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依靠多元符號組合的表征方式,網絡表情包顯著有助于信息的快速傳播和隱喻意義的表達。“中老年”表情包是一種包含特殊文化意義的表情包類型,也是近年來“00后”網絡新生代圈層傳播中一種新的表達現象。研究收集了“00后”用戶在社交媒體傳播場域中的“中老年”表情包傳播情況的相關數據,通過觀察“中老年”表情包話語生產和傳播機制,探討“00后”網生代圈層文化符號建構與傳播模式、特點、影響因素和機制,為討論場域變化和現代性身份調整問題提供了傳播學視角的解讀。
關鍵詞:網生代;傳播圈層;標出性符號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3)06-0049-10
一、問題緣起:作為網絡文化符號的“中老年”表情包
“表情包”是社交媒體傳播符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除了文字與語音外,日常使用和接觸頻率最高的網絡表意方式。表情包源出“惡搞文化”,使用搞笑、怪誕、滑稽、無厘頭的視覺和文字符號組合成特定的意義。[1]通過多元符號結合的再現,表情包使得聊天更加豐滿,彌補了傳統網絡表達方式中文字或語言表達單一方式的隱喻缺失問題,創造了更為仿真的表達環境,給傳播想象場域的生成和擴展提供了助力。
其中,“中老年”表情包作為一種包含特殊文化意義的表情包類型,其使用范圍之廣、提及頻類之高已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種新現象。“中老年”表情包通常指的是以美女帥哥或花草樹木為主要對象符號,配合對比度極高的色彩符號和主流祝福語的文字符號組合而成的表情包主題,因其符合中老年人審美標準而得名(圖1)。“中老年”表情包并非是中老年人才能使用的表情包,相反,其制作者和使用者中很多都是“00后”年輕人。
本研究選擇中國“00后”網絡新生代群體與“中老年”表情包的文化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討論社交媒體上青年亞文化符號的建構和傳播。網生代圈層文化是現代網絡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加速線上化的現代社會創造了數字化的建立和維系社交關系的方法,[3]數字化環境下成長生活的網生代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具有典型的后人類社會特征。通過關注“00后”群體“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和傳播,本研究探討網生代圈層符號的建構與傳播模式、特點、機制等,為討論當前區域社會、代際變化和身份調整等問題提供了傳播學視角的解讀。
研究采用參與式觀察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符號學為輔助方法。參與式觀察在幫助研究者熟悉研究對象的行為認知模式和傳播環境上具有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過線上授課、班級群互動、小群組互動和一對一網絡私聊的形式與超過200名“00后”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互動和觀察。通過直接參與、觀察、詢問、查閱資料、收集記錄等方式,考察“00后”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文化實踐。參與時間較長,涉及程度較深。研究重點觀察“00后”圈層的“中老年”表情包使用原因、使用方式,詢問其傳播習慣和觀點形成過程,并跟蹤其傳播發展過程。符號學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次要方法,使用符號學方法解讀視覺內容時不僅考察“中老年”表情包符號案例的一階、二階和三階意義,還關注其組合符號的外延、內涵、話語體系和社會迷思。符號學主要作用在于幫助我們進一步全面理解作為個案的“中老年”表情包符號在“00后”圈層中的意義建構過程和傳播場域的變化。
首先,本研究從學理的角度,分析“00后”網絡新生代圈層建構和文化交往過程,包括圈層空間特性、圈層符號賦義、圈層表達習慣等。其次,在文獻整合和數據采集基礎上,對“00后”圈層傳播實踐與“中老年”表情包圈層意義建構的相互關系進行逐一分析,梳理青年文化圈層傳播的建構模式和傳播特征,為理解網絡新生代圈層傳播的變革和代際身份的調整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再次,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圈層符號賦義的本質、話語結構和文化特征的分析,探索社交媒體技術給青年文化傳播方式帶來的改變。“00后”圈層給“中老年”表情包進行文化符號賦義的過程也折射出網絡空間中的青年亞文化場域挪用與意義重構的過程。因此,本研究從社會文化話語號內涵與外延建構的層面,探索驅動和影響“00后”圈層對“中老年”表情包使用與傳播的文化迷思。綜上,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概括為:
RQ 1:從“00后”用戶與“中老年”表情包的傳播關系建構角度出發,如何理解“00后”網生代圈層中“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與傳播范式?
