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作為辦學治校的“掌舵者”,把握方向是關鍵。
鄭明祥剛上任茂名市春曉中學校長,此前,他在茂名市博雅中學等兩所學校任校長十年,一直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提高自身的辦學治校水平,注重學校文化建設,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作為省、市兩級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如今又入選教育部“雙名計劃”名校長培養對象,鄭明祥持續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孜孜不倦地追求校長和學校“雙優”的目標。
學校文化建設要守正創新
《廣東教育》:學校文化是學校的軟實力,學校要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就要踐行先進的學校文化,以此引領師生的教學行為。博雅中學創建了怎樣的學校文化?
鄭明祥:我們的工作是教育人、發展人、成就人。博雅中學以“幸福教育”的教育思想為引領,凝煉出一套學校文化理念體系:核心理念是“為了孩子的幸福成長”,以“博學儒雅、弘毅志遠”為校訓,旨在培養博學儒雅、健康活力少年,辦一所有特色、有情懷、有內涵、有品質的學校。
“四有”辦學目標中,有特色指學校有特色、教師有專長、學生有特長,有情懷指師生有國家情懷、學校情懷、家庭情懷,有內涵指規律辦學、科研興校、自主發展,有品質指博學儒雅、健康活力、幸福成長。
為了使學校文化理念體系引領學校的發展,學校重點進行學校文化實踐體系建設,分為七大塊:學生文化為“博雅”文化,追求博雅,幸福一生;教師文化為“愛”文化,心中有愛,成長有望;管理文化為“法”文化,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課程文化為“全”文化,“五育”并舉,全面發展;課堂文化為“生本”文化,以生為本,自主發展;公共關系文化為“范”文化,彰顯特色,示范引領;校園環境文化為“雅”文化,以文化人,環境優雅。
《廣東教育》:您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有哪些誤區?
鄭明祥:在創建學校文化時,主要有以下誤區:第一,有理念文化,沒有實踐文化。有些學校在建設學校文化時,提煉了一套學校文化理念體系,但沒有進行實踐文化體系的建設,沒有將核心理念引領學生的發展,指導學校的管理,學校文化只能成為墻上的一句口號。第二,統一的模式,沒有學校特色。學校文化建設必須融合學校的歷史、地理、人文精神和校長的教育思想等,要使全體師生認可,并且用之引領學校的發展。有的學校只是生搬硬套,這樣的文化就沒有自己的靈魂,沒有自己的特色。第三,大破大立,沒有做到守正創新。一個學校的文化需要傳承和創新,有一些校長調任到一所學校后,認為原來的文化與自己的思想不合,就把原來的學校文化推倒,從頭再建。這樣就會使全校師生無所適從,不利學校的發展。
《廣東教育》:您剛上任春曉中學校長,將如何開展工作?
鄭明祥:校長到一所新的學校任職時,要調研和研究這所學校的文化,找出文化的優勢與劣勢,繼承優勢,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原來的文化,找到切入點,把自己的思想融進去,做到守正創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016年,我去長三角一些學校學習時了解到,為了因材施教,他們實行了分層走班的改革,實踐起來很成功,我也非常認可這種走班制的模式。因此,我就回到學校進行分層走班教學的改革,因為家長、學生、教師的觀念跟不上,還有管理、評價、激勵等配套不及時,實踐了三年,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從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改革就像一顆種子,要使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就要有適應的氣候、土壤、水分、營養、陽光等。所以,不是所有的成功經驗都可以照搬,改革要結合現有的基礎、實施的要求、保障措施等,條件成熟了才實施,同時,改革要先試驗,邊實踐邊調整,將經驗成熟后才大面積推廣。
讓博思辨雅成為課堂文化
《廣東教育》:課程是教育的核心,關乎人才培養質量。博雅中學如何打造校本課程?
鄭明祥:為實現“培養博學儒雅、健康活力少年”的育人目標,我們努力做好三級課程建設,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做到“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我們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索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個性成長的需求。
圍繞學生發展需求和興趣愛好,學校主要設置了人文類、科學類、體育類、美藝類、實踐類等六方面的課程。其中,人文課程注重立德、修身,以國學教育為主,這是每個學生都必選的校本課程,我們把它與語文科目融合,采用浸潤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濃厚的國學文化氛圍的長廊中閱讀、演講、辯論與反思等,學習為人、為事、為學的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科學課程主要開設機器人設計與制作、VR制作、3D打印、AI智能編程等,供學生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育課程主要有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圍棋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做一個陽光活力少年;美藝課程設有合唱、古箏、國畫、陶藝制作、書法、鋼琴等,培養學生具備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實踐課程設有田園耕作、烹任制作、國防教育、志愿者活動等,這也是必修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品質。
《廣東教育》: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您如何推進“博思辨雅”的課堂模式?取得怎樣的效果?
