固定的教材,教師要對教材做深度研究,適當取舍,增加一些適合的訓練內容,為學科教學注入活力。體育學科教學靈活性較高,教師根據學生的訓練實際,對教材內容做整合處理,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體育訓練內容來源渠道眾多,教師對教材做深度發掘、對校本課程進行有效利用、對教輔教參合理吸納、對網絡信息做篩選,都能夠為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如果有必要,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參與內容搜集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提供支持。
學生對運動內容、訓練形式都有個性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推出適合的運動形式,給學生帶來更多訓練契機。如田徑運動,包含內容眾多,教師要做好篩選,以提升教學效率。如其中的跳遠運動,需要一定技術支持,學生對要領把握往往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可挑選部分運動骨干,進行前期訓練,并讓這些學生為其他學生做示范和技術講解。學生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課堂運動氣氛逐漸形成。為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教師引入“蛙跳”等運動游戲,學生主動活動,運動效果逐漸呈現出來。為訓練學生的身體協調性,教師推出更多運動游戲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參與,學生運動熱情高漲,教與學達成高度和諧。再如徑賽項目,教師要求學生參與游戲的設計,讓游戲與運動相結合,以激發學生運動的主動性。比如速跑運動中,教師將跑步與游戲競賽相結合,設計多種多樣的“游戲跑”,有男女生追逐跑、分組接力跑、負荷跑等。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訓練效果顯著。學生對游戲和競賽活動最為喜歡,說明教師教學內容選擇是比較適合的。
教師為學生準備游戲性、競賽性運動內容,其適合性高,學生主動參與,訓練效果十分明顯。教師根據學生心理選擇內容,給學生帶來更多訓練契機。小學生大多憑借興趣參與運動訓練,教師根據學生興趣訴求展開教學設計,增加互動性、趣味性游戲競賽內容,有效激發了學生運動主動性,確保了運動訓練順利展開。
二、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鍛煉品質
教師執行教學計劃時,要有創新意識,既要保留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又要創新訓練形式,為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節創造良好條件。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因為學生運動基礎、訓練興趣、身體素養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在進行教學組織時,教師要有分層教學意識,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做出不同教學設計,為學生設計不同的訓練任務和活動,組織學生展開個性化訓練,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學生年齡較小,教師不能一味地講述體育理念,或者是技術動作要領,要讓學生有更多實踐的機會,在具體操作中逐漸內化體育理論和技術要領。如徒手操訓練中,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先為學生做運動示范,再利用慢動作和分解運動來進行講解,最后讓學生展開模仿操作,使學生逐漸找到動作操作要領。為了讓學生形成清晰的認識,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徒手操視頻,讓學生跟隨學習。教師還用手機拍攝學生的運動視頻,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仔細觀看,對自己的運動表現做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運動糾正。學生反復觀看自己的運動視頻,主動展開反思和討論,對相關技術動作做研究,逐漸找到了改正的方向。再如乒乓球運動,根據學生的運動表現,教師組織學生在比賽中展開訓練。首先,設置比賽規則。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比賽對手,利用一局定勝負的形式,進行輪流比賽。學生都有爭勝心理,自然會高度重視。其次,設計輪換制度。因為場地有限,學生要輪流操作,這給其他學生帶來了觀摩機會。教師順勢講解一些技術要領,為學生做場外指導,帶給學生訓練啟示。最后,開展運動評價,組織學生進行點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在徒手操和乒乓球運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技術支持,特別是視頻拍攝,給了學生自我檢查的機會,這是比較有新意的設計,助學效果明顯。教師從環節設計、運動組織、評價檢測等角度展開操作,為學生帶來訓練啟示,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品質有一定幫助。學生對運動有不同期待,這是最重要的學情信息。教師需要有創新意識,合理利用學情組織教學,對運動形式、運動組織、運動效果做出科學改進,為學生運動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
三、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進行體育學科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各種制約因素,針對學生的訓練需求組織教學。小學生對運動游戲、運動競賽、運動展示、運動表演等活動比較有感覺,教師要做好運動形式的篩選,為不同學生群體設計不同的運動形式。體育素養包含協調能力,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和組織,為學生準備更多互動性、協作性運動任務,讓學生主動展開運動鍛煉,自然成長運動能力和思想品質。如果有需要,教師還可以推出親子活動、觀察活動、社會調查活動、信息搜集活動、社會公益宣傳活動,以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成長。
學生對趣味性、互動性運動比較有感覺。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設計一些運動任務,推出一些運動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如球類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準備籃球、排球、足球,要求學生自行成立運動團隊,展開球類比賽或者游戲活動,學生運動熱情格外高漲。教師提出具體的組織要求,鼓勵學生團隊之間展開比賽,從而點燃課堂訓練氣氛。在比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干預和指導,確保每一個運動環節能夠有序展開。如足球游戲活動,教師提出一些運動建議,讓學生進行“射門比賽”“擲遠比賽”。學生積極響應,活動順利展開。籃球比賽中,教師傳授給學生一些技術動作,對籃球運動規則進行重點講解,確保比賽正常開展。組織排球比賽時,因為校園場地有限,教師設計排球游戲活動,讓學生練習墊球,小組互動,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教師主動參與學生的比賽活動,學生積極性更高。
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具體指導學生運動,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維護運動秩序,確保了學生運動的順利展開。學生對自主性運動比較感興趣,教師充分放權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組建運動團隊,這是比較有膽識的設計。學生年齡較小,運動熱情很高,但自律性不夠。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組織時,不僅要對學生的運動情況進行監管,還要對學生的運動進行指導,以確保運動的順利進行。教師參與到學生運動的過程中,這樣可以與學生打成一片,使訓練效果更明顯。學生對運動項目有選擇性,這是最基本的學情。教師要對學生運動心理做客觀評價,以便做出最適合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運動指導。