RQ 2:作為網絡亞文化符號的“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與傳播反映出怎樣的網生代圈層場域建構與劃分模式?
RQ 3:進入了網生代圈層社交體系的“中老年”表情包的傳播實踐中,折射出哪些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話語結構變遷?
二、理論架構:網絡新生代圈層的符號交往過程
圈層傳播是互聯網時代誕生的新型的傳播方式和交往實踐。[4]《人民日報》給“圈層”所下的定義是“人們信息的接收、文娛產品的選擇以及社交”的“某一相對固定的群體范圍”。[5]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的群體在具體行動事實的過程中,發展出自身特定的思想價值和行為習慣,從而產生“圈層”。彭蘭指出,“圈層”是“個體行動者構成的社會網絡”[6]。用戶在交流和傳播過程中會逐漸出現分化現象,并衍生出不同的圈層文化。[7]圈層傳播結構通常表現出很強的中心性特征,成員之間的關系既是親密的,也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性產生了不同的話語規則和傳播模式,通常表現為圈層場域內部的社交規范。[6]圈層傳播內容表現形式通常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針對性和內部生態性。[8]成員接受圈層內部場域規則,獲得身份認同,實現自我價值投射。
圈層場域的形成需要經過一系列文化符號的共同確認。因此,可以說,圈層化符號是圈層傳播得以實現的基礎。盡管用戶在日常交際中常創造各種新的表意符號,但這種創造需要通過特定的圈層內部約定俗成,才能真正進入圈層傳播系統,圈層文化空間也由此得以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圈層結構規約和話語力量對特定的符號進行賦值,確定符號的基本編碼與解碼路徑,進而形成了對圈層文化的統一認同。
表情包是極具代表性的網絡圈層化符號。表情包的使用和傳播代表著某個圈層群體的集體記憶或特定的傳播行為,是群體認同的重要標志,也是群體文化的重要標簽。[9]如彭蘭所說:“要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些表情包,不僅要知道表情包背后的那些人和事,以及它流行的由頭,還需要理解其中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例如‘葛優躺’系列表情包背后的‘喪文化’等。那些藏在表情包中的‘梗’,更是成為一種文化‘暗號’,讀懂暗號,才能用對表情包。”有研究指出,網生代表達策略具有“聚集同類”“傾向簡潔”特征。[10]由于表情包極度適應網生代碎片化表達方式的需求,因此承擔了網生代群體日常工作、交流和娛樂過程中意義生產和傳播功能,憑借其圈層化、簡潔性屬性,表情包成為網生代傳播場域中的重要消費品。
表情包通常與青年網絡圈層的流行語相關,追求表達式的口語化、題材的新鮮化,通過多維度符號建構創立了一套圈層的話語表達體系,以達到“社交報酬”“內群認同”和“塑造虛擬替身”的作用。[1]表情包的使用和制作既與青年圈層的總體文化屬性相關,也與不同青年圈層的群體文化相關。青年圈層是青年群體在各個社群之間不斷切換,擴大社交范圍的產物。[11]從網生代圈層與表情包的關系來看,網生代圈層為表情包提供了實踐空間,表情包則助力了圈層情感傳遞,既豐富了圈層文化互動和表達方式,又鞏固了圈層內部的文化統一性和圈層話語的結構穩定性。表情包也是青年圈層建構的內部特殊表意符號系統,通過對社會文化符號的拆解和重組,體現出“拼貼性”“流動性”“解構性”的特征,實現與主流文化的對抗。[9]有學者指出,網生代群體對傳統媒體具有一種消極反抗的心態和強烈的創作欲望,會通過挑選自己解讀的意義賦予創作的作品全新的意義,從而實現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圈層群體的劃分,是文化碎片化的消費社會中符號游戲的重要玩家。[12]
