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中,能夠有效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高中生物學科中思政元素極為豐富,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優質素材。基于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出發,整合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民族自信、正確觀念、批判精神、愛國意識和法治意識等,從而實現學科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程思政;實踐思路
作者簡介:唐婷婷(1992—),女,江蘇省海安市李堡中學。
課程思政是指通過全方位、全程、全員和全課程育人的形式,有效結合各個課程和思政課程,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綜合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在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蘊含很多思政元素。因此,在開展高中生物教學時,教師應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實現生物育人的目標。
一、融入科研成果,激發學生愛國意識
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在教學中開展愛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成為熱愛民族和熱愛國家的人,并能為民族、國家和社會做出奉獻,為國家現代化發展貢獻自身力量。高中生物教材中含有很多隱性的思政元素,是開展愛國教育的優質素材。如必修一開篇中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進行了詳細介紹:施一公是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清華大學教授,當在訪談中被問及放棄美國優厚待遇、優越科研條件選擇回國的初衷時,他說:“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是其目標,希望能培養更多勇于擔當且志向高遠的青年人才,讓他們在追求自身價值、提高綜合素養的同時,能深刻意識到民族團結、國家振興的重要性,并能積極投身到偉大復興中國夢事業中。”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科研成果巧妙融入課堂中,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1]。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教師可以將科學家探索生物膜的歷程、成果融入教學中,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科研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首先,教師可向學生詳細介紹不同科研人員對細胞膜研究的進程,包括歐文頓通過上萬次實驗研究植物細胞通透性,朗繆爾以磷脂分子為研究點探究膜的組成,羅伯特森通過實驗得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膜結構相同等,向學生傳遞科研人員不畏艱難、不懈努力、負責嚴謹的科研精神,在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索欲望的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科研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其責任意識,培養其愛國情懷。其次,教師可結合科研人員研究內容設置相應問題,如以生物膜的模型建立過程為主題,提問:“通過分析生物膜的模型建立過程,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學生1:生物科學研究需以實驗、觀察作為基礎,通過大膽想象、嚴謹推理等方式提出假說理論,之后再借助實驗對假說進行驗證;學生2:生物科學與技術有密切關系,只有實現技術進步,才能獲取更可靠的數據;學生3:發現科學是長期性過程,與科研人員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學生4:發現科學的過程往往存在較多曲折,且均通過修正、驗證、完善等過程;學生5:科研人員觀點并非全為真理,需不斷實踐和驗證。通過思考、探討的方式,學生能夠明白生物科學與每個人都有密切聯系,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促使其能為科學進步、國家發展貢獻力量[2]。
二、融入優秀事跡,培養學生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責任意識的縮影。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通過融入具有奉獻精神的優秀事跡,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優秀事跡中蘊含的精神,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因此,教師需充分了解、掌握我國的生物史,結合教學內容融入針對性事例,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使其直觀地感受到科學家奉獻的精神,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奉獻精神的目標。如教師在講授遺傳的相關知識點時,可以融合“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故事:孟德爾雖然家境貧寒,但在父母的熏陶下,對植物生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1歲時,他成了修道士,并且承擔了教會教書的職責。然而,由于對地質學、生物學知識不甚了解,因此孟德爾被送到大學學習、深造。在返回修道院之后,孟德爾利用院中植物開展雜交相關實驗,在潛心研究了8年之后,提出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
再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時,教師可將袁隆平的研究事跡巧妙融入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首先,教師可向學生講述袁隆平求學及工作的事跡,如在農學院求學期間救過人、編寫歌謠,工作后到安江農校教書等,引導學生從中學習袁隆平樂于助人、盡職盡責的優秀品質;其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袁隆平研究雜交稻的視頻,分享其發表的相關論文,以及研究試驗遭遇瓶頸但其仍然堅持的事跡,培養學生敢于擔當、不畏困難、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最后,教師可以以袁隆平的研究事跡為主題,設置相應問題并組織學生探討,如“袁隆平為我國糧食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你認為袁隆平有哪些優秀事跡?”,通過討論、分享的方式,充分凸顯袁隆平勇于奉獻、謙遜恭謹、樂觀豁達等優秀品質,從而培養學生奉獻社會、不畏艱難、勇登高峰的精神[3]。
三、融入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或政黨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價值的積極認同、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也是實現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發揚的有效途徑。我國具有悠久的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對這些文化進行正確有效地傳承,不僅能將文化建設根植于國家、民族和人民心中,而且能將傳統文化融入人民生活中,從而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高中生物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學科交叉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在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提高其榮譽感[4]。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一“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時,教師可將古詩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發酵技術。葡萄醋也由發酵制作而成,但其與葡萄酒的口味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葡萄醋和葡萄酒均是應用發酵技術制成的,但為什么味道差別如此大?學生可結合傳統文化、書本知識進行探討,進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外,我國具有悠遠的釀酒歷史和深厚的酒文化,并且古老的釀酒工藝被沿用至今,因此,教師還可向學生詳細介紹我國的釀酒文化。如夏禹時期的儀狄發現了水果在自然儲存條件下會經發酵而變成酒,自此不斷摸索,最終實現了釀酒技術的有效應用。在講解發酵技術的過程中,教師還可將腐乳制作工藝融入其中。雖然腐乳生產廠家遍布全國各地,但其制作原理大多相同,均需要先借助毛霉菌、根菌發酵,之后再選擇不同菌種進行密封、儲藏。總之,發酵技術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其被沿用至今,而且成了各種特色食物的主要制作方式。由此可見,在高中生物課程思政中融入傳統文化,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豐富其文化知識,增強其文化自信。