鄭明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我們針對現在課堂教師講得多,學生思考少、質疑少、創新少等突出問題,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課堂新模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出“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理念,構建“博思辨雅”的課堂模式。
博,是課堂目標,主要指標包括導學清單、自主學習、技術融合、提升素養;思,是方法與過程,包括情境體驗、啟發思考、小組討論、創新思維;辨,也是方法與過程,包括質疑發現、合作探究、主動表達、知識內化;雅,是課堂效果,包括總結提煉、課堂檢測、拓展提升、目標達成。
在實踐過程中,我相當于一個“擺渡者”,幫助教師快速、整齊地過渡到新的教學方式中去,加快教與學方式的改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為了落實這個課堂模式,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制定課堂改革實施方案。2022年4月制定了學校課堂改革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落實研究任務,把這個課堂模式的研究與實施作為學校教研的重點內容。第二,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各科組必須分批安排青年教師試驗這個課堂教學模式,并逐漸擴大試點。第三,研究數據,逐步完善。以實驗教師的課堂效果與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對比,收集實驗數據,對比實驗前后的數據和實驗教師與非實驗教師的數據,逐步修正和完善這個課堂教學模式,最終得出相對成熟的“博思辨雅”課堂教學模式,讓“博思辨雅”成為課堂文化。
一年多來,青年教師實踐的效果良好。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積極思考,充分表達,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等都得到相應的提高,實驗班的教學成績普遍提高,師生都喜歡這種課堂教學模式。
接下來,我將把“博思辨雅”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的研究作為新時代“雙名計劃”名校長培養對象的研究課題進行立項,繼續打磨,讓它成為可以推廣的成熟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廣東教育》: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博雅中學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進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鄭明祥:學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快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博雅中學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互聯網 + ”高效治理模式,形成以“智慧課堂”為主體,以“智慧管理”和“智慧教研”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模式。
作為廣東省和茂名市的教育信息化應用2.0試點校,博雅中學按照“以模促改、以評促教”理念,探索與實施基于“云課堂”的高效智慧課堂,并把它融入“博思辨雅”課堂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情、教情,做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同時,作為廣東省5G智慧教育研究項目試點校,博雅中學引入智慧評價,利用人工智能為課堂改革保駕護航,做到“以評促教”。人工智能對教育賦能有著巨大潛力,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多技術聯合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型(CSMS)將成為博雅中學開展精準教研、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工具。后期教研組的教師們會錄制常規課,再按照CSMS分析報告的建議,對“博思辨雅”課堂教學進行優化完善,逐步將課堂推向深層思維,激發深層交流互動,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品質。
拔高培養兩級工作室學員
《廣東教育》:作為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茂名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您怎么促進學員共同成長?
鄭明祥:我們工作室的理念是“專業引領,攜手并進”。在這個理念引領下,我們從教育思想、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設計工作室的課程,努力把學員培養成為師德高尚、知識淵博、能力全面、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新時代好校長。三年的培訓學習,我們通過專家講座、送課下鄉、入學員學校診斷、校長論壇、撰寫心得體會、論文寫作等培養方式,培養學員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
目前省、市兩級名校長工作室有13名學員,其中,晉升正校長2人,副校長3人,正高級教師1人,獲廣東省特級教師2人,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1人,茂名市“三名”人員4人,茂名市優秀專家與拔尖人才1人。
《廣東教育》:成為教育部新時代名校長培養對象,您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鄭明祥:成為名校長培養對象,我收獲滿滿,如資源拓寬、能力提升、思想凝練等。教育部名校長培養與其他培訓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其培養目標定位很高,著力培養造就能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型校長;其次,課程設計更加全面,包括基礎課、專業課、拓展課三類十多個模塊(專題)課程,同時,有針對性地開設生成性課程和指導學員選修個性化課程;第三,培養方式更加個性化,給每名培養對象制定個人的研修方案,配備理論和實踐導師各1名,培養效果將更加顯著。
在國培辦和省教育廳的指導下,我將統籌建設兩個省、市名校長工作室,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目標、統一課程、統一管理、統一行動、統一考核。同時,我會根據教育部對工作室的考核要求,及時與學員分享我在名校長培養基地所學習到的新知識和管理經驗,拔高培養兩級工作室學員,以期達到校長和學校的“雙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