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后,湛江市林力文名教師工作室、韋東名教師工作室對上一年的工作進行總結并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計劃,其中就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重點項目“‘前置性知識梳理’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022ZJZD018)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在會上,學員們一致認為最大的收獲是到遂溪縣第三中學進行跟崗聽課和參加了科組教師舉辦的必修一教學設計講座。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與時代發展關系密切的課程,回顧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每個重要發展階段,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都強烈地反映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信息技術價值及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的認識。新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統領課程標準,將信息技術課程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上面一段“看起來很美”的話出自《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但是新課標的要求比較高,是面向義務教育階段正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的非零起點的學生。在新課標下,教材的編排以項目為主線,對課堂的建議是盡可能采用“項目教學法”。但多年來受學科評價、硬件配備等方面的條件限制,以及信息技術學科在高中學科中所處“邊緣”地位的影響,導致造成現實的情況是:廣東省經濟發達地區的不少優秀教師在教學中都忽視了新課標的要求,平時上課也多是照本宣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進一步學習和思考,難以得心應手地采用“項目教學法”。
遂溪縣第三中學是一所普通中學,高中入學分數線居湛江市普通高中招生分數的最低檔,生源主要來自遂溪縣的農村中學,在2020年采用新教材時,學生有八成是零基礎,面對需要非零基礎的新課標,教師不僅做到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還形成了一套可供借鑒的完整課例。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遂溪縣第三中學信息技術科組由卜碧芳、盧優蓮兩位女教師負責教學,這兩名默默無聞的教師以高度的熱情,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課堂教學,一起觀摩相關課程資源,解讀、重組教材,結合本校學情進行教學設計。經過課堂驗證、交流與修改后,形成課堂教學案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她們的集體備課時刻在發生,一節富有成效的課,或幾個課堂上不認真的學生,都能成為備課的素材,她倆手機通話的內容如果能夠錄下來,必然也都是精彩的備課記錄。
認真備課只是好的開始,要想上好不受學生重視的信息技術課,還需要做很多事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們談到的高中信息技術開學第一課。每一屆高一的第一節信息技術課,都會根據當年的信息社會背景來開課,其中有一句話直透人心:“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這門課不能為你的高考加分,但能為你的人生加速!”聽到這話,我的心也為之一顫,這實在是太有道理了!實際上,包括一些領導和學科教師在內的不少人都認為,現在是信息時代,學生從社會環境中已經掌握了有關的信息技術知識,我們教的這些,學生早就會了,就算現在不會,但若有需要,他們總有一天會掌握。但教師卜碧芳卻說:“信息技術是掌握得越早越好,懂得越多,在這個時代你就越高效、越自由,信息素養也是日積月累的,我們的每一節課,對學生的未來都有積極的意義。”誠然,我們只知道現在的孩子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卻不清楚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辦公軟件和網絡瀏覽為主的內容,掌握最新發展的信息技術,超越一般的日常應用和簡單的問題解決,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各種深層次的問題,成為孩子們的需求。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把“信息技術的原住民”培養成為“合格的信息技術居民”。
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精彩的網絡中吸引到與高考無關學科的學習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序的課堂紀律、有效的課堂評價、巧妙的課堂激勵、行之有效的課堂組織都是一堂好課的必備因素,最具參考價值的是零基礎學生如何應對非零基礎的新課標。不少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都認為學生基礎差,難以開展實施利用新教材。而這兩位教師的觀點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為什么難以掌握新教材的內容?因為學生的基礎技能達不到要求。于是她們就先把有關的基礎技能“補”給學生,由“零基礎”變成“非零基礎”,讓學生能夠適應新課標的學習。
位于城鄉結合部的遂溪縣第三中學學生的信息技術初始水平薄弱,但是日常的信息技術已經悄然改變了他們的行為和思維習慣。作為信息時代的“數字原住民”,學生的很多數字技能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卜碧芳說:“學生要比想象中的愿意學,也比想象中聰明。”在她們的課堂上,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與實踐,教師教的很少,而把重心放在“學”上,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她們嘗試過最大膽的放手,就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有一段時間,學校機房升級,失去硬件依托的信息技術課該怎么上?教師把這個難題交給學生,讓學生確定學習主題,收集學習資源,對獲取的資源進行加工整理,并在課堂上展示。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們一起認識了阿蘭·圖靈,深度了解VR應用,見識了無人機操作,了解了好萊塢大片拍攝的神奇技術,以年輕人的視角重新認識了中國神奇的PS技術,感受到了年輕人眼中的網絡文化……經過整理歸納,教師將學生的智慧成果整理集結,分為“IT人物篇”“IT文化篇”“IT技術篇”“信息安全篇”,形成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校本資源。這些資源,凝聚著學生的智慧,也是相信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最好證明。
2020年湛江市的信息技術學科教研活動在遂溪縣第三中學舉行。在教師卜碧芳的示范課上,只見機房里秩序井然,學生認真自覺地進行熟練操作,有凝神思考,有互助共學,像是早就訓練有素,沒有長期的堅持,不會有如此真實有效的課堂。當時,包括校內其他科組參加活動的教師們都感到詫異,這么親切自然而又自主自覺的課堂是怎么做到的?我想,是因為兩位教師帶著對學科和學生的熱愛,用心規劃課程和設計課堂,用心對待教學,得到了學生的用心回饋。
2021年12月,在遂溪縣第三中學舉行三個名教師工作室聯合教研活動。在教師盧優蓮的課堂上,我們再一次被震撼了。而在卜碧芳分享的教學設計案例當中,我們似乎窺見了成功課堂背后的秘訣,如根據Python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一系列的小項目,這些小項目都很貼近生活,還有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好名字”,如“自動售賣機”“取號機”等,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教學,弱化數學基礎對編程的影響,從模仿開始,再進行遷移應用,逐漸消除學生對編程的恐懼心理,慢慢地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近年來,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術學科注意挖掘基層一線優秀教師的典型事例,因為他們的典型事例更容易引起廣大教師的共鳴,更容易起帶頭作用,成為學習的榜樣,更能帶動廣大教師的成長。突然想起有位教師說的,如果湛江每個學校都有這樣的信息技術教師,那該多好啊!作為學科的教研員,我殷切地希望學校能夠多引進一些這樣有熱度的教師,同時挖掘更多基層教師的亮點,讓更多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熱愛教學,構建有活力、有深度的課堂。我們要讓更多的教師踐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