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才有家,家國情懷已成了無數中華民族兒女們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其所產生的獨特歷史意義已然成為中華民族不斷前進道路上的巨大文化力量。在“立德樹人”教育的大背景下,應強化中學生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對于家國情懷的滲透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強烈情感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開展思政教育,構建家國情懷格局
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期,進一步提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時代所需。思政教育的開展常規化,將使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思想和信仰扎根于當代青少年內心,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修養。教師作為學生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指導者和引路人必須擔當起自身責任,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將思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同時,充分考慮到當代學生的特征,及時創新工作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合到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充分構建家國情懷格局。部分學校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仍然存在對中學生理想信念的關注程度不夠高、注重理論教學而輕視實際鍛煉等問題,這就需要廣大思政工作者在進行具體的教學工作時,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其教學過程的基本理論依據,通過開展具體的思政活動以強化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例如:我校構建了“紅色頻道”黨建品牌,以學校電視臺、視頻號、微信公眾號等為載體,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方式傳播紅色聲音,其中,我校獨立創作的歌曲 《青春正當時》獲廣東省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主題曲一等獎。
二、立足課堂教學,形成家國情懷觀念
學校要建立健全教育機制,打造專業性強的教師團隊。教師要立足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們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觀念。此外,在中學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可以依據教材來挖掘傳統文化內容,帶領學生深入探析課文的思想意蘊,營造出良好的家國情懷方面的教學氛圍。
三、依據主題活動,實踐感悟家國情懷
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正處于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要站在人類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牢牢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不僅要深入挖掘和補充歷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更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行動,培養中學生對祖國、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在主題活動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家國意識。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活動,以此來增強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如“吟詠青春,禮贊祖國”的詩朗誦、歌舞劇、情境短劇,以愛國、愛黨、有夢想、有信仰為話題的主題班會,以百年黨史為內容的參觀展和演講活動等,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排練與展示,這樣的活動既體現出了班級的團結,又在具體的活動中加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將民族自信、強國夢想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此外,傳唱度很高的紅歌,有傳遞情感、鼓舞斗志、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積極作用,能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任務間隙放松自我,更能激發學生緬懷先烈的情懷和行為。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展現了共產黨人敵后戰爭的緊張、殘酷,奮斗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歌唱祖國》展現的是適逢新中國成立一周年,人們面對天安門前五星紅旗隨風飄揚的和平景象進行贊美;《我們走在大路上》是共和國剛剛告別艱苦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國人民不怕困難、奮發圖強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戰歌;《我和我的祖國》,作曲家以優美動人的旋律表達了人們對于祖國的真誠歌頌和深深眷戀。歌曲具有時代性,以不同時期的紅歌展現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中,我校合唱團攜無伴奏混聲合唱《歸園田居》驚艷亮相,以少年組合唱團“一級團”的成績唱出了花都區中學合唱團的新高度。
四、家校協同育人,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個的家庭組合起來造就一個社會,造就一個國家。家庭和睦,則社會和睦;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書中反復強調了家校合作共建,新教育需要新父母。由此可見,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家庭、父母不可缺失。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為了對自己和他人生命負責,我校教師不斷超越自己,走到嶄新的天地——成立花都區楊美英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模仿性強、富于想象、可塑性強,青少年時期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提升家國情懷的重要時期。俗話說 :“言傳不如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有著多種多樣的方法。例如,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孩子參觀博物館,感受每一件藏品的價值,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借助其中的一張照片或者一件衣服真切地感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人物所蘊含的家國情懷。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充裕時間,帶孩子到特定的歷史景觀中,如游覽紅色旅游景點,鼓勵他們將所見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并將內心感想記錄下來,從而培養家國情懷。
同時,社會公益活動也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和家長可帶領學生們多參加一些公益類活動,如捐獻家庭中閑置的書籍、衣物,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在特定的節日慰問老人和孤兒等,都能在具體的實踐中教會學生關愛社會、樂于奉獻。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下教育應當尋求家庭、學校二者之間的平衡,建立一種理想化、立體化的教育狀態,以積極的態度尋找家校協作的最佳路徑。
五、加強歷史分析,培養學生家國意識
家國意識指的是個體對家鄉故土的深切眷戀,對祖國人民的深度熱愛,對國家命運的高度關注,體現的是對社會的責任和時代的擔當,能夠讓國家團結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家國意識主要表現在愛家愛國、憂國憂民等方面。
當前,中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思辨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在學習傳統文化內容和家國意識的過程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了被動接受的狀態,有些人不愿主動了解家國意識,有些人則主動“稀釋”了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不重視能夠體現家國意識的傳統文化節日,但是對西方國家的節日卻表現出了十分濃厚的興趣,雖并不知曉節日的來歷,但依舊“跟風”,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基于此,我們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中,要全力加強落實歷史分析教學,一方面拓寬學生的史學視野,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傳統歷史文化、革命英雄人物等,提升家國意識與使命擔當在新時代青少年群體中的滲透力與輻射力,引導學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