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新區(南朗)有怎樣的教育發展目標與布局?將如何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本刊記者對中山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會洋進行了專訪。
《廣東教育》:張書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我國高質量發展進程,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在建設大灣區背景下,新區(南朗)的發展定位是什么?
張會洋:目前,中山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成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新區(南朗)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地帶,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高能級定位、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新區(南朗)是歷史的選擇、現實的需要,意義重大、使命光榮、影響深遠。
打造面向未來的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區、中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示范區、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是新區(南朗)三大發展定位。做實三個定位,寫好“東承”(東承深圳打通深中產業拓展軸)文章,推動經濟發展邁向更高能級,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社會文明更加繁榮進步,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宜居,民生福祉更加幸福美好,城市治理更加安全高效,是新區(南朗)的發展目標。
《廣東教育》:教育發展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內容。新區(南朗)在實現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方面,有著怎樣的目標和發展布局?
張會洋:為助推中山市高標準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回應中山市委“東承”一體化融合發展戰略,全面優化區域內營商環境,我們努力將新區(南朗)打造為中山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新高地,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當前,借助翠亨新區與南朗街道統籌發展契機,我們按照“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愿景,立足新區(南朗),對標教育先進地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進教育強區戰略;尊重教育規律,切實提高教育水平和辦學效益,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堅持“規模適宜、布局均衡、集約共享、設施完善、品質一流”的原則,積極探索“未來學校”教育發展模式,打造灣區一流教育配套,努力建構適應大灣區發展、具有較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為高標準打造偉人故里、灣區一流的基礎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印發了《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2022―2024年,立足新的發展形勢,全力追求新區(南朗)教育事業高品質定位和高質量發展,大膽改革創新,與北京師范大學等一流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同時,通過深度合作,全方位培養培訓新區(南朗)專業教師,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干部和全體專任教師專業水平。
《廣東教育》:目前,新區(南朗)要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需要破解怎樣的問題?
張會洋: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區(南朗)廣大人民群眾對接受高質量教育、選擇多元化、個性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
一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壓力較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加快建設,以及公辦中小學不斷擴容,吸納民辦學校生源,新區(南朗)教育總量持續擴張,但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公辦優質學位供給面臨較大壓力。
二是教育資源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優勢教育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南朗街道中心片區,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三是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結構與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存在差距。高層次學歷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占比偏低,部分校長、教師的辦學理念、教育理念、專業素養與優質學校創建、優質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教育的內涵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教育理念尚需不斷更新,素質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在教育觀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質量評價等方面與素質教育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全市、全省層面的綜合影響力還有待提升。
《廣東教育》:在提升學校辦學質量方面,新區(南朗)有哪些舉措?
張會洋:新區(南朗)始終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教育經費投入、教育基礎建設、辦學品質提升等方面,堅持高起點建設、高標準投入、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服務。
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截至2022年秋季學期,近5年教育事業經費投入超12.9億元,合計新增學位3987個,其中學前教育學位356個、小學學位1855個、中學學位876個、高中學位900個,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學位需求。至2035年,新區(南朗)規劃小學29所,合計辦學規模1002班;規劃初中19所,合計辦學規模585班。
在教育基礎建設方面,啟動教體設施綜合提升行動,全面升級改善學校,努力將各中小學、幼兒園校園建設成中山教育的靚麗窗口。2022年至今,實施了29個項目,對云衢中學、云衢小學、南朗小學、橫門小學、翠亨小學、欖邊小學、中心幼兒園、博愛幼兒園、橫門幼兒園、欖邊幼兒園10所學校,分批次、分階段新建、改建或修繕教體設施,其中22個項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辦學品質提升方面,堅持“統籌布局、分步實施,規范管理、確保質量”的原則,著力打造中山紀念中學教育集團云衢中學、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翠亨小學示范性標桿,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模式改革,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新模式、新機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著力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加快實現“學有優教”目標。
《廣東教育》:教師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促進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區(南朗)在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進行了哪些實踐?
張會洋:教育事業要高質量發展,教育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是關鍵與核心。近年來,新區(南朗)不斷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2022年至今,總招聘在編教師121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9人,包括市內優質民辦學校原教學副校長、市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中山市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第七層次)2人,市初中生物中心教研組核心成員1人,海外留學經歷2人,市內外優質民辦學校骨干教師8人,有效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
為給優秀教育人才成長創設平臺,充分發揮名師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我們實施青年教師“135培養模式”(1年合格、3年成型、5年成熟),構建“合格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教師”五位一體教育人才梯次成長機制;爭取省市名校(園)長、名教師、名班主任資源,構建省市名校(園)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南朗街道工作坊,開展新區(南朗)“三名工程(名校長、名班主任、名教師)”培育計劃,充分發揮各級“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學員的專業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廣東教育》:中山正在創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省級示范區,新區(南朗)將如何積極響應?
張會洋:我們將在優化學校管理模式、引進和培育高水平管理人才、深化“五育”并舉的素質教育等方面,積極響應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省級示范區的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建設優質公辦學位資源,積極接洽、引進廣深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助推深中一體化融合發展,探索教育共建共享機制,完善深圳籍兒童、青少年入讀新區(南朗)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制度。繼續充分發揮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等品牌學校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課程共通、教研共思、隊伍共建、資源共享,打造系統完善的小初高基礎教育體系,推動新區(南朗)基礎教育的優質發展。以強化教育管理隊伍和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隊伍師德與業務水平為關鍵依托,建立健全教師分類別、分階段、分層級培訓體系,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堅持改革創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解基礎條件約束和體制機制障礙,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激發學校辦學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