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課外閱讀資源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作用,帶領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寫作水平。分析課外閱讀對于學生讀寫能力提升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從重視導讀工作、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開展集體閱讀和組織寫作比賽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提高讀寫能力,克服閱讀和寫作上的問題,并且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讀寫能力
作者簡介:葉青奇(1972—),男,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中學。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教師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知識,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這充分說明課外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當依托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1]。對于初中生來說,想要熟練掌握各種文體,將文章寫得邏輯嚴謹且真實感人不是一件易事,原因在于他們的人生閱歷和儲備的知識有限。唯有日積月累,才是開啟寫作之門的鑰匙。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以課外閱讀教學為支撐,幫助學生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讓學生養成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知識和掌握寫作技巧的習慣。在無法快速實現“走萬里路”的目標的情況下,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讀萬卷書”的環境,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愛上讀書,進而提升讀寫能力。
一、課外閱讀對于學生讀寫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語文課程重視閱讀與寫作。通過閱讀積累豐富的素材,能夠為寫作增光添彩。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甚至做到對所閱讀的篇目過目不忘,將名人名家的經典著作中的好詞好句、寫作手法靈活運用到實際中,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建立自我的寫作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如果僅僅通過課內閱讀幫助學生獲得知識,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對于豐富閱讀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有著重要的價值。例如,教師在學生學完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可以為學生推薦周海嬰寫的《記憶中的父親》,讓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感知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為學生的后續寫作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閱讀時勾畫文中魯迅先生對孩子的愛躍然紙上的相關內容,并鼓勵學生在描寫自己的父親時借鑒文中的寫作手法。
(二)有助于為學生提供寫作范式
初中生在寫作時應當保證文體規范,這就要求他們在腦海中梳理不同類型文章的標準,逐漸認識到什么樣的文章屬于好文章。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能夠為學生提供寫作范式,讓學生通過仿寫、改寫、擴寫等方式逐漸實現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2]。例如,不少學生在學習如何寫散文時,常常無法把握散文的“神”,所寫的語句也不夠優美動人。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散文,讓學生分析這些散文究竟優秀在哪里。以老舍的《春風》為例,文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讓文字變得生動且充滿情感。如在“棉衣不敢脫,花兒不敢開,海邊翻著愁浪”這樣的句子中,作者對春天的“抱怨”之情能夠感染讀者。而整篇文章則采用對比的方式,將濟南和青島進行對比,突出了春風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從中學習寫散文的技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請大家勾畫出文中抒發了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分析每個段落的寫作目的。”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課外閱讀是學生提高作文質量的必經之路。只有積累豐富的素材,才能靈活運用這些素材寫出優美而富有個人思想內涵的語句,才能提升人文素養,塑造健全的人格。優秀的習作需要有高遠的立意和豐富的情感作為支撐,而通過課外閱讀,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更多感悟,從而使作文更加有深度、有內涵。例如,通過《老人與海》的閱讀,學生能夠激起勇于拼搏和不服輸的斗志,在寫以夢想及奮斗等為主題的文章時,所創作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思想的深度。如筆者班上的學生在閱讀完《老人與海》之后說道:“老師,我覺得海浪和魚兒都特別大,而老人和他的小船特別脆弱,但是老人始終沒有放棄,這讓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這時,筆者引導學生:“我們在面對理想時,也應當有像老人一樣的勇氣,不管實現理想多么困難,都要有拼搏的精神。”在學生有所感悟后,筆者讓學生以“拼搏”為主題嘗試完成一篇習作,將閱讀的收獲融入習作中,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依托課外閱讀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方法
(一)重視導讀工作
語文課程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閱讀和寫作則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內容。閱讀和寫作相互關聯,對于學生的思維、語言表達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如何培養和提升初中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教師們需要關注和探討的重要問題。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主要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聽課,缺乏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差異性的教學策略,難以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3]。為了推動課外閱讀的開展,教師需要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通過日常的導讀工作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為學生制訂閱讀目標和計劃。導讀工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開設整本書閱讀課程,為學生創設閱讀環境和氛圍,引導學生重視對整本書的閱讀。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水滸傳》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影視劇中的經典片段,吸引學生的讀寫興趣,再為學生講解書中的內容梗概,然后分享一些閱讀、寫作的技巧和心得,引導學生明確共同的學習目標。其二,善于挖掘榜樣,展示喜歡讀書的學生從閱讀中受益的典型案例,通過表揚和肯定的方式來引導其他學生。例如,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在寫作中運用了許多課外知識,就可以讓他(她)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同時進行表揚:“××同學的文章寫得非常不錯,他(她)把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寫進了自己的作文中,請其他同學向他(她)學習……”其三,抓住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正向反饋,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調動讀寫的積極性。例如,筆者班上的學生在閱讀《水滸傳》時對林沖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對此,筆者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行為進行了鼓勵,并引導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時,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認為林沖勇敢正直,有的認為林沖懦弱,還有的認為林沖的內心十分矛盾……筆者對學生給予了肯定,這樣能夠幫助他們有效地提升讀寫的興趣。
