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藝術類院校中專業人才的藝術素養,小學階段的傳統藝術素養主要是指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等。作為音樂教師,應當先發展自身的傳統藝術素養,只有這樣,才能起好帶頭作用,為學生帶來更好的音樂課堂。對此,音樂教師應當主動地認識、欣賞和創作傳統音樂作品,提升自身的傳統藝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傳統藝術素養;文化;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章佳文(1992—),女,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藝術素養主要指人對藝術的感受、體驗、鑒賞和創造,而傳統藝術素養主要指人對傳統藝術知識的掌握、欣賞及創造。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引導學生欣賞傳統藝術,使學生感知其中蘊藏的文化底蘊,逐步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如果教師自身的傳統藝術素養不足,勢必難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帶領學生體驗傳統藝術之美。對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主動加強對傳統藝術理論的學習,拓展審美視野,并進行傳統藝術的創造,逐步提升傳統藝術素養,從而基于堅實的藝術功底展開教學,讓學生體會傳統藝術的魅力。
一、多措并行,認知藝術
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們都經歷了長期的學習與積累。在對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傳統藝術素養的培養時,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教師掌握了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才能夠完成后續的鑒賞與創造。對此,學校應當從多個角度出發,鼓勵教師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讓教師深入認識傳統藝術[1]。
(一)請教專家,提升素養
音樂教師在學生時代和教學實踐中就已經接觸過一些傳統藝術,但多是淺嘗輒止,部分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難以基于現有的知識積累,將傳統藝術準確地教授給學生。一些研究傳統藝術的專家、學者,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他們不僅精通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還對其背后承載的文化、民族精神有深刻的認識。對此,在帶領學生認識傳統藝術前,音樂教師不妨走訪專業人士,向他們虛心請教,以便獲得一手資料,正確認識傳統藝術形式,理解傳統藝術承載的文化內涵,從而逐步提升對傳統藝術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以小學音樂《小巷風韻》這首樂曲的教學為例,為了提高學生對江南音樂文化的熱情,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前走訪專業人士,深入了解江南音樂文化。在走訪之前,教師要先羅列一些問題和要點,如“江南音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是怎樣的?”“江南音樂風格具有怎樣的特點?”等,以便走訪活動更有目的性、計劃性。第二,教師要與專業人士進行聯系,商定走訪的時間和地點等,避免貿然打擾,為他人帶來不便。在走訪時,教師要在經過專業人士同意的基礎上,認真做好記錄。第三,在請教專業人士后,教師需要對訪問的內容進行整理和篩選,并將其巧妙地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便在實際組織學生欣賞樂曲時,能夠讓學生對江南音樂的歷史沿革、風格特點等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二)使用網絡,提高認識
從目前音樂教師欣賞傳統藝術作品的效果來看,部分教師存在欣賞評述流于表面,難以深入挖掘傳統藝術作品文化內涵的現象,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掌握傳統藝術形成的歷史背景、地理風貌等。任何傳統音樂形式的形成都與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地理風貌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對音樂的背景進行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音樂中承載的文化內涵,深刻體悟其中的民族精神、真摯情思。因此,在對傳統藝術作品進行賞析時,音樂教師應當主動地學習音樂的歷史淵源、地理風貌,以便基于宏觀視角把握傳統藝術的內核,正確鑒賞傳統音樂作品,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網絡中也出現了許多專業的音樂知識,能夠有效滿足音樂教師的學習需求。對此,音樂教師不妨主動根據傳統藝術的內容,在網絡中查找相關的專業知識,并有效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便突破時空的界限,便捷地學習傳統藝術知識,從而提高對傳統藝術的認識,促進傳統藝術素養的穩步發展[2]。
