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上,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闡述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要堅持科學合理原則、有效轉化原則、學生主體原則、輔助教學原則,探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素材收集策略: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積累庫;選擇加工策略:因“才”施教,因“材”施教;課堂應用策略:輔助升華、議題探究。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凝聚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和理性思辨,契合當今我國社會發展所要求的價值觀念”[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指出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標中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有十九處之多[3]。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一方面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有利于激發和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新的時代繼續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傳承和彰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的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深入開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穩固,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提出不新鮮,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常常不理想,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選取不當、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夠緊密、素材本身挖掘深度不夠等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同時借鑒吸收他人有益研究成果,逐漸形成自己的一些總結與做法,希望拋磚引玉,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的開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和使用原則
(一)科學合理原則
科學性原則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選取和利用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科學的邏輯性。首先,保證選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真實可靠,不得道聽途說,更不得胡編亂造。其次,選取內容要基于嚴謹的邏輯,清晰的思維,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最后,選用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立足學情,從學生的關注角度考慮,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有效轉化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學不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任意選擇和隨意截取,“而是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成要素為擇取框架、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的從文本意義向價值塑造轉化的具有整體性的實踐融入過程。”思政教師擷取適合思政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轉化,使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實現經典文本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話語表達合理轉換,使之符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規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要適應新時代尤其是數字媒體的需要,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多樣化載體形式呈現。
(三)學生主體原則
學生是教學活動真正的主人,教學活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選取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積累、生活環境等,真正做到教育為學生服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素材的選擇與運用,既要貼近學生生活,又要反映當代社會進步的新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又要有益于學生潛能的發揮,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發展的需求。”
(四)輔助教學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作為教學素材使用,教學素材專指課堂教學素材,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目的,以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為形式呈現的,用來解釋、說明、印證課堂教學內容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材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是為教學服務的,絕不能喧賓奪主,上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欣賞課,或者過多過濫,偏離了教學主題,以致弄巧成拙,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的難點在于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素材。選擇適當的策略來收集、選擇、加工及應用相關素材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關鍵。
(一)素材收集策略: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積累庫
通過分類、匯總、梳理等工作,建立資源積累庫,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對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斷優化,有利于解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
首先,資源的選取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潮流,有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需要,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華傳統文化中歷經滄桑而積淀傳承下來的精華部分,它與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相貼近,與民族共同體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應。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質是對被教育者進行主導性意識形態理論教育、主導性的道德和價值規范教育,是把中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證。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選取要符合高中生認知規律,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一方面激發學生求知欲,使政治課融入生活,另一方面使政治課教學具有實效性。資源選取中,尤其要關注“學生有所關注,但理解不夠深入”的資源。學生有所關注,但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這樣的問題恰恰是最有價值、最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最能讓學生既有所思又有所得的問題。
最后,對收集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去粗取精,及時更新。在對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后,還要進行必要的文字處理,提煉觀點;要把它及時融入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修改教學設計;要抓典型材料,及時更新。
(二)選擇加工策略:因“才”施教,因“材”施教