網生代圈層對表情包表達方式的依賴不僅影響了互聯網時代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且帶來了文化話語格局的變化,即隱喻性文化符號成為日常表達的新方式和重要方式,為傳播話語格局的重塑和相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或將成為未來全面網絡化的后人類社會傳播的重要特征。在文獻基礎上,本研究梳理出表情包與網絡新生代圈層之間的文化連接(圖2),成為本研究的理論出發點。
三、范式剖析:“中老年”表情包的圈層化過程
“00后”網絡新生代的表情包使用行為與圈層場域的符號交往方式息息相關。從圈層與表情包的傳播關系建立的角度來看,“00后”網生代圈層的“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與傳播既是對符號進行圈層化加工的過程。又是圈層進行對話和文化確認的實踐過程,主要體現為三種具體的傳播范式。
(一)范式一:圈層符號的“標出性”加工
“00后”主體性視角下的“中老年”表情包是一個具有“標出性”(markedness)的文化符號。標出性符號是相對于中項和正項主流符號而言的小眾符號或者符號異態。[13]“中老年”表情包的標出性既是針對圈層內部而言的,也是針對網絡文化全域而言的。從圈層內部實踐來看,“00后”使用的“中老年”表情包在最初并不是從一種常規的角度的亞文化符號表征,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小眾的、他者的、特殊的異態符號來對待。具體體現為:對00后網絡圈層而言,“中老年”表情包存在于一般表情包使用與傳播所形成的中項環境中。但與一般表情包相較,其具有可以辨認的屬于中老年群體的審美符號色彩。因此,網生代對“中老年”表情包表意的解讀在很多情況下與中老年群體差異顯著,甚至包含了反諷的態度。作為標出性符號的“中老年”表情包,標出了“00后”代表的圈層范圍,在共享“中老年”表情包的標出性的同時,“圈層”場域的邊界得以確認。從網絡文化全域來看,把“中老年”審美元素應用在網絡新生代的群體表征中,是文化復古的符號標出,即把一些對“00后”群體而言“過時”的符號進行流行化再加工。“過時”符號意義的標出既融合了原有符號的含義,又在原有表征的基礎上進行風格化拼貼,并增加新的亞文化變量(類似的符號表征范式還有對多年前流行的網絡詞匯的加工,如“5G沖浪人”等)。
因此,“00后”網生代對“中老年”表情包的標出性加工,既是利用了符號性的“舊”又是創造了話語性的“新”。從表面上看,“00后”的“中老年”表情包使用范式,突出的是“中老年”審美模式和傳播習慣,但其傳播實踐的本質并不是對他者文化要素的機械重復和模仿。其最有效的證據就是:“00后”群體在使用“中老年”表情包交流中,會刻意將這類表情包進行標簽化和刻板化處理,將其標出為與自身圈層主體身份所不同的符號象征,著重突出使用“中老年”表情包時帶來的意義差異和身份差異,以達到隱喻話語沖擊的效果。
(二)范式二:圈層場域內外部的 “迎合性”互動
“00后”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基本范式之一,是基于對中老年表情包正面認同符號意義的肯定,進行迎合性的互動儀式和圈層對話。就符號的外延意義而言,“中老年”表情包的所指注重表述贊許和善意等實質性有效信息,以迎合性表達為主要目的傳遞正面情緒價值或認同態度。“中老年”表情包信息編碼所指向的社交行為是積極正向的,表現為信息與情感支持。圈層的迎合性表達行為主要體現為兩類:其一,使用“中老年”表情包進行跨圈層迎合,通常面向較高話語階層和社會階層的圈層對象,包括其長輩、老師和領導等;其二,使用“中老年”表情包進行同圈層社交。
跨圈層與同圈層兩類迎合行為性質具有一定差別,主要體現在對“中老年”表情包文化意義的編碼與解碼路徑上。與跨圈層迎合性對話不同的是,用于同圈對話的“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更需要打通圈層內部認同性,為完成迎合性、正向表述目的。跨圈層傳播的符號編碼基本停留在“中老年”表情包的情緒表層,而本研究發現,網生代使用的“中老年”表情包,更注重對表情包中的鮮艷的色彩、保守的表述或中國風的符號等審美符號進行標出,進而對其意義拼接、解構與重構。因此,同圈層傳播需要在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實現使用者和接收者對表達不同符號拼接重構的相同內部認同效果,也是對傳播對象的同圈層內部認同的體現。此外,由于“中老年”表情包通常由具有顯著表意價值的符號組成,在網絡表達上具有強感染力,對“00后”圈層而言極具標出性,在同圈社交過程中更容易引起圈層內部重復模仿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行為,形成圈層對話模因(圖3),而參與的頻次等可以作為該圈層連接強度的參數。
