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同構聯覺策略,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讓學生在積極接收音樂信息的同時,自然形成認知內化。教師要有同構聯覺教學意識,在教學程序、學習活動、訓練拓展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學生接受音樂信息主要靠聽覺,教師組織多種聆聽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從聆聽角度展開音樂學習和思考,能夠促進其學科能力的順利成長。聆聽和思維屬于不同的感知體驗,教師利用聆聽機會推出直感思維學習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小學音樂;同構聯覺;直感思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3-0036-03
音樂學習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同構聯覺是自然選擇。教師在執行教學方案時,對音樂聆聽環境、聆聽方式、聆聽體驗展開深入研究,能夠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核心,在多感官參與下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所謂聯覺,是指感官受到刺激后,能夠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在音樂學習時,音樂以視聽形式呈現,學生在音樂信息刺激下,會產生許多反應,對音樂內涵展開深入思考,從而達成學科認知的內化。同構聯覺強調聆聽體驗的認知成長,教師需要給予更多學法支持,讓學生在主動接受和思考中提升音樂能力。
一、主動性聆聽,激活學生直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主要來自聆聽和思考,教師要借助各種輔助手段,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訴求,創設不同聆聽情境,組織不同學習活動,設計不同思考問題,讓學生展開主動性聆聽,促進不同感覺的生成。音樂有多種表現形式,歌曲、音樂劇、演奏、表演等,都可以創設直觀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聆聽的機會。教師精心創設聆聽環境,能為學生順利進入聆聽環節創造條件。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性聆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這無疑是最有價值的設計。如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手拉手,地球村》這首歌曲旋律悠揚,演唱時需要聲情并茂,凸顯出歌曲中的環保意識。教學這首歌曲時,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歌詞,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要求學生先觀看這些圖片,再進行具體分析:“地球是美麗的。人類生活的地球,其實是一個小村莊,但這里每天都會發生一些悲劇。大家看看地球都在經歷哪些不幸。”學生開始觀察圖片:因為人類過度開發,地球早已滿目瘡痍,氣候發生了變化,各種災害不斷發生,森林、河流、村落等都不再美麗。教師播放歌曲音頻,學生跟隨著多媒體開始試唱,其情感隨之被調動起來。教師從拯救地球的角度展開引導,使學生在聆聽歌曲中形成共識:地球村的人要手拉手,共同建設地球,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在此基礎上,教師布置演繹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表演形式,直觀演繹歌曲,看哪一個團隊表現更為優秀。”學生對表演展示活動比較有熱情,在教師布置任務后,學生都能夠主動行動起來,推出不同演繹方案。
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歌詞,結合圖片了解音樂背景,對音樂作品內涵進行深度發掘,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自行選擇演繹方式,主動展開演繹準備,進行演繹創新探索。在學習小組集體努力下,學生都能夠積極討論,對歌曲產生不一樣的體驗。學生學習歌曲、討論歌曲、演繹歌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而聆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跟進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音樂本身帶有視聽屬性,教師從聆聽角度展開設計,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沖擊,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建立學科認知。
二、創造性聆聽,提升學生直感品質
教師播放歌曲、演唱歌曲、演奏歌曲,都可以創造聆聽機會。學生對表演性、展示性活動有較強興趣,自然會主動參與其中。為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適時提出一些思考問題、布置聆聽任務,甚至要鼓勵學生展開音樂展示和表演,這樣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挑戰,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同構聯覺認知基礎。如小品、音樂劇創編和組織,或者是歌詞改編,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探索機會。