(二)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可以鍛煉他們的文字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然而當前,部分初中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存在著多種問題,如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文字組織能力欠缺。并且由于閱歷和經驗的限制,有的學生寫作成績偏低,難以滿足學習要求。而優秀的課外讀物能夠為學生提供寫出優美詞句、段落的思路,讓學生從中獲取更多優質的寫作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
具體來說,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有目的地去積累,而非為了積累而無意識地抄寫,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應用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的內容。例如,有的學生不擅長描寫景色,那么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重點積累寫景的詞匯、句子,學習名人名家寫景的順序,以此讓學生將相關知識熟記于心。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靈活積累寫作素材。死記硬背和堆砌辭藻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水平,而唯有真正理解課外讀物中的精華部分,才能做到學以致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口頭分享自己積累的寫作素材,讓學生進行回顧,同時嘗試說出這些素材的優點以及可以應用這些素材的場景。最后,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讀寫訓練活動,讓學生及時將閱讀成果轉化為寫作能力。例如,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為學生做仿寫示范,舉出“期待著,期待著,枯枝變綠,春天的氣息近了。凜冽的北風收斂了脾氣,灰溜溜地躲了起來”的例子,然后鼓勵學生開展仿寫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開展集體閱讀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發展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還能培養他們對世界的觀察、感知和理解能力,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雙減”工作的推進,教師可以依托課后服務工作組織學生開展集體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閱讀和寫作心得的平臺,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讓閱讀和寫作訓練充滿樂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創設讀書角,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閱讀過的課外書帶到學校,放在班級內的公共書架上,讓學生有豐富的閱讀資源可以選擇,同時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充分發揮優等生的帶動示范作用。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如談談對某一句名言的理解、對書中某一個人物的思考或者分享一個優美的句子。在集體閱讀的氛圍中,學生能夠有效地提升興趣和效率,為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適時進行寫作技巧的講授,讓學生就閱讀書目中的內容進行臨場寫作。例如,在學生閱讀了《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如果悟空第三次打的是假妖精,那么接下來故事情節會如何發展。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以書面的形式整理出來,進而養成隨讀、隨寫、隨練的好習慣。
(四)組織寫作比賽
初中語文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能力。在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教師應當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讓學生能夠掌握在閱讀過程中學到的寫作技巧。而定期組織寫作比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匯報近期閱讀了哪些內容,收獲了哪些知識,對于寫作有哪些思考。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提供在比賽中寫作的方向。如在筆者班上,有的學生收獲了人物描寫的知識,有的學生學習了景色描寫的技巧,還有一些學生積累了記敘文的寫作方法。于是,筆者提供了相應的寫作主題,讓學生自由選擇寫作方向。在比賽結束后,教師可以對比學生之前匯報的閱讀情況,檢驗學生是否將所學知識應用在了其中,同時從每個主題的習作中選出優秀的文章作為范文,供其他學生參考學習,鼓勵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
另外,針對學生在寫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應當給予針對性的評價、引導,提出意見,讓學生進一步完善文章內容。通過對學生寫作內容的評估,教師可以針對他們的短板繼續推薦閱讀內容,讓學生實現自我提升。例如,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在寫景時總是難以將個人情感融入其中,于是為學生推薦《趵突泉的欣賞》《五月的青島》等優秀的寫景散文,讓學生重點學習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發揮課外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進行了探討,詳細分析了讀寫能力培養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筆者通過實踐發現,應用這些方法能夠提高初中生整體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思考、表達和交流中不斷成長。同時,教師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不能僅關注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而忽略了學生思維、情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發展。教師不能把課外閱讀指導簡單地等同于閱讀書目推薦,而要像在進行課內教學一樣認真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讀寫的興趣及有效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及時內化閱讀內容,將在閱讀中所學的語言表達技巧運用到寫作中,實現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杜建宏.課外閱讀在小學生寫作教學中的實踐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2(25):37-40.
[2]劉賽玲.課外閱讀為深度寫作蓄能的實踐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2(18):8-10.
[3]葉榮奎.試論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J].讀與寫(上,下旬),202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