(三)范式三:圈層表意與語境的“沖突性”重組
“00后”對同一個“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在不同語境條件下既可能是為了迎合性溝通,也可能是為了打破并重新建立意義場域。在迎合性傳播環境中,傳播者利用的是“中老年”表情包中那些對己方有利的正面情緒符號信息,形成圈層傳播行為同化,而實踐中的“中老年”表情包使用在很多情況下是在打破原有的話語秩序,進行新的意義創造,可能表現為表意的沖突性,也可能表現為語境的沖突性。
從表意沖突性的角度來看,“00后”群體的“中老年”表情包使用體現為使用者在進行個體表達過程中,以表情包特定的表層意義表達不同的(如嘲諷、譏笑、黑色幽默等)深層意義,實現解構表情包原內涵的目的。這種意義的差異化傳播有時也被理解為圈層之間的傳播障礙,但“00后”用戶對“中老年”表情包表意的沖突性使用更多地體現的是對自身圈層文化的認可和對“中老年”圈層審美價值的調侃。在解構表意的基礎上,語境的解構性表達通常是“00后”進行跨圈傳播時發生的。例如,研究發現有“00后”用戶在與父輩溝通時,會故意在聊天中使用“中老年”表情包,表面上是迎合中老年聊天語境,實質上則是標出語境差異,達成破壞原語境、獲得表意主導權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盡管共同在場的“00后”與較高話語階層的傳播對象之間的話語關系在很多情況下依然是不對等的,但這種不對等性主要源于在線下社會生活中,“00后”群體屬于“弱權”群體。即他們在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等方面處于劣勢。然而,“00后”的技術優勢使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擁有更多的控制權與主導權。這一復雜地位使“00后”青年群體更期待獲得更多的權力,并會不斷投入到自我賦權的斗爭實踐中。[14]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老年”表情包的解構性使用是通過對他者或他者圈層的影響而實現本圈層的傳播目標,本質是通過表意重組進行圈層賦權的過程。
四、模式搭建:網生代圈層場域的建構與劃分
“00后”對“中老年”表情包的傳播實踐具有典型的圈層中心性特征,這種主要中心性體現為“00后”基于共同的圈層觀念和價值對“中老年”表情包的特殊認知和使用方式。即通過建立“00后”文化圈層來界定“中老年”表情包的概念和使用特征。作為青年網絡亞文化符號的“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與傳播,是建立和劃分圈層場域的重要實踐行為。
(一)依托主體身份進行圈層建構
在圈層中標出“中老年”表情包三階意義的過程,也是共享此刻的圈層主體身份的過程,并通過圈層內部認同和外部使用的方式共建了此刻的圈層場域。在圈層對內與對外的傳播活動中,活躍的“中老年”表情包使用者周圍建立起小規模傳播場域,通過表情包的意義編碼與傳播解碼,實現圈層成員互動。基于共同的情感和情緒,圈層中的個體以對符號的相同理解和傳播方式,實現空間內部的主體身份互動儀式,從而使空間內部的個體彼此間情感連接加強。
通過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產生的身份互動儀式雖然有向內和向外兩個方向,但其本質是一致的:“中老年”表情包提供的符號價值建構了一個虛擬話語場域,“00后”“中老年”表情包用戶在這一場域中的傳播行為受到統一指向性調動,在此刻共享同一種場域身份、情感狀態和關注焦點。“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確定了此刻使用者主體的同一性,也是臨時的圈層身份的寄放點。圈層場域的建構依賴于主體性,并由圈層主體所建構,但并沒有一種核心的主體認同驅動所有圈層內部成員的行為。圈層行為模式是從圈層所屬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提煉出的概念所決定的。塑造在場主體身份的互動儀式始終在進行中,共享的圈層身份也在進行中。因此,圈層場域的建構并不處于固定狀態,而是通過一系列連續的行為實踐和規則劃分來確定,并通過共同在場的方式連接了其他圈層的傳播對象。
