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新區(南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措并舉構建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途徑,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
深化思政教育,為學生培根鑄魂
為進一步強化學校黨政領導抓思政課建設的主體責任,加快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工作,3月22日,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會洋為新區(南朗)各中小學黨組織書記、校長和中山紀念小學師生講授“思政第一課”,各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在新學期也為學生講授“思政第一課”, 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同時,新區(南朗)充分利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翠亨村的紅色教育資源,以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楊殷故居為依托,與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聯合開展了面向中小學生的“用生命捍衛信仰”楊殷烈士主題大思政課教育活動。活動涵蓋《用生命捍衛信仰——楊殷烈士紀念展覽》巡展活動、紅色講解員校園宣講、征文活動、時代小先生夏令營、紅色小講解員夏令營和演講邀請賽等。“我們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匯貫通,為學生打造了廣闊的‘思政課’學習實踐平臺。”南朗街道教育和體育事務中心主任陳敏華說。
黨支部書記、德育副校長、班主任上思政課,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暑假研學活動、“陽光行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專項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少先隊系列網課、觀看“我為兩會說愿望”活動……云衢小學堅持黨建引領,以德為先,持續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將黨史、黨建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推動立德樹人。面向教師,學校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的重點,通過教師會議、黨支部學習、體驗實踐等途徑引導教師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德育團隊注入豐富的理論滋養、信仰力量和教育信念,激勵教師在對歷史的思考中投身教育攻堅戰,以優秀的班級管理實效、教研科研成績,全面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在欖邊小學,每個班級以“竹”字命名,如“竹詩班”“竹藝班”“竹毅班”“美竹班”等,教室設置竹書架,有裝粉筆的小竹簍、竹編打底的學習園地、竹垃圾簍等。學校以“竹文化”精神內涵為引領,開展讀竹、悟竹、與竹對話活動。通過“我是快樂小竹仙”演講比賽,讓學生感悟竹的精神,做一個光明磊落、坦蕩踏實、虛心上進的“小竹仙”。此外,學校努力深入挖掘本地、本校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把南朗的本土文化、歷史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和精神文化建設的開發資源,形成《欖邊茶東村的“陳氏宗祠”》《孫中山與校訓“樸誠勇毅”》《竹韻顯亮點,竹魂鑄特色》等特色德育校本資源。
提升專業素養,助教師專業成長
7月7日,2023―2025年新區(南朗)“三名”工作室啟動儀式舉行。這是新區(南朗)的第一屆“三名”工作室,共有名校(園)長工作室主持人2人、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15人。17名主持人均為市級優秀教師,其中包括中山市名園長工作室主持人1人、中山市學科帶頭人4人、中山市骨干教師8人、中山市名校長工作室學員5人、中山市名教師工作室學員5人。
新區(南朗)要求,“三名”工作室需充分發揮主持人的專業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為學員專業發展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評價方案與學習計劃,引領學員專業成長;聚焦新課標、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提質增效等熱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或項目研究,深化教育教學研究;通過專業培訓、公開課、學術講座、專題研討、專業論壇、送教下鄉等形式,開展區域性的示范帶動活動,推廣教育教學成果。
南朗小學音樂教師李顏,是本屆“三名”工作室主持人之一。自工作室籌建以來,李顏便組織工作室學員開展了“國際三大音樂教學法融合全體系培訓”“新課標下民樂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民樂欣賞課例論文的規范寫作”等一系列研訓活動,并聚焦“核心素養導向下指向深度學習的民族器樂曲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成功申報了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民族器樂曲欣賞教學實踐研究”。“今后,我們工作室全體成員將在美育工作中做好表率,在課堂教學上下足功夫,在教科研上見到實效,積極創作具有南朗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大力弘揚本土文化,打造新區(南朗)的音樂教育品牌。”李顏說。
作為廣東省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基地成員學校,南朗小學踐行“家”之理念——“青年教師發家,中年教師持家,老年教師守家”,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塑造了一個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學校根據不同專業階段教師的特點,實施分層培訓。其中,5年以下教齡的新手型教師,通過觀摩學習導師課堂教學,夯實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學能力;5―10年教齡的經驗型教師,通過經典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學習理解理論知識,參加學校和街道的課堂教學比賽,發展教學能力;10―15年教齡的成熟型教師,通過行動研究合作學習與觀摩學習、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研究在教學中的專長;15年教齡以上專家型教師,通過對于課題研究與理論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獨有創新性與藝術性,并凝煉教學主張。