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主動聆聽的意識,也能夠從聆聽中感受到音樂形象。教師要做好指導,讓學生主動展開思考和探索,這樣才能建立音樂形象認知,提升學生的音樂思維。如教學《姑蘇風光》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音頻,要求學生做聆聽分辨:“這是運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學生很快給出反饋:“這首歌曲名字叫《姑蘇風光》,自然是指蘇州,歌唱采用蘇州地方方言。”教師對“吳語”做介紹,滲透一些地域文化內容。教師利用琵琶自彈自唱《姑蘇風光》,要求學生再度進入聆聽環節。學生都情不自禁跟唱起來,課堂學習氣氛活躍。為傳遞更豐富的信息,教師播放一段視頻,要求學生做好觀察,學做蘭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動作,準備完整表演歌曲《姑蘇風光》。學生對表演展示比較有感覺,都能夠積極學習這些舞蹈動作,演繹表演準備工作有序展開。在學生積極模仿環節,教師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糾正學生的不正確姿勢和動作。課堂表演正式開始,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表演。雖然學生的舞蹈動作不是很標準,也不整齊,但表情、動作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展示效果是不錯的。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蘭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動作,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聆聽、觀看相關媒體材料,對蘇州地域文化有了全新了解,利用動作展示出蘇州文化,進入學習探究環節。學生表演很業余,但學習態度卻很端正,對歌曲內涵的理解很到位。教師創造出聆聽、互動、展示、演繹、內化的機會,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管演繹活動結果如何,學生的學習體驗都是鮮活而豐富的。音樂演繹只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的感知體驗才是最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三、體驗性聆聽,強化學生直感心理
所謂體驗性聆聽,是讓學生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賦予音樂聲勢律動的內容,在載歌載舞中感知音樂形象,形成音樂認知。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和組織,要求學生主動展開律動創作活動,根據聆聽感知體驗,設計律動方案。學生對聲勢律動操作比較熟悉,結合歌曲特點推出設計方案,在聆聽中展示律動,聯覺就會自然發生,從而產生豐富的學習認知。
教師組織展開體驗性聆聽,不妨借助一些多媒體手段,創設鮮活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聆聽中展望,在解讀中聆聽;或者組織學生進行具體演繹,也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契機。如教學《水鄉外婆橋》這首歌曲時,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歌曲,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浮現出歌曲描繪的情境。當音樂響起,教師不時提醒:“水鄉有座外婆橋,小船、魚蝦、蘆葦哨、吆喝聲,還有那老茶館,人們來來往往,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鼓勵去過江南水鄉的學生介紹旅游經歷,將生活體驗與同學分享。水鄉外婆橋,這里有太多童年的故事。特殊的地域文化、樸素的民風民俗,為水鄉增添了無限色彩。教師要求學生搭配上畫外音,在歌曲演唱時進行誦讀。學生進入創作環節,教師播放歌曲伴奏音頻,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靈感。歌曲演唱展示環節,教師利用手機拍攝視頻,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做點評。
學生對體驗性聆聽比較容易接受。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要求組織活動,如聆聽想象、聆聽展示、聆聽創作、聆聽演繹等,從不同角度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存在個性化特征,教師鼓勵學生做創意思考,在聆聽基礎上展開深入學習和展示,成功激發了學生的音樂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思考不斷深入,學習體驗也不斷深刻起來。學生對演繹展示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針對性地做出設計和安排,根據學生聆聽感知情況推出學習活動,促進了學生學科認知的成長。
四、個性化聆聽,提升學生直感認知
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呈現差異性,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學生學力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悟性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出現鑒賞差異是很正常的。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認知,鼓勵學生給出不同見解,對音樂作品進行個性展示。小學階段的音樂鑒賞,教師不能提出更高要求,而要鼓勵學生調動感官參與到學習之中,對音樂作品展開細心聆聽,形成不同的聆聽體驗,并展開互動交流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直感思維的形成。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呈現差異性,教師要深度研究學情,針對學生學習需要設計教學,推出更多個性化學習任務,給學生創造更多學習的機會。
