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大概念”“大單元”“大任務”等新概念的爭論,引發眾多一線教師的關注與討論。打開中國知網,搜索與“大概念”相關的文章多達數千篇。這說明這些概念的提出與推廣并非個人臆想,也并非沒有群眾基礎。那么,為什么現實中一些教師對這些新概念還是反感排斥呢?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在一定程度上“知”是理論,“行”是實踐,“合”是沉浸在理論實踐中,“一”是超越原有“知”“行”所形成的新的價值認同、新的認知?!爸迸c“行”本是一個整體,真“知”是能“行”,不“行”不是真“知”。當下不斷涌現的新概念停留在“知”的層面,若寄希望于教師去“行”,實屬一廂情愿。畢竟,很多教師都還沒有實現“知”,更談何“行”?更遑論“合一”?
從教師自身角度看,教師對新概念有排斥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教師還沒有完全理解“真實情境”“核心素養”“深度學習”等概念,又得面對一批對以往教學經驗持否定態度的新概念。教師對新概念的排斥與其說是對新事物的不信任,不如說是對身處信息時代所產生的知識焦慮的一種外顯。教師不是不想自我變革,而是時間過于緊迫,教師需要喘息消化的時間。教師自我變革需要過渡期,一線教師本就面臨升學壓力,加之教師本就是一個習慣將自身多年積累的經驗當作核心競爭力的職業,多年的沉淀付諸東流,換作誰都不愿意輕易接受。
回到新概念本身,這些新概念的涌現本身并沒有錯。隨著信息時代向縱深發展,數據、信息、知識呈現爆炸性增長,社會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多元化所帶來的影響是能對世界進行抽象概括的概念越來越多,原有概念變得越來越乏力,或不斷消失,或融入新的概念體系。教學層面的新概念的不斷涌現,反映了原有教學模式正在失去話語權,在應對社會激烈競爭中變得乏力,變革是必然趨勢。因此,無論教師有多么排斥這些新概念、新理念,無論“大概念”“大單元”等概念的生命力有多么短暫,都無法改變新的、更“大”的概念的涌現。
當下,一線教師不能持觀望態度,應不斷學習,選擇合適的新理念,自我變革,勇于教學實踐,這樣才能克服職業倦怠,重塑自己的教學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