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較高,特別是新課改實施以來,國家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尤為重視。學生要在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不僅要豐富理論知識,還要提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應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主,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化發揮教學作用。文章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核心,對初中地理教學策略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作者簡介:季貞(1987—),女,江蘇省揚中市第一中學。
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初中地理教學要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掌握充足的地理知識,提升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主要引導者的地理教師要挖掘現實中的地理知識,并結合教材內容和地理核心素養內容,制訂符合實際的教學計劃,確保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簡述初中地理核心素養
(一)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學生對人類與地球相互作用的認識和理解。學生應該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指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和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與地理相關的問題。學生應具備綜合分析問題、歸納總結、推理判斷的能力,能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形成系統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三)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指學生對不同地理區域的認識和理解。學生應該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特征和經濟發展狀況,能夠比較和評價不同地區的優勢和劣勢。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通過實踐提高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對地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為他們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當前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部分學校的地理教學中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教師傳授的知識點過多、繁雜,導致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感到壓力重重。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忽略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整體理解。學生往往只是機械地記憶地理知識,無法真正理解地理的本質,很難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整合,缺乏系統性的地理思維。這種情況使得學生在應對地理問題時容易迷失方向,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缺乏實踐性環節
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實踐性的環節。由于部分教師的課程安排過于理論化,學生難以親身實踐,只能在課堂上通過教材和圖片等被動接受地理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認為地理知識抽象、無趣,很難將所學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缺乏對地理意義的實際體驗。
(三)缺乏地理思維培養
部分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較少關注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地理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會限制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他們只會重復記憶知識點,缺乏分析、整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教學原則
(一)強調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觀察、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地理現象,進行推理和判斷,并用地理知識解釋這些現象。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城市中的交通擁堵現象,分析交通規劃和城市結構的關系,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可以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科素養,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注重實踐操作能力
地理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地圖解讀、數據統計分析等活動,親自進行實踐操作,提高他們的地理數據采集、分析和處理能力。例如,在實地考察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采集地理數據,利用地圖工具和統計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理論和現象。通過實踐操作,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知識,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強調跨文化認知
地理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認知能力。地理涉及各個地域的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等。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比較不同地域的文化,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通過學習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學生可以增進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打下基礎。
(四)注重實際問題應用
地理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探討環境、城市規劃、氣候變化等實際問題,應用地理知識來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探討環境問題時,學生可以運用地理知識來分析環境污染的原因和影響,并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地理教學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
四、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構建地理學科思維導圖
初中地理教學效果受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提升教學能力,了解教材內容和學習目標,從而站在地理學科的整體角度上構建地理學科思維導圖,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學習流程,確保學生能夠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學習。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形成圍繞核心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1]。
以“中國的自然資源”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確定思維導圖的主干部分,即水資源、土地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其次,教師可以梳理各主干部分的內部結構,根據內容的重要性進行延伸,如在水資源部分延伸水資源的分布特點、保護措施等支干,便于學生掌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避免混淆知識。最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擴展,在思維導圖中添加更多的細節和支干。比如,在土地資源主干部分,列舉農田、林地、草地等不同類型的土地資源,并探索它們的分布規律和利用方式;在其他自然資源主干部分,詳細介紹中國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等,并討論它們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在構建地理學科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知識點和學習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思考和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除了在教學中使用地理學科思維導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自己構建思維導圖,整理和復習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記憶,將學過的地理知識點進行分類和排列,制作屬于自己的地理學科思維導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鞏固知識,又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整理的過程中,提高他們對地理學科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綜上所述,構建地理學科思維導圖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創造思維。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地理學科思維導圖的應用,設計合理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并在學習中形成系統的思維方式。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學習效果和成績。
(二)提升學生的地圖認知能力
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的基礎,一系列的地理知識教學基本上都要基于地圖進行,所以地圖教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需要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方案制訂中重點對待,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地圖認知能力,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便利。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圍繞三個方向展開。第一,識別地圖,在地圖上熟練查找信息。學生應該能熟練地在地圖上查找信息。第二,識別方向,在地圖上清晰判斷方向。學生應該能夠準確地辨別地圖上的方向,并且能夠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導航和定位。為了幫助學生提高這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上的方向指示,如指南針、箭頭等,以及地理要素的朝向和位置關系。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導航練習,讓學生根據地圖上的方向指示,按照一定的路線進行導航,培養他們的方向感。第三,距離計算,在地圖上對實際距離進行測量和計算。學生應該能夠準確地測量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并且能夠利用比例尺進行計算。為了提高學生的測量和計算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讓學生利用尺子或其他測量工具,對地圖上的距離進行準確的測量。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距離的轉換練習,讓學生將地圖上的距離轉換為實際距離,或者將實際距離轉換為地圖上的距離。總之,地圖認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地圖認知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同時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圖認知能力,教師應該重視地圖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繪圖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整體的教學氛圍沉悶,教學效果不佳。所以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打破傳統的單一理論知識教學理念,融入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提升核心素養。實踐教學活動應貼近日常生活,讓學生理解地理課程的現實意義,明確人地關系,同時,實踐活動要具備新穎的特點,確保可以吸引學生參與。只有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地理實踐教學的意義才能得到凸顯[2]。
以“氣溫的變化和分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近期的氣溫變化作為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途徑。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再安排實踐任務,比如調查本地區一周的氣溫變化情況和風向情況,并總結當地的氣溫特點。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氣溫和氣溫的分布與什么因素相關,讓學生了解實踐活動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操作指導,介紹如何使用天氣預報、互聯網等多元化途徑獲取氣溫和風向的相關數據。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如何使用氣象圖、溫度表等工具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問題,提出假設,收集數據并進行總結歸納。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親身感受氣溫和風向的變化,加深對氣候和氣象的理解,還能夠通過比較不同季節或不同地區的氣溫數據,探討氣溫的分布規律。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彼此的發現和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氣溫和氣溫分布與地理要素(如緯度、海洋、山脈等)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夠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升觀察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意識到地理課程的現實意義,以及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加深入地學習地理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樹立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從實際生活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樂于學習,想要學習,并使其在自主探索中提升實踐能力與學習能力,進而實現初中地理教學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春發.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資源,2018(2):35-36.
[2]金姝蘭,董承旭,胡忠俊,等.中學地理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39(3):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