(二)通過文化挪用進行場域劃分
“00后”實現“中老年”表情包符號的表意和傳播過程包括三步:一是以圈層身份進行跨圈層符號內容和意義的標出;二是在同圈交往過程中獲得圈層文化驗證;三是在跨圈傳播中形成圈層文化聯系與交往,也在跨圈傳播中標出與其他圈層的文化認知差異。在這一過程中,“00后”的“中老年”表情包傳播構成了一個以青年圈層身份為核心的場域結構,由顯著的標出性符號為紐帶,連通“00后”用戶與一個或多個處于同一臨時話語場域的個體,通過設立參與“中老年”表情包傳播時的不同角色和目的來定位圈層主體身份。將“中老年”審美符號標出和借用,創造出其在青年圈層場域的新的特殊意義用以進行圈層場域范圍的劃分。因此,場域范圍的劃分過程也是“中老年”符號借出并進行加工的文化挪用過程。“00后”圈層在使用“中老年”表情包過程中,將中老年群體審美習慣進行定義和借用,創造了“中老年”表情包的文化產品,從而對青年圈層傳播實踐形成影響。青年圈層對中老年符號標出最初旨在確立圈層主體性而“仿擬”(mimicry)青年圈層的“他者”——“中老年”圈層。通過“中老年”圈層外部人員(“00后”)使用和嫁接該圈層的敘述風格、特色符號的傳播行為,但在標出“中老年”表情包表征、重新定義其使用方式的過程中,無限接近了“00后”圈層的表意預設,并且在場域內部話語系統中微妙地預設了“我們”(“00后”)與“他們”(“中老年”)之間的圈層對立關系。這種仿擬的邏輯基于對“00后”網絡圈層內部成員和外部成員的劃分,建構了文化群體之間的沖突性,也反映了青年群體在圈層傳播和對話中的圈層身份優越感和封閉性。
對“00后”使用“中老年”表情包進行圈層文化搭建過程中發生的文化挪用的理解需要基于權力的概念,因為“中老年”表情包使用過程中所引發的原群體被沉默、被代言、被歪曲,其根源在于圈層之間的權力對比失衡。我們通常認為,網絡圈層身份的差異帶來了網絡亞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而在對“中老年”表情包的理解與加工過程中可以看到,“00后”圈層通過對“中老年”群體文化的符號挪用,賦予了其他圈層“他者”身份并對其進行評價和表征,反映了在網絡場域中不同圈層之間存在的不平等的話語關系。以“00后”圈層代表的網絡青年文化由于掌握了更豐富的網絡傳播技術和表征方式,與“中老年”群體在網絡信息傳播的場域中拉開了距離,進而打破線下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原有圈層共生關系。由此可見,隨著網絡技術對線下社會的深度影響,圈層傳播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導和監督,就可能會引發圈層文化對立,將網絡傳播推入圈層繭房的困境,影響網絡文化和社會關系發展從“多元化”走到極端的“對抗化”。
(三)圈層模式的雜合和異質
所有網絡用戶都是圈層傳播主體。在實際網絡傳播中,“00后”圈層主體的接受體驗始終是由多維多元圈層語境建構的。技術工具提供的無限互動空間打破了時間地理的限制,為圈層的產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依托網絡互動產生的圈層文化,缺乏相對的地理和時間維度穩定性帶來的情感和行為一致性的約束,因此也更加復雜。“中老年”表情包在“00后”圈層中傳播實踐的標出、迎合和沖突由圈層實踐模式的復雜性直接決定的。“00后”圈層建構模式既是雜合的,也是異質的。從雜合角度來看,“00后”網絡圈層在文化話語、傳播習慣、權力結構層面都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又在網絡亞文化圈層建構的過程中,產生了復雜異質性的高度雜合傳播實踐。從異質角度來看,“00后”圈層的傳播輸出是物理世界和網絡力量融合的結果。在圈層化符號的產生和消費過程中,圈層主體對圈層化符號的意義和內容進行了復制和改造,為圈層帶來了參與話語實踐的權力。然而,定義圈層建構模式為雜合和異質模式時,容易忽視網絡圈層關系隱藏下不平等的權力結構,以及主流話語對網絡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對圈層建構的批判性理解,重點在于關照圈層生產模式與動態權力話語體系之間的辯證鏈接。