例如,在小學音樂《跳柴歌》這首樂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演唱的力度、速度,體會歌曲歡快、輕松的情緒,還需要讓學生了解黎族的風俗特點,認識黎族民歌的特征和文化,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網絡渠道,學習黎族民歌的相關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在瀏覽器中搜索“黎族民歌”,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黎族民歌自由、古樸的藝術特點和“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結構特色,以及黎族民歌的歷史淵源等,深刻體會黎族民歌的傳承價值和文化內涵。接著,教師可以觀看《撿螺歌》等黎族民歌代表作品的視頻,在直觀欣賞中進一步感知黎族民歌的特色。在后續帶領學生欣賞《跳柴歌》時,教師可以將自己對黎族民歌的理解傳達給學生,帶領學生認識黎族民歌的風格、曲調結構等,使學生對黎族歌曲和黎族的文化習俗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多法并入,學會鑒賞
要想提升傳統藝術素養,教師就需要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自主理解傳統藝術形式中的韻律美、節奏美和文化美。因此,音樂教師應當主動欣賞傳統音樂作品,并通過以問啟思、集體交流等方式,從多個角度解讀傳統音樂作品,以便真正地強化鑒賞能力[3]。
(一)以問啟思,實現深度鑒賞
部分教師積累的傳統藝術知識有限,在直接面對傳統藝術作品時常常缺少自主欣賞的方向,從而影響了傳統藝術素養的發展。而問題可以引發思考,引導人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因此,在推動音樂教師傳統藝術素養發展時,學校應當認識到問題的重要價值,鼓勵教師圍繞傳統藝術提出問題,以便教師在問題解答中深入傳統藝術的世界,加深對傳統藝術的
理解。
比如,在教學小學音樂《春到沂河》這首樂曲時,部分教師可能會認識到自身積累的傳統藝術知識有限,對此,教師可以認真思考,圍繞樂曲提出多個問題,如教師可以先提問“沂河是哪里?”,再進一步解答這一問題,即沂河是山東省內的一處自然風景,每當春日來臨,沂河兩岸春光明媚,呈現出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景象。接著,教師可以提出“這首樂曲隸屬哪種藝術表現形式?”“這首樂曲的藝術特點是什么?”等問題,完成對樂曲的初步分析。在初步判斷出該樂曲隸屬山東琴書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山東琴書的歷史淵源是什么?”“山東琴書的演奏形式有哪些?”“我應該如何了解山東琴書的歷史淵源呢?”,從而進一步了解琴書的發展歷程,為后續欣賞樂曲的情感、民族精神、文化內涵等做好鋪墊,從而提升鑒賞能力。
(二)集體交流,提高欣賞質量
成長的背景、學習的經歷等,影響著教師審美鑒賞素養的發展,在面對相同的傳統音樂作品時,不同教師的想法和見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校需要為音樂教師創建互動交流的平臺,讓教師可以共同欣賞音樂,自由抒發見解,在溝通交流中拓展審美視野,提高欣賞的準確性。在對傳統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時,教師也要主動地開展集體交流的活動,以便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傳統音樂作品。
例如,在欣賞小學音樂《打棗》這首樂曲時,教師之間可以組建互動交流小組,共享彼此的想法,提升欣賞實效。首先,教師需要基于自己對河北民間樂曲的了解對《打棗》進行欣賞,分析樂曲中描述的情境、表述的情感、使用的樂器等,充分把握樂曲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其次,教師要對自己的欣賞結論進行整理,并在展開集體交流時,與其他教師分享自己的鑒賞角度及想法。不同教師的鑒賞角度往往不同,如有的教師從《打棗》使用的樂器出發,對樂曲的特征進行了欣賞,而有的教師則從《打棗》的創作背景出發,著重對樂曲的情感進行了欣賞。通過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可以不斷轉換欣賞樂曲的角度,從而通過多維視角欣賞樂曲,把握樂曲中強烈的生活氣息。
三、多元出發,做好創造
傳統藝術創造是指藝術家應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對傳統藝術材料的整合,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活動。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想提升自身的藝術創造能力和傳統藝術素養,不僅需要遵循認知的發展規律,在循序漸進中把握藝術創造的命脈,還需要創造并展示自身的藝術創作成品,一邊傾聽專家、學者和其他教師的意見一邊進行改進,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創造才能,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的血液[4]。
(一)循序漸進,提升自我