四、融入生命教育,培養學生正確觀念
生命教育指的是通過宣傳正確的生命觀念、生命價值的方式,幫助學生探索生命的真諦、理解生命的本質和內涵,在引導學生增強珍愛生命和敬畏生命情感的同時,培養其正確生命觀念。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叛逆期,其思想觀念極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思政中,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融入適宜的生命教育,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念。如在講解細胞衰老、死亡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關愛老人、尊重生命等教育內容融入教學中,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優秀品質。就宏觀角度而言,生物個體的衰老過程實則是細胞的衰老過程,其衰老特征體現在人的身上,如老年斑是細胞色素累積的結果、老年頭發花白是細胞酶活性下降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鞏固學習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關愛老人、尊重生命等良好品德。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受精作用”時,教師可融入生命教育,以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觀念。當卵原細胞、精原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的時候,會產生卵細胞、精子,染色體在交叉互換的過程中,只有最高活性的精子才能和卵細胞完成受精作用,而且卵細胞、精子結合具有隨機性。教師可結合這一教學點,幫助學生意識到生命來之不易且具有獨特性,從而引導學生增強珍惜、熱愛生命的意識,為其正確觀念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教師還可將生活中與生物知識聯系較為緊密的內容融入教學中,如吸煙會致使DNA的甲基水平增高而降低精子活力、酗酒和熬夜會增加癌癥患病率等,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觀念、養成健康習慣[5]。
五、融入法律案例,增強學生法治意識
新時期,法治教育是課程思政中一項較為艱巨且重要的內容,學校教育是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基于此,各個學科應以學科知識為出發點,適量且適時融入法治教育內容,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做到懂法、知法和守法。如我國的食品安全法規中明確規定了食品原料采購、生產和經營的過程,各企業需按照法規、標準來開展相關生產活動,并積極接受相關部門及民眾的監督,以此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就高中階段而言,部分學生的法治意識相對淡薄,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渠道相對有限。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思政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相應的法律案例,體現法律知識與生物學科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如此才能讓學生在面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問題時,以遵紀守法和正確的道德觀為前提進行合法處理。
再如,在講授生物的多樣性時,教師可融入非法獵殺野生動物的案例;在講授神經系統知識點時,可融入因酒駕而引發事故的典型案例;在講授近親結婚的危害時,可融入達爾文研究相關案例及生活案例;在講授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時,可融入“毒奶粉”事件;等等。通過融入法律案例,教師可以從法律層面開展思政教學,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法律觀念[6]。
六、融入相關問題,培養學生批判精神
批判思維指的是對他人和自己的觀點、思維及做法進行評價、質疑和矯正,并通過分析、對比和綜合考量的方式,準確、全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質及思維方式。新時期,批判思維是培養學生批判精神、創新精神的重要保障,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而問題是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思政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相應問題,并將其巧妙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探尋真理和不斷驗證等思維活動,有效培養其批判精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二“現代生物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時,教師可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如“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基因檢測是否具有必要性?“基因的編輯技術安全嗎?”等。在這個思考、討論和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拓寬自身知識視野,還能在辯證看待問題的同時,有效培養自身的合作精神、表達能力和批判精神,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
目標。
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是踐行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課程思政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有效途徑,其和高中生物的融合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學整體水平,而且能實現生物教學立體化、多元化目標。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合課程思政和生物教學,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法治意識等,充分凸顯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為培養全面型、綜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乃加,易國棟. 試論思政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 新課程導學,2022(16):40-42.
[2]趙曉燕,徐益苗. 高中生物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研究[J].中學生物教學,2022(10):37-40.
[3]臧昕,余曉平,孫亞,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J]. 新課程導學,2021(22):32-33.
[4]孫倩,丁建華. 高中生物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為例[J]. 教師,2022(26):48-50.
[5]張健,張靜.基于思政元素的中學生物教學設計探究[J]. 中學課程資源, 2022,18(5):54-58,61.
[6]張舒靜.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元素的策略淺探: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為例[J].高考,2022(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