五、話語變遷:“00后”“中老年”表情包傳播的文化迷思
進入了網生代圈層社交體系的“中老年”表情包,折射出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話語結構變遷。這一圈層建構和傳播實踐背后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文化迷思可以從網絡亞文化空間話語重構和網絡圈層文化液態話語特性兩個層面展開討論。
(一)網絡亞文化空間的話語重構
“中老年”表情包不僅是文化符號的挪用、雜糅與重構,也是實現青年亞文化價值釋放的權力工具。“00后”對“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和傳播實踐活動基于“00后”群體相同的圈層認同以及對其他圈層的他者化區分對待,背后隱藏了不同網絡群體文化的競爭與交融。文化是一種多重政治和意識形態要素參與的、高度競爭的場域。互聯網通信技術搭建了多元圈層共生的公共空間,為圈層傳播場域的形成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也為網絡亞文化競爭創造了更多可能性。網絡傳播技術還消解了傳統單向傳播模式,對主流文化空間發展形成擠壓,傳播呈現去權威化、去宏大敘事的特征。[15]隨著傳播權力去建制化,多元圈層傳播場域都在互聯網空間中爭奪文化建構的話語權。“00后”圈層對“中老年”表情包的賦意和傳播方式,就是網絡文化高度競爭、現代數字技術對多元圈層場域的賦權過程的折射性案例。此外,近年來許多“00后”網絡“黑話”和特殊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網絡賦權時代下亞文化圈層權力的獲得。
在“00后”與“中老年”表情包的文化關系剖析中,“中老年”表情包需要被理解為一種話語重構的文化對象。即“中老年”表情包的命名和使用方式并非單純的客觀存在,而是以“00后”圈層的思想和實踐的對象,是“中老年化”的話語建構。在這個過程中,“00后”更加“00后”,“中老年”更加“中老年”,“00后”圈層的群體身份的邏輯得到了強化。不同網絡圈層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綜合對象,反映了圈層之間的話語沖突以及各種語境下不同圈層對權力和霸權的操縱和爭奪。因此,“00后”圈層的“中老年”表情包傳播不僅僅是對“中老年”群體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種被創造出來的關于他者圈層的知識體系,并以青年圈層意識重新塑造了“中老年”文化符號,從而使“中老年”表情包成為一種普遍性話語。“中老年”表情包傳播實踐過程隱藏了“00后”圈層話語結構在場域內有對符號的文化意義進行支配的權力。
在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00后”圈層權力獲得的同時,其他文化圈層成為被凝視、拆解和表征的對象,也進一步提高了圈層文化和圈層傳播方式的形成門檻,增加了圈層成員在傳播場域產生差異的可能性和跨圈傳播的難度,也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權威主體。社交媒體新技術弱化了一些傳統的線下“強關系”,重構了“00后”圈層主體在數字交往和傳播關系中的身份和意義,帶來的話語結構發展呈現青年化、下沉化、數字化趨勢。從傳播圈層實踐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為青年圈層賦權的同時,也推動了極度依賴碎片化、拼接性視覺符號表意和互動的青年圈層傳播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認知和交流方式,并創造新的日常生活狀態。