為培養青年教師嚴謹篤學、愛崗敬業的精神,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中山紀念小學2019年建校至今,已開展了四屆“精進杯”教師基本功比賽。比賽分語、數、英和綜合四組,每組的比賽內容略有不同,但都包含了課堂教學。比如,語文學科的比賽內容有課文朗讀、粉筆字書寫和課堂教學,英語學科的比賽內容有現場說課、講故事和課堂教學。學校教導處副主任張敏說:“每屆比賽,青年教師基本上全員參與,我們希望以賽促研,以研促教,大家才有更好的動力去教學和研究。”
聚焦品質提升,促學校內涵發展
2022年6月2日,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托管翠亨小學,開展集團化辦學改革試點。第一年,集團總校派駐4名班子成員和4名骨干教師共8名以高級教師組成的實力團隊,全職在翠亨小學從事教學及管理工作,同時多個名師團隊全力支持,還邀請總校專家顧問團長期為翠亨小學提供顧問服務。總校為新區(南朗)培養兩批后備干部及教學骨干,每批7—8名,到石岐中心小學全職掛職,參加總校管理及從事教學工作。
集團總校通過“教研聯動、課程共建、教學共享、文化共融”等舉措,快速提升學校教師綜合素質水平,打造翠亨小學的“造血”功能。如今,校內青藍工程、集團導師培養跟蹤、校外專家駐點指導同時啟動,三股幫扶力量同步發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少工委被評為優秀中山市少先隊紅旗大隊;教師參加各學科教學及基本功比賽、論文寫作獲獎和個人榮譽等66項,指導學生獲獎243人次;學生體質監測優良率達89.58%,四年級科學實驗考核優秀率達99.58%……集團辦學以來成效突顯,翠亨小學師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擦亮了這所由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名的家鄉學校的辦學質量與辦學品牌。
中山紀念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創建于2019年10月,按照36個班標準,每班配置一塊耕作基地。按照春、夏、秋三季度統籌各班分別種植的農作物,實行“統籌+自主”勞動模式,學校每周統一安排勞動任務,各班完成學校勞動任務后,根據實際以及結合植物生長存在的問題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學校辦公室主任梁培華介紹,為了加強勞動基地過程管理,學校引入“水印相機”APP對各班每天勞動情況進行跟蹤,班主任每天記錄勞動實踐過程,填寫《勞動實踐基地過程管理記錄表》,包括實施環節、實施過程描述、實施過程圖片、學生觀察植物生長變化及存在問題等,形成班級實踐活動檔案。另外,學校每月根據各班勞動實踐活動情況開展量化評比,評選10個班級為“最美勞動班集體”,同時評出各班“最美勞動小能手”。
2020年,橫門小學創建了天空農場,安置了300多個種植盤,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種植空間,讓勞動教育在校園得到延伸。在天空農場,學校根據實際實行分班管理,班主任和勞動教室分別指導。由學校統一安排,按片和年級種植統一植物。課內課外相結合,勞動科任教師利用課內課外組織學生進行管理及開展植物觀察。2022年,南朗街道投入十幾萬元建設了橫門小學綜合活動實踐室。“天空農場與綜合實踐相結合,利用天空農場種植的收成,組織學生到實踐室開展活動,實現種、摘、炒、品嘗結合。”校長林國信說。
“雙減”政策下,南朗小學以“家”的理念詮釋課后服務的意識,以“為家庭分憂、讓家長放心、對學生負責”為主要目標,開展行之有效的托管服務工作。其中,基礎托管作業輔導為主,讓孩子盡量在校完成作業,解決了家長輔導孩子作業難的問題;素質托管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分校內和校外兩種形式,校內社團有籃球、合唱、戲劇、國漫、書法、科技、中國舞、健美操、跳水、匹克球、校園電臺,校外機構入校的有小主持、圍棋、國際象棋、國畫、籃球、足球、烘焙、科技、書法等課程。暑假期間,學校還設置了作業輔導、體育、書法、美術、閱讀、音樂、影視欣賞、編程、國際象棋,讓學生愉快地度過暑假生活。
運用教研支撐,給課堂提質增效
“做好一份計劃與總結、培養好一支隊伍、開展好一系列有實效的教研活動、組織好一系列助力學生學科素養發展的活動或比賽、推進一項務實的教學研究”,是新區(南朗)學科中心教研組的組建原則。學科中心教研組堅持教研訓一體化,有效推動學科教研的務實開展。例如,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科中心組組織開展教師讀寫共同體活動,共讀一本書,共研一項市級或街道教科研課題,美術、音樂中心教研組堅持每周組織中心組成員和專業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專業技能學習與交流、專業理論學習研討、專家講座等集中研訓活動。
地理中心教研組組長、中山紀念中學教育集團云衢中學教師劉婷說:“我們地理中心教研組聚焦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通過組織學校地理科組扎實開展常態化的集體備課活動,分析不同學段、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情況,根據學情進行教學設計;深挖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將課后活動融合課堂實踐,激發學生求知內驅力,使課堂教學有趣、有用。”
云衢中學是南朗街道唯一的公辦初中,2022年8月加入中山紀念中學教育集團后,在教育教學方面大膽嘗試,銳意改革,初步實現了學校發展規劃、管理、招聘、教研、評價、獎勵的“六同步”,集團化辦學成效逐漸顯現。校長李擁民介紹,紀中教育集團為進一步發揮總校“學術型教研推進教學質量高品質發展”的理念指引,通過“數據驅動+項目驅動”推進教育集團教研教學一體化,成立教育集團各學科學術型中心教研組,云衢中學有14位骨干教師加入,做到全學科覆蓋。云衢中學全面融合參加集團的全方位教研,做到“每周一小教研、每月一大教研”:有共享課程、骨干教師培訓、微課題成果評選、年青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比賽、教師解題比賽、畢業班教師講題比賽、優秀試題評選、新教師培訓等,特別是初一、初二年級已初步實現同教學進度、同教學設計、同練習訓練。
“雙減”政策出臺后,各地市均面臨著“減負”后的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問題,要真正實現減負,必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作業設計水平。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部長王紅團隊的“主題引領的雙微機制”項目,以“微任務”為切入點,以“輸出為本”為目的,通過“微團隊”開展集中研修和自主研習,形成高效能、異質化的學習共同體,引領一線教師持續不斷的創新、實踐、探索。中山紀念小學、石岐中心小學、南區竹秀園小學為中山首批試點學校,每校均有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教師參加,每學科3人,每校共9人,中山團隊為27人。團隊成員、中山紀念小學副校長莊維瑩說:“我很愿意改變課堂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參與項目,激發我們對教育教學的思考,打破固有的模式,輸出倒逼輸入。”
下一階段,新區(南朗)將繼續統籌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全面提升區域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積極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示范帶動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專業素養,努力打造灣區一流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