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學科在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活化教學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為進一步落實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目標,文章在“生本位”思想的指導下,探索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為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科學素養
作者簡介:王小娟(1996—),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生活化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主體生活經驗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生活化課堂,能夠拉近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科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同步發展。教師要始終堅持實踐原則和問題導向原則,積極探索小學科學學科和生活化教學的融合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有內容、有深度的生活化科學課堂。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構建生活化科學課堂
(一)基于學生情況,注重課堂教學的階梯性
基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立足于學生的不同情況,突出教學的階梯性。具體到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探究科學知識。
以“植物是‘活’的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其生長有特定的規律和過程。
本著層次化教學的原則,教師首先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常見植物進行課堂導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分享自身對于植物的觀察經歷,激發班級整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延伸教學內容,使學生形成對植物生長條件和特征的基本認識。
在完成知識技能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可利用盆栽等生活化教具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提出關于植物生長規律的假設,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完基本知識、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實驗探究等方式驗證假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二)運用小組合作,突出課堂教學的科學性
小組合作教學法是構建生本位教學課堂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深化生生互動,構建基于合作式教學的生活化課堂,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運用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給動物分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不同標準對動物進行科學分類,明確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小學生的分類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小組合作更有助于集思廣益,探索更多的動物分類標準,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教師首先應做好小組劃分工作,根據學生的課堂互動表現,科學劃分小組,并讓學生明確要探究的生活主題—如何對常見動物進行分類。其次,教師要通過演示和舉例,讓學生明確簡單的分類標準,鼓勵小組從生活地點、生活環境、身體特征等角度出發,遷移生活經驗,對不同動物進行分類。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形成對動物多樣性的重要認識。
二、模擬生活場景,構建真實的生活化課堂
(一)運用信息技術,模擬生活場景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逐漸打破傳統教學課堂在知識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的局限性,掀起“互聯網+教育”的熱潮,為生活化科學課堂的構建提供更多選擇。為達到構建真實的生活化課堂的目的,教師可以從模擬生活場景的角度入手,發揮多媒體設備的智能化和便捷性優勢,結合教學內容營造濃郁的生活氛圍,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以“各種各樣的天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要求學生認識地球家園的天氣以及不同天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能夠獨立描述天氣現象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小學生對各種常見的天氣現象較為了解,但是對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和天氣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了解較少。
對此,教師可發揮信息技術在烘托教學氛圍上的作用,在正式授課前為學生播放一段科普天氣現象的科學紀錄片或動畫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濃厚的生活化學習氛圍,助力生活化科學課堂的有效構建。
授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各類天氣現象的視頻、音頻等,展示不同天氣現象下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從科學和生活生產兩個角度認識天氣現象帶來的影響,提高生活化科學課堂的有效性,讓學生了解天氣變化對人類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二)設計課堂活動,鍛煉動手能力
小學生往往對實踐性課堂活動更有興趣,參與意愿較高,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充分結合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性教學活動,活躍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通過利用生活化教具、開展生活化實驗等方式,模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場景,豐富學生的科學學習體驗。
以“做一頂帽子”這一實踐活動為例,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在運用材料制作物品的過程中,掌握不同材料的性質和用途,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和了解。
教師可為學生提前準備好多樣化的制作材料供學生選擇,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材料,按照活動步驟,自行控制變量,制作一頂與教材中的帽子形狀相同、大小相近的帽子。
帽子制作完成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檢驗帽子的防水性、硬度等要素。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明確材料的選擇對物品的設計和制作具有決定性影響,從而促進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的發展。
三、設計生活化問題,構建有氛圍的生活化課堂
(一)用生活化現象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問題是深化師生互動、活躍班級氛圍的要素之一,教師可通過在課堂導入環節設計生活化問題的方式,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推動預設性問題與生活化教學的緊密融合,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
興趣。
以“怎樣加快溶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要求學生掌握加速物質溶解的方法,并對除加熱和攪拌以外的物質溶解方式進行假設和驗證。三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科學學習經驗,對生活中常見的溶解現象較為熟悉,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提前設計生活化的預設性問題。
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提供一杯熱水、一包食鹽、一雙筷子等道具,向學生提問:“如何加快食鹽的溶解?”這個問題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上臺演示快速溶解食鹽的方法。
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再進行新課知識的延伸,解答實驗背后的原理,讓學生明確攪拌和加熱這兩個條件能夠加快物質的溶解,同時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探索加快物質溶解的其他方式,讓學生在探究和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在課堂教學環節穿插生活化問題
除了以問題進行課堂導入,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穿插生活化問題,連接起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活躍學生的思維,突顯生活化課堂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以“各種各樣的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旨在讓學生能夠明確不同物體運動軌跡的表現方式,如轉動、擺動等,掌握常見的運動形式以及辨別方法,形成對機械運動的初步認識。
該課內容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知識點較為瑣碎,教師在備課環節可以基于對教材的解讀,精心設計問題串,如“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運動形式?這些運動形式有什么特點?是否能夠依據物體的運動特點對運動進行分類?”等。教師通過設計銜接性問題,將瑣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構建有內容、有深度的生活化科學課堂。
同時,在課堂討論環節,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親身體驗各種常見的運動,讓學生了解不同運動的特點,如慢跑除了能夠提高肺活量,還可以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籃球可以在加強平衡能力的同時提高身體的敏捷性等。通過掌握常見的運動類型及其特點,體會各種運動的趣味性,學生能夠了解不同運動的發力技巧,進而掌握其中的科學原理。
四、注重作業和評價環節,構建全面的生活化課堂
(一)設計生活化的科學作業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調整作業布置方式,打破傳統理念的束縛,將生活化教學思想融入作業設計中,通過布置實踐類作業、探究類作業等,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以“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要求學生掌握影子長度在一天內的變化,并在熟悉影子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影子的長短推測相應時間。該課內容具有較強的探究性色彩,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發,先引導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明確物體影子的方向和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完成知識技能目標,夯實探究任務的知識基礎。
接著,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探究過程,為學生設計一份生活化的作業,鼓勵學生以“影子在燈光下的變化”為主題,自主設計一個探究方案,并通過實踐完成探究活動,撰寫探究報告,深化學生對影子現象的理解和認識,提高生活化科學教學的實際效果。
作業是構成完整教學課堂的重要環節,也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提高學生能力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積極運用生活化理念指導作業設計,鞏固科學教學成果。
(二)展開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工作是構成完整教學體系的關鍵環節。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時,針對重成績輕素養、重教學輕評價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完善教學評價入手,運用生活化理念指導教學評價活動,將教學的生活化程度、學生生活化學習意識的養成等內容納入評價體系,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
以“水的作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該課要求學生了解水對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該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較為密切,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
(1)選擇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引發學生對雨水降落地面、河水侵蝕河床等現象的認識;(2)選擇的教學問題是否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水相關的生活現象;(3)學生能否在學習結束后形成一定的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充分關注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推動教學評價工作發揮積極作用,以構建完整的生活化科學課堂,提高生活化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結語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積累科學知識、發展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在這一階段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生活化課堂,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起到重要引導作用。為有效落實生活化科學教學,教師要突顯學生在生活化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模式開展教學,設計生活化的科學作業等,從多個角度推動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構建,培養能力和素養同步發展的新時代學生。
【參考文獻】
[1]楊莉莉.小學科學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1(10):71.
[2]張學華.融入生活 體驗科學:探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0(2):182.
[3]黃志剛.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18):180-181.
[4]于紅.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