(二)圈層文化話語的液態特性
流動是現代性的重要標志,[16]網絡圈層場域具有典型的流動和液態特征。圈層場域和文化特質的液態性一方面是外向性的,主要體現為網絡權力話語結構中掌握了技術優勢和身份優勢的圈層有能力影響和支配其他網絡圈層傳播參與者的意見和態度,從而改變和影響了其他圈層文化認知,并對他者圈層進行文化收編。例如擁有技術和創造力的00后圈層具有命名“中老年”表情包的權力,并能夠使不同圈層了解和接受其命名,甚至可能使他者圈層反過來認可00后圈層的“中老年”表情包傳播和使用方式。從這一邏輯來看,圈層的外部環境不斷更新迭代,網絡文化話語結構和圈層傳播習慣也是一個流動的對象。然而,在網絡話語結構逐漸重構的前提下,圈層文化之間的徹底收編從本質來說是無法實現的。正如賽義德批判亨廷頓“文化碰撞論”時所說,文化不是一堵固體的墻,而是動態的文化流。圈層在傳播和交互中不斷雜交,從外部推動圈層文化和傳播實踐不斷流動變化。
圈層的液態性特質另一方面是內向性的,主要體現為圈層中心構成和圈層傳播符號的不斷變化和統一的群體性身份的解構。網絡圈層話語結構形成的重要前提是技術的更新迭代推動社會文化由量性變化到質性重組的現實語境。圍繞技術的推進而形成的不同圈層,從本質上來說是流動的、具有高度自主選擇性的、依據共同體驗和情感而組成的臨時場域。00后社交媒體用戶對權威話語系統收編的抵制導致其圈層空間內的公共傳播行為缺乏絕對的領導者,個體傳播行為通常是由多個私人組織空間驅動的,個體所處的圈層空間也是脆弱的。從圈層傳播符號化產生過程來看,00后圈層“中老年”表情包傳播實踐過程包括了個性化的符號拼接、中心性的內部社交,從抵制主流文化的收編走向積極主動出圈傳播等。在這些過程中,網絡圈層生產出內部和外部對話機制,以圈層文化特征對傳播符號進行加工從而實現傳播表征的跨圈層社會影響,實踐了一套完整的大眾文化生產流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網絡文化符號都為“00后”網絡文化符號的生產提供了原材料,為圈層文化的不斷變化、流動和混雜創造了前提條件。
一些研究認為網絡文化的液態性特征推動了圈層多元性、文化包容和中庸態度,但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和圈層身份的交叉重合并不意味著完全的圈層文化雜糅和開放,而是一種文化混雜不均衡的“模式容忍”(patterned tolerance)[17]。也就是說,圈層的外部交互和內部生產實踐過程都是通過不均衡的,以對圈層他者話語的部分容忍的形式重構網絡空間的話語結構,也推動著多元圈層、多元文化的發展。這種多元話語不平衡性的共生關系為主流話語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建立留下了充分的操作空間,也是本研究未來的探索方向。
六、結 論
本研究選取“中老年”表情包在“00后”網絡新生代群體中的傳播情況作為研究對象,來討論網絡圈層的形成與傳播。“00后”群體對表情包傳播的依賴在社交媒體時代呈指數級增長,可收集的相關數據非常豐富。青年群體對中老年審美符號進行加工和賦意的過程,從本質上體現的是對自身圈層群體身份的認同和對群體認知的肯定。同時,將“中老年”符號進行意義的重組,對網生代圈層來說又具有取代、顛覆和解構“中老年”表意范式的網絡亞文化特征。網絡新生代“中老年”表情包傳播方式的特殊性體現出了網絡社會給圈層信息獲取和溝通模式帶來的微妙變化,也向我們展示了討論互聯網時代圈層傳播的復雜性:我們的研究不僅要考慮網絡社會語境的變化、技術的影響,也要從數字話語建構的角度,關注網絡新生代圈層的時代性和特殊性。
網絡一方面再現了傳統社會人際互動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重建了群體和個體關系。新的傳播技術正在不斷打破傳統場域中存在的權力限制和階層限制,在為新的文化話語結構的建立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理論上講,社交媒體和物聯網的發展將不斷模糊物理和地理的界限,促進圈層話語建構方式無限擴展。新的社交媒體技術幫助形成了多元文化傳播模式,也帶來了跨圈傳播障礙、主流文化話語權力消解、文化流動多變等問題,反映的是圈層在身份認知和價值建構范疇內存在的價值認知矛盾、收編、抵抗與混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構網絡空間內的集體和主流數字化身份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圈層傳播引發的系列社會文化問題。