四、延伸教學訓練,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
進行體育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生活對接意識,做好教學延伸,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展開運動和鍛煉,為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習慣創造良好條件。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需要更多的鍛煉機會,單純依靠體育課是難以實現運動目標的。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推出更多生活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家長給予必要的配合,這樣可以獲得豐富的訓練成效。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教師要做好系統設計,為學生量身制訂一些運動計劃,讓家長做好運動監督,以促進學生訓練能力的成長。
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更多運動支持。教師在運動訓練任務選擇、運動要求設計、訓練組織調度等環節做出創新設計,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運動體驗。如耐力跑運動,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耐力跑運動比較畏懼,因為長跑需要耐力、耐心和意志的支持,而學生運動大多靠興趣,加上長跑運動形式單一枯燥,學生沒有主動參與的動力。教師在具體組織時,不妨以任務驅動方式,根據學生不同的運動基礎,設定不同的運動任務,要求學生家長予以協助,記錄學生平時長跑訓練情況。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課外運動情況,通過大力表彰優秀生,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為激發學生參與長跑的積極性,教師可創設一些運動游戲,融入長跑訓練中,以增強學生的運動熱情。如親子賽跑游戲,教師與家長充分協商,推出一些互動游戲,與長跑相結合。學生對此有更高認同感,訓練效果逐漸呈現出來。學生對傳統體育游戲有探索的主動性,教師布設傳統體育游戲信息搜集任務,推出傳統體育游戲運動任務,讓學生自行尋找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些運動器材,開展個性化傳統體育運動,讓學生在主動訓練中提高身心素養。
教師圍繞學生訓練興趣設計教學,組織學生展開長跑訓練和傳統體育運動,這是比較成功的教學設計和實踐。學生積極響應,參與熱情很高,其運動效果也很好。特別是親子游戲、傳統游戲的滲透,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激發了學生的運動熱情。教師抓住學生的訓練心理展開設計,學生都能夠主動響應,從而促進其運動習慣的養成。因為學生對運動有不同期待,所以教師根據學情展開設計和組織,其調動效果更為明顯,能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訓練體驗,形成運動習慣。
五、優化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體育學科教學和其他文化課一樣,也需要有教學研究。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因素展開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給出解決的辦法,能為學科教學帶來助力支持。學科教研包含內容眾多,如課題研究、教案創新、模式設計、教學反思、活動創新、游戲研究等。教師根據學科教學實際需要展開創造性探索,能夠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奠定基礎。
開展小學體育學科教學研究,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根據教學實際選定研究課題,推出更多研究項目,為學科教學的順利展開提供理論、方法支持。如體育學科教學中,多媒體的助學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應用多媒體進行展示、組織,能夠獲得不錯的效果。但多媒體展示有局限性,教師不能依賴多媒體。如果過分展示媒體信息,體育課變成了圖片或視頻欣賞課,培養學生運動素養便成為一句空話。在科學應用媒體手段的問題上,教師展開教學研究,結合學生的運動情況,設計適合的訓練方案,這樣才能帶給學生良好的運動體驗。當然,學生運動素養的培養不能只靠課內,教師需要做延伸組織,利用好教學資源,與學生家長達成管理共識,以提升體育教學品質。如運動內容、運動任務的設計,訓練方式、訓練方法的選擇,運動效果、運動感受的評價,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因素。唯有做好科學安排,才能獲得預想的組織效果,為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創造條件。教科研要與教學相對接,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運動素養的培養情況做客觀分析,能夠為體育學科教研帶來重要支持。
教師利用課題研究打開課堂教學新天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運動訓練,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習慣,這是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也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教師對媒體應用、科學訓練設計等環節做創新研究,為學生提供更多運動契機,能夠形成教育成長點,幫助學生建立體育學科認知。學科教研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基礎,對學科教學有著深遠影響;教師是教研主體,要對教學創新展開科學研究,為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提供助力。
體育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有整合、創新、組織、延伸、實踐、科研的意識,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活動、教學訓練等展開具體設計和研究,推出更多新的訓練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服務,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積極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的運動和訓練提供更多支持,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友臣,劉艷.新課改下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21(29):63-64.
[2] 陳圣勇.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小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J].學苑教育,2021(31):91-92.
[3] 黃斌.“學、練、賽”對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啟示[J].華人時刊(校長),2021(12):68-69.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