教師對學生音樂感知體驗情況做分析時,要關注學生的音樂學習訴求,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教學設計,組織不同群體學生參與不同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個性思維,創造豐富的學習機會,促進學生直感思維的成長。如學唱《跑旱船》這首歌曲時,教師示范演唱,學生在聆聽歌曲時,都能夠主動做一些律動動作,在積極配合中找到欣賞切入點。這首歌曲旋律靈動活潑,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教師呈現一些圖片,播放一些伴奏音樂,為學生進入場景創造條件。在學唱歌曲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律動方案,并自主進行律動展示,與歌曲旋律形成契合。學生對律動創編活動最有興趣,都能夠順利進入設計環節。為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設計課堂演繹活動,要求學生自行創編律動表演方案,準備進行集體展示,看誰的設計更有個性和創意。學生進入創編學習環節,教師利用手機拍攝學生律動表演情況,組織學生開展集體評選,挑選出最佳設計方案,并在班里進行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學習律動操作。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律動創編活動,這是比較適合的訓練設計。學生進入聆聽環節之后,會利用肢體動作表達音樂聆聽的體會。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不同理解,其律動設計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教師篩選出典型的律動方案并在班級內推廣,給更多學生創造展示機會,成功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律動是聆聽音樂的自然反應,學生感官都比較敏感,進入聆聽環節后,自然而然會產生一些感知和體驗,并通過直觀動作進行表達,從而將音樂教學推向高潮。
五、對接性聆聽,促進學生直感內化
學生生活中接觸了不少音樂作品,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聆聽時,要考慮學生的生活認知,組織學生展開音樂鑒賞學習活動,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學習探索,其直感體驗會更為豐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入生活內容,做好對接設計和處理,讓學生主動展開學習和思考,其音樂認知會順利提升。音樂學習與同構聯覺相結合,其應用范圍廣泛,助學效果突出。教師要合理運用同構聯覺策略,利用聆聽機會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學科認知能力的發展。
教師針對學生生活認知情況展開音樂教學設計,組織學生在對接性思考中進行討論,能夠促進學生直感認知的順利內化。學生有生活認知積累,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利用,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教學《步步高》這首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幾首廣東音樂,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歷,說說對廣東音樂的認識。由于平時接觸過一些廣東音樂,學生能夠快速進入交流互動環節。教師又播放一些視頻,渲染學習氣氛。在播放《步步高》這首歌曲時,教師設計欣賞問題:“這首歌曲有什么特點?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歌曲和樂曲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學生開始思考討論這些問題,逐漸形成共性認識:這首歌曲旋律優美動聽,表達了輕松、快樂、安逸的情緒,樂曲優美,聆聽感覺很好。教師對學生的音樂解讀進行評價,并提出拓展性訓練任務:“借助網絡搜集廣東音樂的相關信息,選擇最喜歡的一首,將其鏈接到班級互動平臺。”教師對學生搜集的信息做處理,挑選一些典型的廣東音樂作品,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聆聽學習,音樂訓練漸入佳境。
學生主動展開聆聽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展開互動交流活動,逐漸產生了學習感覺,其體驗認知不斷深化。特別是網絡信息搜集任務,學生有很高參與興趣。教師對學生的信息做整合處理,產生聆聽機會,讓學生在深入學習中建立了學科認知。聆聽是一種學習手段,當同構聯覺順利展開,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建立的學習感知更為豐富。音樂聆聽不是單純的娛樂性活動,而是心靈的洗禮。只有建立更多感覺成長點,音樂學習才更有效,學生學科能力才會得到有效發展。
學生視聽感官靈敏,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運用同構聯覺策略,組織學生參與多種聆聽活動,傳授一些鑒賞方法,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入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學科認知能力的發展。小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都比較直觀和淺顯。為此,教師要借助同構聯覺的策略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環節,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豐富的學習認知。
[ 參 考 文 獻 ]
[1] 費麗花.樂感培養,提升音樂教學組織品質[J].小學教學參考,2021(24):34-35.
[2] 王培清.小學音樂創編活動的實施路徑[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9):100-101.
[3] 李燕.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J].天津教育,2022(3):135-137.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