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數感”列為小學階段核心素養之首,可見培養學生的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數感不但能增強學生對數學信息的敏感度,同時能夠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對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有積極作用。文章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的策略展開探討,以期幫助廣大教師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顧春美(1977—),女,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秦潭港小學。
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利于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也可以助力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1]。要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教師需要善于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和辨析相關數學概念,并通過實踐操作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算式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組織多元化活動來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然后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進行講解,推動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逐步提高數學素養。
一、在算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先考慮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表達規律,掌握基本的算理。數學教材中包含許多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課堂上,小學生可能難以很快理解算式的實際含義,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教具引導小學生理解算理,鼓勵學生用生活中常用的語言表達抽象的數學概念,這樣做不僅可以加深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2]。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5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時,筆者結合教具設計了培養學生數感的教學活動。在新課導入環節,筆者先鼓勵小學生回答0的含義,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學生能夠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回答,而且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隨后,筆者出示課件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5+0=( ),5-0=( )。為幫助學生得出答案,筆者提出問題:“大家有沒有想到答案呢?或者換一個思路,我們可以先想想5+0的答案。”有學生回答道:“我是這樣想的,假如一個羊圈里有5只羊,另外一個羊圈里沒有羊,那么兩個羊圈里的羊一共有5只,也就是5只+0只=5只。”筆者對該回答表示肯定后總結道:“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5+0=5的原理了,那么,有誰知道5-0等于多少嗎?”在思考后,有學生通過類比推理回答道:“我是這樣想的,一個羊圈里有5只羊,沒有羊被賣掉,那么羊圈里應該就還剩下5只羊,也就是5只-0只=5只。”
可見,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實物演示幫助小學生理解了算式的含義,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計算規律,完善計算結果,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感。
二、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培養數感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引導,幫助其逐漸積累知識,形成豐富的認知和科學合理的知識框架,從而逐漸具備良好的數感。此外,教師要考慮到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學情,在教學中融入與學生的生活有關的內容,并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以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使小學生憑借自身經驗學習知識,逐步形成數學思維[3]。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創設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現實情境,或者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素材,再由此組織動手操作的活動,帶給學生切實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測量”一課時,可以設計有趣的動手操作任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直觀體驗,多元化、多角度地認識毫米、分米、千米等概念。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觀察身邊的物體,找一找、說一說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使用毫米、分米、千米表示的”;也可以設計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估一估,再動手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和手指的長度”。在具體教學中,筆者曾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同學們,在我們市的老街,有一條長6米的胡同,這一胡同的平均寬度為7分米,雖然我們今天不能到老街試著走這條胡同,但大家要不要嘗試使用課桌擺出來這條胡同呢?”聽了筆者的建議,學生個個興致高漲,主動商量如何移開課桌以形成接近胡同寬度的走道,然后用米尺確定課桌之間的間隔。就這樣,一條“胡同”在學生的齊心協力下形成了,學生興奮不已地嘗試在“胡同”里行走,感受走在這樣相對狹窄的走道的感覺。這樣的實踐活動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也會由此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
又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角的度量”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系列與角度有關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我說你比”,在這一活動中,一名學生需要到講臺上任意說一個角的度數,其他學生則需要迅速用雙手表示這個角;第二個活動是“誰更準”,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和同桌兩人相互出題,一人說角度,另一人比畫這個角度;第三個活動是“估一估”,在這一活動中,筆者會比畫一個角,學生需要估計這個角的度數。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會對角的大小形成相對切實的認知,數感也會逐步形成。
