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基于此,文章對培養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簡要闡述,并從還原歷史真相、建構時空坐標、展示多樣史料、演繹歷史邏輯、列舉典型案例五個方面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作者簡介:周瑜(1988—),女,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通過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高中階段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最快速的階段,也是掌握知識最高效的階段,因此,教師應充分抓住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更新教學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培養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時還能讓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在學史、知史、用史中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其次,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等,都值得學生學習和傳承,能夠激發他們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
最后,促使學生養成歷史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開放性視野與世界觀念。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應將國家歷史放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進行學習和思考,并通過橫向與縱向的對比學習,拓寬對世界歷史和文化的認知廣度和深度,養成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歷史文化的意識。
二、培養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
(一)還原歷史真相,彰顯唯物史觀
從歷史學習本身來講,“還原歷史真相,彰顯唯物史觀”是貫穿整個高中歷史學習活動的重要理念,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還原歷史真相是促進學生養成唯物史觀的基礎,而唯物史觀則是學生對歷史形成全面、客觀認識的重要方法論。學生應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三個基本原理是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對歷史真相的還原,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從而實現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還原歷史真相,讓學生對晚清時期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采用點與線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所謂的“點”是指真實的歷史事件,而“線”則是指整段歷史發展的時間脈絡。
比如,在講解兩次鴉片戰爭時,教師就可以將兩次鴉片戰爭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歷史事件,根據戰爭發生的時間將其放在世界近代史的時間軸上,這樣學生就可以聯系時間軸上前后發生的事件對兩次鴉片戰爭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分析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從清政府的內部因素了解事件,也要分析侵略者的外部因素,這樣學生才能對兩次鴉片戰爭有全面的認識和把握,認識到兩次鴉片戰爭對當時社會發展的
影響。
比如,19世紀中期世界的發展形勢是: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漸漸占據主導地位,在市場與原料需求越來越旺盛的情況下,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將眼光投向中國;從中國當時的情況看:國內民眾受鴉片的侵蝕頗深,清政府意識到鴉片的危害,并下令銷毀,虎門銷煙成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通過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形成了唯物史觀,促進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二)建構時空坐標,強化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必備素養之一,有助于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時間內對歷史事件進行學習和思考,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利用時空坐標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學習歷史,不僅要學習基本的史實知識,還要了解該時期歷史的總體發展情況,以實現“借史觀今”的目的。
這種能力的養成對于高中生而言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引和幫助。從部編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來看,其在編排上采用的是歷史紀年、階段特征、歷史地圖等方式,這為教師構建時空坐標提供了便利,有助于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強化時空觀念,提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能力[1]。此外,以建立時空坐標的方式學習歷史知識還有一大好處,即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內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學生才能形成深刻的認知,才能更好地增強時空觀念。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完全掌握這部分知識,教師可采用建構時空坐標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該單元的學習目標來看,學生要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與五代十國這段歷史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了解每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區域發展、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成就。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整體知識脈絡。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朝代興亡的時間線構建時空坐標軸,橫軸為朝代時間,縱軸為具體的歷史史實。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可以進行對比學習,記憶知識點會便捷很多,知識點掌握得也更為牢固。
通過構建時空坐標,學生能夠逐漸形成對知識的時空構建能力,提高學習歷史知識的效率,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和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整體建構。
(三)展示多樣史料,進行史料實證
詳實的史料對于歷史學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史料實證是通過對真實史料進行分析、對比來還原史實的有效方法。具體來講,史料實證主要運用在對史料進行分類整理、辨析探究、現實運用、理論闡述等方面,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從歷史本身來講,當它發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成為過去式,對于學生而言,歷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通過對史料的學習來加深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史料的形式、內容是豐富多樣的,不僅有紙質版的史料,還有竹簡、壁畫、石刻等,為學生高效學習歷史知識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素材資源。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更多的史料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總結,進而實現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的。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讓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該時期我國的發展情況,教師應盡量豐富史料內容,以史證言。例如,在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知識時,其中最重要的知識點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
有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只對會議召開的時間、內容等進行簡單記憶,而沒有從宏觀層面對會議召開的意義等進行全面的了解,這不利學生全面了解史實、樹立正確史觀。對此,在教學時,教師應通過展示豐富的史料,讓學生意識到史料對于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實證方法學習的能力。這些史料可以是具體的文字類資料,如與會人員的名單,也可以是視頻類資料,如開國大典的影像資料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史料資源。
通過展示多種形式的史料,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具體地掌握相關史實,同時也能樹立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意識,從而促進歷史核心素養的提高。
(四)演繹歷史邏輯,進行歷史解釋
所謂的歷史解釋是指,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以史料為基礎,客觀、理性地剖析歷史事件,進而形成正確評判歷史事件的態度與能力。學生要想具備歷史解釋能力,需要經歷三個過程:首先是史料整理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需要對相關的史實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并對其進行分類和歸納,從而形成基礎性認識;其次,根據史料信息,對歷史事件的背景進行追本溯源,分析事件發生的因果;最后,對史料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掌握歷史發展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清楚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與結果,還要讓學生明確該事件在歷史中的地位與影響。也就是說,教師一定要以史料為基礎進行授課,并在論證因果的過程中演繹歷史邏輯,進而發展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促進其歷史核心素養的提高。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二者之間的歷史邏輯,了解兩個歷史事件的地位與影響。比如,在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看到辛亥革命積極的一面,也要讓學生看到辛亥革命不足的一面。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有幾點。首先是廢除了封建帝制,讓人民不用再受清政府的統治和壓迫,挽救民族危亡;其次是促進了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最后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國內紛紛開設工廠。在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積極影響后,學生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之處,即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沒有完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通過正反兩個角度的分析,學生對辛亥革命影響的認識變得更全面了。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時,要考慮到歷史事件的發展邏輯,學生既要認識到積極的一面,也要認識到消極的一面,這樣才能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歷史
事件。
(五)列舉典型案例,孕育家國情懷
上文提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助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國觀念,樹立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所謂的家國情懷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是緊密聯系的,國家發展得越好,學生的學習環境、成長環境、生活條件也會越好,反之亦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關乎學生的個人發展,還關乎國家的發展。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對經典歷史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家國情懷,奠定歷史學習的
基石。
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鴉片戰爭”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鴉片戰爭對中國人民的傷害,以及煙片戰爭給國家帶來的深刻影響,教師可以采用列舉典型案例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鴉片的危害,認識到鴉片對當時國人身心的嚴重摧殘。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網絡上當時國人受鴉片侵害的相關影像,讓學生形成深刻、直觀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借用鴉片的危害對學生進行抵制毒品的教育,并通過對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的介紹,讓學生認識到,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保家衛國家國情懷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視角帶回到當下的環境中,介紹典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毒品的危害,了解到是禁毒英雄在為我們負重前行,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結語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應從學生出發,以史實為基礎,創新教學方法,采取還原歷史真相、建構時空坐標、展示多樣史料、演繹歷史邏輯、列舉典型案例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能力和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豐產.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2(2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