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教師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等的樹立具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引導作用,教師應在課堂中運用自主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潛在動力,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提升技能與積累知識,構建高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林婷婷(1994—),女,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自主學習模式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合作探究、收集資料、開展實踐等完成學習的學習模式。運用自主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其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積極完成課堂學習目標,實現精神境界、道德修養的提升。
一、問題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若能抓住這一黃金發展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便可以讓其受益終身。值得注意的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綜合能力較弱,難以獨立完成問題探究,教師應當積極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引導其從適當的角度,以輕松的方式,嘗試進行問題探究[1]。合作探究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與開始,能為學生實現獨立學習積累寶貴的經驗。同時,道德與法治知識比較復雜,需要學生反復體會和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探究。教師可將教材內容濃縮為一個概括性較強的主體或詞語,然后提出一個個小問題,讓學生在一個個相關問題下逐步探索,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弘揚優秀家風”一課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學生需要在充分理解主題的前提下展開交流與探討,才能對主題衍生出的道德素養有更為深入、透徹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運用問題探究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家風的意義,并能在生活中自覺貫徹自己的家風。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家風”這一主題進行探究。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教師對這一主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什么是家風?家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你們家的家風是什么?應該如何貫徹自己的家風?”在一系列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為了讓學生更為全面地考慮問題,理清問題的探究思路,實現問題的高效探究,教師先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進行有效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完成后,再鼓勵學生匯報討論結果,讓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問題探究模式,組織學生圍繞家風進行了探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自主思考與探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同伴之間的促進作用會越來越強。教師組織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同伴的促進作用,促使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激發學生的潛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二、自主選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教師要想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應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助力學生爭取更多利于自身發展的條件、資源與機會[2]。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由于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還未發展完全,因此學生難以理解一些案例事件背后的內涵,需要教師及時引導。為了避免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要注重提出問題的方式,減少指令性的詞語,多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以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與學習的伙伴,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更好的發揮,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不難發現,這一課的主題于學生而言,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畢竟學生很少用到法律知識,對自身受到的法律保護也沒有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感受法律的存在。對此,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正確認識生活與法律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組織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生活中涉及的法律。學生了解完成后在課上進行了展示,教師給予了相應的評價,并將學生了解到的法律條款進行了歸納。在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教師進行了統籌調配,讓方向相同的學生一組或學習方式相同的學生一組,以確保學生收集的全面性。有的學生選擇聽視頻講座的方式,有的學生選擇在網上查閱資料,這些方式看似簡單,實則較考驗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這一自主學習活動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技能,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更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信心,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受自主學習能力的限制,個別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不知該從何下手。面對這一學情,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路與模板,為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提供參考,保證自主學習的實效性。
三、情境教學,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良好方法,開展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下進行思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愈加豐富,更有學習活力[3]。教師也能利用情感氛圍對學生的積極影響與深度感染,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也應意識到,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往往需要借助多媒體工具,這樣先進的教學技術能讓學生獲得更沉浸的學習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技術手段也更容易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從而綜合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效解決問題。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的教學時,這一課主題中的煙酒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危害品,但學生對其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對于難以見到的毒品更是缺乏認識,不了解其危害性。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方式,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使其在情境氛圍的沖擊下,對這些危害品產生新的認識,在今后的生活中學會辨別危害品與規避接觸風險。教師應當先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的,從而通過具體教學讓學生樹立對待煙酒和毒品的正確態度,了解煙酒和毒品的危害,自覺遠離煙酒,拒絕毒品。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因煙酒和毒品而罹患各種重疾的數據,以及相關的圖片,如長期吸煙的肺、吸毒前后樣貌比對的圖片等,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了解煙酒、毒品的危害,以此讓學生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了一系列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處理問題時,能夠產生更為強烈的情感,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將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有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為了延續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教師以“考慮煙酒和毒品會對個人、家庭、社會等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為題,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在課后與同學進行交流,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課內知識點的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考深度。
情境教學可以營造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氛圍,讓學生自覺將自身的生活經驗代入其中,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在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豐富學生處理生活問題的經驗,拉近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的生活提供便利。
四、巧撥妙引,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師應正確理解、有效運用自主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一模式的作用。教師應意識到,自主學習模式中所倡導的自主,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進行有意義的探索性學習。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并引導學生運用這些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4]。同時,教師也要通過引導學生對模糊的概念進行細致的思考,對知識的斷層提出疑問,對類似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能力遷移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各種學習方法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運用,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此外,學生的發展各不相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知識的梳理與記憶。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以欣賞漢字為主,內容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學生動用各個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巧妙引導,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漢字的發展歷程,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漢字的相關知識自主學習。課前,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查閱書籍等渠道,了解漢字的一些基本知識,以及相關的書法作品,并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簡單了解其特點,從而令其在課堂上具備交流的“資本”。這一課前環節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選擇和運用學習方法的過程,能夠為學生積累相應的經驗。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從漢字的發展演變、漢字的構成方法等方面尋找學習的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展開對漢字的欣賞,教會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以及如何概括問題的主旨,再根據主旨提出自己的疑問,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問題的探究,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解題方式。在后續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體會漢字的意義和深遠影響,教師為學生播放了相關的視頻,使得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中漢字走出國門,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的畫面,深刻感知漢字的獨特魅力。基于此,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主動運用網絡資源,在資源的了解和對比中感知所學知識,掌握新的、實用的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模式的運用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教師在傳授學習方法時要通過反復強調,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積累可以遷移的經驗,提高自主學習活動的效率。
結語
總之,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需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對照學到的內容,做到自查自省。為了拉近學生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運用身邊的教育資源,積極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教師運用自主學習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升技能,為其以后的持續學習與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姚佩儀.新形勢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J].家長,2020(33):39,41.
[2]嚴育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0(12):2.
[3]楊吉蓮.合理利用資源 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綻放活力[J].中國教師,2020(增刊1):150.
[4]戴蕊.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0(3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