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落實培養目標應遵循“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的原則,即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而以挑戰性問題(驅動性問題)為發端,促進學生進行持續而真實探究為特征的項目式學習正符合這種要求。基于南朗擁有非常豐富的古村落文化資源這一優勢,筆者與研究團隊就古村落項目式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課程資源的開發
1.探尋與梳理
南朗古村落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研究團隊進行了實地調研并選擇篩選,分人文資源類、自然資源類、非遺文化類、古建筑類、農耕文化類五類,梳理課程資源。
2.關聯與構建
研究團隊在探尋和梳理南朗古村落資源的基礎上對相關資源進行了整體性分析,尋找各類資源的存在的知識聯系點以及與學科緊密相連的關系點,如新時代的“新”與古村落的“古”進行關聯性分析,我們想到了“古村落遇上了新農村”的結合點,可以結合道法、美術、語文等學科進行跨學科設計。這樣的關聯性分析對資源的綜合性運用很有裨益。其后,課題組進行了項目式學習課程資源序列的構建,明確項目式學習的古村落課程資源開發的基本內容,形成項目式學習資源包,這為促進本校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式學習常態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
二、課程的實施
1.選題課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系統性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針對復雜而真實的現實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設計、規劃、實踐等體驗活動,此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協同合作的精神、提高溝通表達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最終得出成果。好的項目基于好的問題,有別于傳統的學習方式,項目式學習不是把已經想好的問題拋給學生,而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選題課上得怎么樣決定了整個課程的質量。以下是研究團隊上好選題課的一些實踐心得。
教師的準備。首先,教師要對已有課程資源進行關聯性分析,例如,研究團隊對村里的古建筑進行關聯的時候發現陳氏宗祠最具規模,經調查發現,本校姓陳的學生最多,每逢節日陳氏家族祭拜的儀式很虔誠,那么,南朗陳氏家族有什么樣的故事?宗祠文化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有了這樣的關聯性分析后,老師就要圍繞這個方向準備資源,并制定導課的策略。
資源的呈現與問題的啟發。上課伊始,教師按照一定的邏輯為學生呈現資源,并適時進行陳述性講解,教師要求學生對資源展開聯想,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在圍繞陳氏宗祠的問題探究上,教師首先現場做了一個“姓陳人數統計”活動,然后讓大家猜猜為什么本校姓陳的人最多。其后,教師呈現了陳氏宗祠祭拜、陳氏宗祠建筑的相關資源以及作為最美鄉村游人如織的情景,由此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2.實踐課
任何的學習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有更真實的感悟,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跡。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是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以“制作陳氏宗祠名片”主題項目式學習為例,教師組織五年級學生走進古村落茶東村開展了系列實踐活動。學生走街串巷,實地探訪,認識家譜、家規和家訓等,教師提前做好功課,現場給學生講解姓氏的故事以及從建筑文化中發現的家文化,激發學習興趣,豐富認知系統。同時,學生還親手繪制了家規、家譜,初步體驗家文化的魅力。以“繪畫旅游地圖”的項目為例,學生走進茶東村,在導游帶領下邊走邊畫,邊走邊記,他們沿途尋找陳氏宗祠、貢三祖宗祠、凈溪宗祠、關帝廟、五渡橋等古跡,認真聆聽古村名人歷史并記錄下來。他們或駐足觀望雕琢精美的麒麟鳳凰,或仔細閱覽墻壁上的陳氏家訓、家規等文物,或向導游提出各種有趣的疑問。可以說,家文化的課程體系,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本走到課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化學生對家文化深層次的理解,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親身體悟家族的傳承與延續。
3.匯報課
匯報課是學生交流學習和思考成果的交流大會,也是思維碰撞的大會。例如,在“追尋名人足跡 感知家鄉文化”項目式學習中,學生走進古村落翠亨村,了解孫中山、楊殷、陸皓東等家鄉名人,通過調查訪問、考察探究、設計制作孫中山故居旅游攻略、錄制視頻、撰寫倡議書等形式,呼吁更多的人了解中山名人資源,保護名人故居。課上,教師為每一個匯報小組都設計了“成果發布會”“記者答問會”兩項活動,學生踴躍參與分享環節,與同學分享家鄉名人的生平事跡、閃耀出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