參考文獻:
[1]蔣建國,李穎.網絡涂鴉表情包:審丑狂歡抑或娛樂的大麻[J].探索與爭鳴,2017(1):131-136.
[2]張苑琛.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特征探析[J].新聞愛好者,2011(8):92-93.
[3]Moorman,J.amp; Bowker,A.(2011).The university Facebook experience: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ing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15(1):117-130.
[4]陳龍,李超.網絡社會的“新部落”:后亞文化圈層研究[J].傳媒觀察,2021(6):5-12.
[5]佚名.網絡文化關鍵詞:“圈層”既要特色,也要共識[EB/OL].http://www.cac.gov.cn/2020-05/08/c_1590485969134544.htm.
[6]彭蘭.表情包:密碼、標簽與面具[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1):104-110+153.
[7]黨李丹.圈層傳播:新媒體時代分鐘傳播的新趨勢[J].青年記者,2018 (14):6-7.
[8]周猛,陳琬倩.以圈層傳播促文化公平——嗶哩嗶哩個人字幕現象實證研究[J].青年記者, 2021(14):113-114.
[9]彭蘭.網絡的圈子化:關系、文化、技術維度下的類聚與群分[J].編輯之友,2019(11):5-12.
[10]林瑋.“算法一代”的誕生:美育復興的媒介前提[J].教育研究,2021(7):81-93.
[11]周宣辰,王延隆.“個體化”網絡場域中青年社群的樣態、風險與進路——以B站為考察對象[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 63-73.
[12]賀紅英,邢文倩.異托邦的享樂與狂歡——從二次元分析網生代受眾行為心理[J].編輯之友,2017(6):63-66.
[13]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第二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32.
[14]孟飛,彭昱劍.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群體“口罩頭像”現象的自我賦權[J].當代青年研究,2020(4):18-25.
[15]蔣博,李明.解構與重構:新媒介賦權視域下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J].理論導刊,2021(7):67-72.
[16][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8.
[17]Banks,P.A.(2019).Black artists and elite taste culture.Contexts, 18(2):62-65.
[責任編輯:高辛凡]
作者簡介:鞏述林,女,講師,博士。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社交媒體圈層化傳播對新聞守門人的影響研究”(21NDQN261YB);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社交媒體圈層化對主旋律傳播的影響研究”(Y202147939);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網絡流行語三十年研究(1994-2024)”(23AXW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