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是歷史主題單元,契合“四史”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該單元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但是,部分教師目前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沒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用心解讀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要點,提出“理解教材內容,落實德育為先”“串聯歷史線索,培育愛國情感”“鏈接學生生活,引發(fā)歷史共鳴”三種策略,旨在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歷史主題單元;德育
作者簡介:胡迎春(1985—),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良渚七賢小學。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講授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的歷史主題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的內容,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但是實際上,如何教好歷史題材的內容,是不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歷史主題單元教學的現狀,解讀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要點,提出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策略。
一、現狀剖析
歷史主題單元給部分教師、學生的教學和學習帶來了挑戰(zhàn)。另外,教與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激情不足,也沒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將其總結為以下三類。
(一)偏重知識學習,輕視德育引領
部分教師教學理念落后,目標定位不清晰,這會導致教學偏離目標,甚至與目標背道而馳。而且這些教師偏重于讓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卻忽略了教材編者的意圖,沒有重視發(fā)揮歷史主題單元在德育上的引領作用。實際上,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并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以史為舟,進行德育。
(二)陷入繁雜事件,欠缺多元教學
歷史主題單元涉及的事件時間跨度較大且數量較多,部分教師易陷入其中,找不到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只是單純依靠講解來讓學生獲取知識。并且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未使用多元的教學方法,這會使歷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很難得到體現,降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愛國情感的激發(fā)。
(三)遠離學生生活,難以引發(fā)共鳴
有的學生對歷史感到比較陌生,覺得歷史離自己的生活比較遙遠,所以在學習時難以引發(fā)共鳴。對此,教師要讓歷史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活氣息,這就要求教師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加深他們對歷史的認識,引發(fā)他們的共鳴,激發(fā)他們愛歷史、愛祖國的情感。
教師唯有認真剖析歷史主題單元教學中的問題,才會正視自己的教學,才會更加努力地對歷史主題單元進行梳理解讀;而唯有解讀到位,才能更有效地運用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來幫助學生培育家國情懷。
二、要點解讀
通過梳理解讀,筆者發(fā)現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歷史內容的教學,與歷史課程的教學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歷史內容的教學目的是以歷史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由此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1]。在教學時,教師應著重關注德育這一落腳點,把握歷史線索,引發(fā)學生共鳴。
(一)德育是落腳點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呈現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為了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在歷史的時間線上概括出了中國人民的各種值得學習的精神[2]。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準確把握德育的落腳點,進行價值引導。該單元每節(jié)課的德育落腳點如表1所示。
通過理解每節(jié)課的德育落腳點,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明確其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以及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把握這些德育落腳點,能夠更好地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二)歷史是線索
歷史主題單元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線索明晰,其中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可以幫助師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歷史線索運用好歷史教學資源。該單元每節(jié)課的歷史線索如表2所示。
明確歷史線索,能幫助師生更好地關注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學生理解歷史史實、感悟革命精神也能起到極大的助力作用。
(三)共鳴是關鍵
只有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歷史,了解史實,引發(fā)共鳴,才能使歷史主題單元教學有血有肉。課程標準中相關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建議對應的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要求。從中不難看出,其要求教師重點突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因此,在歷史主題單元教學中,教學內容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載體,情感共鳴是關鍵。
通過對歷史主題單元教學現狀和教學要點的分析,筆者明確了教學的重點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對該單元的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由此提出對應的教學策略。
三、策略研究
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對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有積極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仔細研讀該單元的內容,發(fā)揮其教學價值,建立其與學生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一)理解教材內容,落實德育為先
歷史主題單元是以時間為脈絡、以精神為核心來呈現歷史進程的。該單元共有6節(jié)課、19個主題,涵蓋了中國近現代史的主要內容,凸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理解教材內容,落實德育為先。
1.清晰定位目標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而教學目標的達成意味著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教師用目標導向來指導學生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晰定位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如“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的“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德育落腳點是長征精神。有位教師在解讀時,就以此確定了課時目標:(1)了解遵義會議,明確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長征精神;(2)感悟長征精神,認同中國共產黨,激發(fā)對祖國的熱愛之情;(3)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結合相關資料,分析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清晰地定位教學目標,要明白根據德育落腳點來確定歷史題材的教學目標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
