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評價量表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客觀地評價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和科學實踐等方面的表現,對科學教學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評價量表設計的原則,設計并運用過程性評價量表、知識性評價量表、技能性評價量表和態度評價量表來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情況,以促進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技能,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科學教學;評價量表;設計原則;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3-0087-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教—學—評”一體化的課程理念,要求科學教師探索增值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
如何設計與使用評價量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呢?本文將從評價量表的設計原則和使用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明確量表設計原則,引領育人方向
(一)目標明確,精準把脈育人方向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習效果評價量表的設計需要明確評價目標,并采取相應的評價方法。明確的評價目標可以指導評價量表的設計,確保評價內容全面覆蓋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的選擇應根據具體的評價目標,運用不同形式的評價手段系統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目標明確的評價量表,能準確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
(二)標準指引,助力科學思維進階
設計科學評價量表時,需要考慮評價標準的制訂。沒有標準的指引,評價就會偏離方向。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設計塔臺模型》一課時,教師就給學生一份“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見表1)。這一評價量表起到了教學引導的作用。當下,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已經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新課標中多次提到跨學科教學和理念。這一理念的落地實施強調要讓學生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學習,是真學習、真探究。
二、利用“四表”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一)過程性評價量表使用,聚焦素養提升
小學科學過程性評價是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進行多維度、多方面的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表現和素養發展情況。
過程性評價量表是對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整體表現進行的客觀評價,涉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得到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思維進階程度以及小組合作等各個方面。因此,過程性評價量表設置的內容應體現小學科學課程性質,凸顯科學課程理念。具體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科學觀念
(1)評價學生對概念、科學原理、客觀事實和事物發展規律的掌握程度。
(2)評價學生運用知識與技能、原理與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評價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并通過實驗操作與細致觀察等手段對知識進行深度探究的能力。
2.科學思維
(1)評價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包括制訂實驗計劃并通過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等。
(2)評價學生科學推理和論證的能力,包括因果關系推理、歸納和演繹推理等。
(3)評價學生通過創造性思維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探究實踐
(1)評價學生的實驗設計與過程操作能力,如實驗的設計、器材的使用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等。
(2)評價學生進行科學觀察、記錄的能力,如觀察現象的描述、數據的記錄與整理等。
(3)評價學生進行科學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包括同學之間以及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等。
4.態度責任
(1)評價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程度,以及他們參與探究實踐的欲望。
(2)評價學生對科學實驗結果的態度,包括能以事實為依據,作出科學判斷,以及遵守實驗規則和注意安全的能力等。
(3)評價學生對待已有的科學觀點與結論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包括對科學概念的質疑、評估和再探究能力等。
例如,《產生氣體的變化》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過程性評價量表(見表2)。
(二)知識性評價量表使用,穩步推進知識進階
知識性評價量表的設計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視角出發進行設計的,具有前瞻性。它的使用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科學依據。
知識性評價量表的設計與運用需要經過認真的科學研究和實踐驗證,確保能夠有效地測量被試個體在特定領域內的知識水平。同時,還需要考慮到量表使用的合理性和適用性,以便在實際應用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單元之后,為了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筆者設計了“地球的運動”單元知識性評價量表(見表3),對學生進行評價。
(三)技能性評價量表使用,推動實操能力提升
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往往依賴觀察和經驗來判斷、評估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這樣缺乏客觀性,很難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使用技能性評價量表能衡量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或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至關重要。
設計技能性評價量表,首先要明確科學技能涵蓋了設計實驗計劃的能力,現象、數據的分析能力,科學現象的邏輯推理能力等;其次,每個項目評判標準要明確,以便于學生理解與識別;最后,每個評價等級要確定明確的評分標準,方便評價者能夠根據實際操作來評分。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設計我們的小船》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的技能性評價量表(見表4),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師在學生實驗或做項目前要對技能性活動進行安排,讓學生有章可循,這樣技能性評價量表才能發揮評價作用。教師應不斷優化技能性評價量表,為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反饋意見,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四)態度性評價量表使用,引領育人方向
態度性評價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是不可缺失的一環。它不僅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態度,還關注到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關系到我們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態度性評價量表測量的是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熱情度與好奇心,是評價他們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發表的見解與主張,是評價他們不畏懼權威、質疑探索的態度,是評價學生尊重他人樂于合作的態度等。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無論什么單元、哪個節次的評價,態度性評價量表的設計與使用都十分重要。評價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對小學科學主題式學習的興趣程度,如對物理、化學、宇宙、地理等相關內容的興趣。
學習者的學科態度:了解學生對小學科學知識與能力的學習態度,如對科學探究活動的喜好程度等。
學習者的實驗與觀察態度:了解學生對科學實驗與科學觀察的態度,如對實驗形式的喜好、科學實驗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等。
學習者不信強權、敢于質疑的態度:如了解學生對實驗結果和教材內容不一致時,能否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學習者的協作意識:了解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能否積極主動與他人合作,是否樂于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與能力等。
例如,教學《設計我們的小船》一課,筆者設計的態度性評價量表如下(見表5)。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態度性評價的結果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
評價量表的使用對于科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提供客觀的評價標準,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客觀評價和自我反思??茖W合理地使用學習評價量表,最終的目的是助力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