首先,從學生實際出發,將教學素材生活化。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要從社會生活和學生發展等現實需要出發,一方面激發學生求知欲,使政治課融入生活,另一方面使政治課教學具有實效性,所以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需要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源于知識本身的生成點,源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為了充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采用語言表達、圖片展示、視頻播放、情境表演、實物展示等豐富的形式呈現。
其次,在素材收集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師要明確教材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關聯程度,因“材”(教材)施教。一般而言,《哲學與文化》模塊較多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高度相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以“面”的形式展開,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模塊中教材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聯程度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要以“點”的方式進行,不能過分占用課堂時間,以免影響正常教學進程。
(三)課堂應用策略:輔助升華、議題探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滲透到高中政治課堂主要有兩種應用方式。
第一,典例論證
典例論證就是列舉典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幫助理解書本疑難問題和重要概念,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最常用的方式。
典例論證可以用于激趣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內驅力。在必修2《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課的導課中,設問為什么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卻“心憂炭賤愿天寒”,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對價格變動的強烈求知欲,激發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強烈興趣;引用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名句導課,在必修4《文化的內涵與功能》一課中就能引發學生對文化及其作用的積極思維;唐詩中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認為“一鳥不鳴山更幽”,黃庭堅則說王安石修改是“點金成石”,為什么黃庭堅這么說?在必修4《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一課中,這樣的導課設問會引起學生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對矛盾觀的學習動力。
典例論證可以用于分析教學內容。如展示悠久的、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片,在必修4《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一課中讓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通過學生講述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在必修4《運動的規律性》一課中說明不遵守客觀規律的危害性,啟示學生將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引用戰國韓非子名言“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必修3《嚴格執法》一課中強調政府嚴格執法的必要性。
在引用的過程中,一般由教師舉例,但在學生熟悉的題材方面,學生舉例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效果會更好。比如:必修4《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一課,對于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教師可激發學生運用俗語、成語、名言等佐證,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加深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情感的升華。又比如:學生學習了哲學的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可以讓學生列舉體現這一原理的名言、成語、俗語等,運用原理說明,這樣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生動化,能更加深化對原理的理解。
典例論證也可以用于課堂總結,情感升華。例如:在必修4《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一課中,引用李白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作為結束語說明要堅持發展的觀點,永遠保持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在必修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一課中,引用林則徐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作為結束語,激發中學生捍衛國家利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雄心豪情;引用司馬遷《史記》中“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課中強調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
第二,議題探究
活動型學科課程是本次課改的最具創新意義的亮點,活動型課程的重要實現形式是議題式教學。議題探究以學生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探究話題為抓手,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以小組合作探究為形式的教學方法。議題探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境為載體,情境需要新穎而有趣;議題探究以議題為主線,議題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同時適應學生的興趣點,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議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課例1:
【內容】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情境】學生表演《百句譬喻經》中故事:《愚人吃餅》:
一生扮愚人背行李行走,停步喘息,撫肚自言自語:“走了這么遠的路,太餓了!”這時另一生扮的小販在旁叫賣:“燒餅,又香又酥的燒餅!”“愚人”急上前,“老板,給我拿六個燒餅”。他吃了六個餅后,感覺沒飽,“老板,給我再拿一個”。吃了一半后,摸摸肚子,打個飽嗝,坐地大哭:“為什么我如此笨,不知道節制。如果早知道后半個餅就能吃飽,那么我只要買最后這半個燒餅吃就足夠了,那前頭六個餅不是多吃了嗎?”
【議題】結合寓言故事,分析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指出愚人錯在何處。
【活動】小組研討提煉、展示交流。
【反思】以學生表演的形式將教學素材生活化,相比陳述故事更能受學生歡迎,這樣一方面使政治課融入生活,激發學生求知欲,另一方面使政治課教學具有實效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課例2:
【內容】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情境】
教師介紹:當地關山牛拉蹩鼓是鼓樂和武術相互融合演繹形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表演時鼓手戲劇武生裝扮,拉鼓的耕牛也要裝扮,牛頭掛紅綢,牛角掉小燈籠和鈴鐺等飾物。蹩鼓隊一般表演有10到20人左右,遇到大型慶典活動有儀仗隊配合,陣容可達100人以上。
欣賞視頻:關山牛拉蹩鼓表演
【議題】關山牛拉蹩鼓有什么特色?是否存在當代價值?
【活動】小組研討提煉、展示交流。
【反思】關山牛拉蹩鼓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鼓樂藝術,學生們普遍興趣濃厚。通過對關山牛拉蹩鼓特色和價值的分析,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和當代價值,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是高中思政教師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光榮使命。廣大高中政治教師要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不斷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把握與運用能力,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積極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甄曉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2.
[2]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Z2):5.
[3]李亮.感知新變化" 領會新要求" 爭取新作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研讀體會[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9):18-21.