一系列層層遞進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探索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而且能夠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因此,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驅動學生動手操作,讓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并保持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愿意參與數學教學活動。
三、在估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還相對較差,在授課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學習基礎[4]。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并通過估算解決數學問題。在進行估算時,學生可以快速地進行計算,獲得大致的計算結果,把握實際運算結果的大致范圍[5]。引導學生通過估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教師需要創設合理的估算情境,或者充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小數乘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今天,爸爸帶了100元去超市購物,他先挑選了2袋價格為30.6元的大米,又挑選了0.8千克的豬肉,豬肉的價格為26.5元/千克。請問,爸爸今天還能夠順便買一盒價格為10元/盒的雞蛋嗎?20元/盒的雞蛋呢?請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有學生給出回答:“2袋大米需要花費61.2元,而0.8千克豬肉的價格為21.1元,這些東西加起來需要82.4元,所以爸爸只剩下17.6元了,只能夠買10元/盒的雞蛋,沒辦法買20元/盒的雞蛋。”筆者表揚了這一學生,并鼓勵其他學生嘗試估算:“還有別的同學有不同的想法嗎?大家沒有嘗試估算呢?”有學生舉手回答道:“我覺得可以使用估算解決問題,大米的價格接近31元/袋,2袋大米大約需要62元,而豬肉的價格接近27元/千克,0.8千克豬肉大約需要21.6元,這些東西加起來大概需要83.6元,所以爸爸大約剩下16.4元,僅夠買一盒價格為10元/盒的雞蛋,不夠買20元/盒的雞蛋。”筆者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后,又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嘗試估算:“如果超市里小毛巾為2.40元/條,大毛巾為6.60元/條,餅干為3.70元/盒,牛奶為1.25元/袋,小紅需要買4盒餅干,1條小毛巾,1條大毛巾,2袋牛奶,而小紅只帶了30元,請問小紅能夠買到這些東西嗎?大家和同桌一起嘗試用估算解決這個問題吧。”在和同桌討論后,有學生舉手回答:“我覺得餅干的價格大約為4元/盒,4盒餅干大約16元,而1條小毛巾和1條大毛巾總計9元,2盒牛奶總計2.5元,小紅要買這些東西大約需要27.5元,所以小紅帶的錢是夠的。”
可見,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教學,讓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練習估算,這樣做可以激發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學生也會意識到,遇見相對復雜的數字時,自己可以快速尋找接近的相對簡單的數字進行計算。這種方式可以降低計算題或者生活問題的難度,學生可以由此發展估算能力,并逐漸掌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技巧[6]。
四、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選擇合適的運算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做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數學概念的理解,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對培養學生的數感有積極的影響[7]。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小數除法”一課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了現實情境,并出示了3道例題,讓學生分別嘗試“進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解答這些數學問題。
筆者出示的第1題為:“小李要分裝2.5千克的香油,每個玻璃瓶最多裝0.4千克的香油,請問小李一共要準備多少玻璃瓶呢?”學生根據所學小學除法知識回答道:“我計算的結果是6.25,因為玻璃瓶不可能有6.25個,所以小李至少需要準備7個玻璃瓶。”筆者繼續引導:“很好,看來大家已經掌握‘進一法’了。老師還想問問,既然6個玻璃瓶只能裝2.4千克香油,那么大家計算時的余數是1還是0.1呢?大家能夠用什么方法證明嗎?”學生回答:“除數×商+余數=被除數,通過計算可以得到余數為0.1。”也有學生回答:“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比商小,所以肯定不是1,而是0.1。”
筆者出示的第2題為:“趙叔叔準備用總長度為25米的紅絲帶包裝禮盒,已知包裝每個禮盒需要1.5米長的絲帶,那么這條紅絲帶總共可以包裝多少禮盒呢?”學生回答:“這條紅絲帶可以包裝16個禮盒,剩下的1米紅絲帶無法包裝禮盒,所以需要舍去。”筆者及時總結道:“對的,在解決該類問題時,大家要注意,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需要將其舍去取整數,這就是‘去尾法’。”
筆者出示的第3題為:“周爺爺在超市購買了15個茶杯,由于有折扣,周爺爺只花了100元,請問平均下來每個茶杯多少錢呢?”學生給出回答:“每個茶杯的價格大概6元。”筆者此時補充道:“因為錢的單位是元、角、分,所以在取近似數時,我們可以精準到分,每個茶杯的價格大約是6.67元。”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思想,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結語
簡言之,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啟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從多角度思考如何解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讓學生有興趣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理解算理,嘗試動手操作,練習估算和解決數學問題。
【參考文獻】
[1]廖麗金.以分數為切入視角,建構小數數感意義:以人教版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為例[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11):36-38.
[2]姚雅靜.經歷數感形成,培養核心素養:探析小學數學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J].學苑教育,2022(10):57-58.
[3]戴金藝.實踐操作比較辨析拓展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深度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3):104-105.
[4]白佳.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低學段數感培養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2):61-63.
[5]楊奕琦.小學低年級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研究:以《認識千以內的數》為例[J].新智慧,2022(19):117-119.
[6]王素芳.巧設練習,“用”出數感:淺論小學高年級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J].新教師,2021(1):78-79.
[7]謝鳳珍.核心素養下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