2.開展項目化學習
教材中有關歷史的內容主旨是國家認同,要求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入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黨史國史入腦入心,增強信仰、信念、信心。而依托項目化學習可以很好地在學生心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如在教學“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時,有位教師用了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她先引導學生提出“我對祖國了解多少?”這一驅動性問題,然后引領學生了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國大典等重要歷史事件,再通過學習任務進一步了解祖國的國旗、國歌、國徽,最后引導學生設計并開展“國家檔案知多少”知識競賽、“數字背后的故事”子項目等。在這個過程中,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國家主權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巧妙地融入了項目式學習中。
項目式學習可以助推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串聯歷史線索,培育愛國情感
歷史主題單元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形成良好的內在精神。教材中列舉了中國近現代史的諸多歷史事件,而且這些歷史事件線索清晰。教師應開展多元教學,串聯歷史線索,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
1.激活歷史事件
歷史主題單元內容是遵循歷史的進程來編排的。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先把握每一課的歷史背景,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始末,再根據歷史線索,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如在教學“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的“勿忘國恥”時,有位教師以時間為線索,帶領學生了解九一八事變和南京大屠殺這兩個歷史事件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難,并以殘歷碑、《松花江上》的歌詞、南京大屠殺的相關歷史資料等為學習支架,融入時空觀念,讓學生深刻理解十四年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
在歷史事件被激活、歷史線索被串聯之后,學生就不會覺得歷史是虛幻的故事,而會形成時空觀念,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近現代史。
2.巧用影視資源
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源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借助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源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歷史情境,讓學生站在當時人們的立場去感受、去體驗。
如在教學“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的“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時,有位教師適時播放影片《建黨偉業(yè)》的片段。學生在看到影片中的學生、工人等上街抗議北洋政府的畫面以及嘉興南湖游船上的場景時感覺振奮人心,激發(fā)了愛黨、愛國的情感。
影視資源的適度利用,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自己對歷史的感知,更好地揣摩相關問題。
(三)鏈接學生生活,引發(fā)歷史共鳴
魯潔教授說:“沒有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按學科分為‘歷史’的、‘地理’的、‘公民’的、‘道德’的,也沒有一種純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總是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見,歷史主題單元教學需要鏈接學生生活,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情感體驗。
1.豐富學習體驗
“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教師可在課前指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認識自己的現實生活,豐富自己的學習體驗。
如在教學“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謀發(fā)展”時,有位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分析資料、提取信息、概括關鍵詞、模擬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使學生體會到改革開放政策、特區(qū)精神、科教興國戰(zhàn)略對中國發(fā)展的深遠影響,進一步培養(yǎng)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
調查身邊的變化、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其實就是在見證歷史。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如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墓等紅色研學的方式,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建立二者的聯系。
2.開展探究活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學科的興趣以及學好知識的愿望。而開展探究活動可以引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思考。
如在“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的教學中,有位教師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按照探究單,思考中英《南京條約》是一個怎樣的條約,走進歷史,主動學習。學生通過探究,深刻地感受到中英《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也初步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學生在這樣的主動追尋歷史蹤跡的探究中,會覺得歷史是親切的、有趣的,甚至是溫暖的。
四、初步成效
筆者研讀教師用書,揣摩教材編寫意圖,遵循以上策略開展了歷史主題單元教學基于歷史這個主題,筆者還發(fā)現歷史教學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德育的落實有極大的幫助。筆者班上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鏈接了自身的生活,走進了歷史,獲得了感悟,激發(fā)了自己愛黨、愛國的情感。
五、反思展望
五年級下冊歷史主題單元的學習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回顧。該單元包含了很多有關愛黨、愛國的學習資源。對于這個單元,筆者有了自己的解讀,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但仍然需要注重為學生尋找學習支架,探索更多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歷史主題單元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感,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筆者相信,在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逐步樹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鄔冬星.以史育德 價值引導: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五下歷史主題單元的教學要點[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6):9-12.
[2]李漢文.中小學“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差異的比較研究[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