部分音樂教師積累的傳統音樂知識較少,創作能力也較弱,隨著學習活動的不斷推進,音樂教師所接觸的傳統藝術知識逐漸增多,創作能力也會與之提升。因此,音樂教師在進行自身傳統藝術素養的培養時,應當意識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先對傳統藝術形式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多積累傳統音樂知識,才能夠在后續應用傳統藝術材料進行自主創作。同時,學校也應當認識到教師之間的差異性,積極地根據教師現有的水平,提出恰當的藝術創作要求,促使每一個層級的教師都能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達到提升自我的效果。
比如,對于接觸傳統音樂較少的教師,學校可以先讓他們多欣賞一些民族音樂作品,如《溜溜山歌》等,使教師在鑒賞、分析中把握這些傳統音樂作品的特點,再鼓勵教師模仿傳統音樂作品進行創作,促使他們在自主創造中逐步實現新的突破,增強音樂教師創編的信心和成就感;對于一些已經具備一定傳統藝術素養的教師,學校可以為他們提供冬不拉、二胡、柳琴等傳統民族樂器,讓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進行學習,以便教師發揮自身的特長,進一步提高傳統樂器演奏水平;而對于一些傳統藝術素養較高的教師,學校則可以給予他們更多自由創作的空間,引導教師深入鄉間、走進生活,基于真實的情感體驗,創作出能夠打動人心的傳統音樂作品。隨著創作活動的穩步推進,教師的創作能力也會隨之生長,為此,學校還需要根據教師的實際成長情況,不斷提高創作要求,促使每一個音樂教師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階段。具體來說,學校可以不定期開展競賽活動,激發教師的創作欲望,提高教師的參與度。
合乎認知發展規律的學習活動,能夠成為教師成長的“養料”,促進教師的發展。在提升音樂教師的傳統藝術素養時,學校應當主動分析教師的現狀,基于教師的需求,提出個性化的要求,如此才能推動教師的成長,讓每一個教師都能較好地完成傳統藝術創作活動,更好地提升創作能力。
(二)教師互賞,改進不足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當教師完成音樂創作活動后,部分教師總是“孤芳自賞”,以至于這些音樂作品無法成為“養料”,促進教師的二次成長。而教師創作的傳統音樂作品,不僅代表了教師創作能力的高低,也體現了教師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理解水平,能夠直觀地反映教師現有的藝術素養。對此,教師不妨將自己的創作成品展示給其他教師,虛心請教其他教師的意見,繼而根據其他教師提出的建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在不斷改進中獲得傳統藝術創作才能的持續成長[5]。
例如,《李玉蓮調》是蘇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在指導學生學習這首樂曲前,教師需要先對蘇北民歌的特點,該樂曲中的民間音樂素材、民族風情等進行學習,從而了解到:蘇北民歌源于蘇北人民的勞動生活,它是經過廣大群眾口頭傳唱和集體加工形成的,其整體風格是高亢悠揚、直抒胸懷,同時也不失婉約。蘇北民歌中也融入了方言、襯詞等民間音樂素材。在了解了蘇北民歌的特點后,教師可以添加“虐”“那個”“咦嘖嘖”等民間音樂素材,進行音樂作品的自主創編。在完成創編后,教師可以將作品呈現給其他教師,認真傾聽他們的見解,如有的教師指出:“新創編的音樂作品不僅清楚地傳達了創作者的心聲,也彰顯了濃郁的蘇北風情,但是部分襯詞的使用有些不太合適……”在了解了其他教師的建議后,教師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讓自身創編傳統音樂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得心應手地開展傳統藝術教學,就必須擁有精湛的傳統藝術演奏技巧、高超的審美鑒賞才能、富有生命力的創造能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傳統藝術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富有生氣和神韻的傳統藝術教授給學生,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建構更富有生命力的小學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金晶.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藝術素養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3):56-57.
[2]王利平.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J].科幻畫報,2019(10):249.
[3]郭學飛.讓心靈與美共棲: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策略[J].智力,2022(2):40-42.
[4]袁丹.基于藝術素質測評,提高學生藝術學習興趣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138-139.
[5]林文華.探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科普童話,20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